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3-11 10:44:06| 人氣5,253|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豔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楨:希區考克雖是位多產且叫好又叫座的通俗之驚悚片導演,但偶有極具「影音藝術魅力」之作,比如《豔賊》《迷魂記》就能免於庸俗之驚悚、而深入刻畫女性的內在精神,可比美愛倫坡之於驚悚小說。至於《奪魂索》雖賣弄了尼采超人和同異戀之殺人理論,且83分片長又以話劇方式完攝於一房,但乏「影音藝術魅力」,浪費了膠片畫面。另參本館:希區考克:名導演33《語言與力》 科幻?魔幻?神怪?《黑貓》《別讓我走》)

豔賊 Marnie 1964

   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編劇 :Winston Graham ....(novel)  Jay Presson Allen ....(screenplay)
   主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肖恩?康納利 布魯斯?戴恩 提比?海德莉
   劇情介紹:
   瑪琳是一位女憤竊,她受雇于穩重的馬克,當馬克發現瑪琳的秘密後決定設下圈套找出瑪琳偷竊的動機甚至娶她爲妻,經過多方的波折和努力,他終于發現瑪琳內心一段不願告人的身世...希區考克導演的懸疑強片。
   豔賊(Marnie)一片的故事主軸,乃在描述人類各種犯罪心理中,一些最爲普遍的犯罪行爲。它們同時也是從事影片拍攝工作者,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即使是如希區考克等這類一流的導演也不例外。
   希區考克原本希望能藉由精彩的劇本,吸引當時已成爲摩洛哥王妃六年的葛麗絲.凱利(Grace Kelly)複出拍片,但是後來由于此事引起摩洛哥朝野的關注,且衆說紛紜,凱利只得作罷,婉謝希區考克的盛情邀請。
   女主角一職最後落在海蓮(Hedren)的身上;一年前她才剛完成另一部希區考克的作品-【鳥】。這是一部描述心理障礙的影片。海蓮在片中所飾演的是一位冷酷無情、帶有一點神經質、又對男人充滿憎恨的女子,藉著偷竊行爲所帶來的刺激,掩飾內心對性的挫折感。
   按照慣例,希區考克在他所有影片中都會客串插上一腳;本片中,他出現在飯店大廳的一隅,一個人靜靜地坐著。
   本片是康納萊首次參與美片的演出。(在此之前,他都飾演英國一系列007影片中的龐德(Bord),頗爲叫座。)落伍的拍攝手法、冗長的演員對白,再加上女主角演技平平又不夠明豔動人等,種種因素導致本片票房收入不佳。
http://baike.baidu.com/view/533714.htm

艷賊 Marnie  1964  文:黃以曦

 導演: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
   瑪妮有偷竊與說謊的習慣,她替羅蘭工作,並在心裡盤算著要對他下手;羅蘭卻因為對她日久生情,儘管稍微知道瑪妮有一些情緒方面的問題,還是娶了她。但一次意外使得瑪妮近乎崩潰,所有陰影都浮上台面,羅蘭幫助她面對自己的黑暗心靈與過去,要征服心魔。
   瑪妮有著強迫性偷竊、說謊與性冷感等癥狀,這正是希區考克最感興趣要深究的人的潛意識與心理狀態題材。但因為劇情的節奏有點鬆開,整個事件後面的謎團也似乎並非籠罩性的巨大,這部片比起其它希區考克電影因此較受冷落,但這位作者對於婚姻關係底的張力一向用心經營,因此換個角度看,本片其實是用以理解希區考克此面向的絕佳途徑。
   希區考克當年看了小說立刻要著手改編,編劇與製片都認為這角色的細緻與靈性,葛麗絲凱莉絕對是不二人選,葛麗絲凱莉也很喜歡這個提議,也同意演出,未料,此時已經身為王妃的她,遭到摩洛哥民眾一致反對,不希望她復出,更不應該去演女賊。後來由Tippi Hedren飾演,她也演出了希區考克另一部電影《鳥》。
http://blog.yam.com/hitchcock/article/12621581

