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26 09:21:32| 人氣1,65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五號屠宰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比前評《偷書賊》,馮內果《第五號屠宰場》更是名(誇成反諷/科幻/反戰/自傳小說之經典)過於實之作(書中稍有藝術魅力之反諷/科幻/反戰/自傳文字但見p54,72,74,104,114,146,154,158-,161-,181,195,217,221,231)

馮內果《第五號屠宰場》Slaughterhouse-Five(麥田,2007)

  絕版多年,馮內果小說再度重返臺灣書市。全世界最偉大的反戰書之ㄧ,詼諧……,卻不容笑的餘地∕悲傷,卻流不出淚來
  《第五號屠宰場》因為一場戰爭而起,卻影響了另一場戰爭。馮內果藉此撼動了七○年代、越戰時期的美國年輕人,點燃了新世代的觀念之火!
  1945年,德勒斯登遭到大轟炸時,馮內果本人正巧身在德國。他和其他戰俘一起,在「第五號屠宰場」地下貯存獸肉的地窖裡捱過了一夜,逃避了頭頂上的一場狂轟濫炸。二次大戰的親身經驗,衍生出了這部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反戰書之一。
  馮內果運用科幻小說的技巧,讓主人翁畢勒在德勒斯登一場因空襲而起的大火中九死一生後,展開了一場自由穿梭時空的冒險之旅。這次的經歷讓他認識了四度空間,也學會了如何看待死亡。在《第五號屠宰場》裡,無論戰場上或時空旅行中,馮內果描述許多面臨生死邊緣或受苦受難的人所採取的方式皆是冷靜超然——把自己掩埋在池底下、地底下或是宇宙底層,人類可以無視時間與空間的存在,任憑自己的心靈自由飄蕩,八方馳騁。
  作者馮內果(Kurt Vonnegut, 1922-)簡介
  美國尚健在的為數不多的現代文學大師之一,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第五號屠宰場》、《貓的搖籃》、《冠軍早餐》、《囚鳥》、《時震》等。曾在康乃爾大學就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於美國航空部隊,戰後在芝加哥大學攻讀人類學,四○年代後期成為記者和作家。他著有十四本極受好評的小說和無數的短文和評論。1963年《貓的搖籃》出版時他被封為「真正的藝術家」,1968年《第五號屠宰場》一書的出版,更奠定了他在美國及世界文壇的地位。他慣有的黑色幽默、諷刺的筆調和豐富的想像力自1959年起就擄掠了全美國的注意,他確如英國作家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公開推崇所言:馮內果是當代美國最好的作家之一。
  譯者洛夫簡介
  本姓莫,著名詩人。1954年與張默、亞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歷任總編輯數十年,對臺灣現代詩的發展影響深遠。洛夫早年為一超現實主義詩人,表現手法近乎魔幻,曾被詩壇譽為「詩魔」。近年沈潛於書法之探索,不僅長於魏碑漢隸,尤精於行草。

《第五號屠宰場》SLAUGHTERHOUSE FIVE (1972)
 
導演:George Roy Hill
主演:Michael Sacks  Ron Leibman
  這是根據文學作品改變的一部電影。
故事“同時”發生在三個時間:1945年、現在和將來。1945年,Billy Pilgrim作爲美國戰俘被德軍關押在德累斯頓;現在他是紐約的驗光師;將來他又被Tralfamadore星球的高等動物擄去當觀賞品和實驗品。這些生活彼此經常互相穿插,篇幅最多的還是他在戰俘營的生活。
編導想通過這些內容探討的問題很多,情節卻支離破碎。又據權威資料稱,作者總體地表達了反戰思想,但要看到這一點實在不容易。
http://www.menggang.com/movie/slaughter/slaughter.html

