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12-17 21:13:29| 人氣6,99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靜思妙蓮華序品讀書心得筆記(二)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六成就

信成就 聞成就

時成就 主成就

處成就 眾成就

 

每一部經,要有六成就,這六成就;時成就,地點成就,講的人也要有,聽的人也要有等等,總共要有六種。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人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靈山塔,所以靈山的道場在多遠呢?當下即是。

證嚴上人年輕時在小木屋,全部的法華經,就是每字一拜,因為經就是道,道就是路,所以,我們要用最虔誠的心,來禮經,字字都好像我們念過了一字,拜過了一字,就好像向前一步一樣,要步步精進,字字珠璣,每一個字都可以入我們的心。

禮經如行向靈山會,禮一拜就是進一步,向著靈山會愈來愈接近。

 

禮經行向靈山法會

取經虔誠求法精進

字字法髓滋養慧命

每禮一拜如進一步

觀想親近法會聖眾

 

就好像去取經,玄奘法師去西方取經,從中國往印度走,這叫做西方,也叫做西天,因為佛生在中國的西方,要去那個地方很遠,好像如登天之難,非常的困難。

那時候就是,靠著他兩條腿和一匹馬,這樣向前走,非常的辛苦,用最虔誠的心,最堅定的志,所以才能,從印度將佛陀所說的教法,引進到中國來,這就是要虔誠,取經求法精進的心。

若不是玄奘法師,抱著那念虔誠求法精進的心,哪可能今天有這麼多的經典。《法華經》是鳩摩羅什法師所翻譯,也是鳩摩羅什法師,從龜茲國來到中國,來傳經、來譯經,這也是我們要感恩的地方,這也就是他們有這分虔誠,無論是傳經來中國,或是中國去取經,在在都不離開那念虔誠,求法、傳法,傳法、求法,都需要精進的心。

 

千里之路始於初步

方向對錯毫釐之差

發一念心立一弘願

認真戒慎虔誠守志

我們若每天,把這幾句話放在心裡,我們的人生就不會偏差,方向就不會有錯誤。

真正的學佛者,必定要起步走,所以說千里之路始於初步,修行叫做修道,道者路也,所以這條路我們必定要起步走,甚至要把握時間,要起步走,我們應該方向要對得很準。

所以在初步很重要,方向也是很重要,發心立願這就是起動,我們若沒有開始起步,不肯去走,永遠都是站在原點,所以我們只要初步對準,方向不要偏差,我們開始要發大心、立弘願。

所以發心立願我們要認真,人生短短才幾十年而已,四天王天的一天,在人間是五十年,忉利天的一天是人間的一百年,人生幾十年很短,所以要做什麼事情,只要方向對準就要認真。

從過去一直一直累積到現在來,都是:

迷失真心 流轉生死

六根罪障 無量無邊

圓妙佛乘 無以開解

一切所願 不得現前

人人的心,本來就是佛心,為什麼會有,凡夫心、得失心?

這念真心到哪裡去了?就是「流轉生死」中,這生死的流轉是因為,「六根罪障」,人的眼、耳、鼻、舌、身,緣外面的六塵境,引起了心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等等,這個六根被外面的塵境吸引,把人內心的意識迷走,造就了很多錯誤的事情,所以叫做「六根罪障,無量無邊」,實在是很多。

所以「圓妙佛乘,無以開解」,看看那麼好的佛乘,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方向,都讓它偏差掉了無法真正去體會,證嚴上人常常說,立體琉璃同心圓,其實這個圓的東西,如此圓融的道理,人常常都錯失了,所以無法了解。

 

毫釐之差善惡分途

求願無窮因不滿足

無從選擇光陰消逝

迷失真心流轉生死

 

