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3-30 08:22:50| 人氣1,229| 回應44 | 上一篇 | 下一篇

邏輯:邏輯邪1/6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楨:66首【邏輯邪】每首想在一頁中、深入淺出地詩哲台灣的各項議題,唯恐哲學地不夠深入、又損及中文詩該有的形音義之反諷性!)

    邏輯:邏輯邪1/66

邏輯是門研究理則的學問
怎會是一門很邪門的邪問

什麼研究論理的法則
羅織些合理化理由吧

這個嘛
還得追本溯源
理則學是Logic的意譯
邏輯學是Logic的音譯

你不了
中文的音意兼譯
邏輯譯地多有詩意
上窮碧落下黃泉
巡邏編輯論理法則

怎不說
邏輯譯地多有濕意
羅織些合理化理由
就以西方Logic祖師
亞氏邏輯的三一律為例
他以違背同一和排中律為由
否定矛盾(A同時是A和–A)
矛盾(paradox,詭論、吊詭、困思)
可是宇宙(量子論)人生(空論)本就矛盾
「我從不謊言」的詭論日夜詭辯不停
西方以論證理性大力批評矛盾
但矛盾又好比鬼魂般地揮不去
像心理強迫症硬要將幻相除去
愈想擺脫困思愈深困矛盾夢魘
除非來個論理典範的革命
推翻西方二元邏輯的霸權
改吹東風的佛道糢糊邏輯

台長: 阿楨
人氣(1,229) | 回應(4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詩:邏輯邪 |
此分類下一篇:糢糊邏輯:邏輯邪2/66

顯示全部44則回應

圖博館
在羅胖看來,中國政府手裡還握著N張「王炸」,等著在恰當的時機甩出來,橫空出世,製造出新的市場空間,推動新一輪的經濟增長。
  熟悉羅輯思維繫列叢書的讀者知道,羅胖的書並不是只講一個題目,而是他N期《羅輯思維》節目內容的綜合。但是相對於前三本書,這本書就像口述,非常口語化,基本上就是脫口秀節目的演講稿直接拿來出書,談不上啥文采,好處是幾乎不需要費腦子就能看完。
……
https://kknews.cc/finance/lzrkb9.html

羅輯思維為什麼估值13.2億? 2016-06-09

在多數人眼中,羅輯思維是自媒體,是新媒體業務板塊中的「頭牌」;但是,為什麼羅輯思維拿到13.2億元估值——這顯然不是對當下媒體的一個資本定價,最被忽略的答案是:羅輯思維獲得的其實是電商定價。所以羅振宇也一直誠心實意地說:「我真的就是一個賣貨的。」
  媒體以前的傳播是品牌,幫別人傳播,收品牌商的錢。但是當用戶都看手機,不買雜誌不看報紙甚至不打開電腦時,伴隨的聲音和文字都變成了朋友圈和自媒體。羅輯思維的朋友圈是幫自己傳播,肥自己的田,收自己的莊稼,然後顆粒歸倉。
  這是門生意。必須認識到深層次講羅輯思維是電商邏輯,只看到媒體二字,忘記了媒介首先就是為了傳播。傳播文字,還是傳播立場,傳播生活方式,還是傳播消費方式?你以為你購買了知識,其實那是羅輯思維朋友圈的教輔教材。如果恰好碰對幾個選擇題,恭喜你投機知識成功了,時間節約了,價格合理了,效率提升了……
  「羅輯思維」是「羅輯」而不是「邏輯」,當羅輯思維聲名鵲起後,這思維那思維就都有了,但是少有人去掠美「邏輯」,作為一個IP——羅振宇搶先拿下了「邏輯」二字所蘊含的場景,占據了一個高地。
  但對於一個電商品牌,「羅輯思維」遠遠不如「邏輯思維」平實,因為會有用戶因為錯別字而無法有效關聯。一字之差,即使品牌再有個性,也會讓服務體驗打了折扣。這是2015年初羅振宇的切膚感受,至少損失一成新增用戶。
  而一字之差的背後,恰好是對當下所謂的「魅力人格體」的最常見誤讀。
…….
https://kknews.cc/other/5mpp88.html
2017-02-23 08:43:30
圖博館
自媒“首富”羅輯思維羅振宇,“害”了多少人? 2015-11-06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公眾平台的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舉報  
  導讀:昨天羅輯思維推出羅振宇個人脫口秀跨年演講項目,2天預計入賬4500萬,而其近日完成B輪融資,估值13.2億,羅振宇成了自媒體“首富”,在創造這些奇蹟的同時,不少羅輯思維會員發出聲討:羅輯思維是騙局,比傳銷的毒害還可怕,“害”了不少人。
  會員控訴羅振宇“騙局”
  1 、“ 會員招募”——史上最無理!他不告訴你怎麼加。你找不到入口,他就說,不懂得怎麼連接的人,不配和全國最牛逼的互聯網思維的社群玩兒。交了錢,優越感就來了。
  2 、互聯網社群?——牛逼的人才不跟你們攙和。經過半年的觀察,加羅輯思維會員的人多數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呢? 1)想通過這個社群發家致富跟著羅振宇一起牛逼一起飛的懶人投資者。2)喜歡讀書,喜歡拿羅輯思維來標榜自己愛讀書、愛知識的屌絲。3)容易被洗腦的一類,別人發表個什麼觀點,他們都能拿出羅振宇的話來比對,羅胖不是說過嗎,是他們的常用語。4)個別投資人,到羅輯思維會員裡找項目。然並卵,他們並沒有找到什麼合適的項目。
  3 、所謂的“愛智求真”——不過是營銷手段!他給你一種幻覺:通過看看視頻節目,在微店買些東西,買個號稱限量的會員身份,你也可以成為貼上“汎愛智求真人士”的標籤,其實根本不是讓你真正去讀書,而是讓你買他的東西,營銷而已。
  羅振宇的“金錢帝國”
  面對過度商業和營銷的質疑,羅振宇聲稱:“我們不是什麼媒體,我就是一個買賣人。”這個買賣人似乎取得了不錯戰績, 2015年的年營業額(不包含非圖書/自媒體類產品)在13億左右。這也就有了其最近完成B輪融資,估值13.2 億,由中國文化產業基金領投,啟明創投等跟投,投資名單中更有:柳傳志、柳青、柳林、俞敏洪、李善友、包凡等圈中大佬,羅振宇構建起了真正的金錢帝國,成為不折不扣的自媒體“首富”。
2017-02-23 08:44:04
圖博館
面對羅振宇金錢帝國的開啟,一位資深羅振宇“親情會員”感慨到:當初很多人購買會員,都是覺得現在浮躁的社會,能沉下心來做一檔讀書節目實屬不易。所以大家每人盡一份力,一起供養這個有理想的讀書人,讓羅胖不用為生計發愁,讓節目能堅持下去。不曾想人家進入了10億富豪俱樂部,而我們這些窮人還在煞筆兮兮的搶著替人家買單,崇拜羅振宇這麼久,被洗腦這麼長時間,我得到了什麼,除了“就要他媽的自由”、“相信自己做自己”的自我情懷外,一無所獲,我以為羅振宇給了我翅膀,風口來了,我能飛起來,實際上我才知道我是豬,根本飛不起來,飛起來就慘了,會摔死,還好我沒飛起來,現在風停了,我也該從夢中醒來腳踏實地的工作和生活了。
  自我“神化”的羅振宇
  作為自媒體第一人羅振宇無疑是成功的,堪稱奇蹟。曾在央視就職的他,嗜書如命、知識淵博、觀點犀利,總能從別樣的角度看問題,引來眾多忠實的簇擁者。相信不少人將其觀點視為“聖典”,當然筆者對他的一些觀點也很認同,形成了不知不看不懂羅輯思維好像“被廢了”一樣,羅振宇彷彿成了“神” ,跟隨他才能自我救贖,才會成功。
  為了聽他“ BALABALA ”的高論,為了讀他的“文化販賣”書籍,為了會員“羅利”、社群徵婚、霸王餐、頭採茶、C2B訂製等相信不少人花出去的銀子少則幾百,多則幾千,更多的則是10萬計。這是一個奇怪的想像,也是一個可怕的現象,這讓007想起了90年代風靡的氣功、曾經瘋狂現在餘毒未消的傳銷、想到了007自己為了信仰與成功跟很多人一起追隨某些大師的腳步,接受他們的“醍醐灌頂”,最終筆者甘心情願被騙錢無數,錢是小事,讓007思想被毒害長達3年,大好的事業幾乎被廢,幸好有光明正義師父及時挽救,才一步步走出“騙局”,大家也才能看到如今喜歡寫寫話話的007。
  羅輯思維稱擁有530萬用戶,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如果是真實的,那羅振宇是誰?有如此的魔力?我想到更多的是希特勒,還有那曾經過於個人崇拜的時代。羅振宇作了什麼,能讓這幾百萬人折服?沒有產品,沒有服務,只有思想,很多時候思想是無價的,這是一個嚴重缺乏思想和信仰的時代,羅振宇的出現,填補了我們渴望的思想荒地,所以他成功了,但也被神化了。
2017-02-23 08:45:36
圖博館
羅輯思維節目號稱“愛智求真,口號是“有種、有趣、有料”,做大家“身邊的讀書人”。無論你聽多少羅振宇的演講、無論你看多少羅輯思維的節目,我想問問大家,你得到了什麼?思想進化了?思想進化了的表現是什麼?工作事業發展了?朋友關係更多了?你的靈魂提升了?你的格局打開了?對比前後,如果你沒有任何改善甚至是退步,而且浪費了大好的時間和不少錢,那這種神般的崇拜,對你不適合,可能是負能量的,更可能是極其錯誤的。
  羅振宇的好朋友曾說過:羅振宇對缺乏自由容忍度極低,第一次採訪,他3次拒絕《人物》記者試圖從他成長經歷中窺視性格端倪。看來羅振宇極其不想讓別人真正深入了解他,窺探知道他褪去“個人魅力”光環後的真實面。
  時代不缺乏被神化的人,像王林、營銷大師牟其中、健力寶的張海等,結果證明都是他們都是騙子,只是騙人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有一點相似,那就是通過自我“神化”來騙人,被騙錢損失不大不必太在意,被騙思想甚至被洗腦,這毒害太深……..
  回應
 大家都是成年人,有是非分辨的能力,有能力去選擇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既然會選擇邏輯思維,認同他的價值觀或者願意去購買書籍加入會員,那都是我們自願的,沒有誰逼迫任何人。我自己也是一個創業者,到目前為止只買過一本羅振宇寫的幾十塊錢的書,但是羅輯思維給我的收穫和感悟絕非是幾十塊錢或幾百塊錢能買來的!沒錯,我的靈魂還真提升了!自媒體怎麼了,自媒體就不能賺錢了?就像一個企業沒有利潤還怎麼創造更多的價值空間,生存下去都難!只想對筆者說,你是沒本事才寫這樣一篇文章,想像還特豐富,還扯到希特勒!太搞笑!
 是的,我們都是成年人,我相信大部分粉絲只是想聆聽一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而非迷信羅胖。
 通過他我開闊的讀書的範疇。這個價值不能用錢衡量
 互聯網時代需要羅輯思維這類有營養的節目,而其賺錢的能力正體現了其自身有價值。
 說的沒錯!這個從作者可能是羅胖子一伙的,人人都誇,但沒有爭議是做不大的,這個人洋洋灑灑的也沒說出羅胖子怎麼害你了,只是受不了人家賺錢太多罷了
2017-02-23 08:46:13
圖博館
人家就是賣書而已,況且還是有價值的書,又不是黃書,又不是邪教書。如果說賣書就是騙人的話,那麼全國的書店都得被查封啊。
 他鼓吹讓大學生去投資創業,他自己那個年代的時候怎麼沒去創業?成了嗎?大學生對社會和商業什麼都不懂就可以創業?拿一個比爾蓋茨就告訴大家你們看怎麼樣是不是成功了,切,80億的人口裡只有一個,誘導大家出現錯覺你講出的話就是邏輯思維。
 大哥,人家崇尚創業,鼓勵創業,發表自己的觀點,你創不創業,能不能創業,會不會創業,決定權在你手裡!人家只是媒體,不是你的人生導師!
http://mt.sohu.com/20151106/n425449836.shtml

