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2-22 21:54:29| 人氣10,6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序品讀書心得筆記(七)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靈山會上,參與接受佛陀說法,都是大比丘。

修學必定要依教奉行,必定要守持心志。

修行就是要將一層一層的無明煩惱去除,若能去除一分煩惱,就能成就一分菩提,就是慧命。

世俗利益,離不開五欲貪欲,財、色、名、食、睡,這叫做凡夫。

能夠及時覺悟,轉煩惱成菩提就是成菩提。

比丘名含三義,一、破惡,二、怖魔,三、乞士。

破惡,出家一定要持戒。在家信仰佛法,為佛的弟子,在家弟子也要持戒。在家的居士,最基礎的就是五戒,慈濟人是佛的弟子,也是佛教徒,所以慈濟人要守慈濟十戒。

怖魔,修行乃是出離三界,若轉一個念出家,自然魔界會恐怖,因為三界中的魔孫魔子,解脫出去,遠離了牽絆的眷屬,這叫做怖魔。

乞士,乞就是乞討,第一是乞法資道,向佛就是要乞法。

不斷乞法、求法,做為道糧成長慧命。

乞食,乞食就是資身,滋養我們的身體,因為佛陀的時代,出家,大家既然出家,生活上要自己自理,每天出外去乞食,過這種生活,來調伏自己的心。

對內心是調心,對外是在宣道。

比丘就是要有,破惡、怖魔、乞士這三項。

事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對人,像「戒和同修」一起守規矩這個僧團就很和齊,很美。

煩惱無明如果都去除了,心境才能夠明淨,才能堪稱人天福田。

佛陀的道理,在一念清淨的念,能生無量的法,度眾生,所以就是人天福田。

阿羅漢的境界,就是諸漏已盡。

「阿羅漢」有三種意義:一、殺賊,二、不生,三、應供。

殺賊,殺九十八使煩惱之賊。就是殺掉九十八種的煩惱。

不生,見思塵垢脫落,所有的見思惑去除後不受生死的果報來牽絆。

應供,具足智斷,就是智德、斷德這兩種德具足。

法要從耳聞,了解之後依教奉行。

靜思弟子,都是佛、法、僧三寶的弟子,慈濟委員、慈誠,依教奉行在慈濟宗門裡面,身心奉獻,用敬、用行,供養。

應供,就是希望能讓人人互相尊重,彼此互愛、敬重,這也叫做敬的供養,互相供養、互相練習。

修行要降伏魔王,不要被魔、煩惱牽絆住。

修行,佛陀說:「一切唯心造。」一心,可以造成佛之因也能造六道輪迴的因,難得人身佛法難聞,要依教奉行,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修行。

煩惱就是從見思惑開始,「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六粗收攝起來,無不都是見思惑,煩惱的源頭,就是從見思惑而來。

所以要殺賊,進入阿羅漢的境界,就要殺賊。煩惱,就譬如是賊,所以必定要殺賊。

修行乃是大丈夫,要有毅力勇氣,不好的煩惱,若不提起勇氣,要有殺賊的勇氣。

「欲漏無明就能盡淨」,欲就是欲心,若沒有欲心,一切的煩惱就都能去除掉。人生的欲很多,把心門照顧好,不要讓惡賊侵入,自然就能「欲漏無明」。

學佛要時時擦心鏡,心鏡本具,只是微塵,灰塵不斷不斷一層一層遮蓋,使得這面心鏡模糊掉了,修行就是在擦心鏡,回歸與佛同等的本性。

癡叫做無明,就是不明道理。

貪、瞋都是由癡念開始,所以說「癡人造業」,「開諸漏門」。

人人有八識,前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意,意識隨著前面的五識,眼睛所看到的被迷了,耳朵聽到的起煩惱等等,都是從意開始。

意識,它只是一時而已,第七識就是前面的境界,意去收納、分別之後,第七識開始不斷在造作、規畫。七識、六識,及前五識會合起來,造了,造很多的業。

惡業造多了,就成為種子,這叫做因,因就是種子,種子就收納下來,收納到八識。

凡夫心思不離煩惱,為業力之所纏繞,這就是凡夫的心,心念起伏,輪轉在生死中沒有休息,煩惱會起業,叫做「有漏」。

戒、定、慧,戒,防非止惡,修德,就是要內心自治。消滅一分煩惱,才能證得一分智慧。

無為理,為,就是造作的意思,無為,就是沒有造作,沒有攀緣,「無因緣造業」。把執著都斷掉,自然事理清楚不會再去攀緣,自然就不受六道的輪迴生死。

一位修行者,他有一天在外行走,看到蓮池的蓮花開得很漂亮,生起一分歡喜心,他停住在蓮池,欣賞那個花及周圍的境界,在這中間,有一位農夫,來到這裡,就把蓮花一鏟就離開了。

這位修行人就說,蓮花好好地在池中那麼漂亮,為何你要鏟了它?他就說,你修行,心平平靜靜,何必被這蓮花給誘引了呢?

