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05 08:00:00| 人氣1,31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衛·林區:名導演37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大衛•林奇

大衛•林奇是當代美國電影界的一個多面手,既是著名的編劇、導演,又是優秀的電視製作、攝影師、漫畫家、作曲家和書畫刻印藝術家。他在主流派和超現實主義之間保持著一種遊刃有餘的平衡,在銀幕上無情地揭露了現實生活中黑暗和極端暴力的一面,使作品散發出獨特的個人魅力。與同時代的電影製作者相比,他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林奇主義
從《藍絲絨》(“Blue Velvet”)的詭譎到《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的極端暴力,從《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的混亂到《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ive”)的夢魘,大衛-林奇成為了當代美國非主流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無不透射出詭異、陰鬱、迷茫及黑色幽默,極具視覺衝擊力的超現實效果往往令人產生心靈的震撼。“我的電影是有關困惑、黑暗的。你可以說它是真實的,也可以說它是虛無的。它不是一個夢,但也不是現實”。獨特的林奇,因此人們為他專門發明了“林奇主義”(Lynchian)一詞。
  初涉影視
1946年1月20日,大衛-林奇出生於美國蒙大拿州的米蘇拉(Missoula),他的父親是美國農業部的一個研究專家。由於家庭的不斷搬遷,他從小在太平洋西北部沿岸幾個州長大。最終成為鷹級童子軍(Eagle Scout)中的一員,並在甘迺迪總統的就職典禮上客串過領座員。兒時的林奇志向是做一個書畫刻印藝術家,1963年進入了華盛頓特區的科科倫藝術學院(Corcoran School of Art),師從于表現派畫家奧斯卡-科科施卡(Oskar Kokoschka),並曾赴歐洲進行短期的留學。1966年初,他回到了費城,進入賓夕法尼阿美術學院(Pennsylvania Academy of Fine Arts)就讀,並開始嘗試製作影片。
  林奇在費城生活在社會底層,接觸了市民生活中的陰暗面,所遇見的暴力和腐敗對他日後的創造產生了深遠影響。從他學生時期的第一部實驗影片——---1967年的《六個蒼白的人影》(“Six Figures Getting Sick")開始,他就致力於表現日常生活中人性貪婪的一面。1968年,他製作的一部16MM彩色短片《字母》(“The Alphabet”)曾獲得美國電影協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的獎學金。但是他不久就離開了電影界,繼續專注於他的美術學業,直到1970年他才推出了另一部短片《祖母》(“The Grandmother”)。這一年林奇進入美國電影學會研讀電影研究,為他的電影理論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嶄露頭角
1977年,林奇根據自己動盪的生活以及費城貧民區生活給他的啟發,創作了歷時5年的荒誕恐怖片《橡皮頭》(“Eraserhead”)。在他這部處女作影片中,他從一個父親的角度,以超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出了他對社會黑暗面的恐懼和焦慮。一開始影片被打入冷宮,由於著名製作人本-巴倫諾茲(Ben Barenholtz)的努力終於得以上映,並一炮走紅,得到了評論界廣泛的肯定,將他推上了超現實影片製作的最前沿。拍攝這部影片時,他得到了兒時的夥伴、著名的製作設計傑克-菲斯克(Jack Fisk,女明星西塞-斯貝西克的丈夫)的資助。這部影片確立了林奇獨特的世界觀,並組合了隨後幾年中演繹他作品的主要演員和技術人員,包括攝影師弗雷德里克-埃爾姆斯(Frederick Elmes)、音響設計艾倫-斯普奈特(Alan Splet)和演員傑克-南斯(Jack Nance)。
  主流認可
《橡皮頭》的成功,使林奇引起了著名導演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的注意。1980年,他邀請林奇執導了劇情片《象人》(“The Elephant Man”),這是林奇創作的第一部主流影片。講述的是19世紀英國社會一個被扭曲的頭部畸形“象人”約翰-梅裡克(John Merrick)的故事。在這部影片中充分體現出了林奇敏銳的觀察力,演繹流暢感人。這部影片除獲得良好票房成績外,還得到了評論界的廣泛認可。獲得了1981年第34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影片獎及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等8項提名,林奇也第一次受到學院肯定,獲得最佳導演的提名。此片標誌著林奇獲得了好萊塢主流的認可。
  挫折中成熟
1984年,林奇為迪諾-德-勞倫提斯(Dino De Laurentiis)執導了動作科幻片《沙丘》(“Dune”),此片改編自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系列科幻小說。應該說這部影片無論是演員表演還是場景安排,都很好地體現了原著風格,但是由於缺乏新意,可惜票房成績不佳,成為了一次商業上的災難。1986年,林奇執導了已在他心中醞釀已久的懸念片《藍絲絨》。《藍絲絨》裡大衛•林奇仍然堅持自己的風格,這也是他最具個性化的作品。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小鎮最平凡的日常生活。林奇在片中,運用詭譎的手法,反映出了美國社會最陰暗的一面。這部影片雖不能算是經典之作,但也是他繼《橡皮頭》後編導創作的又一代表作。此片獲得了當年波士頓影評協會最佳影片獎,並再一次為他贏得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被媒體譽為“世界上最好的50位導演”之一。
  另一種選擇
在他事業的頂峰,林奇放棄了大銀幕影片,致力於開拓其它流派。1990年,他與長期的合作夥伴——---作曲家安傑洛-巴達爾蒙提(Angelo Badalmenti)一起推出了音樂電視片《心碎的夢想》(“Industrial Symphony No. 1:The Dream of the Broken Hearted”)。同年,他又拍攝了他票房成績最成功的ABC電視連續劇《雙峰》(“Twin Peaks”)。這是一部超現實主義的肥皂劇,情節主線是“誰殺死了蘿拉-帕爾默(Laura Palmer)”,這個迷將影片造就成了一種文化現象,林奇也突然之間成為比片中任何演員都出名的電視製片。這部與《希爾街的布魯斯》(“Hill Street Blues”)製作馬克-弗羅斯特(Mark Frost)合作推出的電視劇,被認為是美國電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作品。
  我心狂野
1990年,林奇推出了他的第5部主打影片——---公路愛情片《我心狂野》,由尼古拉斯-凱奇(Nicolas Cage)主演。講述的是一對相愛的男女,衝破阻力和陰謀,終於找到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在片中林奇運用超現實的血腥暴力場面和色情幻想,展示出現代人焦慮鬱悶的精神狀態,充滿了佛洛德式的心理分析,詭異色彩濃重,但也不時流露出一種浪漫激情,是一種極其另類的愛的執著。此片獲得了1990年第43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林奇也成為了“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但媒體能迅速捧紅林奇,也可以很快地拋棄他。超現實的後現代影片《我心狂野》在美國評論界是毀譽參半,連帶著《雙峰》也遭到冷落,被安排到週六晚上非黃金時段播出,並最終於1991年初讓位給其他節目。林奇創作的另二部電視系列劇:文獻紀錄片《美國史》(“American Chronicles”)和系列幽默劇《在空中》(“On the Air”)也早早夭折。
  雙峰:與火同行
1992年,林奇推出了驚悚懸念片《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此片是電視版《雙峰》的前篇,這部延伸出來的影片重點是補充交代蘿拉被殺事件的來龍去脈,交代誰是真正的兇手。全片的視覺設計十分突出,具有迷幻一般的色彩和詭異風格。但這部雄心勃勃的影片,卻飽受評論界的摧殘。林奇毫不甘心,又開始策劃他的下一部影片。接下來的幾年,他從人們的視野裡消失了。除了1994年的一部相片畫集以外,有五年的光景,人們聽不到也看不到有關他的消息。