為什麼要黑邏輯思維的羅振宇? 2016-09-01

首先,文非君沒有買過羅胖的書,也沒有加入鐵桿會員,不過我還是會去優酷或者喜馬拉雅聽他的節目。羅胖的價值觀我不關心,他賺錢多少我也不在乎,只是聽羅輯思維有些收穫,不是粉絲也不黑羅胖,但我支持他。
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邏輯思維公眾號粉絲已經600多萬,盈利上億,於是寫文黑羅振宇的人也就出來了。
  為什麼黑羅振宇?
1:邏輯思維的目的非常簡單,通過公眾號每天一條語音,以及優酷的視頻,和喜馬拉雅等語音形式來增加讀者,然後賣書,於是就有一些聽過後,買了書的人,感覺沒學到很多的東西,感覺虧了,於是就黑羅振宇了。
2:羅振宇講的大多數都是個人觀點和書中的一些知識,有些人聽完後,感覺這也沒什麼,於是就說羅振宇就是和忽悠騙子,騙我們賣書等等。
3:有些人起初喜歡羅振宇講述的一些內容,然後買過羅振宇推薦的書後,就發現內容印刷等都很差,漸漸改變了對他原有的印象。然後就說這年頭騙子太多,用知識包裝騙錢羅胖算一個,但相信終不能長久!
  為什麼我們不黑羅振宇?
1:文非君覺得羅振宇節目的目的就是讓大家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不要片面去理解。東西,你愛買就買,他逼著你了?大二開始,關注他3年了,我就買了幾本自己需要的書,沒貢獻多少錢,但是這幾年讓我的成長是不少的,我覺得遠遠大過我的付出。非要說他是騙子,就過分了.
2:文非君覺得羅振宇起碼在知識與我之間建立了一個渠道 開闊了我的視野 而且付費得到想要的東西 這很好 也是自然規律 一個想不勞而獲的人是有問題的 只有明白這點 才能融入這個世界.
2017-02-23 08:49:52
圖博館
3:錢在自己口袋裡,羅振宇不偷不搶,合法經營,憑什麼說人居心叵測,至少從邏輯思維,我能聽到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是現在網際網路大多欄目難以提供的。
邏輯思維有名了,於是就有很多醜陋的自媒體還是黑邏輯思維博流量和關注 ,這人文非君感到非常噁心,你對知識思想的傳播都不如邏輯思維的一根頭髮絲,還怎麼好意思在這扯別人長短,恬不知恥。
https://kknews.cc/zh-tw/tech/8oz2ye.html

羅輯思維退出papi醬公司 羅振宇:有人願看笑話2016.11.23 每日經濟新聞

就像一出熱鬧又波折不斷的連續劇看到大結局,關於papi醬和羅振宇這齣網紅小時代的劇情終於也到了一個節點。 今年年初,依靠短視頻走紅的papi醬剛達到大眾關注峰值時,徐小平和羅振宇就宣布要投資papi醬。 但從今年4月的papi醬貼片廣告拍賣會以來,卻不斷有消息傳出羅振宇與papi醬合作破裂。
  今天(2016.11.23)下午,papi醬合夥人、春雨聽雷CEO楊銘就這幾天外界對papi醬和羅振宇投資關係破裂的傳言在微信朋友圈裡發表了回應。 核心信息點包括:
2、關於羅輯思維,在明確“得到”業務後他們原價退出了所有的投資項目,papi只是其中一家;
  截直發稿,羅輯思維CEO李天田(脫不花)沒有對36氪的採訪給予回應。 羅振宇則在這條聲明底下留言,“江湖就這樣,別介意。總有人願意看笑話。”
  查詢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可以發現,羅輯思維的退出早在今年8月份就已經完成,剩下的股東有楊銘、姜逸磊(papi醬本名)、真格基金、光源資本以及星圖資本。
  另有業內人士透露,羅輯思維退出這些項目之後,徐小平的真格基金將會接盤。 36氪就這條消息向真格基金求證,對方表示不予置評。
2017-02-23 08:51:08
圖博館
“2200萬元,成交!”
這是羅振宇和楊銘2016年的光輝時刻,時間是今年4月份,地點是北京麗思卡爾頓酒店,papi醬貼片廣告拍賣會。 一條貼片廣告的成交價是2200萬元,羅振宇和楊銘完成了一件他人難以完成的事情。……只是,無論之前還是之後,羅振宇和楊銘都不避諱這場拍賣很有可能虎頭蛇尾。 他們聯手完成的是通過拍賣成交數字,在互聯網世界的信息流裡標記下papi醬第一內容網紅的位置,其它的目的都排在這個之後。 ……..
http://news.sina.com.cn/s/wh/2016-11-23/doc-ifxxwrwk1766976.shtml

【分手就要分的徹底】羅輯思維退出投資「papi 醬」,感情終究敵不過商業利益的糾葛 2016/11/24

曾為中國知名網紅「papi 醬」拍出天價廣告的「羅輯思維」,正式退出投資 papi 醬項目,對於退出投資一事,羅輯思維創辦人羅振宇只表示,「江湖就這樣,別介意。總有人願意看笑話」,能看出就算在這網路時代,商業利益還是優先考量,「錢」才是重點。不知不覺過去 1 年多,她依舊是那個「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女子」。
  作為「跌宕起伏」劇本的開始,我們首先需要回到 8 個月前。
一個 2015 年 10 月還默默無聞的女子、與公認「內容如何商業化」的最佳案例製造者,走到了一起。最終誕生了一個中國創投、網紅發展歷史上的里程碑數字—— 1200 萬元。這既是 papi 醬的第一筆融資,同時也是一聲「驚雷」,驚醒了每一個關注著「內容變現」、「網紅經濟」的人。
  拍賣後:papi 醬有什麼變化?
但估計誰也沒想到,拍賣後 papi 醬似乎進入了一個漫長的「蟄伏期」。4 月底發布了自己的短片平台「papitube」,在給短片作者提供機遇的同時豐富自家影片內容。隨後又進入到維護日常更新的狀態中。而原定於 5 月 21 日之後發布、價值 2200 萬人民幣的貼片廣告也一直不出現。
  直到 7 月才再次搞了個「大新聞」,一口氣在 8 個平台來了次直播。在 1.5 小時內也刷出了誇張的直播數據:全網在線人數突破 2000 萬;12 小時累計觀看人數 7435 萬人次;點贊數約 1.13 億;微博話題圓度次數達到 3.9 億,評論達到 5.3 萬條。
2017-02-23 08:52:00
圖博館
與這些耀眼數據相隨,卻是網友、甚至粉絲的不滿:「我女神嗓音居然這麼 Man?」、「直播內容沒有 5 分鐘影片的好」、「好無聊」。結果幾個直播平台甚至出現了「掉粉」的現象,其中「一直播」和「花椒」兩個平台直播中一度超過 400 萬在線粉絲,最終下降到不足 250 萬。很明顯,這是一次令人失望的直播。
  這也體現出了 papi 醬對於直播的「不適應」,相比準備時間幾小時甚至大半天、一句話能夠 NG 好幾遍的錄製短片,直播對於主播的要求實在高了太多。哪怕是貧嘴、互動、眼神、動作同樣有其技巧所在。
  於是乎在首次直播之後,papi 醬再次回到了「日常更新」的原軌道。話題繼續優化、除了段子 papi 醬的動作也越來越多;並且引入了歐萊雅集團旗下多個品牌的軟廣植入。
  時間隨著一周又一周的更新過去,時間來到了 11 月 7 號。在拍賣舉行將近 7 個月之後,那個價值 2200 萬元的貼片廣告終於上場。它同時也預告了 papi 醬的第二次直播:11 月 9 號晚與其他知名網紅 ayawawa、gogoboi 進行了一次 10 小時超長大直播。
  即便你印像中沒有這回事也正常,因為直播當天 papi 醬只在最後壓軸的 1 小時出現,同時直播內容也主要是美妝用品。最終結果是,如果只看百度指數波動,你根本發現不了這次直播的存在。
  而除了 papi 醬本身之外,在發布會之後也有數位素質不錯的短片作者出現在 papitube 中,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在下楊舒慧」、「 張貓 」、「ACUI 阿崔」,都貢獻出了風格迥異的數個短片,但是其影響力遠遠不及 papi 醬本身,就連 papitube 影響力也遠不如其誕生之初預料的重要。
  最終,我們只能用「平淡」來概括 papi 醬在發布會後的表現。
  「改頭換面」的羅輯思維
……..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6/11/24/papi-and-logic-talk-show/
2017-02-23 08:53:17
圖博館
papi醬團隊:羅輯思維原價退出投資,一直很感謝羅振宇2016-11-23澎湃新聞

曾在3月獲得羅輯思維和真格基金高調投資的網紅papi醬,近期被爆與投資人分道揚鑣。
  對此,papi醬的同學兼合夥人楊銘11月23日通過微信朋友圈作出回應,證實羅輯思維已經退出項目。
  有說法稱,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在這條朋友圈下留言:“江湖就這樣,別介意。總有人願意看笑話。”不過,澎湃新聞未能聯繫到羅振宇對此置評。
  楊銘的助理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表示,羅輯思維的退出是正常的投資轉向,被撤資的不止papi醬團隊一家。
  “我們一直都很感謝羅老師。”該助理對澎湃新聞記者說,兩個團隊的合作“愉快且友好”,在撤資前均有按照相關流程執行。 而對於未來是否還可能重新合作,這位助理表示:“順其自然”。
  從楊銘朋友圈的信息來看,羅輯思維在明確旗下的新業務項目“得到”之後,已經原價退出了所有的投資項目。
  papi醬團隊拒絕向澎湃新聞透露羅輯思維的投資盈利情況。 澎湃新聞記者就此致電羅振宇,但未獲回應。
  離開羅輯思維的papi醬團隊似乎並不為資金擔心。 楊銘透露,接下來還會跟歐萊雅、咸趣、露怡、湯臣倍健甚至幾個國際大品牌的合作,還有“某位國際頂級導演”將出現在papi醬的視頻內。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67013
2017-02-23 08:53:32
圖博館
知識付費這麼紅,它會進軍海外火遍矽谷嗎?2017.03.30 南七道