第五號屠宰場科幻小說讀後

諷刺小說、科幻小說、反戰小說、自傳小說......無論歸在哪一類,美國著名作家馮內果(Kurt Vonnegut Jr.)這本1969年後現代手法驚人的作品絕對是屬一屬二的經典之作。
1945年2月13日,位於東德的德勒斯登(Dresden)遭到英美轟炸機以極猛烈的傳統轟炸夷為廢墟,十三萬五千無辜市民平白喪生。如果不是長崎和廣島的原子彈,德勒斯登大轟炸絕對是人類史上最慘烈的死傷紀錄。曾有好一段時間,美國沒有人知道這個事件的真相,即使知道的人也並不願提起。
在《第五號屠宰場》的第一章與最後一章,馮內果透過了一位「作者」的第一人稱,描述這位作者回頭去寫一本關於德勒斯登的小說。第二章開始,「作者」的書中書便以另一位主角出發。這位角色在二次大戰被德軍俘虜,後來被帶到德勒斯登,並藉由躲在第五號屠宰場的地下儲藏室才逃過轟炸。
然而,戰後中年一次墜機意外造成的腦部創傷,讓這位老兵宣稱他遭到外星人綁架,進而擁有在時空隨機移動的能力;他不斷地返回過去,一次又一次經歷自己無力改變的歷史,在「過去」的時空裡他早已曉得未來會發生什麼,甚至還預知了自己被槍殺的命運。
看完後,你會發現整本書看似時空旅行的科幻題材,其實只可能是主角遭受創傷帶來的精神失常,而戰爭留下了太深的記憶,讓他不斷「重溫」過去。甚至,在醫院與紐約一家書店所看的幾本乏人問津的科幻小說,最終也造就了外星人動物園的想像。可是,預見自己的死是否也只是幻覺呢?
時空交替的錯亂並不止於那本「書中書」,或是最後一章「作者」與書中主角身份產生界線的模糊;當你知道在德勒斯登躲入地下的生存者正包括了馮內果時,讀者便知道這本小書說除了反戰和荒謬諷刺的科幻刻畫,其實也是本個人解放的半自傳回顧。
因為,馮內果首次以《第五號屠宰場》向美國大眾揭露了他所目睹的德勒斯登慘劇,這本小說於是在越戰年代成了最經典的反戰小說之一。
馮內果在書中道出了強烈的宿命感:過去的痛苦與回憶就像德勒斯登大轟炸一樣,是人們沒有辦法遺忘或改變的事情,在任何時候你可以加以回顧,你曉得在特定的時刻接著會發生什麼。有時候發生什麼再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讓它過去。你無法逃避夢魘。
事情就是這樣(So it goes)。所有發生的事,主角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再看到一次,但他知道事情就是這樣。
即使有時候事情會荒唐得令人發笑,又有些事情讓人沈重得笑不出來。在現實與想像難以分辨、往返於意識與淺意識之間的那位可憐老兵,似乎多少仍隨真相對讀者的揭曉而有些體悟(或者,讓作者體悟):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無論是什麼,我想馮內果確實並非浪得虛名。這是本能讓人體悟很深的文學式科幻,非常推薦給有興趣的人閱讀。
  後記:
這本小說我買原版的,好幾年前麥田翻譯了馮內果的一系列作品,可惜已經絕版很難找了,PageOne也只有這本有平裝本,其他都是貴兩倍以上的大紙本精裝冊。過幾天我在學校圖書館找到殘破的中文版,花了點時間把看英文漏掉的地方回顧一次。
且,有一篇馮內果的介紹短文我很喜歡,我發表在本文的下一篇。看完這本小說再去看該文,就會覺得很震撼。各位不妨去圖書館找找這本書。
2007/04/12補:(馮內果過世了,新聞與相關文章請見這裡。
http://blog.yam.com/krantas/article/918576

[心得]《第五號屠宰場》(Slaughterhouse-Five) 