  終於,1997年林奇以一部高深莫測的懸念驚悚片《迷失的高速公路》重返影壇。影片講述的是一個爵士樂手與妻子不斷收到記錄他們房中秘事的錄影帶,而產生的狂亂、支離的想法。由比爾-普爾曼(Bill Pullman)和尼古拉斯-凱奇的妻子派特裡夏-阿奎特(Patricia Arquette)主演,這是一部實驗性、夢魘般的影片,描述了人物黑暗、詭異、混亂的心理,是林奇影片中最怪異、最不明就裡的影片。片中對性赤裸裸的描寫曾一度引起爭議,影評界對這部影片的反應是也各有說法。但由於影片大碟《迷失的高速公路》,林奇還是上了《滾石》雜誌的封面。
林奇歸來
  1999年,林奇一改他以往所熟悉的詭異題材,執導了公路劇情片《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這部影片基於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的是73歲的阿爾文-斯特雷特(Alvin Straight,理查-法恩斯沃思飾,Richard Farnsworth)開著除草機,前往350英里以外的地方去看他兄弟的故事。影片中少有林奇那標誌性的黑色、扭曲潛臺詞,是林奇自《象人》以來最溫馨、最質樸、最有人情味的作品。影片風格沉穩細膩,展現的是人性的善良,以一個單純而充滿愛的小故事進入了美國鄉村的歲月之旅。此片打動了眾多影評家和觀眾的心,獲第12屆歐洲電影獎國際銀幕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和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年度十大影片。不止一個人評論道:大衛-林奇又回來了。
  奧斯卡
2001年,林奇又回歸到擅長的黑色詭異風格上來,編劇執導了以好萊塢為場景的懸念劇情片《穆赫蘭道》。象《雙峰》一樣,這部影片本來是為美國國家廣播公司(ABC)作為系列劇創作的。然而,與林奇當初進入電視界不一樣的是,在片子亮相前就被“槍斃”了。雖然林奇對這部2小時的片子補了又補,試圖配得上電視觀眾的胃口,但仍然沒有獲得通過。失望之餘,他轉而前往歐洲市場尋求支持,希望能將他的這部片子改編成一部電影,最終得到了法國製片皮埃爾-埃德爾曼(Pierre Edelman)的支持。林奇說:“這是一個關於愛情、秘密和好萊塢之夢的故事”。影片隨著一名黑髮女子遇上車禍喪失了記憶而展開,她遇上了前來好萊塢尋夢的女孩貝蒂(Betty),兩人一起尋找黑髮女子的身世秘密。神秘人物、怪異場景、離奇故事和夢魘氣氛,組成了林奇心中的好萊塢世界。此片在2001年第54屆戛納電影節上一經亮相,即得到一致讚賞,並授予了大衛-林奇最佳導演獎。接著林奇又憑藉此片先後斬獲了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及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還被法國《電影手冊》編輯與讀者分別評選為2001年世界十佳影片、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外語片獎等,並獲得了第三次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
  溫馨家庭
作為戰後出生的一代,大衛-林奇悠閒前衛。1967年,21歲出頭的他就結婚成家,妻子佩吉-林奇(Peggy Lynch)於1974年去世。兩人的女兒珍妮佛-錢伯斯-林奇(Jennifer Chambers Lynch)長大後繼承了父業,1993年曾執導過驚悚恐怖片《盒裝美人》(“Boxing Helena”),執導手法大有其父的風範。1977年,林奇與第二位妻子瑪麗-菲斯克(Mary Fisk)結婚,並生有二個兒子。有意思的是,畫家出身的林奇曾對記者表示:“我對Flash動畫技術非常感興趣,希望能親自導演和製作一部Flash卡通片”。超現實主義大師與Flash動畫相結合,會出現什麼視覺效果?(新浪網)
  獲獎紀錄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第74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法國電影愷撒獎最佳外語片獎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法國《電影手冊》2001年世界十佳影片
2002年因《穆赫蘭道》獲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
2001年因《穆赫蘭道》獲波士頓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
2001年因《穆赫蘭道》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
2001年因《穆赫蘭道》獲第54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獲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年度十大影片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獲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
1999年因《斯特雷特的故事》獲第12屆歐洲電影獎國際銀幕獎
1987年因《藍絲絨》獲第59屆奧斯卡獎最佳導演提名
1986年因《藍絲絨》獲波士頓影評協會最佳影片獎
1981年因《象人》獲第53屆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提名
1981年因《象人》獲第34屆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影片獎
  主要作品
2010年 《Lady Blue Shanghai》大衛•林奇受John Galliano之邀為Dior所拍的一個大約17分鐘的短片
2007年 ( boat)
2006年《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
2002年《兔子》(Rabbits)
2002年《暗房間》(Darkend Room)
2001年《穆赫蘭道》(“Mulholland Drive”)
1999年《斯特雷特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
1997年《迷失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
1994年《迷離情骸》(“Nadja”)
1992年《在空中》(“On the Air”)
1992年《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
1990年《美國史》(“American Chronicles”)
1990年《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
1990年《雙峰》(“Twin Peaks”)
1990年《心碎的夢想》(“Industrial Symphony No. 1:The Dream of the Broken Hearted”)
1986年《藍絲絨》(“Blue Velvet”)
1984年《沙丘》(“Dune”)(美國)
1980年《象人》(“The Elephant Man”)
1977年《橡皮頭》(“Eraserhead”)
1974年《截肢者》(“The Amputee”)
1970年《祖母》(“The Grandmother”)
1968年《字母》(“The Alphabet”)
1967年《六個蒼白的人影》(“Six Figures Getting Sick")
  評價
作為美國獨立電影界的一面旗幟,大衛•林奇以華麗、陰鬱、詭異夾帶著黑色幽默的風格和對類型片元素的解析重構成為後現代電影的典型代表。他著迷於探討美國社會的暴力本質,在他的影片中,世界是動盪、變化、分裂的,但他同時又具備將恐怖的夢魘轉換為怪癖荒謬的超現實場景。他那些巴羅克式的影片中混合著某種彼得•潘式的天真,過度的風格化以及怪誕的幽默與他特有的熱情純真融為一體。俗麗的畫面,古怪的攝影機角度,快速剪輯,前衛奇異、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影像,不落俗套的音樂成為了林奇電影的標誌。
  從展現出一幅超現實意味濃烈的後工業社會圖景的《橡皮擦頭》,到試圖從缺乏意義價值的世界中尋找真理的夢幻般的《藍絲絨》,具有卡通風格的拼貼圖《我心狂野》,以及風格平和樸實、充滿溫暖的人文關懷的《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大衛•林奇無疑已經寫就了美國獨立電影史中重要的一章,有人稱其為“唯一給商業電影帶來先鋒感的獨立導演”。他曾因《雙峰鎮》登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也以《沙丘魔堡》的失敗換來了一次代價高昂的教訓;《象人》得到了商業和評論的雙贏,而《妖夜慌蹤》則引起了巨大的非議。但數十年來的起伏中他始終是美國最堅持個人風格的導演之一。
http://baike.baidu.com/view/96803.htm?fromId=1024478