《人類簡史》中,尤瓦爾•赫拉利提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觀點:八卦和講故事讓人類最終成為萬物主宰。由於某次偶然的基因突變,為智人(現代人的祖先)帶來了認知革命。讓他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語言來溝通。逐漸的,人類學會了八卦,到後來又學會了講故事,於是在諸多的人種中,智人最終成了食物鏈的頂端。
  如果說認知是對於事物建立初步的物理印象,那麼語言就是對於這個印象的輸出,溝通是對於事件的傳播,故事是事件的包裝和加工,而知識是對前面四者按照一定邏輯綜合性的歸納整理、提取、梳理。更為關鍵是的,知識的延續、傳承、升級、迭代等性質,讓整個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知識的整合與傳播又呈現出了更多形式。當下最火的莫過於是知識付費。
  知識付費的春天為何出現在中國?
回顧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其實是一個發現、整理、運用知識的過程。亞里士多德說知識大體有兩類:一類是技術性的,另一類是非技術性的。技術性知識是用來解決實質性問題的,對經濟發展非常重要。而非技術性知識則是對人類本性的精神引導和提升。兩種知識的協同作用,一起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當下的中國互聯網,不管是學說普通話、理財、品鑑紅酒等技術性的,還是詩歌、話劇等非技術性的,突然爆火了,一反之前的對知識的不待見的地位。在過去的十幾年裡,國內的用戶一方面是一直向錢看奔發展,另外一方面是知識無用論,賺到錢的才是牛人。這種反智思潮,直接導致了知識的廉價性和不受待見。
  但是隨著消費升級,網絡支付等外在條件搭建完畢等前提下,同時個體意識空前強大,越來越追求自我的實現與價值。於是,不管是出於自我完善,還是虛榮心,或者安全感等各種心理需求,知識的需求出現了一個小陽春,隨之而來的知識付費的浪潮來了。一向提倡免費主義的互聯網界,開始發現原來知識這個領域還可以刨到新的商業機會,開始扎堆進入。知識付費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火爆程度。
  從2016下半年知識付費大潮開始,包括得到、知乎、喜馬拉雅等都上線了多檔知識付費的產品與課程,包括李笑來,馬雲湖畔課堂等無數大咖以專欄和演講形式加入,創下一個一個的驚人記錄,比如李笑來創下了超過2500萬的最貴個人付費專欄的記錄。
2017-03-31 11:44:53
圖博館
知乎周源曾經說,我們相信一點,在垃圾氾濫的互聯網信息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絕對的稀缺品,知識(被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都還存在於個體大腦中,遠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我們鼓勵每個人都來分享知識,將每個人的知識都聚集起來,並為人人所用。
  第三方機構易觀公佈的《2016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發展白皮書》顯示,用戶對於“內容”和“知識”的付費意願和消費觀正在發生轉變,從不願付費變得對於顯著高質量、服務更好的類似產品願意付費;用戶信息獲取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從漫無目的地接收信息變為主動獲取知識,信息的選擇行為更為成熟,從而推動了知識付費行業的爆發。
  從平台角度來看,類似知乎這種圍繞知識分享的社區屬性產品,本來就已積累了大量各行各業的知識達人,既有熱門行業大V,也有冷門小眾領域的“知道分子” ,做知識付費具有很大的優勢和便捷性。如果說之前的值乎屬於是中規中矩的產品,那麼知乎後來推出的知乎Live,就是在充分結合了自有平台積累後的一個付費的突破口,同時還可以延伸到實體書、電子書和版權銷售等商業模式。
  為何矽谷沒出現知識付費熱潮?
反觀大洋彼岸的歐美,在用戶付費習慣優於國內的前提下,走的並不順利。美國最大的知識問答社區Quora,目前的商業模式,除了傳統的廣告業務之外,也在做一些新的嘗試。現有的信用系統用戶,在回答問題之後,系統會根據他獲得的點贊數、評論量而調整他的信用評分,同時用戶之間的信用,也是可以轉讓的。在未來,一方面可以通過付費,使自己的回答獲得更多推廣機會,另一方面用戶可以通過懸賞的方式吸引其他用戶回答問題。
  2017年1月份, Quora新推出了knowledge prize功能,提問者可以通過現金懸賞,吸引相關的專家回答問題,最後最優質的回答者會獲得這筆錢,獎賞是完全公開的。比如最近一個拿了250美金的回答就是關於亞馬遜印度電商策略的回答。Quora還可以提供付費的特別版,比如一個針對白領人士的Quora或者一個針對創業者的Quora,上面會集中提供相關領域的高質量問答。但目前並沒有特別耀眼的成績。
  時間撥到更早的2010年,新聞集團對旗下的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電子版收費,每週2英鎊。但收費的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半年後,兩家報紙網站首頁的點擊數下降了43%,用戶則減少近90%。2016年初泰晤士報旗下的時報周刊,每月收費3.99美元。結果也是門可羅雀,被迫關停。
2017-03-31 11:46:27
圖博館
而Evan Williams 創立的美國最大的博客平台Medium,推出的付費訂閱服務,每月5 美元起。為付費用戶提供沒有廣告的獨占文章內容、離線下載等,但數據不佳,目前在調整方向。
  之所以有這麼大差異,一方麵包括了社會發展階段和人們認識的差異性,同時也包括了網絡硬件支付等條件的成熟。蘋果CEO庫克在這次訪問中國時,特別提到了中外支付的差異性。他認為之所以移動支付,中國比美國和歐洲還要繁榮,這可能部分是因為是支付傳統的原因。“在美國矽谷可以使用移動支付,但是你去美國腹地,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移動支付,他們更習慣用信用卡消費。中國的信用卡沒有美歐那麼普及,一些初創的互聯網企業進行了變革,中國人更願意接受新的變革,在任何地方可以使用移動支付。”
  知識付費表面上是規模化的知識購買的形式,但深層次上,它創造了新的人與人連接的可能性,和獲取認可和收益的方式。在國外,還沒有類似對標的產品和模式。之前比較流行的付費模式,是相對傳統的新聞訂閱和專門的教育平台培訓。這和國內現有的知識付費,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
  傳統的課程培訓,本質是為了增加技能,是一種技巧和實操性的方式方法,而知識是一個高於技能,系統性的動態的並且持續進行的的行為。新東方的潘欣在知乎上說,如果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看待知識付費市場,那麼在線培訓其實更多解決的是初階的生理和安全需要,解決的升學和飯碗問題;這一波知識付費市場,更多要解決的是高階的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解決的是面子和小康問題。
  知識付費會出現KFC嗎?
在上個月的兩會上,馬化騰提到一個現象的變化,中國以前的互聯網模式叫C2C(Copy To China),但是發展到現在是叫KFC(Kaobei From China),中國模式逐漸開始反過來影響歐美互聯網模式。據說當矽谷的創業者,第一次聽說中國火爆的知識付費的這個概念的時候,大多不太能理解。因為這是相對陌生的領域,他們之前已經習慣於通過付費訂閱等形式,來為有價值信息買單了。而且其他國外的知識付費產品主要集中在一對一諮詢,體量和知名度也都非常小。
2017-03-31 11:47:41
圖博館
截至目前為止,國外都沒大規模的開始做這方面的事情,主要還都是以廣告和教育培訓等比較老派的形式,而類似知乎Live這樣的模式,還屬於空白地帶。知乎所搭建的知識市場體系,似乎在反其道行之,並沒有一門心思做網紅、名人、大IP收割,而是賦予每一個擁有知識的普通人以參與機會。類似符合新用戶場景的產品應當會有很大的市場空間。所以對於歐美來說,這種規模化的知識付費的形式,既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也是一個全新的機會。它打造一種創造了新的人與人連接的可能性,同時在獲取認可和收益的方式也與之前迥然不同。
  知識付費與電商等模式一樣,符合用戶屬性的基本需求,應當是完全可以全球化的。可以想見的是:在未來,必然會有來自於各個國家的知識提供者跨越語言藩籬來幫助他人解決問題。以知乎Live近期邀請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Joseph,談特朗普上台的經濟發展走向的分享為例,據稱單場收入超過34萬。既然中國的共享單車等模式已經開始向海外輸出,在美國矽谷等地佈局,知識付費這個在國內的火爆模式,進軍海外成為KFC只是時間問題了。

內容付費中的“喜歡經濟學”:用戶不是買知識,愛你才會為你花錢

Spenser沒有想到,他按慣例每晚9點左右發出的一篇公眾號文章,可以讓他和團隊在接下來的3天內,賣出超過200萬的寫作課。對於一個擁有50萬粉絲的職場類公眾號人氣作者,這次在2017年初的知識付費嘗試,才是他真正深入了解讀者的開始。
  然而整個過程中,讓他最意外的並不是課程收入。
為了做好線上影響力,他提前找到兩個微信大號幫忙助推,都是百萬級別並粘性很高的知識網紅。到了9點發文的當口,他和團隊都很緊張,準備好另一波收費的兵荒馬亂要開始了……現實是,流量進來了,但幾乎沒有購買率。兩個號都是這樣。
  可為什麼別人家的讀者,就不會對spenser有購買慾望?
很簡單,因為他們還沒有喜歡上他。
  喜歡經濟學:你好,請給我上一份最好的偶像
羅輯思維2017.3.8的溝通會,我在現場,面對著穿著窄腳褲的羅振宇,聽他說這一輪消費升級的邏輯。我同意他說的,在付費的那一刻實現的是「人格躍遷」,用戶想要成為更好的人。
  但是,這一輪知識服務業的興起,羅振宇所說的「教育、出版和傳媒行業的重塑」,迄今為止討論的,更多的都是產業結構以及社會分工的變化,尚未關注到用戶根本的付費邏輯。
2017-03-31 11:48:16
圖博館
當內容本身成為貨,成為可以大眾消費的互聯網商品,就需要通過社會心理學來認真審視消費者被影響付費的動機,背後究竟是什麼觸發了消費者行為。
  知識網紅,本質上是一種喜歡經濟,很多付費用戶不是在買知識,是在為喜歡的人格花錢。
  喜歡經濟學「Likeonomics」是社會心理學的概念,最初用來解釋很多商業、法律和人際關係中的行為機制。
  原理很簡單,即人們更容易受到自己喜歡的人的影響,由此觸發行動。社會心理學意義上的喜歡,核心就是信任。不止是人際關係,其實這也是當今一切商業交往的根基。
  信任的程度高,人格加持的價值就高,價格就越貴。
傳統意義上的知識交付,在教育和出版行業多年的內容付費,其實都是以人們階段性學習的需要為主展開的,具有鮮明的功利性,還不貴。
  有人格加持的知識,則像是有良好品牌溢價的奢侈品,定價可以一高再高。
2016下半年知識付費大潮開始,出現了不少類似「付費鴻溝」的案例。得到、知乎、分答、喜馬拉雅都上線了無數大咖專欄和講座,但即使是大咖和王牌之間的對比,有李笑來在得到上超過2500萬的最貴個人付費專欄,也有用戶難以買賬的冷落門庭。
  羅永浩在一塊聽聽做1小時的線上演講可以收入80多萬,開通微博問答17天賺了8萬多,創個人單場線上收入最高,都是錘粉這麼多年補的票。我相信很多人不是來學他到底演講如何牛逼,而是來聽零距離聽龍哥說段子。
  同樣是有關財富的知識,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所著的《經濟學原理》只要70塊不到,為什麼李笑來的得到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可以定價到200 ?
  很多年,李笑來在互聯網上寫作,和學生聊如何成長,大到如何看待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係,小到如何有效背托福單詞,影響了一代大學生的學習,包括我。
  他的書《把時間當作朋友》,其實彌補了傳統教育內容中,關於有效成長的市場真空,滲透到很多人的心裡,就像是一個暗號,連接了千万讀者。
  這些人現在都成長了,認知和執行能力經過他的方法論系統升級,消費能力也強了,看到他的名字出現,為什麼不買來看看偶像最近在思考啥?這樣看來,13万讀者每人付200,真的不多。
  因為喜歡你,所以會為你花錢,無論是你的電影、演唱會,還是書和唱片,為什麼不能是你直接生產的內容?
2017-03-31 11:49:45
圖博館
如果李笑來和羅永浩是V,走的VGC模式,那麼還有一種模式就是PGC,也就是得到上大多數專欄的專業生產模式。
  比如從PGC的角度來看《經濟學原理》,如果能讓保羅•克魯格曼親自授課,集齊所有看過他書的讀者,內容、定價和操作方式就會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這就是教育、傳媒、出版未來所構成的知識服務業裡,羅振宇所說帶給「知識產品家」的巨大機會。
  知識、信任和連接:影響力人格的核心
喜歡經濟學特別適合用來解釋當下的網紅經濟。
「網紅」即通過互聯網來紅,貌似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新概念,但其實就是「一個人通過互聯網獲得了很多人的喜歡」。
互聯網是一個劇烈旋轉的風暴,它讓打車、閱讀、購物還有約炮都變得更快的同時,也給世界增加了諸多難以預測的不確定性,有時候一個「黑天鵝」足以顛覆一切。
面對較高程度的不確定性,人類的行為更加容易失去理性,更加容易跟風和從眾,更加需要抓住一些東西,即使是盲目尋求偶像的指引。
這裡的「偶像」,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明星鮮肉,而是三觀有引領作用的role model,他們相信一些事情,並且說到做到。
同時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我們傾向於喜歡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不管他們是在觀點上、個性上、背景上,還是生活方式上與我們相似,都會使我們對他們產生好感。
「網紅」只是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在適合的平台,用適合的內容方式,持續、真實、美好地向粉絲傳達了內容和人格,找到了和自己相似的一部分人。
這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看到的紅,都是經年累月的內容輸出,本質是人格和人格之間的精神交流,是一個積累認同和信任的過程。就像真正有效的營銷戰略永遠不是針對眼前展開的,都是一個佈局的過程,等待的都是一次關鍵性的引爆。
同時,他們也在不斷通過內容展示自己做到了,踐行就是最好說服—— 因為行為是人們用來判斷信仰、價值觀和態度的最主要依據。
在去中心化的時代,新的影響力人格讓自己成為了有人格加持的渠道,基於喜歡和信任,這個渠道裡可以售賣任何商品。
從互聯網巨大的長尾和用戶體量來看,找到與自己相似的人就夠,我有我的偶像,我不必為你的偶像買單。
2017-03-31 11:50:04
圖博館
但真正什麼是有影響力的人格?
我曾經做過一陣美女網紅經紀,遇到的一個很大困境就是消耗快、賣不動。反而圍繞知識KOL做的知識服務類產品,動輒十萬百萬的銷售收入已經不算稀奇,自己也一直在反省比較。
為什麼說知識網紅反而最有可能紅的最久,賣的最好?美女最大的問題就是只是好看而已,憑藉短期注意力消耗迅速紅迅速消失,來得快去的也快,其實不夠成真正心理意義上的喜歡。
知識網紅因為不斷在積累信任貨幣,就不斷在積累影響力。知識的傳遞其實就是教育,教育不僅是信息選擇服務的優質形式,也是完成說服、建立信任和影響力的最好方式。
如果說胸大積累的是注意力,腦大積累的就是影響力。那賣的好的淘寶網紅怎麼解釋?
  哦你以為她們就只是胸大呢?
我一直很關注張大奕,她能夠作為如涵電商的流量擔當,絕不僅僅是靠臉。你們去看看她淘寶店,為每件衣服做的材質、風格、穿搭講解,去看在如涵紀錄片裡談對互聯網思維的理解……那才叫淘寶界的知識網紅。
更不用說圍繞她產生的內容,極高質量的生活照系列,就是穩定、持續、優質地展示了這些衣服在不同場景的穿著效果,結果就是信任效果指數級別增長。
信用消費的時代,每個能夠塑造信任的內容都意味著一次付費按鈕的觸發——知識是購買依據,人格信用是入口。
  喜歡與被喜歡:最好的愛,是雙向成長
所以要討論的核心問題,不是如何讓更多人付費,而是如何才能讓更多人喜歡?
喜歡的前提是值得信任,繞回來,還是得提供真正的好內容,讓基於知識的喜歡,和基於喜歡的學習,實現螺旋上升的過程。
因為學習才是剛需,成長才是剛需,上學不就是為了希望和成長,之前白花了這麼多錢,不就是因為還沒買到。
可現在市場上的問題就是,大家都在講雞湯,沒人真正講行動。大多數是知識的搬運工,少數真正在創造別人沒說過的知識和見解,如何讓人信服?
這就是為什麼人和人被喜歡的程度不一樣,因為知識傳播者本身見識的深度和廣度就不一樣,而且大多數還在抖機靈賺快錢。
這就決定了每個人能夠承擔喜歡的能耐也完全不同,讓幾十萬人喜歡不代表可以讓幾百萬人都喜歡,不是每一個男演員都能像黃渤那樣成為國民偶像,也可能有一天偶像們都像鄭爽一樣有了千萬級別的粉絲,就開始hold不住要罵人。
我也問過李笑來,怎麼才能做一個討人喜歡的人。他說,要得到信任其實就是得靠譜,reliable,讓人覺得靠譜就是做一個可預測的人,predictable。
2017-03-31 11:51:50
圖博館
你得深耕在自己的領域,提供持續、穩定、可預期的價值,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給你的讀者提供一些確定性。
  黃有璨常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寫在這裡很合適:
什麼曾經拯救過你,你最好就試著用它來拯救這個世界。
像李笑來說的,做一顆雙向生長的大樹,不僅向上野蠻生長,也向下讓根深深扎進土裡,根深才能葉茂。
這也可能是未來世界裡,我們得以安心生存的唯一方式。