第五號屠宰場不是殺人的屠宰場。原本是殺豬的,由於戰時物資消耗,沒豬可殺,就被用來關戰俘。第五號屠宰場算是一個男子被困在時光渦流之中的故事。
某個面相是待在外星動物園中被當成展示品的生活。某個面相是待在地球上從出生結婚生子一直到死亡的生活。
男子畢勒-書中的主角-參與二次世界大戰,連個敵人都沒殺就被俘,後來關在德國德勒斯登的第五號屠宰場。故事的進行隨著主角意識在他的人生中和外星動物園中胡亂的跳躍,就像精神分裂患者一樣。
封面上寫著「全世界最偉大的反戰書之一」,都用“最偉大”了還加個“之一”反而顯得有點虛偽。
老實說,我看不出什麼反戰的意味。難道描寫戰爭的殘酷就是反戰嗎?就像小時候作文時都要寫到「大陸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才表示你是反共愛國的好學生?
http://klcintwbooks.blogspot.com/2007/08/slaughterhouse-five.html

《第五號屠宰場》是馮內果在六十年代所寫的反戰小說,藉著書中不甚正常的主角畢勒勾勒出戰爭的殘酷面,殘忍、無情但不噁心,詼諧、有趣但笑不出來。而畢勒面對自身遭遇的態度讓人不禁想起《阿甘正傳》中的阿甘,但是阿甘的遭遇遠比畢勒歡樂許多。此外,馮內果也將時空旅行放進故事中,如麻花一樣把畢勒時空旅行和回憶交叉串在一起(請原諒我用麻花,而不用女孩子的辮子作為譬喻,因為我把 《第五號屠宰場》和一本描寫臺灣小吃的書如辮子般交叉地閱讀)。
剛開始閱讀的時候,很錯愕與不解為何畢勒的四度空間特拉法馬鐸星球之旅會不時地跑出來串場,讀到後來卻漸漸體悟到這四度空間的特拉法馬鐸星球之旅在整個故事中具有畫龍點睛之效。畢勒總是用特拉法馬鐸人那第四度空間看待世事的角度來面對遭遇與死亡。特拉法馬鐸人告訴他,在當下那人那事那物雖然消失了,可它們卻一直存在過去的時空中,他們對生活在三度空間的地球人悲傷於人事物的消失感到不解。
如果我說人生像是卷膠卷,那馮內果鐵定是個愛惡作劇的剪接師,把畢勒的人生用剪刀卡喳卡喳地剪斷,然後又把這些碎片隨機地灑落在這本書中。但,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儲存自己那醜不拉機的故事,三不五時挑出來自給復習一下或是向別人說書。更有時很幸運地剛好有片碎片貼到眼睛,那自己將只能接收被這碎片過濾過的訊息,自己放出的狗屁也將被它過濾,如同特拉法馬鐸人觀賞動物園裡的畢勒一樣。
最後,我很慶幸自己這隻沒耐心的瞎貓可以渡過那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開頭,在迷霧中碰到死秏子撿拾到一些馮內果的智慧。給對於這本薄的很有份量的小說有興趣的人,如果一開始困擾於那紛亂無序的劇情,請撐過去,一切都會在最後一個字映入眼簾之前串起來的。
http://www.wretch.cc/blog/u870334/3303895