象人 The Elephant Man (1980)

導演: 大衛•林奇
編劇: Christopher De Vore / Eric Bergren / 大衛•林奇
主演: 安東尼•霍普金斯 / 約翰•赫特 / 安妮•班克勞夫特 / 約翰•吉爾古德 / 溫蒂•希勒
  劇情簡介
  象人(約翰•赫特 John Hurt 飾)是一個天生的畸形症患者,他的臉長得就像大象的臉,因此而得名。象人一直被利欲昏心的馬戲團老闆利用,帶到世界各地去巡迴演出,受盡了非人的虐待。象人所經受的遭遇社會名流們都會感到不可思議,然而樂觀堅強的象人卻承擔了下來。 
  直到有一次,象人遇上了年輕的英國醫生(安東尼•霍普金斯 Anthony Hopkins 飾),出於憐憫和醫生的操守,他與馬戲團老闆簽訂了“領養”協議後,將象人帶回了醫院作研究。在醫院裡,象人重新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而醫生也在和象人的交往中結下了深深的友誼,他已經捨不得這位“上帝的棄兒”。但利欲昏心的馬戲團老闆帶人又將象人搶了回去,象人的新生活是否就此終結?

約瑟夫·梅里克  維基百科

約瑟夫·凱里·梅里克(英語:Joseph Carey Merrick,1862年8月5日-1890年4月11日),常被誤作約翰·梅里克(John Merrick),是一位被稱作「象人」(Elephant Man)的身體嚴重畸形的英國人。在其入住皇家倫敦醫院以後便在倫敦社會家喻戶曉。梅里克出生在萊斯特,在生命裡的頭幾年身體便出現生長異常。他的皮膚顯得又厚又鬆弛,嘴唇增厚,額頭有骨性腫塊。他的一隻手臂及兩腿異常增大,在童年時的一次摔跤中損傷了臀部,導致終身殘廢。當時他11歲,母親去世,父親另娶。梅里克12歲輟學,在求職中遇到很大困難。受到父親及後母的遺棄,他離家出走。到了1879年,17歲的梅里克進了萊斯特的濟貧院。
  1884年,進入濟貧院近4年以後,梅里克結識了一位名為山姆·托爾(Sam Torr)的演出主持人,並建議托爾應該「展出」他。托爾同意了,他組織一群人來管理梅里克,並將梅里克稱為「象人」。在遊歷過東米德蘭茲之後,梅里克來到一家位於倫敦東區白教堂路的下等戲院裡演出,戲院由演出主持人湯姆·諾曼(Tom Norman)租入。這家戲院的對面就是皇家倫敦醫院,醫院裡的一個名為弗雷德里克·特里夫斯(Sir Frederick Treves, 1st Baronet)的外科醫生造訪了該戲院,並邀請梅里克到醫院接受檢查和拍照。在梅里克造訪醫院後不久,當地警察關閉了該戲院,而梅里克的經紀人則將梅里克送往歐洲其他地方作巡迴演出。
  當到了比利時,梅里克被他的巡迴表演隊的旅途管理員搶劫,並被遺棄在布魯塞爾。他最終還是回到了倫敦,但由於無法進行語言交流,警察沒有任何辦法,直到在他身上發現一張印有外科醫生特里夫斯名字的卡片,之後特里夫斯將梅里克接回了皇家倫敦醫院。雖然他患有不治之症,梅里克還是允許在醫院度過餘生。特里夫斯每天都來看望他,並與之建立起深厚的友情。一些倫敦社會名流包括威爾斯公主丹麥的亞歷山德拉(Alexandra of Denmark)也曾看望過梅里克。
  梅里克卒於1890年4月11日時年27歲。官方說法是死於窒息,但特里夫斯通過解剖遺體,認為真正的死因是頸部脫臼。他相信梅里克是想要「像其他人一樣」睡覺而不是坐著睡,坐著睡是因為他的頭不適宜躺在床上。約瑟夫·梅立克的病症曾被認為是多發性神經纖維瘤,隨著愈來愈多類似象人的病例被報告出來,加上學者對於象人的骨骼及臨床特徵不斷的研究,最終確認象人患的是一種叫做普洛提斯症的病症。普洛提斯症(或普洛提斯綜合症、普洛提斯症候群Proteus Syndrome)是一種複雜的贅生性疾病,主要的特徵包括了大頭、顱骨增生、長骨變形、肢體膨大、皮膚及皮下組織的腫瘤(包括脂肪瘤, 血管瘤,淋巴管瘤)等。普洛提斯是希臘神話中的海神,相傳能變形成不同的野獸和怪物。使用這個名稱的人,不外乎是希望人們能望文生義。普洛提斯症非常罕見,迄今沒有治療方法,只能透過手術矯正畸形。 在1979年,伯納德·波默蘭(Bernard Pomerance)的一個關於梅里克的戲劇《象人》首演,第二年由大衛·林奇執導的同名電影問世。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1%A1%E4%BA%BA

非主流林奇的主流象人 2005-07-10 

  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英國醫生Dr. Frederick 'Freddie' Treves偶然在以馬戲團裡發現了一嚴重畸變的人,John Merrick,他被馬戲團擁有者視以搖錢樹,但卻遭受非人的待遇。醫生將象人安置在醫院的隔離病房,他向醫學界展示象人這種畸變,並試圖同被馬戲團長稱為弱智的象人交流,他驚奇地發現象人John Merrick他的心智同常人無異……    
  大衛•林奇1980年的電影《象人》根據弗裡德里克•特雷夫的小說《象人及其他回憶》改編,這部電影通過一個畸形人的遭遇來反應整個社會的道德與正義。象人一開始被用於展示謀取金錢,他像是從人類社會裡隔離出來。而當他遇到醫生freeddie,醫生雖然將他以另一種友好的方式“展示”,卻始終給以他關懷,同他交流,並讓各式各樣的人來見象人。醫生一度也懷疑自己,“我這樣做到底是好人,還是外人”,當他這麼質問自己時,他已經完全從一開始的私心裡擺脫出來,把象人當作病人和朋友來對待。在影片後面部分象人在馬戲團朋友的幫助下單身逃會倫敦,在街上他被無知的大眾圍住,逃到一個沒有退路的角落後,象人絕望卻勇敢的喊出,“我是個人,不是象人”。他艱難養成的自我認同感終於得到了大眾的認同,整個社會也漸漸接受這個“怪物”的存在,這正是象人內心最渴望達到的。    
  象人拍於橡皮頭之後,是林奇第一部主流電影。在這之前,林奇幾乎默默無聞。象人獲得八項奧斯卡提名時,林奇甚至被誤認為英國導演---象人大多由英國演員演出,講述發生在英國的故事。而林奇能拍攝這樣一部主流電影,也算是運氣加才華的體現。執行製片Mel Brooks為了讓林奇能完全把握影片的拍攝,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常常同投資方有口角,這些可參看林奇訪談錄相關部分。雖然最終象人在奧斯卡上顆粒無收,但林奇被更多的人認識,象人算是為後面的大展拳腳鋪好一條大道,讓我們能看到林奇後面拍出的更有個人特色的優秀作品。    
  在我這個非林奇迷看來,象人完全不能算是林奇個人風格的代表作。它太正常了,太主流了。除了被派拉蒙公司一度要求被刪減的開頭帶有些驚悚的林奇味,其他地方能看到他慣有的夢囈及黑色麼?不過,我不能非要林奇如何如何,他拍的是自己的電影。在這裡,象人所展示的十九世紀英國非常棒,服裝、攝影、燈光相得益彰。而象人的具體形象在一開始始終以模糊、喬裝或者影子出現,直到在護士的驚叫聲伴隨下,我們才清楚地看見這個畸變的樣子,這一點林奇把觀眾吊足了胃口。如果我不知道導演是林奇,想來我也不會有什麼要求。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01203/

