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8-08 18:51:22| 人氣634|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金剛經集成 一相無相分第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分解】

  前言佛法不可執著,此言佛果也不可著相也。須菩提因昔日佛為聲聞說四諦法,以為佛所說,必有法可得,依法而修,必有果可得。此皆意言分別,隨言生解,皆落在能知所知之中。殊不知般若實相,非一相,非異相,非有相,非無相,非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異俱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破相破到極處,即諸妄盡除,諸妄盡除,不真何待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須陀洹、是梵語、譯為入流、以根不入塵、而能入於聖流也。又因初預聖人之流的緣故、所以又譯為預流。就是雖居塵囂、己入聖流、其所以無入相者、因其能卻六塵也。是為初果體。我得須陀洹[s1] 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斯陀含、是梵語、譯為一往來。按小乘法、所謂欲界思惑、分九品、須分七次破、就是須七返生死、方能破之。所謂一返生死、就是生到天上、天報己盡、即轉生人間、受盡人間福報、又生到天上、如此者六返生死、算破了六品思惑。還下餘三品殘惑未盡、還須一返生死破之、就是再要一生天上、一來人間受生、斷此餘惑也。是為二果體。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s2] 能作是念、阿那含、是梵語、譯為不來、就是己斷盡九品思惑、從此寄位四禪、生淨居天、更不到欲界受生。是為三果體。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s1] 音丸  [s2]阿那含之那音諾

 

 

彌勒頌曰

 

 捨凡初至聖  煩惱漸輕微

 斷除人我執  創始至無為

 緣塵及身見  今者乃知非

 七返人天後  趣寂不知歸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阿羅漢、是梵語、譯為無生、就是不生不滅、己超出六道輪迴、不受生、應受人天供養、是為四果體。此位不言果、而言道者、因為與覺道己近也。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s3] 三昧、無諍者、無爭競之心也。三昧者、己到精妙處的意思。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離欲者、離欲界之愛欲也。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s4] 阿蘭那[s5] 行者、樂者、愛也、好的意思。阿蘭那者、是梵語、譯為無淨、又譯寂靜。就是無人我行也。若衲禪師曰。無淨者。涅槃經曰。須菩提住虛空地、若有眾生嫌我立者、我當終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當終日立不移處、即此義也。行、萌之於心曰念、見於行為曰行。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s3] 音正  [s4] 音要  [s5] 音諾

 

 

彌勒頌曰

 

 無生即無滅  無我復無人

 永除煩惱障  長辭後有身

 境亡心亦滅  無復起貪瞋

 無悲空有智  業然獨任真 

 

 

【概論】

  本因前分點出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佛乃恐眾弟子,還未明白這個道理,要想眾弟子,當機深悟住心無住之理。並因小乘法,拘泥於名言習氣,執有實法,所以一方面是欲從小乘法誘導眾弟子領悟,一方面是因為知道須菩提,已成小乘之道,欲藉須菩提的口中,說出須菩提自已所證之果來。原來大乘法,是一個積極修行法。在自利利他行菩薩道,具同體大悲,無量大慈的苦心。小乘法,是一個消極修行法,在為自了生死。印度古時候,國富民安,百姓多圖安逸。佛出世這個地方,不能不順人情,兼用小乘法,所以本分,因為前分說到佛與法皆非,恐眾弟子們,疑謂佛不可求,法非可取,斯則進取無可住矣。所以乃假須菩提小乘之悟,為眾旁通,好使眾弟子領悟,又四果中,皆有無字,(無所入,無往來,無不來,無有法。)乃無為之法。所謂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於此可證,佛之有四果,猶孔子之有四教。但是佛說的四果,自有等級。第一,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知欲當避,此果之初生。第二,一往來,是不再蹈欲境,即果之長大也。第三,不來,是離去欲境,即果之成熟也。第四,離欲,是脫然除欲,即果之已收也。

 

 

【附言】

  佛法,原來大別為顯教及密教兩種。顯教,又分小乘大乘兩種。小乘,再分俱舍宗與成實宗兩種。大乘再分三論宗,法相宗,天台宗,華嚴宗,律宗,禪宗,淨土宗七種。密教,再分金剛部與胎藏部兩種。小乘之俱舍宗,立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之因位果位。聲聞乘,要在修四諦法。速者三生,遲者六十劫,方能得果。其修行之方便有七,得果有四,詳表如下:

 

聲聞乘

五停心觀……以五觀,停止五心過。()不淨觀,退治貪慾。()慈悲觀,退治嗔恚。()因緣觀,退治愚癡。()分別觀,退治我見。()數息觀,退治散亂。

別相念處……分修四念。()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總相念處……總修四念處,恆念此身。不淨,是苦,無常,無我。