知識網紅崛起:不改變潮水方向,也足以成為潮流2017.03.05唐穎嫻

這可能是我寫過的最不像報告的報告,更多以一種記錄式的敘述和比較,寫下了我心中最為敬畏一些媒體創業者,他們都是互聯網時代裡具有標誌意義的符號。邊寫邊感覺到,這篇文章背後的主線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力的,從2013年開始就一直在發生,我有幸成為潮流中的一個觀察者,有幸把在他們身邊看到的和想到的,寫下來。
  位於北京國貿和大望路高樓之間,有一片經改造的小型廠房建築朗園vintage,聚集了諸多創意和內容公司、小劇場、隱蔽的小餐館和咖啡店,這其中就有羅輯思維和果殼。
  這一片建築前身是上世紀50年代的北京万東醫療設備廠,離熙熙攘攘的核心CBD街區不遠,自己低調且講究的立在面對通惠河的一側,走進去馬上能感覺到清淨。即使內容創業長期受到變現能力的質疑,這裡仍然引爆了知識付費的風潮。果殼在這個院子裡衍生出了在行分答,分答去年9月上線後42天就有1000萬授權用戶,交易額超過1800萬。
  互聯網是一個劇烈旋轉的風暴,它讓打車、閱讀、購物還有約炮都變得更快的同時,也劇烈推動內容變現的進程。羅輯思維的得到APP去年一年營收1.4億,李笑來個人IP影響力帶動的最貴個人專欄,12萬付費訂閱和2500萬營收,現在看來好像已經都不稀奇。
  以這片建築為圓心,虛擬知識分享經濟以裂變的速度在打破空間的隔閡,僅僅一年多時間,喜馬拉雅、知乎live等知識付費業務的發展速度令人咋舌,一切都生機勃勃,各類平台崛起了眾多知識向的個人IP。
  今天剛剛得知,和我們在2016年底合作過一小時賣出10萬元自品牌課的spenser,2月21日上線的高端系列寫作課,一天內就賣了100萬,估計今晚截止報名前要破200萬。
2017-03-31 11:52:09
圖博館
曾經羅胖說的魅力人格體,現在每天都在眼前發生
如今你走在朗園的院子裡,可能就會撞見被各家平台追逐的知識網紅。他們有著紮實的功力和系統的知識,同時懂得運用媒體的方法論形成大眾認知,通過新興平台不斷適應互聯網傳播的形式和潮流。
  也就是上上週二,我去羅輯思維找小馬宋,一進朗園南門口就遇見了得到app上的說書人成甲,前一天下午我倆就剛剛見過。他年前上市的新書《好好學習》已經賣出4萬多冊,正要去分答小講,受邀開設一門精進知識管理的付費課程。
  那天在羅輯思維的客廳裡,我坐在橙黃色的沙發上等小馬宋開完例會,一轉頭看見脫不花在散會的人群中走了過來,突然想起2013年中旬自己身處的一個場景。
  那時我還在央視,台裡組織了關於新媒體趨勢的分享會,第一次在梅地亞中心聽了羅振宇關於「 魅力人格體」的演講,第一次有了關於個人IP的概念。其實個人IP的打造手法在泛娛樂領域早已純熟運用,只不過羅振宇是在媒體行業定義這個概念的第一人,並且在內容創業中讓這件事發生。
  當我聽到他說「未來一切內容皆廣告,一切廣告皆內容」,腦子有點懵,當時跟身邊的很多同事一樣,並未完全理解。但他的個人IP方法論從此在我心里扎根。很多人當時看到的是有爭議性的羅振宇,我在半懵半懂中,看到的是一個媒體人、一個創業者,一個渴望參與世界的人,對這個時代的有感而發。
  後來我就一直在關注他,看他先後做了視頻節目、每天60s語音、微信社群、賣書、賣月餅、為Papi醬拍賣新媒體第一支標王,我才理解了他的主線,其實一直做的就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個人IP造星運動,不斷輸出專業內容,結合當下最前端的媒體熱點來定義新的流行,從而向人格IP積累注意力和影響力。
  與此同時,我每天在總編室給台領導寫規劃報告,去想中國最好的媒體到底應該如何解決焦慮,如何落地新媒體轉型和新的內容商業模式,暫時沒有完全把自己未來要做的事情,和羅振宇聯繫起來。
  我時時刻刻見到身邊一幫最優秀的媒體人,一直在積極進步,但難以讓改變發生,因此也覺得苦悶。就像知乎CEO周源說過的,「我可以寫作和發表,但我無法去驗證——我不是那個讓事情發生的人。」於是我開始萌發要做點什麼的念頭,開始認真觀察浪潮的方向。
2017-03-31 11:53:06
圖博館
直到2014年,內容行業出現了一個令人矚目的變化,IP創業開始真正興起。隨著「 IP能創造具大商業價值」概念的火熱,越來越多的電影、電視劇、小說和遊戲等內容產品超越自身的表現形式,成為IP,動輒獲得上億票房收入和千萬級別廣告授權費。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粗譯為「知識版權」,核心是一種跨媒介內容運營的理念,90年代在美國動漫產業興起。於是我開始研究漫威為什麼可以這麼賺錢,他們的英雄角色均創立於20世紀50年代左右,幾十年過去了,為什麼只要搬上熒屏就能大賣,周邊衍生品也賺的盆滿缽滿。
  2014年,離開央視的馬東在愛奇藝孵化出了《奇葩說》,引爆了原創網絡綜藝的戰火,成立的米未傳媒估值20億。根據GQ中國的數據,各大視頻網站已經上線的網綜統計,去年網絡綜藝總數量接近100檔,全網排名前20的網綜播放量累計超過73億。
  《奇葩說》於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檔好看的網綜IP,而是在這個時代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馬東真正做到了讓本身嚴肅的議題和觀點得到傳播和沈淀,奠定了「知識娛樂化」的方向。
  這兩年,馬東現身於各大互聯網論壇,被媒體廣泛報導,成功超越了「 前央視主持人」和「馬季兒子」的標籤,成為互聯網時代更有標誌意義的符號,也成為了一個行走的IP。
  2015年,網劇IP《萬萬沒想到》開始只是優酷原創孵化的每集5分鐘的小短劇,孵化出的電影票房是3億,《屌絲男士》衍生的電影《煎餅俠》則收貨11.6億的票房。10年前,叫獸易小星只是湖南的一個工程監理,大鵬是搜狐娛樂頻道的一個編輯。
  這時候,我突然覺得整個行業將要改變。內容生產和作業方式即將發生巨變,因為整個內容傳播的價值模型變了。IP能夠持續為內容創造商業價值,商業價值真正讓內容創作成為可持續的行為,這一點對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很多時候一個非常重大的決策,反而是憑直覺。很多人問我2015年為什麼要去做一個看不懂的IP創業,我後來無數次去追溯,可能就是因為我看到了一個可能讓內容永遠有生命力的機會,並且非常非常想要讓這種生命力在手裡發生。
  但是這種直覺並不一定意味著成功。我們的IP項目雖然能汲取到漫威和好萊塢IP商業化的方法論,但遇到了很多本土化落地的問題,和大多數泡沫一樣,成為了IP創業中的分母。一波又一波資本沖向內容項目,以BAT為首的各公司都在圈地佈局,一波又一波項目在錢燒完之後銷聲匿跡,包括我們的項目。
2017-03-31 11:54:40
圖博館
那半年內,看泛娛樂的投資人問我的一個最真誠的問題就是:
  「究竟什麼內容能火啊?有錢真不知道往哪投。」
在那個時候,我也很困惑。我想過內容創業的動盪,但沒想到能動盪到這個地步。我第一次強烈認識到,能把一件事情做成,需要的遠遠不止一個好的想法,和一大筆錢。我是最後一個離開我們IP項目的人,也接受到一些影視公司的合作夥伴邀請,問我要不要去他們那兒工作。
  但我希望自己摸索一段時間。當時我最大的感受其實不是失落,而是極其不甘心。雖然我們的項目失敗之處非常明顯,我仍然覺得IP商業化的方法論非常有價值,只是需要重新審視做媒體運營的思路。
  做傳統媒體時間長了,渠道長期強勢的結果就是,很容易導致忽視用戶在想什麼。按照黎瑞剛曾經有次分享時說的,「傳統媒體要關註消費者的行為變化」,只有觀眾的行為變化逐漸能給我們劃出一條清晰的主線。
  2016年開始,我帶著IP的思路,接著摸索了半年中美新興媒體平台的一些新興操作方式,看遍了youtube還有秒拍美拍的紅人內容,並和各平台合作製作了一批校園類短視頻和直播系列,越來越覺得羅振宇說「 魅力人格體」是對的。廣告和內容的界限也在新興內容中不斷相融,「未來一切內容皆廣告,一切廣告皆內容」也在我眼前發生了。
  觀眾行為:集體狂歡式的媒體消費
和以人為載體的人格傳播
從觀眾消費IP的角度來看,看似龐雜的信息爆炸渠道中,觀眾行為的兩條主脈絡,一條是集體狂歡式的媒體消費,一條是以人為載體的人格傳播。第一種媒體狂歡,說的是春晚、奧運會、超級碗、漫威電影等超級媒介盛事,第二種就是個人IP,就是以人格為載體的媒介傳播。
  當渠道和信息極大豐富,受眾越來越需要高緯度的信息服務,好內容的價值就愈加凸顯。進一步看,內容的價值是不斷積累在有價值的人格身上的,個人崛起成為這個時代新的流量渠道。
  這就是為什麼諸多愛表達自己、有個性、有持續輸出內容和媒體運營能力的「 網紅」異軍突起,並迎來明星一樣的變現途徑;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品牌早已開始挖掘各類網紅來做營銷戰略,因為他們對受眾的消費行為有高度影響。
  然後你會發現,就算是大型媒介事件,觀眾的注意力還是會被吸引到其中集體的角色和人格身上,比如你喜歡漫威宇宙,喜歡的其實是其中的某一個英雄;觀眾對《萬萬沒想到》系列最大的認知價值,還是在於白客和叫獸易小星。