很奇怪的感覺 2007-08-17

  並不感受到大家所說的靜謐,平和的敘述,還有對象人的憐憫,我感覺到的更多的是一種人性的假意。那種文明社會的假意,那種原始野性的真情。無論從一開始那位什麼夫人對他的一個吻還是最後觀眾們熱烈的掌聲,更多的是在告訴別人和自己自己還尚存一小粒同情心。就像象人苦苦營造一個好的形象後,在一剎那又變回原始的樣子一樣,人們也是在苦苦經營著自己的文明,然後在無數雙手之間又讓自己的文明與醜態表露無遺。當我看到象人在學那些上流社會的人一樣喝茶讀臺詞沾香水,都無不令我感到可笑。如果不按照這些去做,象人就真的不是人類了麼?他可是這麼想的。他就想通過這些方法融入去所謂的文明社會。但是沒有人告訴他這樣不對,因為沒有人知道這是不對的,也不知道我們又多不對。當看到象人看見鏡中的自我而感到驚怕時,不知又有幾多人也同時看到自己。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195412/

沙丘 Dune (1984)

導演: 大衛•林奇
編劇: 大衛•林奇 / 弗蘭克•赫伯特
主演: 肖恩•楊 / 派翠克•斯圖爾特 / 斯汀
  劇情簡介
  在未來的世界裡,兩大世仇王朝家族相互覬覦。艾崔德斯公爵在敵人哈肯南男爵的襲擊下,被搶奪了沙丘星球的管理所有權。 浩瀚廣大的沙漠,幾乎無人可生存,而水源是唯一上帝所賦予的最大財富。在廣闊銀河系帝國中,沙丘星球仍是一個非常富裕的地方。為了生存,為了能擁有更美好的生活,戰爭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公爵和他的妻子及兒子保羅,深知他們抗爭、叛變的時刻即將到來,因為他們即將被指派分發到一項新的任務,但未來卻充滿了許多無法預知及強大震湯的挑戰.... 

沙丘的短評

一會是詭異眼神一會是內心獨白,除了場景服裝做得挺特別,真沒覺得有啥值得誇的,豆瓣上都誇成一片了,太奇怪了,越來越不懂豆瓣了,是我太膚淺了?
  老爺子一直說這是他最失敗的片子,因為他沒有最後的剪輯權,想像一下他老人家自己剪會是什麼樣的。
  情節繁冗,節奏拖遝,服裝設計幼稚可笑,旁白跟劇情是如此的不和諧以至於讓這部電影像是圖像版的配樂詩朗誦。這還不是最失敗的,本片最失敗之處在於影片前半部分埋下的諸多伏筆(如沙蟲跟香料之間的關係),直至結尾都沒做任何交待,把這部電影說成是大衛•林奇最糟糕的一部電影我想一點都不為過。

二十多年前的科幻片cult片  2009-04-25 

  總體來說還挺好看,二十多年前的科幻片想像力豐富多了, 
  大衛林奇式的噁心鏡頭和特寫都在預料之中。 
  長得跟章魚 一樣的外星人讓人想起橡皮頭。 
  老男爵死的時候還要口吐毒氣,嘴巴開個大洞。 
  奸人一號死胖子是個塗黑色指甲油的男同性戀,喜歡割人耳插眼鏡喝幼男的血。 
  沙漠裡的大蟲子長得和男性性器一樣,同時又為宇宙生命之源。 
  凡此種種。    
  還有就是看到Sting在其中一幕大曬恰到好處的肌肉和他的v字形金屬內褲,實在是搞笑。    
  好看,不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990933/

科幻外衣,宗教內核 2009-06-28 

  看完這部片子,我覺得陷入一種神秘的情緒之中。那種宇宙宗教色彩的故事既帶來宇宙宏大神秘氣息,又帶來宗教古老嚴肅的氛圍。    
  雖然是一部科幻片,但我覺得本質上還是在講宗教——未來的宗教。片中那場戰爭和很多宗教故事裡所寫的聖戰何其相似!而且很多鏡頭看得出特意營造的一種宗教般神聖高貴的氣氛,有些鏡頭簡直就是從木刻插圖版的聖經上搬下來的。大片單一的色彩非常有超現實主義的感覺,神秘而又詭異。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100372/

無與倫比的科幻作品  2008-03-18

  看過小說沙丘幾遍後 ,是不可以不需要中文臺詞就能看了, 大衛的設定 ,的確很強 ,這部幾乎和銀翼殺手同時出來的影片 帶著原作那種賽博朋克氣息的物資設定 ,令我無法不著迷 ,這部充滿社會內涵 ,幾乎就是未來世界的封建社會演繹故事 ,我無法很好的一次說完對這部小說和電影的喜歡 ,有機會再寫吧。    
  如果說有一生難忘的經典 
  沙丘就是這樣一部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29407/

