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9-07 00:06:04| 人氣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中合約翻譯醫院外科主任蔡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入醫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德勤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孫熙文表示,他們運用膠原蛋白研發技術,一路從慢性傷口護理、皮膚修護修補、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材、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40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結合胰島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在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生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合約翻譯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合約翻譯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會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合約翻譯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合約翻譯、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此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合約翻譯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建完合約翻譯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有「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合約翻譯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蛋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合約翻譯菌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們嗎合約翻譯?」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合約翻譯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高階醫材合約翻譯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合約翻譯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外科主任蔡合約翻譯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以創新醫材起家的膠原科技,4年前投入合約翻譯美領域,因為配方專業,又有專業團隊銷售儀器,成功在醫美紅海中找到利基市場。

 

 

醫美,無疑是台灣近年最蓬勃發展合約翻譯的產業之一,產值由2008年至今,年增率將近15%。不只是大大小小的醫美診所獲利豐厚,相關的醫材廠商也分到滿滿一杯羹。

 

研發並銷售醫美術後保養品與手術儀器的膠原科技,就是其中一家。

 

201411月,勤業眾信發布2014年《德合約翻譯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評比,在亞洲九國中台灣入榜90家。

 

其中,膠原科技以近三年營收成長2298%的亮眼成績,登上500強第14名,更是台灣企業的榜首。

 

專攻B2B市場 耕耘10

 

膠原科技專攻B2B市場,因此不為一般消費大眾熟知,但其實這家由七位生醫博士所創的公司,經營已超過十年。

 

一路走來,得過經濟部技術處績優研發合約翻譯獎、產業創新成果表揚創新類首獎、竹科優良廠商創新產品獎等諸多獎項。在全台醫美術後保養與儀器領域,也擁有四成市占率。

 

「膠原科技為它的技術找到適合的市場與應用,」勤業眾信負責醫美行業的會計師龔則立表示,在台灣有不少企業主擁博士學歷,也有突出的技術,但最後沒有成功,就是少了市場這一塊。

 

膠原科技的「市場」,是一步一腳印摸索出來。

 

「公司一開始像是個bio lab(生物實驗室合約翻譯),跟著市場走變成bio lab company(生技公司),後來才更進一步走入bio industry(生技產業),」48歲、說話帶著學術氣息的膠原科技創辦人、營運長合約翻譯做到牙科填補材與皮下植入劑。

 

膠原蛋白相關產品應用的場域從醫院的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逐漸拓展到蓬勃興起的醫學美容診所。

 

再加上2012年開始代理銷售做雷射溶脂、淨膚雷射、變頻飛梭等手術的醫美儀器,才演進到今日「儀器、耗合約翻譯材、術後保養」完整解決方案的模式。

 

軟、硬兼俱 創造綜效優勢

 

「硬體(儀器)搭配軟體(產品),軟硬整合就會浮現,」孫熙文分析,儀器價格高,產品毛利好(約75%),兩者對利潤的貢獻不分上下。

 

雖然目前營業額主要來自一台動輒台幣300合約翻譯400萬的醫美儀器,膠原科技其實是以創新醫材起家。

 

它的「可吸收性膠原蛋白敷料」,結合胰島合約翻譯素生長因子與膠原蛋白,使用三、四天後會自動分解,比起過往「紗布加抗生素軟膏」的組合,不但不會沾黏,而且能讓糖尿病、褥瘡等慢性傷口更快癒合。

 

「台灣在膠原蛋白的萃取與純化上,以膠合約翻譯原科技做的最為成熟,」馬偕醫院大外科部主任董光義不諱言的說,膠原科技的最大優勢在於一直有在精進研發,「不是跟多數廠商一樣copy別人。」

 

因為重視新產品的開發,目前膠原科技合約翻譯在膠原蛋白敷材產品線的完整性上,已經能夠與世界大廠嬌生(J&J)以及英國醫材大廠施樂輝(Smith & Nephew)不分上下。

 

跨出學術圈 共組博士級團隊

 

膠原科技突出的技術與研發能力,來自幾位創辦人多年的專業訓練。

 

其中,營運長孫熙文是基因工程博士、研發總監周江鴻是細胞學博士、技術長蕭欽應是生化博士、科技長佘俊男則是微合約翻譯生物免疫博士。

 

這幾個人原本都在各自專門的研究領域,為什麼離開學術的舒適圈?