……於真空,發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如同鑽木取火,先得煖氣,曰煖位。

……再進而相似之解增勝,定觀分明,在於煖位之上,如登山頂,觀望四方,悉皆明了,曰頂位。

……再進而明四諦之法,即可決定,堪忍樂欲,曰忍位。

世第一法……再進而修四諦之行,漸見法性,雖未得聖道,而於世間稱為第一、曰世第一法。

須陀洹果……第一法之後,無漏智生,斷盡三界見惑,曰須陀洹果,又曰預流果,是初果。

斯陀含果……從此斷欲果思惑之少分,尚往來於欲界者。曰斯陀含果,又曰一來果,是二果。

阿那含果……盡欲界思惑,而不再生欲界者,曰阿那含果,又曰不來果,是三果。

阿羅漢果……全斷三界思惑,超出三界者,曰阿羅漢果,是四果。(三界者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而言。)

  五停心觀,別相念處,總相念處,謂之三賢。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謂之四善根。綜三賢與四善根,謂之七方便,就是聲聞乘的因位。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就是聲聞乘的果位。見惑思惑,同屬煩惱。若區別之,凡於意識,起諸分別,迷於真理,而起的我見邪見等,謂之見惑。五識對五塵境,(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對於五境,有見聞嗅味觸之作用。)迷於事相而起的貪愛等,曰思惑,見惑為覺悟的障礙,思惑為解脫的障礙。故欲悟四諦之真理,必須斷見惑,欲出三界,而入涅槃,必須斷思惑,不可不明辨之。無漏智者,乃悟二智中真理(有漏無漏)之一,離一切煩惱之過非,清淨無垢之智慧也。

 

 

【講義】

  佛曰:「須菩提」乎!你的意思怎麼樣﹖須陀洹當修行時,預先自念自己得聲聞初果否﹖須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初果之念,這個緣故,是因為須陀洹雖不能頓悟真空,尚能僅僅強制其欲,能卻六塵境界,造入無相之門,得為聖人之流,所以名叫入流。佛又曰:「須菩提」乎!你的意思怎麼樣﹖斯陀含,當修行時,預先自念自己得聲聞第二果否﹖須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二果之念,這個緣故,是因為斯陀含的心境,已造詣於至靜之處,但目睹諸境,此心還是一生一滅,所以名叫一往來。實則無第二之生滅,前念方著,後念即離,心不著生滅之相,所以實無往來。佛又曰:「須菩提」乎!你的意思怎麼樣﹖阿那含,當修行時,預先自念自己得聲聞第三果否﹖須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三果之念,這個緣故,是因為阿那含,心空無我,已斷塵識思惑,內無欲心,外無欲境,習定已深,六塵四相,一一證空,而無不來之相,所以雖名不來,實在永不來欲界受生也。佛又曰:「須菩提」乎!阿羅漢,當修行時,預先自念自己得聲聞第四果否﹖須菩提答曰:世尊!不可有得四果之念。這個緣故,是因為阿羅漢,已心空相滅,無得道之念,又安有得果之念。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若是阿羅漢,自念得道,即著四相,就不能叫做阿羅漢了。須菩提曰:世尊!我師父曾說過我,我終日立於一切法中,不起一煩腦,不腦一眾生,無爭競心,(無諍) 已到精妙處。(三昧) 在諸第子中,許須菩提我,為解空第一,是第一個脫盡人我,斷絕此念,離欲的阿羅漢。須菩提又曰:「世尊」乎!我雖蒙我師父稱贊我如此,我實沒有得了阿羅漢道之念。須菩提又曰:「世尊」乎!我若有得了阿羅漢道之念,便是我生一妄念,又安得六欲頓空。我師父世尊,就不說須菩提我,是好於寂靜(阿蘭那) 之行者。因為須菩提我,心原無所得,亦無所行,惟本分上一塵不著,以此得名須菩提而已!所以我師父世尊,稱我是好寂靜之行者。

台長: 後學
人氣(634)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金剛經集成 |
此分類下一篇:金剛經集成 莊嚴淨土分第十
此分類上一篇:金剛經集成 依法出生分第八

涵靜
打這些資料花不少時間吧
2009-08-08 20:31:52
後學
涵靜前賢慈悲: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後學大約和那些住在樹上、住在屋緣下的鳥兒同時起床吧!七點前不會有人打擾,是很好用的時間。
2009-08-09 18:26:27
涵靜
金剛經 非常喜愛的一部經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2009-08-11 01:34:20
涵靜

如是

如是
降伏
其心
2009-08-11 01:35:3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