沙丘  維基百科

《沙丘》(Dune,台灣譯:沙丘魔堡)由大衛•林奇導演,基於1964年弗蘭克•赫伯特同名小說改編。影星凱爾•麥克拉克蘭(Kyle MacLachlan)出演主要角色保羅•阿崔迪,其他配角演員由一些著名的美國,拉美,和歐洲演員擔當,包括史汀(Sting) ,何塞•費雷爾(Jose Ferrer),維吉尼亞•馬德森(Virginia Madsen),琳達•亨特(Linda Hunt),派屈克•斯圖爾特(Patrick Stewart),Max von Sydow,和Jürgen Prochnow等。該片主要在墨西哥的Churubusco Studios拍攝。
  雖然它成了一部邪典電影,其成本達4200萬美元但國內票房僅為2740萬美元。它也受到赫伯特的崇拜者的批評,因為他們反對導演在電影中擅自偏離小說的故事情節。
  改編
該片幾乎全部在墨西哥攝製。它是一個系列小說的第一部分的改編(參看小說《沙丘》),原著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也包含後來部分的一些元素。主要情節關於一個年輕人,他在預言中被描述為將一個沙漠行星從邪惡的貴族哈科南手中拯救出來的Kwisatz Haderach。
  大衛•林奇(David Lynch)最初製作一個長得多的電影;他的135頁的劇本最後產生了一個4-5小時的電影。但在後期製作中,製片人Dino De Laurentiis 不想冒險發行3個小時之久的四千萬製作的電影,所以他迫使大衛•林奇將其剪為137分鐘。
  弗蘭克•赫伯特觀看了兩個版本。他非常喜歡長版本而不喜歡短版本。
里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最初曾被選為導演,但製作問題產生了,而斯科特轉去執導《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斯科特研究了一些腳本草稿,最終傾向於同時導演兩部電影。他回憶前期製作進程很慢,如果完成計劃要花更多時間。
  前期製作可以追溯到1975年,亞歷杭德羅•霍多羅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試圖將該故事拍攝成10小時的電影,並想和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格洛麗亞•斯旺森(Gloria Swanson),H•R•吉格爾(H. R. Giger)等人合作。音樂本來想由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樂隊完成,但該計劃一直沒有實現。有些準備後來被用於影片《異形》(Alien)。
  票房和觀感
該片沒有成為製片人所期待的轟動大片,國內銷售毛額僅為$27.4百萬,而成本估算則為$42百萬。這可能是因為故事的複雜度,其單薄,鬆散和夢境般的線索。在影評中,Roger Ebert寫道:「該電影是一團混亂,一個無法理解的,醜陋的,無結構的,無意義的,在史上最令人困惑的劇本之一的黑暗場景中的漫遊。」
  原著的書迷大部分也較為失望,科幻迷也認為特技有很多待改進的地方。而且,作為票房和影評的雙重失敗,大衛•林奇不喜歡在採訪中談論《沙丘》,總是有禮貌的稱他自己「屏蔽」了那段時間的記憶。評論家通常視其為最差的大衛•林奇電影(但是反過來,它也是最流行的林奇電影之一)。
  友善一點的評論褒揚了林奇在影片中採用的黑色-巴洛克式手法,並稱觀賞者必須先了解沙丘的背景才便於觀看。
  電影和原著有多處偏離,包括一下幾點。
小說中,「玄秘之法」("Weirding Way",正式名稱為「prana-bindu訓練」),是一種超級武術形式,它使得保羅•阿崔迪這樣的熟練使用者以閃電般的速度移動。而林奇的電影將其替換為「玄秘模塊」(本質上是一種聲音手槍)它能夠放大使用者的喊叫,成為一種破壞力(類似「獅子吼」)。它重現了小說中的一幕保羅說他的名字成了死亡祈禱因為弗力曼人殺死對手前大喊「Muad'dib!」。在電影中,該弗力曼人實際上通過喊他的名字直接殺死了他們的敵人,使得保羅評論到「我的名字成了帶殺傷力的詞」。
  Feyd-Rautha 哈科南的角色大量縮減,所以對故事不作很大影響,即使在高潮的一幕。在小說中,保羅和Feyd進行了一場戲劇性的匕首戰。而電影中,在高潮時沒有太多打鬥,Feyd被極快制服。
  電影以保羅「命令」在阿拉基斯(Arrakis)上下雨終結。在小說中,這是通過多年的地形改造達成的,在保羅登上王位數十年後都沒有下雨。這是因為保羅的力量沒有神奇的成分;他是基因配種和訓練的產物,不可能命令天空在沙丘行星上下雨。
  在小說中,最後的台詞,由潔西卡說給Chani的是「承擔妾的名分的我們,歷史會將我們記為妻」(這指的是保羅娶了埃如蘭,但她只是名義上的妻子)。電影中,最後的台詞是(由Alia說出)「他就是Kwisatz Haderach!」(儘管事實上,在書中保羅聲稱最後他不是Kwisatz Haderach,而是完全沒有預料到的產物,因為他比計劃早了一代)。
  邪典式的成功以及改編
儘管有不滿的赫伯特迷的抱怨,尖刻的批評和空前的票房敗績,該片獲得了值得敬仰的邪典式的地位,至少發行了三個不同版本:
  原始影院版(137分鐘)--該版式唯一導演認可和授權的版本。可以在大量錄像帶和DVD中找到。
  Alan Smithee版本 (約190分鐘)--少見一些的3小時『Alan Smithee』版本身是邪典經典。最初為壟斷的電視所預備(後來出現在有線電視中),它在某些市場中以DVD發行(包括加拿大和歐洲)。剪掉的片段包括序幕中的蒙太奇,而一些場景被重新加回,博阿擴香料精華的「小製作器」場景。該電視版由幾乎是隨意編輯的(例如,有些鏡頭重複出現給人以片段被加入的印象)。林奇反對這些編輯,並將他的名字從電視版的謝辭中消去了(他的名字在劇場版中有因為那是唯一導演認可的版本)。該版本還缺少更多剪掉的場景的證據還是可以找到的:Thufir Hawat在王位最終章可以在後面看到,但是其後他消失了。該場景在2006年超長版DVD版本中的「剪掉的沙丘」的特色中可以找到。
  二頻道版 (約180分鐘)—KTVU,加州舊金山福克斯電視網(Fox network)旗下的電台,將上面兩個版本重新拼接用於在舊金山灣區於1992年播放。它實質上是電視版加上劇場版的暴力鏡頭的重新加回。
  超長版 由環球家庭娛樂公司在美國於2006年1月31日在DVD上發行。它包含林奇的137分鐘劇場剪貼和一個177分鐘編輯的Alan Smithee電視版(後者首次以它原始的Todd-AO長寬比發行)。它也包含設計和特技的記錄片,和一個以前所有版本中沒有出現的場景組成的補充章節,包括一個不同的可能結局。
  還有,一個DVD 超長版在2005年11月在歐洲發行。視頻和音頻未經處理,有較差的電視質量。儘管封面說它是單聲道的,但它事實上是立體聲的。
  英國觀察家報於2006年1月22日送出了沙丘DVD的免費拷貝。它不包含任何特色內容。
  影響
該片給了一系列電子遊戲以靈感,由Cryo Interactive和Westwood製作,包括沙丘 2000和皇帝:沙丘之戰,其特色有隱含劇情中的真實演員(包括John Rhys-Davies 出演阿崔迪的mentat,而在後續中,Michael Dorn 出演阿崔迪的Achillus公爵)。
它最近由科幻頻道改制成為三部分的沙丘(電視短片)系列並製成錄像和DVD發售。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4%B8%98_(%E7%94%B5%E5%BD%B1)

我心狂野 Wild at Heart (1990)


導演: 大衛•林奇
編劇: 大衛•林奇
主演: 尼古拉斯•凱奇 / 蘿拉•鄧恩 / 威廉•達福 / 克利斯丁•格拉夫 / 伊莎貝拉•羅西裡尼
又名: 野性難馴 / 不羈的心
  劇情簡介 
  因殺人而入獄的塞勒(尼古拉斯•凱奇 Nicolas Cage 飾)終於熬過幾年鐵窗生涯獲釋了,心上人羅拉(蘿拉•鄧恩 Laura Dern 飾)迎接了他的出獄。有情人又得以團聚,但羅拉的母親瑪麗一直都不喜歡塞勒,一直在阻撓女兒和塞勒來往。兩人只好相約私奔,來到了南方。 
  瑪麗找來了偵探男友約翰尼追蹤他們,企圖將羅拉帶回去。兩人在私奔過程中,都向對方袒露了自己生活中曾經有過的陰暗歲月,那些歲月裡都混雜著血腥、暴力和性,但他們都充分體諒了對方。塞勒此時正為一個毒品販子桑托幹活,桑托怕約翰尼因跟蹤塞勒而發現他們的交易場所,因此將約翰尼幹掉了。另一個毒販鮑比為了除掉塞勒,設了一個圈套正等待著塞勒上鉤。