 

故事要回到2002年,當時36歲的孫熙文已在中央研究院做了12年關於蛋白質反應的研究。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就在院內不斷推廣「科學要服務社會」的觀念。

 

同一時間,行政院科技會議把「生醫材料合約翻譯」列為台灣產業下一個重點,整個社會瀰漫著「生技研發應走入產業」氛圍。

 

嗅到這股風向的轉變,技術底子深厚的孫熙文開始思考創業的可能性。

 

「學術的路,未來會怎麼走已經是可以預期的,何不到外面闖一闖?」他思忖,當時市場上幾乎沒有幾家本土生技公司,機合約翻譯會其實是有的。

 

於是在一次聚會上,他和幾位同樣從事生合約翻譯化、組織工程研究的博士朋友,提起創業做生醫材料的想法,沒想到大家都一致認同且有意參與,於是「膠原科技」的核心團隊就此成軍。

 

生醫材料含括膠原蛋白、玻尿酸、甲殼素等,其中尤以膠原蛋白最為重要,甚至有「醫材之王」之稱。

 

膠原蛋白占了人身體的30%,應用遍及食品工業、保養化妝品、醫療器材、製藥、組織工程,到細胞工程治療,因合約翻譯此團隊很快就決定主攻膠原蛋白。

 

由於核心成員對萃取膠原蛋白的技術十分熟稔,加上對未來的發展樂觀,因此公司才成立就決定興建標準化生產工廠。

 

而且要做,就做足規模。在內湖科技園區生技廠的產能都是用「克」來算,膠原科技竟能以「噸」計。

合約翻譯「那時想法是做200公升,500公升和1噸價錢都一樣,為什麼不做1噸,」孫熙文搖搖頭說,當時沒有數字觀念,不知道很多管銷、銷售都受到影響。

 

首年燒光資金 幸遇貴人投資

 

加上財會系統不完備,結果創業第一年合約翻譯,建完廠就花光所有現金,立時就陷入連薪水都發不出來的危機。

 

幸而,在幹部奔走下,找到了矽品監察人兼眾盈投資董事長程文龍。

 

他參觀工廠、並與團隊深談後,覺得合約翻譯有「矽品精神」(群策群力),決定大手筆投資。

 

有了天使投資人支持,膠原科技的經營漸上軌道。2006年推出適用於潰瘍傷口護理的高階醫材「誘導再生型膠原合約翻譯蛋白敷料」,第一炮打響名號。

 

之後陸續投入高效能人工皮膚、膠原蛋白抗菌敷材、高效能真皮層替代物、牙科用膠原蛋白等高階醫材開發,也都受到經濟部等單位支持。

 

「高階敷料的研發製造是我們的基礎,當潰瘍等深層的困難傷口都能解決,皮膚淺層的紅腫熱痛,難道能難倒我合約翻譯們嗎?」膠原科技研發中心總監周江鴻自信的說,因為研發根基穩固,做醫美產品就能很快上手。

 

純度高復原快 獲得市合約翻譯場肯定

 

膠原科技是在2011年開始投入醫美領域。

 

不同於治療糖尿病潰瘍的小眾合約翻譯高階醫材,利潤豐厚的醫美大餅早有許多競爭者搶食,然而膠原科技因為配方專業,很快就獲得市場肯定。

 

2012年再接再厲,買下銷售醫美儀器的專業團隊「東哲日琦醫學」,更讓膠原科技的營業額一飛沖天,由20合約翻譯12年的2億元,2013年激增到6億元。

 

不過,對醫生而言,有「科學家嚴謹製作精神」的產品,才是膠原科技最鮮明的標誌。「它的膠原蛋白純度高,病人傷口復原明顯比較快,」曾採用不同公司產品的衛生福利部台中合約翻譯醫院外科主任蔡新中表示,一些廠牌雖然比較便宜,但皮膚吸收效果差,也是枉然。

 

「經營公司就像騎腳踏車上山,很費力騎到一個階段,休息一下,又要費力往上騎,」從研究圈轉戰產業合約翻譯界邁入第12年的孫熙文有感而發的說,做學術研究可以很創新,但做生意絕不能曲高和寡。

 

 

台長: stevenqiu669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