2017-03-31 11:55:15
圖博館
為什麼知識網紅開始成為一種現象
2016年初我寫到,未來的互聯網長尾,會越來越長,從網絡孵化出的小中心,最大的特徵就是自帶內容和流量屬性,「 我堅信所有的禀賦都可以發光,國內未來的所謂網紅類型,一定不會僅限於時尚類、YY主播類,會愈加多元和精彩」。
  也是在我寫下這段文字的同一時期,我在虎嗅一次分享活動上,見到大學時期的啟蒙偶像李笑來。曾經在我的印象裡,他的關鍵標籤是《托福21天核心詞彙突破》、《把時間當作朋友》、國內比特幣首富,他也是在我上學的時候,對我締造學習方法和成長觀念起到關鍵作用。沒想到從那次見面開始,我們會一起聊IP,做知識付費。
  2016年年前,我們在望京的一家咖啡館第一次聊IP打造方法論,那個時候他的共同成長付費社群早已開始,那時還沒有得到APP和他超過2500萬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專欄。面對李笑來的我,剛剛經歷了三年傳統媒體和半年IP創業,突然意識到,面前的這位中年大叔,也是一個行走的IP,紅了很多年的知識網紅。
  也是李笑來開始讓我明確意識到,「 紅」其實分很多種,有的人是在積累注意力,有的人是在積累影響力。注意力轉瞬即逝,只有影響力才能讓人紅很久很久。
  李笑來七年前創造的幾個與個人成長有關的概念:比如把時間當作朋友、升級操作系統、建議有效社交和創造睡後收入etc,對很多年輕人成長起到關鍵性作用,現在正對一代人積累財富起到關鍵作用。
  在賣知識這件事情上,李笑來做的估計比國內很多知識網紅都早。很多知識大V都在教企業商業模式,而他很早就定義了一套個人商業模式升級方法論。比如一定要學好英語和計算機,保持個人信息的開放和流通,不斷升級並遇到人生的驚喜等,大受讀者愛戴的干貨和雞湯。他一直主張的個人商業模式是,一定要找到一種方法,把自己的同一份知識高效率賣出很多次。
  於是我開始萌生一個想法,此前關於IP商業化操作的方法論,如果不斷複製在值得打造的知識IP身上,是不是能創造出巨大的商業價值?
  比如再看吳曉波學長,就是我看來綜合實力最強的知識網紅,也是我們很多同學的偶像。曾經我們在復旦新院唸書的時候,《激盪三十年》和《大敗局》都是必讀書目,在哪個場合能見到他都默默興奮很久,看到他的任何新動向,都成為我們這一代的燈塔。
2017-03-31 11:56:41
圖博館
吳曉波將商業模式和媒介規律在自己身上運作的非常充分,也個人IP化操作的典範。不愧是學媒體出身,不僅將商業進程和投資理財領域的知識進行長期專業化、互聯網化傳播,同時懂得併且抓住不同媒體平台的特性,多渠道分發、積累影響力,實現成功變現。他投的小鵝通已經凶悍掃蕩了諸多運營良好的自媒體大號,吳曉波頻道公眾號的付費訂閱已經破2000萬。
  現在的「吳曉波頻道」絕不僅僅是一個200萬中產階級粉絲的微信公眾賬號,而是以吳曉波這個IP為核心,分發至微信、微博、視頻網站、音頻網站等各類型媒體矩陣的巨大媒體商業網絡。這些符合各媒體平台機制的內容,都在同時往中心的「吳曉波頻道」吸引流量,成為其知識變現的強大基礎。
  反觀很多當今所謂的紅人,包括現在這輪知識付費泡沫,塑造個人價值的方法都很表面,個人IP衍生產業的價值拓展非常有限,即使轟轟烈烈地進行了一把商業變現,也會因為缺乏長久的生命力無以為繼。
  2017新榜大會,我坐在台下聽吳曉波說到內容行業「八卦-新聞-諮詢-知識-價值觀」的演進,說到內容變現的形式已經發生的轉變,突然發現我觀察的偶像們,都因為知識付費串了起來。說他們是「網紅」,並不是拉低他們自有身份,而是說他們如何懂的借用互聯網的力量來塑造個人影響力。
  當天,脫不花、吳曉波、李笑來這些知識網紅和IP締造者都分享了關於知識付費的經驗,而後演講的米果文化胡漸彪,向大家介紹的在喜馬拉雅平台實現了2800萬付費訂閱的《好好說話》課程,就來自馬東。
  為什麼知識付費成為一種潮流
如果說兩條消費者行為的主脈絡中,第一條集體狂歡式的媒介盛事,是給傳統意義的IP找到了好的變現方式,那麼知識付費就是給致力於塑造長期影響力的個人IP找到了好的變現方式。知識類的個人IP更容易建立信任貨幣,當信息極度氾濫,人均時間有限,幫助提高效率的高緯度信息篩選服務就成為剛需。
  隨著支付手段的普及,用戶對高維度信息的渴求,付費意願也空前強烈。
這其實就是教育,教育不僅是信息選擇服務的優質形式,也是完成說服、建立信任的最好方式。本質上的知識服務則可以製造垂直、穩定、持續的優質流量;並且直接交易,不用擔心傳統電商的供應鏈問題。
2017-03-31 11:57:13
圖博館
知識服務,本質上一種知識IP商業化操作。要總結現有知識網紅的共同點,就是他們背後都是高度可挖掘的知識積累,以及專業的媒體運營操作能力,當知識付費進入下半場,專業化的IP運作和媒體運營能力就更為重要。有時候非常感慨,像知乎的CEO周源說的,每當時代轉軌,世界都需要媒體和媒體人。你經常會在這些潮流的尖端,發現央視、傳統紙媒和記者的影子。
  他們曾經經歷過專業的內容訓練和實踐,培養出了很好的「內容感」,如果能再加上互聯網的磨礪,經年累月的內容積累和對新時代用戶需求的關照,可以讓他們更懂的IP打造的定位、策劃、產品化和傳播方式—— 掌握了這套邏輯的人,便手握各種內容變現大門的鑰匙。
  形成品牌,不代表形成了IP
如果現在要讓我總結曾經做IP商業化的最關鍵心得,那就是IP和品牌不是一回事,單單構成具有市場認知的品牌,不代表就具有IP式的長期變現能力。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知識分子在市場上有認知,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出像李笑來和吳曉波那樣的千萬專欄。
  如今表面的知識付費繁榮,也體現了媒體和內容行業的變現焦慮,甚至出現了同一個課程內容反复在多平台不斷收費的情況,這就像一部電影還未沉澱出好口碑,就不斷上院線圈錢,反而是對付費用戶的消耗,很大程度上忽略了IP操作的核心。
  簡單來說IP,首先體現的是“中心”位置,也可以視為價值觀的源頭。圍繞其不斷的價值傳播帶來的認同效應,認同效應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傳播擴散,好的IP天然具有文化意義上的口碑能力。
  觀眾看的往往是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才是有效心理喚起的源頭。帝吧出征的人都三觀超正,蘋果的最早期使用者都是最熱愛突破與自由、還有點事兒逼的人,喜歡羅永浩很多都有理想和情懷,跟著陳勝吳廣去起義的人都是被逼上絕路的平民老百姓。
  這種認同不只是內容層面的產品認同,而是精神認同,由精神層面的認同來形成商業層面的認同。所以,真正IP商業邏輯的段位是非常高的,滿足的不是現實層面的生理需求,而是精神滿足。
  現在很多對於品牌的消費,更多是在表面的內容層面。比如很多知識類的課程,大家買了會覺得不錯,但很難形成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難以形成傳播效應。因此IP打造的精力往往不在表層的文化材料上,而是你打磨想要傳遞的核心。對於表面與深層的認知不同,造成的是完全兩種不同的作業方式。
2017-03-31 11:58:22
圖博館
IP的核心打造的好,表面用什麼樣的文化材料倒是其次的,這就是為什麼《奇葩說》看起來如此奇葩鮮豔,還是一檔強口碑的IP,還能沉澱出知識類衍生品,就是因為通過專業化的媒體操作,傳遞出的是他們的價值觀,而且是好看的價值觀。
  我曾看到馬丁寫過一句話非常贊同:
IP的形成,說得形象點,有點兒宗教的傳教色彩,一旦這種認同形成規模效應,就能凝結成了價值礦藏,也就是所謂的IP。
  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和專業的媒體運營去不斷打造。IP不斷的價值輸出,是系統性工程,具體到系統中的每道工序(比如公眾號寫作、知識產品開發等),又是富有創造性和挑戰性的藝術創作。因此需要的不僅是好內容,更需要媒體運營能力協調和統一,讓一切看起來有序、有趣甚至是很酷,這也是脫不花說的「重運營和強交付」。
  比如,《好好說話》能夠賣到2800萬,絕對不僅僅是因為馬東和奇葩說的影響力。跟胡漸彪聊完,認真研究了老殭屍們的付費音頻,從這幫華語圈最會說話的人身上,我不僅看到了關於「說話」這件小事最全面深入的思考,最認真的內容產品化生產,最娛樂化的知識明星矩陣傳播,還有一種從說話切入,來融入並改變這個世界的野心。
  2017年前,我第一次見到偶像馬東,是因為《好好說話》出版邀請李笑來寫一篇序。我看著他倆坐在一起聊到知識和娛樂的邊界,自己有些恍惚,想起的是2009年,我正在李笑來的個人網站看他教如何有效背托福單詞,馬東則剛在央視3套拿了金話筒主持人獎。
  也是他們,讓我覺得身處傳媒的這場浪潮中,時間變的特別有意義。
2017-03-31 11:58:48
圖博館
科學•非科學•偽科學--划界問題
作者: 林定夷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0/01

