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8-22 08:00:00| 人氣2,0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王時敏:中國百大畫家69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王時敏

File:王时敏.jpg
王時敏二十五歲小像,曾鯨繪,顧秉謙題款,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File:王時敏.jpg
王時敏晚年像,《清代學者像傳》第一集
File:Wang Shimin-After Wang Wei's Snow Over Rivers and Mountains.jpg
王時敏, 仿王維江山雪霽, 1668
王時敏(1592年-1680年),初名贊虞,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南直隸太倉縣(今江蘇太倉市)人,明末清初重要畫家。萬曆時首輔王錫爵孫,翰林王衡獨子。崇禎初年以廕官太常寺少卿,入清後不仕。
王時敏擅畫山水,少時學董其昌,並臨摹家藏宋元名作,以黃公望爲宗,筆墨含蓄,渾厚清逸,唯構圖略少變化。王時敏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對清代畫壇影響很大。他與王鑒、王翬、王原祁並稱「四王」,加上惲壽平和吳歷,合稱「清六家」。王翬、吳歷皆出其門下,孫王原祁亦得其指授。
  生平
王時敏生於萬曆二十年八月十三日(1592年9月19日),祖父王錫爵爲榜眼及第,在萬曆朝曾任內閣首輔,富收藏,對宋、元名跡,無不精研。父王衡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又中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工詩文書法。王時敏為王衡獨子,祖父、父親對其鍾愛有嘉,並著力培養。
王時敏自幼聰慧,工詩文,善書法,在繪畫方面尤有天賦[1],王錫爵因而延請名家董其昌為其指導。王時敏從摹古入手,尤宗黃公望山水,刻意臨摹。
因祖父官居高位,王時敏未經科考,即以廕出任尚寶司丞,升太常寺少卿,仍兼管尚寶司事。他淡泊仕途,更喜丹青,於崇禎五年(1632年)稱病辭官,隱居西田別墅,潛心創作。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亡,清軍一路南下,王時敏歸順清廷,得以保全家業,但仍隱於山林,專著繪畫,並培養子孫輩之學業。清康熙十九年六月十七日(1680年7月12日),王時敏卒於家中,享年89歲。《清史稿•藝術》有傳。[2]
  繪畫
清初宮廷畫風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畫家王翬、王鑒、王原祁並稱「四王」。「四王」的山水畫風影響整個清代。王時敏開創了山水畫中的 「婁東派」。
家族
王時敏出身婁東王氏,為北宋宰相王旦之後。其家從祖父王錫爵方始顯貴,祖父以榜眼官至內閣首輔,父親名列鼎甲,人稱「父子榜眼」。王時敏膝下九子,除有二子早夭外,其餘皆有成就,康熙九年(1670年),八子王掞與愛孫王原祁同中進士,為人稱道。後王掞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王原祁亦深得康熙帝器重,入值南書房,主持繪製《萬壽盛典圖》。
  注釋
1 《國朝畫征錄》:姿性穎異,淹雅博物,工詩文,善書法,尤長於八分,而於畫有特惠。
2《清史稿•列傳二百九十一》:王時敏,字遜之,號煙客,江南太倉人,明大學士錫爵孫。以廕官至太常寺少卿。時敏系出高門,文采早著。鼎革後,家居不出,獎掖後進,名德為時所重。明季畫學,董其昌有開繼之功,時敏少時親炙,得其真傳。錫爵晚而抱孫,彌鍾愛,居之別業,廣收名跡,悉窮秘奧。於黃公望墨法,尤有深契,暮年益臻神化。愛才若渴,四方工畫者踵接於門,得其指授,無不知名於時,為一代畫苑領袖。康熙十九年,卒,年八十有九。
  參考文獻
(民國)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6%97%B6%E6%95%8F