「艷賊」(Marnie)片中的巴爾的摩(Baltimore)

   我喜歡希區考克(Hitchcock)的理由,大概是因為喜歡「艷賊」這類的作品吧。喜歡,並不是說這部影片是重要的作品,不是這種一般性的意思。而是因為和這部電影有關的諸多意味深長的流言,極富邏輯性,而且就像他所執導的其他傑作的背景一樣,喚起我心理學的興趣。
 原本我就無法認同許多重度電影迷將這部電影評為爛片的意見。這部片子是最像電影的電影了!赫爾曼(Hamann)的弦樂合奏同樣令人陶醉;巴克斯(Barks)拍出的、如明信片般的畫面,彷彿夢境;而洋娃娃般的美女,就像是為了讓販賣影視明星照片的老闆發筆橫財而登場似的。對於片中的戀愛與肥皂劇情,也不單是因為性幻想而引人入迷,而是用謎團和心理學的興趣,將觀眾帶向知性的劇情推展。這正是希區考克賦予電影這種新娛樂的樣貌,在這部片中,這些特徵被發揮得淋漓盡致,超凡入聖。和他後期略嫌乏味的其他作品相較,這部片子仍有充分的資格列在傑作表上。
  除了此片之外,再也沒有哪部片子能夠如此洋溢著希區考克風格,並作為佛洛伊德的精神解析的對象的作品。也就是說,純熟的電影手法與簡直可稱為異常的孩子氣;隱藏在傲慢陰影下純真恐怖心;潛藏在自信滿滿的言詞背後的深度劣等感;無法填滿的慾望與憧憬美女而抑鬱終日。
 在「希區考克十年」這段黃金時期所製作的希區考克作品,全都可以列入名作的殿堂,無一例外。這段期間,攝影導演羅伯特‧伯克斯(Robert Burks)、影片剪輯喬治‧托馬西尼(George Tomasini)、電影配樂伯納德‧赫爾曼(Bernard Herrmann),這些希區考克黃金時期的固定班底的存在,是促成傑作連連的最大理由。但是在「艷賊」以後,希區考克先後失去了這幾位重要的班底。伯克斯死於火災,希區考克和伯納德‧赫爾曼則是對下一部作品「衝破鐵幕」(Torn Curtain)的音樂意見不合,吵架分手。托馬西尼也因心臟病發而亡。再加上他鍾愛的金髮女星葛雷絲‧凱莉(Grace P. Kelly)和蒂比‧海德莉(Tippi Hedren)也相繼離開。
 「艷賊」實際上是部充斥著各種性擬態描寫的電影。美艷的女主角,少女時代從男人手中守護從事娼妓的母親,這段經驗成了她的心靈創傷,令她逃避性行為,並變身為不斷犯罪的女豹。男主角則是從遠處瞄準這隻女豹,設下陷阱捕捉,並企圖將她鎖住豢養的男人。
 插入鑰匙孔的鑰匙。金庫,與扭轉著突起的刻度盤的瑪琳。騎馬、落馬、馬的死亡等,這些佛洛伊德式的關鍵字。想讓已成為皇室成員的葛雷絲‧凱莉這位金髮女星來演出這些內容,讓業界流傳著一個傳聞,說導演想透過這部片子來滿足個人深層的慾望。
  但因為有皇室傳統的束縛,葛雷絲並沒有回到好萊塢。導演於是將自己的妄想對象轉移到另一位金髮美女身上——主演「鳥」(The Birds)蒂比‧海德莉。坊間有書云,說導演終於在攝影期間欲行強暴,但卻被她嚴厲拒絕,以未遂而終的故事。由此推想,他與葛雷絲之間,也有可能存在著不足為外人道的關係吧。
  此後的希區考克失去了繼續創作的動力。不過,如果那群黃金班底善用當時積蓄下來的餘威,並運用那股稀有的力量,創作出意想不到的傑作這種空想,也絕非不可能。也就是說,導演為自己的作品蒐羅了諸多意味深長的拼圖碎片,而自已就墜落在這些碎片中央,尋人者反倒成了失蹤人口,他自己反倒成了精神分析的對象。