這就是應該懺悔的地方,現在開始要洗心革面,要趕緊換一個人生的心態,人生的心態趕快換過來,就是發大願。

「六根罪障」就是,貪心貪念緣著六塵,六根緣著六塵起六識,所以會有很多貪念,貪的願就很多,無量無邊。

「圓妙佛乘,無以開解」,這麼直指人心見性,如此圓妙能回歸本性,這個法一直,「無以開解」。

「一切所願,不得現前」,只曉得要求願,要求的願都不能事事如意,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人因為迷失,所求的實在是太多了,所以就是「一切所願,不得現前」。

法華經序每字是寶,所要很虔誠,用心深入,佛陀心靈的境界。

不只是誦,要去體會,體會我們做到了沒有,「以此善根,發露黑惡」深入經藏裡,慢慢培養善根,善根一直一直成長,這就是叫做「慧命成長」。

善根不斷地成長,這樣就會「發露黑惡」,這叫做「懺悔」,要不斷發露懺悔,錯都錯了,要趕快改過來,不怕人家知道,以前的錯誤,這樣才能乾淨,所以叫做「發露懺悔」,已經過去了再也不敢犯了,所以這就是懺悔。

心清淨「惑障蠲除」無明都完全掃除了,自然就福智莊嚴,「淨因增長」,好的因緣不斷一直來,好人與好人一起,彼此成就,所以清淨的淨因增長。

發願要徹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好的心念,舉止動作一切,都要把的心淨化,淨化的心,就是不求的願同樣也自得。

因為自然的生活就是利益人群,自然的生活就是在教育人群,所以這就是願而無願,就是弘願。

心無求 無得失

無煩惱 自輕安

身心澄清

淨因增長

心無求就無得失,無得失就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就自輕安,這不就是修行者,所要追求的境界。

人人的心每天都有所求,這就是凡夫,凡夫每做一件事情都有所求,每付出就期待回報,這叫做凡夫。

修行就是要到達那分,無所求;無所求是,行事一定要做,而且要很認真做,甚至要很謹慎做,還要虔誠做,還要立志做。

既來到人間,對人間世事要認真,不要懵懵懂懂,糊里糊塗,這樣度過。

一個「求」字,這種的欲求,有欲的心,這個欲,名、利、財、色,這全都是叫做欲,就是求,所以得失的心就生起,所以要思考,了解之後,要心無求。

虔誠,不是為了自己求,為普天下眾生求,所以戒慎虔誠,要立志,立弘願,擴大愛,拉長情,一切都在無求中,這無求是心靈最高的境界。

絕對不是懈怠、墮落的無求,是完全真正虔誠、戒慎、立志,在付出中無所求。這樣就是無得失心,心若無得失,那就無煩惱了,自然就輕安自在,自然身心澄清,淨因增長了。

心,時時感恩、尊重、愛,這都是造福,造福,若無所求,付出無所求,就是智慧,用智慧來布置的心宅,那就是福智莊嚴,自然就淨因增長。

既然造福,既然有智慧,又結很多的好緣,我們一切一直的付出,都是無所求,無所求、無得失,這都是淨因緣,很乾淨的因緣。

凡夫,所結的都是不淨緣,在六道中輪迴,就是因為不淨緣,哪怕十善具足,生在天堂,也離不開污染的緣。

修行在人間,人間才有佛成,因為在人間可以看到、聽到佛法,知道要如何能夠淨身、淨心,身心清淨,造福人群,沒有再結到污染緣,若要成佛就比較快了。

這個緣非常的重要,身心清淨、淨因增長,這就是應該要了解,如何讓身心清淨,就是要心無所求、無得失、無煩惱、自輕安,這樣身心才能澄清,能淨因增長。

凡夫,禮拜時也同樣有求,求什麼呢?「臨終之日」,那個境界能夠很美,心念要很正確,不要受到外面的境界誘引而是求正念現前。

所以要好好照顧心,把日常的習氣要趕緊改除,心念清淨。(2021.12.17夜)

台長: Tellme
人氣(6,995)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攝影寫真(作品、技術、器材) | 個人分類: 靜思妙蓮華序品 |
此分類下一篇:靜思妙蓮華序品讀書心得筆記(三)
此分類上一篇:靜思妙蓮華序品讀書心得筆記(一)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