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3-11 12:41:44| 人氣1,08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轉貼:向陳樹菊們致敬

各位陳樹菊們:

台灣是位有愛心的國家,每年捐血、捐錢、捐時間名列世界第一!

這是行有餘力的事,不必捐大錢,但是卻可以讓自己的心意滿滿地湧向有需要的人!

希望被捐獻的單位,可以妥善運用平民老百姓的「愛心」!

這則新聞轉貼如下,記錄這段動人的事蹟!──你我都可以做得到!

***

台東菜販陳樹菊與多名國際富豪一齊登上了亞太慈善英雄榜。她守著五坪大的菜攤近五十年,手上進出是五元、十元的蠅頭小利,三餐吃的是醬油拌飯,便當已是難得的奢侈;就是這樣刻苦積攢出她的個人慈善功業,多少不曾謀面的學子、貧困家庭因她而生命改變。

「富比世」雜誌新近公布的亞太地區慈善英雄,在台東中央市場賣菜的陳樹菊赫然入列。英雄榜上的名字大多帶著顯赫的財力、國際性的知名度,及以億元起算的捐款金額,遠遠勝過陳樹菊這位女菜販。但這樣的排比,更襯托出陳樹菊的不凡:她沒有顯赫聲望,也沒有龐大的營利事業支持她行善,少時因家貧失學的她只是在個人生活上刻苦,累積三、五元的銅板小利成善款,將命運曾加諸她的折磨,昇華為付出,認養孤兒、興建圖書館,而且為善不欲人知。

陳樹菊以她的生命見證,讓人們相信人性的美好。把陳樹菊置放在台灣大眾的慈善捐助行為脈絡中,更可看出由小人物撐起「庶民善行」的重要性。台灣非營利組織的捐款中,約八成是來自像陳樹菊這樣的平凡人,每筆捐款金額平均只在六百元上下,當然許多捐款更少於六百元;一筆筆小額、定期捐助,涓滴成河,維持著民間慈善組織的動能及推展未來計畫的可能性。

相對地,來自財團或富豪的大手筆巨額捐助,不常見於公益團體的捐款名單,而是大抵流向大學母校,或建築留名、或贊助講座;更常見的慈善模式是企業成立基金會,行善之外亦有節稅規劃的功能,並兼公益形象的經營。

我們確信,推動這個不完美社會持續前進的,就是社會中眾多隱而不顯的陳樹菊們。他們總是在各自角落堅持著,做自己相信、做自己做得到的事情,不管它外界紛亂,善盡一己之力就是了。小戶小額慈善捐款的感動人處,正是因為「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錢少而不捐」。

陳樹菊事蹟的動人之處,不是在於她的「有餘」,而在她的「不足」。不少人以為,樂善好施是行有餘力時才偶爾為之的點綴行動;投入志工,又常是開下「啊,等我退休之後」的長期支票。這是「有餘」的行善觀,是在滿足自身的需求之後,才考慮到「我」以外的世界。

但陳樹菊體現了「不足」的行善哲學。她生活簡單到幾近刻苦,卻捐出大多數人及不上的善款;這其實也是小戶小額慈善捐款者,共同擁有的德行。小額慈善捐款,非但含蘊了昇華的人性價值,而且也有重大的實際效益。例如家扶中心及世界展望會,認養一名兒童每月只要一千元,助養則只要三百元。最近傳出,榮獲國際「前衛服裝設計獎」的古又文,及台南縣唯一獲得大學學測滿分的李佳儒,皆是「家扶兒」。可見,捐款數額不在大,小額捐款也可能使一個受助者獲得新生。三百元,可以「認助」一位貧童一個月的生活費,也許大多數人都捐得起,只是有無捐輸的心志與行動而已。

面對鎂光燈的包圍,陳樹菊給的答案聽來更像隱身菜肆的哲學家。她看待金錢是:「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面對得獎而來的讚譽,她則平淡地說:「這沒什麼,大家都可以做,捨得與不捨得而已。」

社會多的是比陳樹菊會說漂亮話的聰明人,也多的是比她有財力的有錢人;但陳樹菊的大慈悲,卻勝過這些聰明人與有錢人。台灣的非營利事業慈善捐款,八成皆是六百元上下的小戶小額,這些陳樹菊們的行善滋養了我們對人性的信心;他們的簡單信念與具體行動,讓我們明白:行善不辭涓滴,而且就在當下。

【2010/03/10 聯合報/社論】@ http://udn.com 

台長: 湘穎
人氣(1,081) | 回應(1)|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時事感觸 |
此分類下一篇:轉貼:死刑存廢
此分類上一篇:地震小常識

十五姊姊
我覺得有些人似乎把慈善當成「事業」而不是「志業」,加入慈善事業的體系就像加入企業團體似的,好像是為了拓展自己事業的觸角和人脈才加入的,捐錢對這些人來說是種投資,是啦!是在做善事啦!可是那種心意卻有點........不曉得怎麼說,讓我覺得遙不可及.....

難怪陳樹菊女士的善行會顯得特別令人感佩,因為相形之下,她給的真的非常多。
2010-03-18 10:43:58
版主回應
無所求的付出,才令人感動吧!
2010-03-18 21:54:0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