王時敏_百度百科

王時敏(1592年—1680年)明末清初畫家。初名贊虞,字遜之,號煙客,自號偶諧道人,晚號西廬老人等,江蘇太倉人,首輔王錫爵孫,翰林王衡獨子。崇禎初以蔭官太常寺卿,故被稱為“王奉常”。擅山水,專師黃公望,筆墨含蓄,蒼潤松秀,渾厚清逸,然構圖較少變化。其畫在清代影響極大,王翬、吳曆及其孫王原祁均得其親授。王時敏開創了山水畫的“婁東派”,與王鑒、王翬、王原祁並稱四王,外加惲壽平、吳曆合稱“清六家”。
  生平簡介
王時敏生於1592年9月19日(農曆八月十三日),卒於1680年7月12日(農曆六月十七日)。王時敏出身世宦之家,祖父王錫爵為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家本富於收藏,對宋、元名跡,無不精研。父親王衡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舉會試第二,廷試第二,授編修,詩文俱稱名家。亦善書,學顏真卿、蘇東坡。王時敏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其學習條件是相當優越的。又加上其祖父是老來得孫,就對他鍾愛有加,決心全力培養,以承家業。
  王時敏少時即聰慧伶俐,《國朝畫征錄》中就有記載:“姿性穎異,淹雅博物,工詩文,善書法,尤長於八分,而於畫有特惠。”於是其祖父就囑託董其昌來指導王時敏。在董其昌的指導下,他少年就開始從摹古入手,深究傳統畫法,對黃公望山水,刻意追摹。由於家裡古書、名畫收藏豐富,且大都是名跡,像當時很少傳世的李成的畫他都能夠見到,這對他的影響是深遠的。
  根據當時規定,由於祖先功勞顯赫,子孫可不經科考而繼承之,王時敏在24歲時就出任尚寶丞,就是管理皇帝璽印的官),後又升太常寺少卿(掌宗廟祭祀禮樂),仍兼管尚寶司事。曾奉命至山東、湖廣、江西、福建一帶巡視封藩,有機會遊覽名山大川,觀賞各地名畫真跡。對董源、巨然作品收藏的集大成者、江北收藏大家睢陽袁樞(大司馬袁可立子)尤為推重,其曾為袁樞繪工筆肖像,自拔盛讚道:“環翁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邱為士大夫之宗,米南宮乃精鑒之祖。故使荊關,董、巨真名跡歸其家。乃猶勤向鄙蒙索其點染,荏苒一年,未有一應。蓋時見公墨沈,不覺小巫氣索,欲下筆而輒止者數四。茲于其軺車戎裝,聊仿一峰老人筆意,作小幅丐郢。昔人所謂“恒似似人”之語,轉覺學步之難為工也,特書以志吾愧。關門紫氣幻雲煙,大石寒山列兩邊。割取一峰深秀色,可堪移入米家船。”((清王時敏《煙客題跋•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
由於他淡於仕途,更喜筆墨,因此於崇禎五年(1632年)稱病辭官,隱居西田別墅,潛心繪畫研究與創作。十二年後,明朝被起義軍推翻。後,清軍入關,王時敏歸順,保住性命,繼續歸隱山林,潛心習畫,且著力培養子孫輩之學業。其膝下九子,多在清廷為官,八子王掞(顓庵)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直經筵,典會試。孫王原祁康熙九年成進士後,深得康熙喜愛,入值南書房,充《佩文齋書畫譜》總裁,主持繪製《萬壽盛典圖》。康熙十九年(1680年)王時敏卒於家中,時年89歲。
  清史文載
王時敏,字遜之,號煙客,江南太倉人,明大學士錫爵孫。以廕官至太常寺少卿。時敏系出高門,文采早著。鼎革後,家居不出,獎掖後進,名德為時所重。明季畫學,董其昌有開繼之功,時敏少時親炙,得其真傳。錫爵晚而抱孫,彌鍾愛,居之別業,廣收名跡,悉窮秘奧。於黃公望墨法,尤有深契,暮年益臻神化。愛才若渴,四方工畫者踵接於門,得其指授,無不知名於時,為一代畫苑領袖。康熙十九年,卒,年八十有九。
  人物軼事
  畫作療疾
清代王石穀的《秋山紅樹圖》畫得甚好,王時敏觀後大加讚賞並欲留下。怎奈王石穀不肯割愛,時敏老人只好在畫上題詞作罷:“石穀此圖雖仿山樵,而用筆措思全以右丞為宗。故風骨高奇,逾出山樵規格之外。春晚過要,攜以見視,餘被欲留之,知其意頗自珍,不忍遞奪,每為悵悵然。余時方苦嗽,得此飽累日,霍然失病所在,始知者昔人檄愈頭風,良不虛也。庚戊穀雨後一日西盧老人王時敏題。”由此得知時敏老人欣賞王石穀的《秋山紅樹圖》後,痛苦的咳嗽竟然消失。因此有感而發,題了上面一段話。