偽科學-維基百科

偽科學(英語:pseudoscience),又稱假科學、壞科學、疑似科學,是指任何經宣稱為科學,或描述方式看起來像科學,但實際上並不符合科學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識、缺乏支持證據,經不起可信性測試,或缺乏科學形式,偽科學常常使用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誇張的或無法證明的主張,過度依賴確認而不是嚴格的反駁,缺乏其它專家的公開確認,缺乏系統化、理性化的理論過程。
  當某一領域、實踐、或知識自稱符合科學研究的規範,卻無法達標時,就可以被稱作偽科學。科學與啟示、神學或靈性不同,因為它是通過經驗和實驗來探究物理世界的。眾的普及科學也可能無法達到科學標準。「普及科學」可能介於科學和偽科學,是因為它可能包含科幻小說。偽科學可能會泛濫,甚至可以出自公立學校的科學教師和新聞報導人之口。科學與偽科學的定性問題可能會捲入政治、哲學和科學爭議。將科學從偽科學中分辨出來意味著影響醫療衛生、專家作證、環境政策、以及科學教育。將科學元素和理論從偽科學中剝離出來,如占星術、庸醫、以及神秘學等,是科學教育和科學素養的一部分。
  科學方法論[
雖然用以證明某一知識體系、方法論、或實踐時科學的標準千差萬別,但基本理論是一致的。其基本觀點是所有的科學結果必須是可重複的,並可由他人進行主體間可驗證性。這些原則旨在保證實驗可以在同等條件下重複,使得進一步對某一現象的假說或理論是有效的、可靠的。標準要求至始至終貫徹科學凡事,誤差應得到控制,或通過隨機性、適當例樣、雙盲研究或其它方式來消除。得到的所有數據,包括實驗和環境狀況,都應備案,以便同行評審,允許更進一步的實驗研究來證明或證偽。統計量化的顯著性差異、置信區間、誤差範圍都是重要的科學研究工具。
  可證偽性
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卡爾•波普爾將可證偽性視為科學和偽科學的標準。可證偽性意味著結果可以被證偽。例如,論斷「上帝創造了宇宙」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但沒有相應的實驗可以被構架起來;它乾脆被列在科學範疇之外。波普爾使用占星術來作為偽科學的例子,用相對論來作為科學的例子。他進而將非科學分為哲學、數學、玄學、宗教,並將偽科學區分開來,但他並沒有清晰地提供明確的評判標準。
2017-04-22 11:07:48
圖博館
莫頓規範
1942年,羅伯特•金•莫頓列出了一小集「標準」以辨析什麼才是「真」科學。如果有一條標準被違反了,莫頓就認為它是非科學。這並沒有獲得科學界的廣泛接受。他的標準是:
原始性:實驗和研究必須為科學界提供一些新的東西。
分離性:科學家從事這項科學的理由應該是增加知識。科學家不應該有個人理由,期待某種結果。
普遍性:無人可以更加輕易地獲得信息。社會階級、宗教、種族或個人因素不是人們獲取或從事某種科學的因素。
懷疑論:科學因素不能基於信仰。人們應該持續質疑所有的案例、辯題,持續地檢查誤差和無效假說。
公共可及性:任何科學都是向所有人公開的。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應公開,在科學界共享。
  批評
科學哲學家,如保羅•費耶阿本德,辯稱在科學和非科學之間做明確的劃分是不可能、也是理想的。在這個問題上,劃分界限之所以困難是由於科學理論和方法論在新數據影響之下不斷進化的緣故。除此之外,適用於一種領域標準可能不適用於另一領域。
  歷史
偽科學歷史是對各個時代偽科學理論的研究。偽科學是一套自稱科學的思想,但卻無法達到相應的標準。正當科學和偽科學有時難以區分。一個劃分界限的方式是來自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可證偽性。在科學史和「偽科學史」上,兩者是難以區分的,因為有的科學是從偽科學中剝離出來的。一個例子是化學、它來自鍊金術這一種偽科學。
雖然無法達到正當科學的標準,許多偽科學倖存了下來。這常常是由於信徒綜合症的固執、拒絕接受科學對其信仰的批判,或是出於盛行的迷思概念。人氣過旺也是一個因素,例如占星術/上帝創造論雖然被絕大多數科學家所棄絕,但依然極其盛行。

無知:它怎樣驅動科學
作者: (美)斯圖爾特•法爾斯坦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內容簡介
科學的探索,好比在黑屋子里尋找黑貓,有時候屋子里也可能根本沒有貓。對於科學而言,已知主要是用來通向無知的。科學家的職能是利用這些已知來提出新的問題——推測存在一只新的黑貓。
  目錄
第1章 無知簡介
第2章 發現
2.1 知識的黑暗面
2.2 科學的貢獻
第3章 局限、不確定性、不可能性以及其他次要問題
2017-04-22 11:08:15
圖博館
科學與政治【知識通訊評論月刊六十二期】2007.12.01

一般常聽到一種說法,就是「科學的歸科學,政治的歸政治」,或說「政治不應該干涉科學」。這種說法表面上看起來很對,事實上是一種對真實狀況過於簡化的陳腔老調,無益於真正釐清這兩個議題更深刻的交互影響和內涵。
  如以古典的定義來看,科學和政治是屬於兩個不同的範疇,涉入的對象各不相同。科學探究的對象是自然宇宙和生命現象,政治處理的是人群階級權力分配,一個是物質和客體化的生命運作,一個是人類主體的社會活動,有點「河水不犯井水」的涇渭分離。
  如以近代社會的發展來看,科學活動(包括自然哲學和形上學思辨)由知識探索的一脈,經歷史轉折和文化衝突,十七世紀以降,以實證和數學推理邏輯為思想本體的近代科學,才漸在人類文化所取得主流地位。
  一些人或謂,科學之所以能成就其主流地位,主要拜其打破過去人類社會的許多迷思,顯現出宇宙和生命運作真相的能力所致,其實真正使得近代科學站穩其主流地位的,是其內在實證特性帶來的強大應用效力。匈牙利裔的一九六三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威格勒(Eugene wigner)就曾經在他寫的「科學的限制」一文中說,「近代科學的成功不是來自知識理論的正確性,而是來自其可以發揮的巨大應用效力。」
  這種應用效力使得近代科學雖說在歐洲受到宗教體制壓制,以及到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還有的強大古典人文傳統批判,仍能由一個百年前在英國還被視為「次等知識」的地位,逐漸樹立其主流地位。十八世紀以後,近代科學的逐漸在歐洲社會得到支持地位,無一不是因於其巨大的致用效力;英國啟始的工業革命,歐陸生產力的解放,甚至資本主義制度和殖民擴張,這也是造就今天歐洲相對富足局面的主因。
  歐洲國家給予科學更多的支持,也影響了科學知識的發展和興起,由英國皇家學會和歐洲國家科學院的設立,都可以看到國家體制對於科學知識發展的影響。一般認為,國家體制對於科學知識影響最為明顯的分水嶺是二次大戰,二戰後國家用大規模預算支持科學研究,造成科學生態丕變,這其中或有極端如前蘇聯時代的李森科式的遺傳演化政治插手科學知識之特例,一般來說,科學知識的受到廣議政治影響,是隱晦而不明顯的。
  冷戰半世紀,科學的受到政治影響,多有議論,以二十世紀下半世紀蓬勃發展的粒子物理為例,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就認為,那是延續二戰原子核物理的強大傳統,所造就的一個非常態發展榮景。
2017-04-22 11:09:16
圖博館
近世科學發展,更是受到國家機器中科學決策的左右,雖說主事者多還是科學家,但縱以民主自由體制最成熟的國家觀之,科學決策亦難免複雜政治利益、社會輿論和國際氣候的影響。
  本期的《知識通訊評論》便討論了美國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新政治面貌,這種政治大趨勢無疑要影響大氣科學知識的走勢,轉向全球暖化的研究。對比現狀,光看不過三十多年前,同樣一個大氣科學領域的熱門議題,竟是地球是否會進入一個小冰河期,便思過半矣。另外本期專文「察納文化異議的科學之道」,也點出了科學知識如何能在人類文化中發揮積極意義的多重面向。
  近世科學的一個特質,是十分強調分科知識的重要性與力量,忽略了不同知識之間存在著其他通常是更重要的關聯,這造成科學某種極端的純粹知識認定,對於外來的政治干擾(譬如經費和體制的改變等),敵意以對,殊不知近代科學能成就其今日地位,得到龐大社會資源的支持,亦係拜政治權力所致。科學中人或沒有意識到,他們亟欲去除的,事實上正是他們今日立足地位的一部分基礎。

科學政治化-維基百科

把科學政治化即是為了在政治上得益而操縱科學。政府、企業或壓力團體等會通過施加法律或經濟壓力,嘗試影響科學研究的發現和結果,以及此等信息的散播、報導或詮釋。科學的政治化也可能對學術和科學自由有負面影響。歷史上,不同的團體以至個人都曾經通過各種手法和行動,無視科學共識地去提倡和促進他們的利益,以及試圖操控公共政策。
  菸草和癌症
1950年代中期起,科學界對吸菸會引發肺癌已經有共識,但菸草業同時在公眾面前及科學界裏大力反駁。 菸草公司資助的智庫及遊說團體發起宣傳活動,保證吸菸是健康的,又在醫學期刊登廣告,並研究其他可能引發肺癌的原因,例如空氣污染、石棉、以至養鳥類作寵物。他們否定菸草對健康的影響已經有結論的說法,並要求進行更多研究,藉以推遲菸草管制的施行。
2017-04-22 11:09:37
圖博館
智識的來源
作者: 朱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內容簡介
《智識的來源》是一本立足於生物學,而同時又涉及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科普讀物。朱洗說,人類的形體既然由其他動物的形體進化成功,那麽人類的心理和行為必然和其他動物所具有的有系統的關聯。他從下等動物簡單的「心理」(如向光性、向地性、向電性等等)出發,沿著進化的階梯,逐漸追溯到高等動物的反射性和本能。在論述了這些先天的心理和行為之後,又進而探討後天教育的影響,由普通獸類和猴類的教育推演到人類本身的教育——胎體教育和孩童教育。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動物心理的認識
一、動物心理的理想時代
二、動物心理的觀察時代
三、拉馬克對於動物心理的見解
四、達爾文學派對於動物心理的見解
五、勒布學派對於動物心理的見解
六、機械論的動物心理學派
七、貞寧斯的理論
八、齊挨爾的研究法
第二章 最低度的心理表現——感覺與反應
一、下等動物的感覺與反應
二、高等動物細胞的感覺性
第三章 向背性(1)——向背性的概論
第四章 向背性(2)——化學向背性與嗅覺器之進化
第五章 向背性(3)——光線向背性與視覺器的進化
第六章 向背性(4)——地心的向背性
第七章 向背性(5)——溫度的向背性
第八章 向背性(6)——電的向背性
第九章 向背性(7)——向背性的改變
第十章 向背性(8)——向背性的解釋
第十一章 反射性
第十二章 本能(1)——本能的定義與事實
第十三章 本能(2)——本能的作用及其變化
  第十四章 下等動物的智識
一、智識的概論
二、單細胞動物的記憶力
三、腔腸動物的記憶力
四、棘皮動物的記憶力
五、蠕形動物的記憶力
六、軟體動物的記憶力
七、節肢動物的記憶力
  第十五章 高等動物的智識
一、魚類的記憶力
二、兩棲類的記憶力
三、爬行類的記憶力
四、鳥類的記憶力和模仿性
五、獸類的記憶力和智能
六、猴類的記憶力和智能
  第十六章 高等動物的智識與人類智識的比較
一、錯誤的比較
二、注意力的比較
三、學習效能的比較
四、模仿性的比較
五、綜合性的比較
六、想象力的比較
  第十七章 高等動物的教育
一、動物教育的概論
二、狗的教育
三、馬的教育
四、象的教育
五、猴子的教育
六、猛獸的教育
七、殘殺的教育和友愛的教育
  第十八章 人類的教育
一、胎兒時代的教育
二、嬰孩時代的教育
三、童年時代的教育
四、少年時代的教育
五、有益的智識
六、求智識的目的
2017-04-22 11:12:17
圖博館
梁漱溟論東西文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梁漱溟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是對東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和分析。他拋去了如陳獨秀輩對東西文化的浮面分析,也異於《新青年》諸學者們的全盤西化論調。他穿透文化的表層,探究文化的根源,指出文化沿於生活,生活沿於人們的態度,態度出於意欲。他提出,由於意欲的不同,中國、印度和西方形成世界上三種不同的文化形態。他認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而「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至於「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後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這便是他所稱的世界文化的三條路向。西方文化是第一條,人們必先走完這一條,然後進入第二條(中國文化)和第三條(印度文化)。他指出由於中國文化的早熟,未待走完第一路便拐入第二條路,至使碰到西方文化而相形見拙,他提出,現代中國應重新先把第一條路走完,然後再走第二條路,但他相信中國文化是未來世界文化的共同路向。
  梁從心理學——哲學角度出發,由「意欲」立論,分析和推導人類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人類文化三期發展之說,是梁文化哲學的中心問題。但是,這是否符合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規律呢?
  人類文化三期發展說是一種進化的文化觀,梁認為決定人類文化發展方向的因素是人的主觀精神而不是外界的物質環境。梁指出,擺在人類面前有三類大問題:
一是人對於物的問題,即向自然界索取物質生活資料,由此而產生文化發展的第一路向(及第一階段);
二是人對人的問題,即人類自身的和諧,由此而產生第二路向(第二階段);
三是人對自身生命的問題,即要求獲得生命的解脫與自由,由此產生第三路向(第三階段)。
  由此看來,梁氏文化三期發展說,實質上想指明一條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的道路。
  但他分別以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來代表人類文化發展的三階段,這又給人一種歷史退化論的錯覺。他把整個西方文化歸結為近代西方文化的理性主義哲學思潮,把整個中國文化歸結為儒家哲學,把整個印度文化歸結為佛教,便把十分豐富、錯綜複雜的文化史加以簡單化了。此外,他為了強調文化的時代性而把本來屬於某一地域民族的文化在邏輯上變成了某一時代全人類的文化,這樣就會抹煞文化的民族性。
2017-08-09 10:38:45
圖博館
港媒:“無知”的西方需向中國學三堂課!