馮內果>百度百科  

庫爾特?馮內果(1922年11月11日 - 2007年4月11日),知名美國作家,黑色幽默文學代表人物之一。馮內果在1922年出生于美國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他著有十多本小說和許多的短文、評論,極受好評;曾被許多作家公認爲美國現代科幻小說之父,英國作家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亦曾公開推崇他爲"美國當代最好的作家之一"。
  馮內果的寫作靈感多來自二次世界大戰在德國德勒斯登戰俘營逃過恐怖大轟炸的親身經曆。馮內果的“第五號屠宰場”被譽爲是20世紀美國評等最優的小說之一,還有“貓的搖籃”和“王牌戰將”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慘烈的德國坦克大決戰後,23歲的馮內果于1945年遭德軍俘虜。馮內果被囚禁在德國東部薩克森州的德勒斯登戰俘營時,德勒斯登遭英美聯軍發動大轟炸,馮內果與戰俘躲在地下儲肉室,整座城市在炮火烈焰中被燒成廢墟,他是僅有幸存七名美軍戰俘之一。
  此經曆也成了他在1969年越戰正如火如荼時出版“第五號屠宰場”故事的核心,小說出版後興起一股閱讀熱潮。這本小說描述一名士兵躲在德勒斯登地下屠宰場“流離于時間之中”的超自然人文小說,首頁一行紀念文寫道“約莫所有的事就這麽發生了”。
  馮內果于1994年宣稱"上帝已經要我停止寫作",但之後隨即出版了半自傳體的《時震》(Timequake),在書中他誓言絕不再提筆。不過他在接受訪聞時談到:"當一個作家垮掉、也就是當他真的被關進瘋人院時,才是他真的無法再提筆的時候"。馮內果在宣布封筆退隱數年後的2002年,年屆84歲的他,重新提筆進行新的寫作計畫,新小說的書名叫做《如果上帝仍在》(If God Were Alive Today),小說主角是一個出生于"嬰兒潮"世代,在紐約從事脫口秀表演的喜劇演員。
  這位幽默科幻和黑色喜劇著作創始人馮內果,在2007年3月間不慎跌倒,傷及腦部,在2007年4月11日在紐約市病逝,享年84歲。
http://baike.baidu.com/view/903422.html?tp=1_00