  蒼天清客
太倉人王時敏,子孫眾多,且又都賢能。王時敏尤其鍾愛兒子顓庵(王掞,第八子),孫子麓台(王原祁,王時敏次子王揆之子)。康熙九年(1670年),兩人都以20歲年齡高中進士,當時喜報交互送至。正趕上吳偉業在座,這位大文人吳梅村先生就開玩笑說道:“那個老天爺啊 ,應當是您家門下的清客吧?”王時敏感到驚駭,就問說的是什麼意思。吳偉業說:“善於探聽到主人所想要的而巧妙趨奉,讓主人事事如意的,就是門下的清客啊。如今的老天爺正好接近於此。”王時敏不覺微笑。
  作品風格
王時敏在董其昌的指導下,自幼走上了摹古的道路,並且在日後的不斷積累研習中,漸漸形成了他思想理論上的原則,即“摹古是繪畫的最高原則”。他力追古法,刻意師古,作畫無一不得古人精髓。王時敏師古人畫,形體、樣式甚似,但與古人的意境就不一樣了,這主要是源於他們精神氣質迥異。王時敏師古人筆法時,更嚴謹、更認真、更規矩,相對來說作的畫也就刻板了一些,但是也有他的匠心之所在。王時敏將清初山水畫的臨古之風發揮到了極致。他的《山水》扇面雖是臨古之作,但又能集眾家所長,渾然一體,畫得很有味道。
  王時敏的作品大多面目相近,較少新意,他曾自白道:“邇來畫道衰,古法漸湮,人多自出新意,謬種流傳,遂至邪詭不可救挽。”可見他竭力主張恢復古法,反對自出新意而不改初終。王時敏早年多臨摹古畫,均按宋元古畫原跡臨寫而成,筆墨精細淡雅,已見臨摹功力。他早、中期的畫,風格比較工細清秀,如37歲作的《雲壑煙灘圖軸》,現存上海博物館,幹筆濕筆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黃公望而雜以高克恭皴筆,具有蒼渾而秀嫩的韻味。42歲時的《長白山圖卷》,則用筆細潤,墨色清淡,意境疏簡,更多董其昌筆韻。至晚年,以黃公望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諸家,更多蒼勁渾厚之趣。如72歲的《落木寒泉圖》,75歲的《仙山樓閣軸》,84歲的《山水軸》,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內,峰巒數疊,樹叢濃郁,勾線空靈,苔點細密,皴筆幹濕濃淡相間,皴擦點染兼用,形成蒼老而又清潤的藝術特色。[1]
  個人影響
王時敏的傳世作品有《仿山樵山水圖》、《層巒疊嶂圖》、《秋山圖》、《雅宜山齋圖》等,並著有《西田集》、《疑年錄彙編》、《西廬詩草》等。王時敏兼工隸書,榜書亦負盛名。清朝王時敏的出現,為“婁東畫派”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成功開創了“婁東畫派”。王時敏的作品在立意、佈局、運筆、色彩、線條等方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中國畫海中是一朵瑰麗的奇葩,永不凋謝。同時以他為首的婁東畫派聲勢浩大、左右藝林,在整個清朝畫壇佔有統治地位,影響深遠,為後人宗仰。後人把他與王鑒、王翬、王原祁合稱為“四王”;再加吳曆、惲壽平,亦稱“清六家”。前人以地域劃分,把“四王”中的太倉人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及其傳人稱為“婁東派”。
王時敏的山水畫多是仿古之作-學倪雲林,學黃子久,學董源,亦學董其昌。他一生以臨元畫為主,並得董其昌親自指點,受董影響極深。其臨古水準之高,令人生歎。暫且不論他在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地位如何,單其“一意摹古,反對創新”的思想就對後來中國畫的發展“影響深遠”。
  作品行情
王時敏的真跡,在拍賣場中並無多見,其幾幅名作均在國內各大博物院中珍藏。同為四王之一的,他孫兒王原撲畫作的仿黃公望山水高的達到3~4萬美元可作參考。
  代表作品
  杜甫詩意圖  紙本設色,39x25.7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共12頁,每幅隸書杜詩二句,後幅頁又自跋雲:“少陵詩體宏眾妙,意匠經營高出萬層,其奧博沉雄,有掣鯨魚探鳳髓之力,故宜標準百代,冠古絕今,餘每讀七律,見其所寫景物,瑰麗高寒,歷歷在眼,恍若身遊其間,輒思寄興盤礴。適旭鹹甥以巨冊屬畫,寒窗偶暇,遂拈景聯佳句,點染成圖,顧以肺腸枯涸,俗賴填塞,于作者意愜飛動之致,略未得其毫末。詩中字字有畫,而畫中筆筆無詩,漫借強題,鈍置浣花翁不少,慚愧!西廬老人王時敏。”上冊頁畫巫峽弈棋,松雲絕壁,山村春色,藤月荻花。用筆頗為瀟逸,滿紙墨韻,非常生動。[2]