  像希區考克這麼傳奇的電影導演,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了。若聽聽洛杉磯藝能界人士談起這位導演,那些無法在此言明的惡行惡狀,也會令人覺得真有其事。這位電影青年在英國天主教學校的宿舍裡度過極度壓抑的青春期,然後度洋來到好萊塢,成為驚悚懸疑片之神。君臨在唯唯諾諾的人群之中,以扭曲的解謎形式來解放摺疊在深層的慾念,是極有可能的。導演越過了那不能越過的界線,此後就再也無法將足以與「黃金十年」匹敵的作品獻給觀眾。
  「艷賊」成了點綴「希區考克黃金期」的最後傑作。纏繞著這部片子的誹聞,讓此片成了有背景故事的紀錄片。這種解讀方法正是希區考克世界的醍醐味,若做深入追蹤,遠比一般的推理小說還要有趣。
 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希區考克並非所謂都會電影的傳送者。但他顯然製作了都會電影。「迷魂記」(Vertigo)的舞台若不是舊金山,就不可能完成。「鳥」(The Birds)的場景也非得是波地加灣(Bodega Bay)不可。「後窗」(Rear Window)的舞台必須是NY,而「狂兇記」(Frenzy)的故事也必須在泰晤士河(River Thames)流過的倫敦展開才行。
  不過,這些片子雖然都是都會電影,卻也都不是都會電影。「後窗」就是個典型例子。劇情展開的舞台,是打上NY兩字的箱子裡頭的人偶的家。彷彿金髮洋娃娃的葛雷絲,也令人不禁如此聯想。
  連明顯是在戶外取景的「迷魂記」和「鳥」,卻怎麼看也不像是在野外拍攝的。不管是大風襲來或是海浪拍打海岸的場面,看起來都像是攝影棚內的道具。這正是希區考克魔法。
 在溫斯頓‧葛拉罕(Winston Graham)的原作當中,「艷賊」的舞台是倫敦,電影中的女主角則是在美國各都市裡巡迴犯罪。但她有個依歸的老巢,那就是位於東海岸的巴爾的摩。因為她的母親還在那邊獨自過活,而那裡也是她成長與罹病的場所。
 身為「艷賊」的愛好者,我想至少得到那邊去走一回。當初以為就和波地加灣一樣,有加油站、電話亭和餐廳,電影裡出現的波地加灣,並不存在。但總想去實地感受一下。
 結果,這個老港都裡,飄著希區考克的味道。紅磚砌成的大型紅色建築、住宅區貼著英式風格與質感的石材,這些都是在巴克斯的畫面裡面見過的色彩。建築長命,屋裡的人走了,希區考克與他的世界永遠地退去之後,他們建造的住屋依舊佇立不動。
  在城市的一角,我發現了一棟極具希區考克風格的建築物。現在稱為Arts Tower,聽說從前叫做布羅莫塔(Bromo-Seltzer Tower)。據說是十九世紀末葉有個叫做布羅莫‧塞爾策所建的塔,他是賣頭痛藥的,其事蹟已經列在名人立志傳裡。
 「艷賊」風格,或說是希區考克偏愛的性擬態,就挺立在舊市區的中央。布羅莫是爪哇(Jawa)的活火山名,這點也極具佛洛伊德式的意味。解說板上說明這座塔是以義大利的名建築「舊宮」(Palazzo Vecchio)為模型而建的。很長一段時間,這塔是這個城裡最高的建築。
  朝著塔走去,走得越近,眼前的塔看起來就越往天際伸展,到了塔腳下,那種壓迫感就連病態的女豹也得臣服。希區考克直將蒂比當作個人的高級玩具一樣對待,為什麼沒讓她走進這座塔呢?我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巴爾的摩城裡有不少黑人,這座彷彿男性生殖器的塔,就座落在此區的正中央。這是不喜歡黑人的導演的性癖所使然嗎?令我不禁又想做做精神分析了。
 http://gmfw.orientexpress.ddo.jp/cn/archives/76