 《黑色幽默》black humor 也譯爲 Sick humor
  
  黑色幽默産生,發展于20世紀60年代,繁榮于70年代,是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的。當時美國在朝鮮戰爭結束後,一方面社會矛盾,勞資矛盾頻繁,另一方面麥卡錫主義使整個社會形成了壓抑窒息的氛圍;20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卷入越南戰爭,戰事的失利和美軍慘痛的傷亡,更使全國反戰情緒高漲,局勢比較動蕩,社會狀況比較混亂。西方民主的思想在現實面前受到一些人的懷疑,傳統的道德觀念遭到抛棄,生活與思想的真理受到了懷疑。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中小資産階級出于對共産主義革命的先天恐懼心理,在無所適從的社會背景下,于是産生了對現實采取嘲笑抨擊,揭露和諷刺,幻想和否定結合在一起的“黑色”的“幽默”。
  起源
  早在20年代,一位法國超現實主義作家安德烈?布勒東曾編過一本名爲《黑色幽默文集》的書,1965年,美國作家布魯斯?傑伊?弗裏德曼( Bruce Jay Friedman)將60年代以來的美國報刊上發表的具有黑色幽默風格的12名作家的作品編成一本小書出版,取名爲《黑色幽默》。同年,美國評論家尼克伯克發表《致命一蜇的幽默》一文,明確的將這類作家稱爲“黑色幽默”派,于是以“黑色幽默”命名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在美國誕生。
  學派
  20世紀60年代美國重要的文學流派。1965年3月,弗裏德曼編了一本短篇小說集,收入12個作家的作品,題名爲《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詞即由此而來。它是60年代美國小說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進入70年代後,“黑色幽默”的聲勢大減,但不時仍有新作出現,它在美國文學中至今仍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它的主要作家有約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馬斯?平欽、約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魯斯?傑伊?弗裏德曼、唐納德?巴賽爾姆、科馬克?麥卡錫等。
  分析
  “黑色幽默”的小說家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沈重和苦悶。因此,有一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爲“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們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家對社會問題的觀點。在描寫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傳統,小說的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和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平欽的《萬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說則嘲笑人類的精神危機,如巴斯的《煙草經紀人》和珀迪的《凱柏特?賴特開始了》。
  “黑色幽默”作爲一種美學形式,屬于喜劇範疇,但又是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變態的喜劇。“黑色幽默”的産生是與60年代美國的動蕩不安相聯系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謬可笑的事物和“喜劇性”的矛盾不是作家們憑主觀意志所能創造的,它們是那種社會生活的反映。這種反映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作家雖然也抨擊了包括統治階級在內的一切權威,但是他們強調社會環境是難以改變的,因而作品中往往流露出悲觀絕望的情緒
  特點
  黑色幽默不同于一般幽默的地方在于,它的荒誕不經、冷嘲熱諷、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沈重和苦悶、眼淚和痛苦、憂郁和殘酷,因此,在它的苦澀的笑聲中包含著淚水,甚至憤怒。後來,人們通常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黑色幽默”這個詞。
  “黑色幽默”的特征
  第一,特殊的幽默風格。“黑色幽默”和傳統文學中的幽默不同。在西方傳統文學中,一般來說,悲劇和喜劇的區分是很分明的。喜劇諷刺反面人物的醜惡和畸形,悲劇表現正面英雄的痛苦和不幸。但“黑色幽默”文學打破了這種界限,悲劇的內容采取了喜劇的藝術處理手法,痛苦和不幸也成了開玩笑的對象,即以喜劇形式表現悲劇的內容。
  第二,“反英雄”式的人物。這些反英雄形象懷疑和否定一切傳統價值,有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又有一定的追求。例如馮尼格特《第五號屠場》的主人公畢利是一個瘋瘋癲癲的人物;奧爾德曼認爲,這些人“被迫扮演小醜的角色。”産生這類病態的畸形的人物的土壤是病態的畸形的社會。
  第三,“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法。傳統小說采用“講故事”敘述法,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結構,敘事有頭有尾,情節發展要符合內在的邏輯關系。而“黑色幽默”文學則徹底地抛棄了“講故事”的老一套,改用暗示、烘托、對比、比喻、象征等手法,創造了一種“戲劇性”的新方法。它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誇大人物內心世界的廣袤無垠;它不再受時空的制約,可以超越社會、超越道德、超越習俗、超越理念。
  第四,特殊的題材。爲了與“黑色幽默”整體的主旨合拍,作家們在選材上也與傳統的小說不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科技領域裏發掘題材。“黑色幽默”作家大都是大學裏的教師,他們有著淵博的知識,喜歡把自然科學領域內的要領引進文學作品。
  黑色幽默的藝術特征
  是一種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劇內容和喜劇形式交織的混雜,表現世界的荒誕、社會對人的異化、理性原則破滅後的惶惑、自我掙紮的徒勞,是其中心內容。面對這一切,人們發出玩世不恭的笑聲,用幽默的人生態度拉開與現實的距離,以維護飽受摧殘的人的尊嚴,即所謂的“黑色幽默”。
  “反英雄”式的人物:人物精神世界常常趨于分裂,成爲帶有悲喜劇雙重色彩的“反英雄”,借他們可笑的言行影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反小說”的敘事結構法:通過暗示、烘托、對比、象征形式表現撲朔迷離的情節。打破理性化的時間順序,加速節奏的跳躍,情節缺乏邏輯聯系,常把敘述現實生活與幻想回憶混合起來,把嚴肅的哲理和插科打諢混成一團。筆法富有反諷意味,語言經常打破一般語法規則和固有的詞語搭配習慣。
  具有寓意性。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納博科夫,可以算是黑色幽默最早的作家,他1955年出版了長篇小說《洛麗塔》,此後又出版《普寧》(1957)、《微暗的光》(1962)等小說,成爲事實上的黑色幽默派的元老。
  2、約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以《第22條軍規》聞名文壇,後又寫出了《出了毛病》(1974)和《像高爾德一樣好》(1979),成爲公認的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
  3、庫特?馮尼格特(Kurt Vonnegut),以充滿幽默和奇特風格的長篇小說而著稱,他的《第五號屠場》(1969)使黑色幽默的小說創作的影響達到頂峰。另爲他的《貓的搖籃》(1963)和《時震》也是優秀的黑色幽默作品。
  4、托馬斯?品欽(Thomas Pynchon),受業于納博科夫,以長篇小說《萬有引力之虹》(1973)成爲黑色幽默派的後起之秀,這部小說把人的性欲和現代科學技術聯系在一起,提出了生與死、世界與人性等問題,作者以導彈發射後形成的抛物線“萬有引力之虹”來象征世界、象征死亡,表現了對世界未來的悲觀情緒。
  5、威廉?蓋迪斯,他的小說《小大亨》(1975)以誇張的諷刺描寫一個大發投機財的孩子形象,獲得1976年的美國全國圖書獎。
  6、托馬斯?伯傑,他的小說《小巨人》(1964)使對看似強大實則渺小的西方社會的諷刺。
  7、約翰?霍克斯,他被認爲是“當代最有獨創性的先說家”。代表作《血桔》描寫了一對夫婦在假想的海島上過著原始的性愛生活,成爲“反小說”的典範。
  8、約翰?巴思(John Barth),在他的代表作《牧羊童賈爾斯》(1966)中,以“反英雄”的描寫手法,通過對大學生賈爾斯受到來自兩個方面魔力的迫害以至神經錯亂的描述,映射冷戰時世界兩大政治集團對人類造成的傷害。
  十大黑色幽默電影
  1 低俗小說
  2 兩杆大煙槍
  3 全金屬外殼
  4 謀殺綠腳趾
  5 美麗人生
  6 搏擊俱樂部
  7 落水狗
  8 瘋狂的石頭
  9 大丈夫:暗戰男女
  10 血戰到底
http://baike.baidu.com/view/981.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65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噴湧之泉》
此分類上一篇:科幻?魔幻?神怪?