淫欲、金錢、恐懼——愛情的史詩級闡釋  2008-05-07 

  愛情是一種信仰。    
  在“上帝死了”以後,沒有什麼可以擔當的起這個信仰崩潰時代的靈魂體驗。精神的追求隨著自我的貪欲和恐懼不斷的搖擺,物質的誘惑和權力的壓抑讓自我變得無所適從。人們內心深處的暴力與溫柔不斷的交織,而只有愛情,才能引導人,走出自我的黑暗,打破權力的禁錮,找到一線光明。    
  然而,愛情又是脆弱的。當心底的恐懼裹挾著淫欲迎面襲來時,當自我的貪欲不斷物化時,愛情瞬間崩塌,權力伸出她溫柔的雙臂,緊緊地將你抱緊,讓你窒息。    
  “this whole world wild at heart and weird on top”這就是這部電影所描述的主題。    
  現象不斷的變化,人們在這些荒誕的戲劇中不斷的迷失,就好像這部電影的觀眾。    
  從總體的敘事結構來說,這部電影還是採取了經典的結構。主角是塞勒和盧拉,其他的角色都是這兩個主角的延伸,他們並不是因為某種故事的需要,而是為了完善主角的特性而出現。如同唐璜的僕人是為了完善唐璜的極端感官性(或稱淫欲),堂吉訶德的僕人是為了完善他的英勇和單純。    
  這個關鍵的人物,在電影中叫波比。他一出現,電影的氣氛便由猙獰和恐怖變成怪誕。    
  他勾引盧拉的那一段中,盧拉看到了她的內心,因淫欲裹挾著恐懼。恐懼如同淫欲的催化劑,讓自我消失在恐懼的猙獰表情之下,淫欲變如泉水般噴湧上來。少年的陰影又加深了恐懼的體驗,回憶回游到那個恐懼的源頭,那裡,是淫欲和恐懼同時征服了自我的地方。於是,恐懼便如催化劑使淫欲如火焰般高長,並在火焰燒過的地方,留下黑色的焦土和自我憎恨的淚水。    
  他引誘塞勒朝著金錢的味道走去,在貪婪的誘惑下,“easy money”成為靈魂的方向,它指引著塞勒的靈魂朝著異化的快樂方向。愛情在這一刻被貪欲打敗,自我在彷徨不知所措中落入黑暗的陷阱。塞勒心底裡的暴力被喚醒,由他的怒吼爆發,如同火柴燃燒般迅速佔領了他的自我。    
  自我深處的暴力,在影片的一開始就通過血腥的方式表達了出來。塞勒瘋狂的動作,滿地的鮮血和他嘴邊的一絲微笑,都在這裡成為展示人性底層罪惡的圖畫。    
  盧拉的母親,是自我追求權力與控制的象徵。自我因淫欲點起自我毀滅的火焰,如妓女換夫般的更換權力者,以期達到她控制一切的欲望。那些被她摒棄的權力者們,不是被她用火焰吞噬,就是被權力的恐怖自戕。而權力,不正是這樣嗎?一直和淫蕩如影隨行。連自身的恐怖,都如同欲望饑渴的吼叫。    
  但是,這並不是本片根本的主題。這部無疑書寫著愛情神話的電影,其最終表達的仍是如“真愛無敵”般的愛情崇高的神性。    
  我們對愛情頂禮膜拜,歌聲是愛情信仰的彌撒;鮮花是愛情上帝的聖餐杯;而性,則是聖餐中最甜蜜的葡萄酒。
  這一切,都在電影中不斷的出現呈現,只是鮮花變成了80年代刺眼的紅唇。    
  而在諸多權力的阻礙和自我迷失之後,內心的狂野也在現象的迷宮中走失。當塞勒面對自己愛情的果實時,竟會覺得陌生,也沒有任何辦法重新拾起那段似乎燃盡的愛情。    
  但當他重新回歸真摯的自我的那一刻,他心中的仙女又一次點燃了他內心的狂野火花,重新找到了愛情美麗的信仰,並回到了永恆的幸福樂園。    
  權力卻因愛情的神性與永恆,撕下了美麗的魔鬼面具(僅僅6年便蒼老到難以置信的地步),在愛情燃燒的火焰中化為絕望的塵埃。    
  這部關於愛情神性的影片,無愧於林奇最偉大的稱號。 
  不喜歡這部電影的人們,對不起,這部電影是史詩級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73475/

 想像中的完美  2009-03-14 

   找到這部電影的初衷是在搜索公路片,當然之後與怪才導演大衛林奇(脫離性,毒品,暴力不能表達的導演),尼古拉斯凱奇(同時生產垃圾電影和好電影),蘿拉鄧恩(前一步是美麗新世界)相關,就更能讓我產生興趣。我個人覺得對於美國電影,公路片是表達人情感和自由追求的必要選擇。這種感覺之處還是我在看傑克凱魯亞克的《在路上》找到的,美國移民國家,以及追求自由作為立國之本,給了其人民最大程度的追求個人自由的權利。作為高等動物,人其實沒有低等更幸福,因為建立在高智商下的欲望其實並不能簡單的表達,思考本身就是人類痛苦的原罪。在人成長的過程中的經歷,作為自然本性必然遭受不斷的擠壓,扭曲,引導,產生的結果就是或高或低,或多或少的難以釋放的壓抑。而公路片給了導演很好的媒介去充分表達敘事的手段。往往男女主人公在無法厘清生活的時候,會跳上汽車上路,寄希望能在路上或許在奔向的未來中需求到生活解釋和精神寄託,而在陌路上,偶遇,性和暴力是這種精神之旅中最好的畫筆,它們殘忍和生動的給主人公做了生動的精神解剖,本片中男主人公背負這謊言和黑色過去的精神壓力,女主人公同樣被不時閃現的過去父親自焚,被父親朋友強暴的痛苦回憶所時時刺痛。他們互相用性來充分釋放著對生活的不滿和困惑,寄希望與在肉體的極致滿足中獲得解脫,然而現實之中,這不過是短暫的瞬間,必然讓人們從高潮中獲得的虛幻中重回人間。而愛情本身仿佛是枷鎖和負擔,人的自然本性對其的渴望,與現實不得不小心翼翼不敢觸及,然而這種精神與行為的脫離本身帶來了更大的痛苦和潛在不滿足。本片其實給出了happy ending,當男主角站在車頂與女主角,想擁而泣之後,唱起“溫柔的愛我”的時候,仿佛是兩者終於找到了自己生活和精神的寄託,這首歌是男主角對純淨愛情的信仰,是曾經對自己真正生活伴侶的承諾,而女主角也是在痛苦和虛幻中追求幸福極致的象徵。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882097/