  香港《南華早報》2017.9.1文章,原題:向中國學習——為無知的西方提供的三堂課 與中國近幾十年來激動人心的經濟脫胎換骨相比,僅有一種現象更令人瞠目結舌。那就是仍在西方政治與經濟精英中普遍存在的對華無知。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極的複合世界,中國正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太多人依然透過以西方為中心且過分簡單化的思維框架看待問題,這種植根於20世紀的思維已無法適應當今的挑戰。
  中國文化講究高瞻遠矚。這在許多中資企業的全球成就中展現得淋漓盡致,中企能以務實方式將其短期目標融入長期戰略。“一帶一路”倡議或將是最佳範例,若取得成功,該倡議勢必重塑未來幾十年內的全球貿易。任何一個更關注未來選舉而非未來幾代人的西方政府,都不可能設計出如此具有豐富歷史內涵的經濟與地緣戰略計劃。
  在西方傳統中,我們習慣於分析:為獲得總體概念,我們首先需要單獨分析每個部件。中國人的方法截然不同,他們從總體上思考,這意味著他們並不拆分部件,因為事物的整體並非由各個部件而是由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組成。中西方的這種思維模式差異在中西醫上顯現無遺。除醫學外,這種整體思維模式還極其有助於我們理解當前世界的複雜性,這個時代的所有全球事務(無論是經濟、社會、文化抑或軍事)都相互交織,因此不能對其進行單獨分析,這有可能錯過“大格局”中的重要部分。
  而中國文化中的另外一個核心特徵是對矛盾和對立的綜合統一。受道教“陰陽”理論影響的中國人認為世間萬物都與其對立面密不可分。儘管西方人認為兩個(顯然)對立的概念不可調和,但中國人認為二者都是更大事物的一部分,因此能將其合成新概念。這種思維模式的最佳例證莫過於中文本身,例如“危機”一詞就是由“危險”與“機遇”組成。在西方,大部分政客仍固執地從非此即彼的對立面看待問題,他們無法發展出看待現實的新觀點,而這正是他們正在敗退的原因。
  回應
中西方思維方式不同,雞同鴨講!
在西方尤其在美國眼裡只有用武力去征服一切,結果是最後落得人財兩空,鬧的地區亂象眾生,恐怖勢力滋生漫延,中國的中庸之道,中國的道家儒家文化,確實應該成為西方人的必修課。
順其自然難道不比強加於人更好?中國人受虐還少麼?
中國的易經是一部天書,陰陽理論是外國人不懂的。
2017-09-02 12:44:39
jsoujsou
中國哲學如何在場 2018-06-07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張汝倫

2010年,李澤厚出版了一本標題非常引人注目的談話錄 《該中國哲學登場了?》。翌年又發表了題為 《中國哲學該如何登場?》的談話錄。在前一本談話錄中,李澤厚說:“海德格爾之後,該是中國哲學登場出手的時候了。”“後現代到德里達,已經到頭了;應該是中國哲學登場的時候了。”李澤厚在這裡說的“中國哲學”,不是像有人誤解的那樣,專指中國傳統哲學直接傳承的系統,即所謂“中、西、馬”哲學的“中哲”,而是指中國人創造產生的、有中國傳統思想特色的一般中國哲學,這從他對自己思想的表述就可以看出。當然,一般意義的中國哲學也包括傳承傳統中國哲學的那個“中哲”系統。
  中國哲學該登場的說法,表明說此話的人認為,在現在的世界哲學舞臺上,中國哲學基本是缺席的。
  不但缺席,而且嚴重缺席,嚴重到了現在讓中國哲學登場“還早了點”。這個判斷基本可以成立,在現代哲學舞臺上,的確難覓現代中國哲學的身影,換句話說,中國哲學在當今世界哲學舞臺上,基本沒有話語權。
他是按照線性進化論的模式來理解哲學發展的,海德格爾和德里達等人代表西方後現代哲學的極致,後現代哲學的特點就是“以生活為基礎的哲學”,而中國哲學恰恰也是以生活為基礎的哲學,“所以我說中國哲學和後現代哲學恰恰是可以接頭的。”既然如此,為什麼中國哲學沒有和海德格爾或德里達一起上場,而要等他們下場後再上場呢? 中國哲學為什麼沒有加入西方後現代哲學的大合唱,而還有待“走進世界”呢?
  不管怎樣,從世界哲學的視野看,因為缺乏原創性的哲學思想,現代中國哲學還未登場,李澤厚的這個判斷大致不差。沒有真正的原創性,要想別人重視恐怕不容易。不過,近年來,出現不少自稱是原創或被人說成原創的哲學著作。這些自稱“原創”或被人說成是“原創”的哲學著作究竟是否真是具有原創性,恐怕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回答的問題。
......
  回應
完全不認可本文的觀點,從頭到尾都是在討論哲學是什麼,玩文字遊戲,這個論那個體系,毫無意義,這是非常愚蠢的。是先有哲學,而後有哲學這個概念,而不是反過來。古人是先思考,然後把一些類似的思考總結歸納起來,給它一個名字,叫哲學。哲學兩個字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它並不是天然存在,更不是亙古不變的東西。
2018-06-10 09:20:57
jsoujsou
問題是今天很多人,包括中國人,並不認為中國有哲學,或者哲學家…今天說哲學…言必稱西哲…西方一直喜歡這麼結構我們的文化和根基…扯淡的是,今天很多人,包括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教授之類的也這麼認同…
 哲學這個事和“科學”很像…很多人喜歡說“中國古代沒有科學”“中國只有技術”哲學和科學的定義都是近代以來西方制定的…依據是西方發展而來的現有的一套體系…拿西方近代以來在世界的優勢地位,否定其他一切文化,這個是西方幾百年一直在做的事情……說白了就是霸權種族主義…這一套理論可以在很多地方發現,“中國人沒素質,沒修養”“中國文明史只有4000年”“中國人沒有科學精神”“中國人不懂得質疑和懷疑”“中國人沒有創新精神”“中國沒有哲學”“中國人天生奴性”“中國人不懂民主自由”例子多到不想舉! 我就說,有意思麼?有意義麼?好,就算我們啥也沒有,啥都不行……奇怪的是一個啥都不行的民族和國家崛起了…短短幾十年總和國力超過了世界200多國家的絕大多數?這不是違反之前的一系列邏輯麼? 好,再說,古希臘,哲學發源,科學鼻祖,自由民主典範,文明藝術的象徵!古希臘真的是啥都有!然而又怎麼樣?古希臘今天在哪?還不是亡了多少遍?今天希臘這片土地上的人又怎麼樣?歐豬五國最頂級的存在!希臘人因為這些啥都有而獲得了西方的尊敬尊重和感激麼?並沒有!歐盟今天最煩的就是希臘… 所以…和說中國沒有哲學或者中國哲學不是哲學的類似這種觀點的用處改變不了現實的情況…唯一的用處就是打擊中華文化,結構民族自信和根基,讓你們不自覺的認為西方最好,我不行,然後凡事都要學西方都要聽西方…從而從文化上侵略而顛覆民族和文化……
西方人特別有意思,他越是看重的,他便要詆毀或者捧殺你…西方咋一天不去和非洲人灌輸這些爭論這些?因為非洲已經不是威脅了……地球上對西方文化最大的威脅就是中華文化……所以,談哲學…不把這些理清楚有什麼好談的…天天在人家給的框框裡騰挪…終究被人家耍…中國哲學從來就沒有退出過,又何談重新上場?
 中國有沒有有哲學,有沒有宗教,這些都是無謂的爭論,都是局限於西方概念的產物,而失去了認識和把握中西各自特點及其區別的能力。
http://www.guancha.cn/ZhangRuLun/2018_06_07_459218.shtml
2018-06-10 09:22:41
jsoujsou
苗柔柔:法國會考和中國高考,誰“沒有思想”
法國“中國與盧瓦爾協會”秘書長2018-06-11