阿楨
法國爭議雜誌查理週刊 漫畫譏諷土敘大地震引發憤怒 2023/02/08 中時

法國諷刺雜誌《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發表一幅以土敘大地震(2023/02/06)為主題漫畫,然而他不是在關心,而是繼續拿戰亂在諷刺,引發了眾多憤怒。令原先聲援查理週刊的人們也感到失望。
這是週刊漫畫家Pierrick Juin畫了一片搖搖欲墜的建築物,四周是瓦礫與殘骸,然而標題竟是:「不需要再派坦克。」他隱含的意思可想而知。
多數網友都感到憤怒,指這幅漫畫嘲笑了兩國數百萬人的悲劇,「令人作嘔」、「可恥」、「令人反感」、「仇恨言論」。
2015 年1月7日,查理週刊辦公室遭到蓋達組織嚴重槍擊,造成12人死亡。起因與他們長期譏諷伊斯蘭信仰。許多人表示媒體自由,以「我是查理」(Je suis Charlie)做為聲援口號。
然而這一次,查理週刊遭到相當多的批評,以及關於什麼是言論自由的辯論。
一位網友表示「在你們受傷時,我們和你在一起。但現我們經歷的是天災!不,這不是幽默。」
美國穆斯林學者奧馬爾•蘇萊曼 (Omar Suleiman) 說:「嘲笑成千上萬穆斯林的死亡,這真是完全失去人性。」
並指出,在2015年的查理週刊襲擊事件後,許多土耳其人表達對查理週刊的聲援,卻遭到這般蔑視的回報。
  相關新聞資料
美西制裁阻敘救援製造人道主義災難 聯合國:反對任何阻礙救援的制裁,土敘強震罹難人數恐破5萬,受災人數或達2600萬。文茜世界周報:敘同為震央但救援遲緩 (回應:中可没遗忘叙也救援。)
卡塔爾向土敘提供10000個集裝箱房(世界盃中國造球迷村臨時住所) 。中為土建的胡努特魯發電站,憑什抗震?華東電力設計院採取了多項優化措施。比如,充分利用鋼結構材料性能。又如,海水冷卻塔採用煙塔合一。採用彈簧隔振技術。
台灣搜救隊像玩具被趕走,捐贈衣物土限全新(回應:土搶功?搜救隊在台早已習慣! 搜救淪為台灣大內宣。)
土當局平息眾怒轉移焦點抓捕上百名建築承包商
土當局關131家媒體加大流產政變後整肅行動 2016-07-28
  回應
濫用言論自由的爛刊,再被人家機槍掃射,也是應該的!
白人至上的傲慢心態,昭然若揭!
2023-02-22 07:39:1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