受精過度的你,我,與內涵過度的大衛林奇  2008-04-24 

   這什麼鳥片。    
   看完這部充滿著男歡女愛,暴力死亡的莫名其妙的公路片,再回頭看看大衛林奇的鼎鼎大名,我不禁感到這世界真的變化快,如此老的片子,竟然有那麼多的愛好者在豆瓣上猛唱讚歌。    
   豆瓣上的那些癡男怨女們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不外有三: 
   1.大衛林奇萬歲!世界上沒有比大衛林奇更內涵的導演!他忽而頹廢憂傷忽而狂躁幻滅,忽而華麗忽而毛骨悚然的風格讓倫家的小心肝一顫一顫的。 
   2.尼古拉斯凱奇萬歲,世界上沒有比尼古拉斯凱奇更頹廢而憂傷的演員!他忽而暴力至極,忽而彬彬有禮,忽而剛強無比忽而軟弱純真的表演讓倫家的小心肝一顫一顫的。 
   3.公路片萬歲,世界上沒有比公路片更內涵的片子,那漫長的景色在背後消失,那如血的殘陽,那荒蠻的西部,那充滿波折的人生,還有一對為愛逃亡的狗男女,真是讓人家的小心肝一顫一顫的。 
   對於以上這些說法,我只能說抱歉。 
   大衛林奇這部片讓我有種吃了南方公園裡的大便三明治的感覺。就像南方公園裡說的:它不僅是美味的三明治,也是自省的大便。=_,=||    
   說它是美味的三明治,當然是那蘿拉鄧恩那誘人小身板,哦哦,還有凱奇那24歲充滿荷爾蒙與戰鬥力的身體。整部電影就是一部如假包換的B級片子,擁有所有B級片的必備要素。公路上旅行的二人每到一站都有床戲特寫。對了,還有吞噬了蘿拉老爸的時不時出現的火焰, 
   當然還有蘿拉老媽那滿臉都是褶子,臉上寫著:我是饑渴兇狠的中年蕩婦,我的目的是破壞孩子們的愛情。還有,我會跟別人勾搭成奸害死自己老公,並且我會有負罪感!    
   對了,還有凱奇那特正的搖滾范兒,那一身蛇皮外套倒是真為這部片子增色不少。雖然他們POGO的時候讓我特別擔心凱奇的迴旋踢會不會踢到蘿拉的臉上,讓她直接歸位。這POGO讓人覺得金屬樂真害人,肯定跟現代的電子海洛因一樣被美國專家視為洪水猛獸,和諧了一把。    
   這部片中林奇試圖用二人的回憶片段,讓大家明白:他們都有不幸的童年,並且試圖用這些該死的回憶講道理:比如蘿拉那位認為自己是聖誕老人的蟑螂愛好者的大侄子,說了半天我怎麼就覺得是要告訴大家,我們也有可能是這樣的人,與社會格格不入,有受害妄想症,並且身上爬著蟑螂還悠然自得地這麼生活著呢。    
   還有那出場特別震撼的仨殺手,我怎麼覺著這兩男一女,兩白一黑,那接受擊殺令的調調,那充滿暴力的造型,還有那慘不忍睹的長相,幹掉人應該有點創意吧,結果三個人抽冷子抽了半天,除了那位腳上套一矯正裝置的腦與身體俱殘,卻又不辭勞苦熱情參與創造以及毀滅人類事業的妹子大喊了幾聲,“幹我幹我”就被那身後的老黑一槍擊中蘿拉老媽的倒楣姘頭,偵探大叔後腦門,讓我著實為那喜歡beach boys的大叔不值。    
   當然,大衛林奇那充滿了惶恐不安的鏡頭感已經初具端倪,只是這會他使用得非常生硬,空中飛行的女巫,玻璃碎片後的火焰,躺在待產臺上被放大了的少女恐慌的臉龐。還有車禍的已死,卻生生掙扎半天的少女。每個畫面拼了命的做作成那副要死的操行,讓我十分想念妖夜荒蹤以及穆赫蘭道,雖然那兩部也做作得要死,但的的確確是林奇那老辣到極致的黑暗風格。    
   看到最後,我終於笑了,林奇這個傢伙果真還是用一鋤頭砸死了我們,這跟看祥瑞親王的我在江湖,用一顆大隕石砸死所有演員感覺一樣,因為當凱奇被一幫小混混幹翻後,那呆比精靈出現的時候,我就知道這風格已經走向詭異了。    
   原本要離開孩子與私奔妹子的凱奇,就這樣被空中的呆比精靈勸了回來。 
   還唱了一首讓所有人都抓狂的love me tender.    
   對於26歲的尼古拉斯凱奇以及44歲的大衛林奇,你還能多要求什麼呢?    
   除了這大便三明治。    
   寫到這裡,真*林奇飯是不是已經按耐不住你們的小心肝,要跟我戰一戰了?    
   抱歉,我無意奉陪。
  回應
   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世上永遠有你接觸不到的人和事,我們永遠也無法走進他們的內心,那麼就從電影開始。也許你早已對某導演的套路和某演員的表現爛熟於心,那麼你完全可以轉檯看看你喜歡的電影,或者給這幫盲目的愛影者一點新的推薦。但是把這部影片稱為“大便三明治”似乎有點過了。我看了忍不住要和你聊聊。您既然可以大方罵,我自然也應該大方的承認我很喜歡這部片子。我覺得大多數喜歡此片的人不是你想的那麼NC。    
  嚴重同意這句話    
  不管他是誰拍的,我都超愛,大衛林奇是幽默大師,雷人大師中的大師 
  看了很多遍 我還想自己做個評論音軌呢    
  其實多數人都不愛吃大便,沒必要還要論證自己為何不愛吃    
  這個世界因為有很多古怪的審美和獨特的樂趣才美好。。。。 
  還有啊 你去看看大衛林奇自己寫的書就知道 他很多情況下完全靠直接拍電影 從沒想過什麼內涵的問題 不要拿你自己的邏輯去套用那些跟你品味迥異的大便愛好者們,在他們享受大便的時候也不會去考慮過多大便的營養的    
  林奇就是一個流氓變態者 並且以下流與低俗為榮的    
  還有啊 你覺得妖夜荒蹤和穆赫蘭道做作至極 我還覺得歌劇金屬才是做作至極呢
   寫這篇文,除了當時看完被雷的報復心態,當然還有對豆瓣前幾樓影評閱讀後的一種厭煩感,說實話,除了(http://www.douban.com/review/1373475/)這篇正面評價的影評我覺得言之有物外,其餘的影評都讓人覺得完完全全是捧臭腳,而當時我的文寫成的時候,這篇文還沒有出現。    
   你可以說我的文字太過生猛,搞得大家都很不愉快,但我寫出來就是代表我的觀點而已,不管你是那種所謂”靈魂被觸動“地喜歡大衛林奇,還是毫無來由地喜歡大衛林奇,我覺得你自然可以把你的觀點亮出來,讓我看到你的觀點與我概括的那三點不同的地方。而不是堆砌一大堆黑暗,詭譎,姐今天大姨媽心情很明媚憂傷之類的評價,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這種人云亦云的評價,允許州官放火,為啥就不允許我百姓點燈呢?    
   你有喜歡慢核的自由,我有討厭《我心狂野》的自由,人可能永遠無法理解對方,那麼試圖說服我,戰翻我,戳我脊樑骨的行為實際上是對你自己憤怒的一種補償,那麼………………哥來滿足你。    
   啊!!你竟然侮辱了絕B內涵悶騷技術領先的金屬歌劇,我好受傷!我做鬼也不會放過你這SLOWCORE,SADCORE小達人的~~~!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361585/