修行人,心就被吸引了,這叫做「生」,在那個地方欣賞叫做「住」,農夫把蓮花鏟除叫做「異」,這個池中沒有蓮花,叫做「滅」。

在慈濟宗門,我們必定要貼近佛心,接受佛的教法,在行動中走入人群,那就是靜思法脈勤行道。

勤行道要耐得了那分身心的苦勞,耐得了生活清淡。

慈濟這個宗門,要自利還要利人,自利,就是要好好修養自己的心,自修德,自治心在靜寂清澄,志玄虛漠。

靜寂的境界,像水淨如鏡,這是沒有煩惱的境界,無復煩惱。

靈山會上聽佛說法,所有的大比丘都是大阿羅漢,阿羅漢已經諸漏已盡。

諸漏已盡,就是無復煩惱,煩惱全都沒有了,這就是在讚嘆諸大阿羅漢,「逮得己利」,就是已經卸了重擔。

阿羅漢尚未成佛,只是證果,法華會上,佛陀捨棄了過去的方便法,開始就是要說大乘法。

阿羅漢,所證的小乘果位,現在就要轉為大乘。

德就是得,不修不得,不得就無德,修行就是要去除煩惱。斷了無明,斷一分無明,成長一分慧命,這叫做德。

斷諸有結,心若有煩惱、無明,法若入心都是短暫的,很快就漏失掉了,留著的都是煩惱,這都無明,因為「結」尚未除。

九結:愛結 恚結 慢結 無明結 疑結 見結 取結 嫉結 慳結。

人,於愛欲產生煩惱,取不到就是瞋恚,內心就很懊惱,若是得到時,世間樣樣都有時,就慢、驕慢,有的人樣樣都不會就卑劣慢,這都叫做結,無明的結。

無明,貪、瞋、癡的無明,都滿了心,與日常生活在一起,如影隨形。見解若不通,就執著,所以見解以外,我要就是要,真的是執取,我就是一定要這樣。

從過去生的過去生,生生世世一直累積下來了,一直綁、一直纏,一生一世的煩惱,都結集,累積一直綁住,像繩子綑住了一樣,就是結。

一念無明境界,從內心起,不管外面如何紛紛擾擾,只有一念心靜下來,心靜如淨水明鏡,不受外面的境界將我們搖動,這樣要證阿羅漢果,那就是沒有困難了。

學佛,就是心定,靜寂清澄,志玄虛漠。志玄虛漠,那就是心境清淨,發心立志不受搖動。

佛教中有這樣的公案,一位金碧峰老修行者,修行入定的功夫很深,一入定,真的一切皆空。就是因為他修行修得好,國王就送他一個紫金缽,這位金碧峰和尚接到這個缽時,很歡喜。他覺得這是他生命之中,最寶貴的東西,所以他每一天都顧著這個金缽。

但是有一天,閻羅王發現到,這個金碧峰修行者,他的壽命應該盡了,就派了小鬼去捉拿。

兩個小鬼到了寺廟,只看到他的人,不過他的靈魂找不到,但是交差的時辰已經到了。

兩個小鬼就去向土地公請教,土地公就告訴他:「這個人修行已經是解脫,他若是入定,你找不到他,已經脫離了欲界,所以你找不到他。」

「要怎麼辦?我若沒有找到,我無法交差。」

土地公就跟他說:「我告訴你,雖然他對世間一切事情,都很解脫,心都很自在,但是他有一項,他心最愛的就是紫金缽,你若能找到這個缽,你輕輕在這個缽敲三下,這個缽若發出聲音,他自然就會回來。」

小鬼真的就去找了,到周圍找,找到了,這個缽藏在櫃子裡,他就去找出來,真的按照土地公說的,就在缽上敲,聲音三聲,和尚聽到他的紫金缽的聲音,一個念頭,什麼人去動我的紫金缽?就這樣出定,趕快去開那個東西來看。

小鬼開始就抓住他,就說:「你的時辰已到。」

他說:「我入定時,你找不到我,現在你用什麼方法來找到我?」

他就照土地公所指示的這樣說,就說:「你的心裡還有『愛』,你還貪戀這個地方,心還有這種微分的欲念,所以你的心還沒有得自在,這樣我敲了三聲缽,你就回來了。」

「是這樣,好,既然我若是壽盡了,可以,但是你給我一點時間,我馬上會跟著你去。」

「好,時辰再給你一點點。」

他就去將這個紫金缽拿出來,就說:「我就是因為你,所以我的心不得自在,幾十年的修行,我能已得解脫了,就是為了你,我還有這分煩惱。」

所以他把這個東西,重重地摔下去,破了,他趕快再回來原位坐下,很快又入定,小鬼真的又找不到他了。

修行乃是一大事,但往往都會受到,那一點點的煩惱蒙蔽了明亮的智慧,煩惱若不去除,真的要心得自在也困難。

《法華經》有一段文,佛陀要付法給大家,未來有誰願意在娑婆世界,來救度眾生、教化眾生?娑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調難伏,所以沒有人敢。

真真正正的自在,就是自利、兼利他人,這樣才能叫做真自在。(2021.12.22 夜)

台長: Tellme
人氣(10,634)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靜思妙蓮華序品 |
此分類下一篇:靜思妙蓮華序品讀書心得筆記(八)
此分類上一篇:靜思妙蓮華序品讀書心得筆記(六)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