中國高考跟法國會考的時間差不多,每年高考一完,網上就會慣例性地出現一批比較兩者的文章或評論,比如“有想像力的民族敢於讓孩子去思考”“有一種差距叫思想”“法國會考令中國人感到羞愧”“沒有思想的民族沒有創造力”什麼的。雖然筆者沒有參加過法國會考,但是從法國的學生同事以及朋友那裡也瞭解了不少相關資訊。
  總體來說,法國會考和中國高考有相似的地方,但不同遠大於相同,不能一概而論。
  第一,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簡稱法國會考),相當於中國的高中畢業考試,它的主要作用是考察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儘管大學會以它的成績為重要參考,但不起決定因素,尤其是法國的頂級大學,如Grande Ecole(中國稱之為大學校或精英學校),都有自己的入學考試,往往還需要先上兩年專門的預科。所以法國會考成績遠遠沒有中國高考那樣一分定終身的關鍵性。
  儘管判卷老師也會盡力給出準確的分數,但考慮到每科滿分20、10分及格的評判標準,比起中國的150分制來,無疑法國的成績更具模糊性。法國大學眾多,基本會考合格,都能有個大學上,而且法國為了保證學生權益,還禁止大學以分數篩選學生。所有會考合格的學生,只要所報大學還有名額,都能進入心儀的學校。如果大學名額不足怎麼辦?“會考後錄取平臺”會根據某些條件計算優先錄取順序,剩下的則以另一種最公平的方式——抽籤決定。所以只要會考合格,分數高低差幾分其實沒那麼關鍵。
  馬克龍上臺,對大學錄取體系實行改革,允許校方查看學生的高中成績,實際是賦予了學校更大的挑選優秀學生的權力,引發了大規模的學生抗議,還包括部分大學老師的參與。抗議者認為“每個人都有平等的上大學的權力”。
  中國高考要求以最公平最公正的方式,從高到低排列學生名次,以備擇優錄取,一分之差都可能導致學生的錄取結果完全不同。試卷中,大量基礎知識題考察了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單一答案、不對就扣分的機制保證了得分的公正;縮小自由發揮的考題份額,避免個人主觀意識過多地影響分值。因為此類試題,不同老師的給分就可能出現幾分的差距,學生得分的能力因素會減少,而運氣因素會加大,實際上對學生是不公平的。比如出題“狗和人類的關係”,愛狗的文章很可能會得到愛狗老師的贊許,萬一碰上一個被狗咬過的,少給兩分就很要命了。
2018-06-12 09:09:12
jsoujsou
第二,網上比照的實際都是法國哲學考試題,和中國的語文作文考題比較純屬雞同鴨講,而和中國的政治考題比,也有點挨不上。
  法國會考哲學向的一些題目:
尊重一切眾生,這是否是道德義務?
政治是否可以不受真相的約束?
我們應否為了快樂而不顧一切?
只要有選擇自由的權利就足夠了嗎?
為何要認識自己?
我們對國家負有哪些責任義務?
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麼?
存不存在天然/天生的欲望?我們可否不帶偏見?
  中國高考的一些政治論述試題:
從經濟文化角度來看,“共用”會給社區帶來哪些改變?
簡要說明特朗普有權退出TPP的理由?
運用已給材料,分析 “一帶一路”建設為什麼能給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正能量?
國家應如何為“互聯網+”行動計畫的實施提供支持和保障?
屠呦呦團隊的發現對於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啟示
分析我國消費品供給存在什麼突出問題?
  雖然不甚全面,但也能察覺到,法國的試題抽象而理論,中國的試題具體而實戰。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標準和目的。
  法國是一個哲學大國,也是一個極為推崇哲學的國家。光看會考無論文科理科經濟社會科都要考哲學就能體會到了。和中國人一想到法國立刻條件反射出 “浪漫”兩個字不同,法國人自己是以理性主義者自居的,系統、條理和嚴謹才是他們的自我標榜。按照法國教育部頒發的大綱,哲學課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座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它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嚴密和系統的分析手段,認知自我和世界,並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使之在精神上達到審慎和自由的境界。
2018-06-12 09:10:10
jsoujsou
第三,認為法國試題鼓勵了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的看法,也很值得商榷。
  實際上,法國人對於哲學論題的闡述,無論從形式還是手段上,要求得都遠遠比中國嚴謹。首先它只能是議論文,而中國往往是除了詩歌以外的其它形式都可以,記述、評論、散文,還時不時冒出兩篇別出心裁的古文來。
  不光是考試文章,即便是日常文體,法國都有各種不同的嚴格要求,某些時候甚至達到了苛刻的地步。各個圖書館裡,幾乎都有幾層的書籍分門別類地講解某一類的文章應該怎麼寫,如何遣詞造句,有哪些禁忌,從信函到論文,從開頭到結尾,甚至連上下紙邊距都有要求。中國在這方面的訓練,說實話還比不上法國,以至於很多學生寫東西,版面和措辭亂七八糟,筆者不得不一一從頭改起,改得心浮氣躁。
  其二是分析,法國有一套嚴格的程式(或曰八股),先是定義,然後是組成或性質,接下來是正面推導,然後是反向推導,穿插學者先賢們的理論,加上自己的看法和事例,最後總結要點和結論。
  例如試題:說明1+2=3。回答必須遵從一下步驟:
首先,1 的定義,2的定義,加法的定義,3的定義;
然後,1的出處、組成和性質,2 的出處、組成和性質,加法的出處、理由;
接下來,推導1+2為什麼等於3,學者先賢的論述,自己的看法;
再下來,為什麼 1+2不等於0或4,為什麼應該是加法而不是減法,學者先賢的論述,自己的看法;
最後,一小段總結。
長篇大論,反正考試時間四個小時,足夠你寫的。
  這一套程式步步緊扣,嚴謹完整,每次哲學作業必須照章辦事。時間一長,自然學生就學會如何分析論述一個話題,實際上它培養的是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和系統性,內容相對反而是不重要的。
  在哲學課上,真正能讓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大部分都是老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拼命記筆記,從古希臘哲學一直講到今天,當然學生下課還要自己看參考書,主要是努力記住各個哲學家的觀點評述,因為考試至少要舉出正反四五個先賢們的觀點來佐證你的看法。其實中國學生們應該慶倖,中國歷史課涉及亞里斯多德的最多不過一頁紙,法國學生不看個三本四本他的著作根本過不了關。
2018-06-12 09:11:03
jsoujsou
而獨立思考什麼的,聽上過去很美。實際上令人啼笑皆非的狀況比比皆是。
  至少在本世紀初以前,幾乎所有的法國人,包括學生和成年人,都堅定地認為西藏是被中國在1951年入侵的,它應該是個“獨立國家”。因為所有的法國媒體、電視、參考書都是這麼告訴他們的,那麼他們獨立思考的結果也就顯而易見了。至於元明清政府對西藏的統治、漢藏交流、農奴制的嚴酷殘暴什麼的,都被媒體很“體貼周到”地過濾掉了,以至於法國學生聽到筆者說歷史上達賴喇嘛的繼位必須得到中央政府批准時目瞪口呆。
  有好幾個理直氣壯和筆者辯論中國無權佔有西藏的,當筆者拿了一張空白的世界地圖,讓他們指認西藏在哪兒時,多數人指到了印度,少數人指向了中亞,最邪門的一個跑到了蒙古。筆者給他們看過西藏的位置後,他們大為詫異:“西藏怎麼可能在那兒呢?”
  可見,在一個預設立場的資訊環境裡的獨立思考, 就像在鳥籠裡的自由飛翔,無形的屏障已經把你圈在一個固定的區域,而你還毫無所知。
  哲學是人綜合了自身的深刻認識與複雜的社會現象的思考。人性如何,怎麼判斷社會真理,讓一幫剛滿十八、人生經驗沒有、社會經歷趨無、連法國自己的歷史都經常不知道的小年輕去表述,那不是隔空起樓嗎?除了照書照媒體誇誇其談一番還能怎麼著? 就像一個對國際關係無知、不懂世界歷史的人去闡述一帶一路的對錯和意義,也只能滿紙荒唐言,讓專家看得一把辛酸淚。
  這種讓一個毫無實際經驗的人對某個龐大而複雜的命題作出論述和判斷的行為,中國人稱之為“紙上談兵”,兩千多年前就對它的性質下了結論。
  所以,法國會考有自己的特色,某些方面也值得中國借鑒,但是“沒有思想”一類的評語還扣不到中國高考的頭上。與其有時間思考“中法相比,有一種差距叫思想”,還不如去琢磨一下“雞同鴨比,有一種差距叫游泳”,或者“雞同鴨比,有一種差距叫叨人”。
2018-06-12 09:11:43
阿楨
量子引力可以逆轉因果關係!2019-09-0 新浪科技

繼“薛定諤的貓”之後,又有科學家提出了“薛定諤的時間”概念。也就是說,某個事件可以是另一事件的起因、也可以同時是另一事件的結果。
  “薛定諤的貓”其實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它假想有一隻貓被關在一個盒子中,盒子裡有一種放射性物質,一旦衰變,就會將貓殺死。根據量子疊加態原理,在對貓的狀態進行觀測之前,貓“活著”和“死去”的概率是完全相等的。也就是說,在打開盒子之前,貓可以同時處於“活著”和“死去”兩種狀態。而在量子力學中,疊加態指一個粒子可以同時以多種狀態存在,就像薛定諤的貓一樣。
  而最近發表的這個思想實驗則將量子疊加態原理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結合在了一起。廣義相對論指出,巨大物體品質可以使時間放慢,這一點已經得到證實,並且這種效應是可以被測量的。例如,對一名在太空中繞地球旋轉的宇航員來說,時間會過得比地球上稍微快一些。因此,假設未來有一艘太空船來到了一顆巨型行星附近,飛船上的人感受到的時間便會比遠處飛船上感受到的慢一些。此時這顆行星對於兩艘飛船上的人而言,便同時處於“近”和“遠”兩種狀態之中。
  在這種疊加態中,兩艘飛船上的人經歷著兩條不同的時間線,因此因果關係可能會變得十分錯亂。例如,假設兩艘飛船要進行軍事演練,既要朝對方開火、又要避開對方火力,並且雙方都很清楚對方準備開火的時間。假如附近沒有巨型行星干擾時間線,這就只是一次簡單的演習而已。但假如有這麼一顆巨型行星、並且雙方艦長均未考慮到時間變慢的因素,飛船就可能來不及躲開導彈、結果被擊中摧毀。
  由於行星處在“近”和“遠”的疊加態上,兩艘飛船無法得知自己是否能及時避開對方的射擊。不僅如此,在這種情況下,“因”和“果”還會發生倒置。假設有兩起具有因果關聯的事件,分別叫做A和B。在疊加態中,A事件和B事件可以相互影響,但有時A會先於B發生,有時B又會先於A發生。這就意味著,A和B可以同時互為對方的“因”和“果”。
  當然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並不會受到這樣的干擾。但這種思想實驗對量子電腦的研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即使我們尚未弄清整套量子引力理論,這種概念也對我們有很大幫助。如果能在計算中充分利用疊加態,量子電腦系統就能同時從“因”和“果”兩個角度出發、對某個過程進行評價了。這樣一來,量子電腦的效率或許可以進一步提高。
  回應
因果本身就是基於觀測,並不存在絕對因果
2019-09-04 07:30:10
阿楨
討論一下中國人創新能力 2021-05-31

中國文化偏右腦的感性思維模式其實是最有利於創新的!唯一的缺點在於“感性”導致標準難以量化,創新的傳承非常依賴繼承者的“悟性”,而不幸的是“悟性”這玩意非常靠老天爺賞飯吃,不是每個繼承者都能悟出來,一旦悟不出來就可能導致創新就此斷絕,之後又要重零開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看中國古代科技史的時候經常發現技術斷代,這就是繼承者悟不出來又怕悟得出來的人搶飯碗而把秘密帶去墳墓的惡果。
西方文明偏左腦的理性思維則是先設定標準(公理/定義),這樣可以首先確保技術標準化傳承,然後偶爾碰上幾個悟得出來的天才就可以在既定的理論上創新一把。
相對而言,感性學習理性容易,因為標準規則可以量化容易理解,而理性學習感性則困難,因為感覺玄學不容易找。因此中國文化在吸納和惡補了標準化系統之後,加上經濟騰飛和科研經費投入,創新層面反而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別的不多說了,最近二十年的創意有目共睹,假以時日健康發展,一定會有量變到質變的飛躍。畢竟創新和顛覆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
2021-06-03 08:31:59
阿楨
為什麼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盡頭成了上帝一般的玄學?

【本文來自《我不會把科學當成一種信條,以為科學法力無邊,讓科學來包辦一切》評論區】
  回應
人類的未來,科學預測不了,哲學解釋不了,歷史說明不了,科學的盡頭是玄學、神學是不足為奇的!
科學家要深究:物質的本質是什麼?物質是怎麼來的?宇宙爆炸以前是什麼模樣?“爆炸”的能量從何而來?等等,誰能夠解答?誰能夠驗證?所以只能歸於上帝了!

我不會把科學當成一種信條,以為科學法力無邊,讓科學來包辦一切道學民科 2023-01-23

《三體》為啥反響巨大,我來祛魅,祛掉科學的魅惑。科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我不會把科學當成一種信條,以為科學法力無邊,讓科學包辦一切,科學就是工具而已。現在充斥一種科學唯一論現象,難道現在所有的現象科學能解釋嗎?對於科學不能解釋的現象,不能用其他辦法來解決嗎?只能等科學發展,這不是科學唯一論嗎?甚至還以科學的名義對不符合科學的現象進行實全面否定,恨不能斬盡殺絕。這其實是某種具有嚴重排他性的思想,同時製造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現在不能,可以等科學發展,把科學當信條灌輸到每個人的心裡。
回應
科學從來不是宗教式的信條,科學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法論,最反對的就是所謂的“法力無邊",作者的立論顯然是從宗教思維出發的。
對啊對啊,我所針對的科學唯一論是和宗教思維毫無關係。到底誰是宗教思維還不一定呢!
科學根本不在乎你信不信它,宇宙就在那裡,根本不會在意你信不信他,而宗教沒人信它他就不存在了
事實上現在有很多人打著維護科學的大旗,幹著維護其私利並且以“封建迷信愚昧落後”的名義詆毀圍剿其競爭對手!
2023-01-25 08:45:5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