  仙山樓閣圖 圖軸,紙本,墨筆,133cmx63.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圖是王時敏74歲時的作品,系為友人陳靜孚之母方太君70壽辰而作。王時敏以元黃公望畫法寫此圖,畫面上峰巒疊嶂,林木蔥郁,流泉曲繞,長松挺立。山谷中點綴著茅亭草舍,環境清幽。圖中煙嵐起伏,雲霧環山,增加了畫面的高遠感與深遠感,同時產生虛實對比,使全圖籠罩在朦朧飄逸的氛圍之中,宛若仙境。其筆墨畫法尤見精絕超逸,是畫家晚年精品之一。
  本幅款署:“乙巳冬日寫《仙山樓閣圖》為靜孚道兄尊堂方太夫人袞壽,王時敏”鈐“王時敏印”(白文)、“西廬老人”(朱文)、“玄賞”(朱文)。上詩堂有清初吳偉業題:“陳子靜孚母夫人方太君七十,王煙客奉常、王湘碧郡伯繪《仙山樓閣圖》以為祝。郡伯所制可以頡昂松雪,若太常此幀蒼深高遠,尺幅之中恍見仙真棲止,出入于煙雲縹緲間,筆墨之奇非僅得子久三昧也。太夫人女箴婦德可鐫琬琰,余將托諸詩歌,得兩公妙染,真所謂畫中有詩,不待九如之頌,可效口觥之祝矣。吳偉業題。”鈐“吳偉業印”(白文)、“梅邨”(朱文)。鑒藏印有“過雲樓考藏金石圖書”、“顧子山秘笈印”兩方。《過雲樓書畫記》著錄。[3]
  南山積翠圖 絹本設色,147.1x66.4,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此作題“壬子長夏寫南山積翠圖,奉祝蓉翁太老親台七襄大壽並祈粲正。弟王時敏時年八十有一”。由此題款可知,這是畫家為人賀壽之作。畫家繪高山逶迤、蒼松秀健,以此祝壽,有“壽比南山”之意。畫面重巒疊嶂,主峰高聳,煙嵐浮繞,林木蔥蘢,瀑布飛流;在各山嶺之間,房屋、宅院若隱若現,可游可居。近景山坡上,蒼松挺立,大概也隱喻“高夀”之意。整幅作品構圖繁複,行筆縝密,水墨淋漓酣暢,雲氣升浮,生動地描繪了清潤自然的山間林野景象。王時敏的山水畫主要學元代黃公望,講究用筆的含蓄和松秀。王時敏在此圖中的筆法、山石結構,頗近黃公望;但繁密的樹木、層層疊疊的山巒,又近于王蒙。王時敏一生注重師法宋元諸家,並將各家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面貌。其作品構圖完整,筆墨渾厚蒼潤,層次豐富,墨色濃淡相宜,效果清新、優雅、自然。秦祖永《桐陰論畫》評王時敏:“運腕虛靈,布墨神逸,隨意點刷,丘壑渾成。”
《南山積翠圖》為畫家晚年所作,畫面佈置有序,層次井然,筆墨清雋秀潤,沉靜淡雅,毫無躁氣,具有溫厚而博大之美。王時敏早年多臨摹古畫,並且按照宋、元古畫原跡進行臨摹,故其此時的作品淡雅溫潤,工整精細,清潤有餘而蒼茫不逮。他不僅以古法進行創作,而且還將它作為評判作品的標準,主張“論蹊徑,宛然古人,而筆墨神韻,一一尋真”。王時敏中年多取法董其昌,筆墨皴染空靈,用筆細膩,運墨明淨灑脫。晚年,王時敏則以黃公望為宗,兼取董源、巨然、王蒙等諸家,作品更多體現出蒼勁渾厚之趣。70歲後,王時敏生活安定,得以潛心繪事,藝術上更是日臻妙境。[4]
  隸書軸  紙本,196x76 
王時敏以山水聞名,書法雖也擅長,但終被畫名所掩,隸書是王時敏諸體中較精的書體,他的隸書受《受禪碑》、《夏承碑》影響較大,故他的隸書體方筆圓,遒勁平穩,雍容深厚,實與唐人隸書有幾分近似。王時敏的隸書與朱彝尊、鄭簠被稱作“清初三隸”,可見當時人們對他書法的重視並不亞於其繪畫。
他的這件隸書在佈局上與眾不同,行距較寬,而字與字上下之間靠的很緊。用筆用墨幹、拙,顯得十分蒼勁,而事實上他寫這件作品時已86歲,真正是“人書俱老”了。[5]
http://baike.baidu.com/view/202680.htm

台長: 阿楨
人氣(2,014)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中國百大畫家 |
此分類下一篇:王原祁:中國百大畫家70
此分類上一篇:八大山人:中國百大畫家6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