《雙峰》


《雙峰:與火同行》:越看越崩潰  2011-05-03
   
  Twin Peaks(雙峰)1990-1991    
  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雙峰:與火同行)1992    
  鼎鼎有名的大作。看電影要看精品,看美劇也一樣看精品。網上搜羅一番,找到一個電視劇類IMDB排行榜。《雙峰》之前的幾部美劇,《發展受阻》《火線》都不是我喜歡的類型片,動畫片我也不愛看,其他的或者是沒有中文字幕,或者是沒有資源。只有《雙峰》有完整的完季資源,再加上這是我佩服的五體投地的David Lynch的作品,決心一看。    
  這套美劇,總計兩季,第一季8集,第二季22集,外加一部電影前傳。總的集數不多,可是我竟然看了將近兩個月,看得過程真的是一種煎熬,越看越崩潰。讓我崩潰的原因很多,既有優點也有缺點,簡單說說。   
  其一是劇情的設置上,讓我崩潰,但這也是本劇的優點。劇情涉及了很多超自然現象:靈魂附體、異族傳說、平行世界、外星生物、天使與惡魔,這些元素融合在一部劇集裡面,使得劇情裡處處充滿謎題。為了跟隨劇情,理解故事,讓我很崩潰。David Lynch拍攝的電影我基本全部看過,他本來就是一個超級神奇的鬼才導演,所以對於他的故事模式,我在看片之前多少已經有些準備。即使如此,當我深入劇情中的時候,還是看得我毛骨悚然、頭皮發麻。每一次出現劇情轉折的時候,都讓我大感意外。劇情的走向,永遠讓我意想不到。    
  其二是劇集詭異的拍攝方式,看得我很崩潰,這還是本片的優點。看過《藍絲絨》《穆赫蘭道》《妖夜荒蹤》《內陸帝國》後,多少瞭解到David Lynch的拍攝模式,它不是尋常的,往往帶有很詭異的氣氛。本片也是如此,比如突然出現的猙獰面孔、面目可憎的古怪表情、佈景怪異的房間、似幻似真的虛實影像,以及那些時而出現的與劇情無關的古怪人物,讓我看劇的時候渾身都不舒服。奉勸想看這部劇的人,絕對不能在晚上看,畫面中的場景會讓人產生多種恐懼。這種恐懼比恐怖片帶來的還要嚴重,恐怖片只是視覺上的,而《雙峰》帶來的卻是心理上的,是直深入內心深處的。有幾次看得我都渾身起了一身雞皮疙瘩,不得不崩潰。    
  其三是劇集本身緩慢的節奏,拖遝得讓我很崩潰,這是缺點。如今的美劇,劇集的節奏與結構已經與電影差不多,可能還有很多美劇一集的內容都要比一部電影的信息量大。時代在進步,影視製作業也在進步。所以,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再來看二十年前的劇集,當然不能習慣那種緩慢的敘述方式。第一季的時候總共8集,節奏還好一些,稍微有些拖遝。可是到了第二季的時候,變得更拖遝了。很多無關劇情的場景在消耗時間,比如喝一杯咖啡,鏡頭要停留在咖啡杯上幾秒鐘,然後舉起杯子幾秒鐘,再喝上幾口還需要幾秒鐘。剛開始我還以為喝咖啡與劇情有很大的聯繫,後來我才發現,根本無關,就是角色在喝咖啡!最讓我接受不了的是,劇集中很多角色時不時都要喝上幾口咖啡,真的讓我很無語。還有一個場景我印象最深刻,是第二季最後一集的時候,一個步履蹣跚的老頭在銀行裡踱步,鏡頭竟然將老頭緩慢的過程全拍了下來!這不是沒劇情,硬抻時間嘛?一個老頭子走路,有什麼好看的?而且與劇情一點關係都沒有。總共30集的故事看下來,劇集的時間長度不少,可是我卻不記得劇中的人物都做了什麼事情?這是因為角色們將很多時間浪費在了喝咖啡、走路等等無關劇情的事情上。因此,30集的故事我兩個月才看完,太拖遝了!    
  其四是劇集無關的支線情節,讓我很崩潰。第一季8集的時候,劇情很簡單,就是如何偵破案件,緝拿兇手。到了第二季的時候,故事就不著調了。Nadine Hurley失憶,Lucy Moran懷孕,James Hurley 被陷害,Audrey Horne的愛情,Jocelyn 'Josie' Packard的陰謀,Catherine Martell與他哥哥的復活,Norma Jennings與Big Ed Hurley的愛情,Deputy Andy Brennan與Dick Tremayne對於小孩子的調查,Deputy Tommy 'Hawk' Hill參與的幾項犯罪等等,這些情節根本就與守夜門以及Laura Palmer被害無關。這些亂七八糟的故事,完全是為了故事而拼湊出來的情節。看劇的時候,我並不知道這些與主線劇情無關,我還認真的看。可是看著看著,我就越來越覺得不對勁,也是越看越感覺到崩潰。第二季拍攝22集完全沒有必要,故事應該在Leland Palmer被抓消失後就結束。餘下的故事,狗尾續貂,影響了整部劇集。    
  其五故事突然結束,人物的結局沒有交代全,讓我崩潰。第二季22集,在Dale Cooper被附身後結束,其他人的故事一點都沒有涉及。最不可以理解的是,最後15分鐘用了很多時間在屋子裡繞圈子,這些時間明明可以敘述一下其他人的故事,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Audrey Horne死了沒有?Donna Hayward的父親是誰?Benjamin Horne被打之後如何?Norma Jennings、Big Ed Hurley、Deputy Tommy 'Hawk' Hill如何?Andrew Packard與Pete Martell死了沒有?Lucy Moran孩子有沒有出生?Leo Johnson結局如何?Garland Briggs在聽到守夜門的資訊後如何行動?Annie Blackburn有沒有變成如Dale Cooper一樣?這些都是未表述的劇情。這種戛然而止,實在讓我痛苦,也讓我崩潰。難道《雙峰》是一部被砍的劇集?原來計畫有第三季?    
  上面這是兩季30集故事,帶給我的感受。另外一部電影版《雙峰:與火同行》,雖然也讓我崩潰,但元素少了一些。    
  這部電影版以前看過一遍,第一次看的時候根本沒看明白。現在看完第二遍,我才知道故事講述的是什麼。如果沒看過30集的兩季故事,是根本不能理解劇情的。這部電影版可以說是一部“填坑”之作,將30集故事裡面揭露的事情真相,按照正序演繹了一番。我們終於可以知道,Laura Palmer究竟是如何被害得。原來,好萊塢電視劇的“填坑”做法,有著優良的傳統。    
  與劇集相比,電影版保留了劇集的優點,摒棄了缺點,很完美。既然有著劇集的優點,必然會有各種詭異的鏡頭,匪夷所思的情節。這些元素,繼續讓我崩潰,尤其我還是晚上一個人看得。總之,比劇集更恐怖、更駭人、更神秘,有過之而無不及!此外,電影版有幾個缺點:更換了Donna Hayward的扮演者;刪除了Audrey Horne這個角色;好多角色也沒有出現。這些缺點,使得《雙峰》這個系列不完整、不統一,雖然沒有出現的角色與Laura Palmer被害無關,可他們畢竟是這部劇整體的一部分,少了他們就不完整。可惜了編導們用了30集時間塑造的這些人物。    
  全套劇集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美女如雲!片中的美女太多了,幾位主要女角色都是漂亮到極致的那種,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單獨出來做女主角。Lara Flynn Boyle、Sherilyn Fenn、Sheryl Lee、 Madchen Amick四大美女,各個美豔不可方物,讓人驚歎一部美劇可以聚集這麼多美女。可惜的是,這些美女們一個個都沒有紅起來,大多是一九七十年代生人,現在都已經四十多了。看來,即使有好臉蛋,也不一定能紅。 
  劇集與電影版一併來看,是有著濃郁David Lynch風格並且可以帶給人強大衝擊力的好劇。可惜的是第二季糟爛的情節,影響了這部劇的整體素質,拉下了這部劇的水準,電影版的出現稍微提升了一下整體水準。不能說這部劇集是佳作,但也是值得一看的。畢竟這是一部二十年前的作品。 
  Twin.Peaks.S01.1990.WEB-DL.MiniSD-TLF(共8集)   
  Twin.Peaks.S02.MiniSD-TLF(共22集)    
  雙峰:與火同行.Twin.Peaks.Fire.Walk.With.Me.1992.BD.MiniSD-TLF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932810/

台長: 阿楨
人氣(1,31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名導演 |
此分類下一篇:柯波拉:名導演38
此分類上一篇:馬丁斯科西斯:名導演3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