迷魂記 维基百科

《迷魂記》(Vertigo,或譯迷情記)是英國導演亞佛烈德·希區考克於1958年所執導的電影。由詹姆斯·史都華、金·露華、芭芭拉·貝兒格蒂主演。《迷魂記》被廣泛的評價為歷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2008年,此片上映整整50年後,美國電影學會將其評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懸疑電影。
   劇情概述
舊金山的警官約翰·「史考提」·佛格森(詹姆斯·史都華),目睹了同事於執勤時意外墜樓身亡,因此罹患先天沒有的懼高症,從高處往下看就會眩暈甚至失去意識,他不得已提前退休。史考提被成為企業家的昔日同學聘請,監護他的妻子瑪德蓮·艾爾絲特(金·露華),這名企業家當初是靠著岳父家的財勢而發跡。
瑪德蓮疑似幻想自己是她的已故曾祖母,重複曾祖母年輕時的打扮及行為,並且有嚴重自殺傾向。在瑪德蓮一次跳海輕生,被史考提救起後,史考提發現自己深切的愛上她,但不敢表露。瑪德蓮後來走上教堂鐘塔想要自盡,史考提為救她而追趕過來,卻因為懼高症發作,一陣眩暈而耽擱了時間,還沒跑上鐘塔樓頂,就驚見瑪德蓮已墜樓身亡。
史考提的老同學表示悲傷,不過了解這完全是意外,因此並不責怪史考提,但以想要離開傷心地為由遠走他鄉。受到兩次重大打擊的史考提一度住院治療。出院後,他卻偶遇一名相貌酷似瑪德蓮的女子茱蒂,只是打扮與氣質不同。史考提主動追求茱蒂,把她當作瑪德蓮來愛,將茱蒂比照瑪德蓮打扮起來。
事實上,茱蒂的確就是瑪德蓮。一個陰險的謀殺案即將被史考提揭發,對他而言,真正的悲劇才正要開始……
    評價
《迷魂記》氣氛神秘哀愁、節奏迂迴舒緩。雖然在當時影評及票房都並不十分成功,後世評價卻越來越高。希區考克認為這部淒豔迷離的驚悚及愛情片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之一,現在也多被認定這是亞佛烈德·希區考克的巔峰之作。
此片得到1958年奧斯卡金像獎的兩項提名:最佳藝術指導獎以及最佳混音獎。
    《迷魂記》與《後窗》等希區考克電影,從1980年代開始被重新評價,並且多次於電影院再度上映,詹姆斯·史都華等人終於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這部作品博得越來越多的敬意。
 《迷魂記》在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的百年百大電影系列,1997年百年百大電影名單中被列入第61名,但是在2007年新版的AFI百年百大電影中躍升至第9名,是希區考克入選的4部電影(《迷魂記》#9、《驚魂記》#14、《後窗》#48、《北西北》#55)中位列最前者;此片也入選AFI百年百大驚悚電影第18名、AFI百年百大愛情電影第18名。2008年的AFI百年各類型電影十大佳片,《迷魂記》名列懸疑片的第一名。
 1992年、2002年英國電影學會《畫面與音響》(Sight & Sound)雜誌中,《迷魂記》分別名列史上最偉大的電影第4名、第2名。
 2005年,英國第二暢銷的電影雜誌《Total Film》,將《迷魂記》評為史上最偉大的電影第2名。
 此片也因為它「文化上、歷史上、美學上」的重要價值,被選為美國國家電影保護局(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指定收藏。

從開始與結束、電影史看《迷魂記》

少男學徒把我買的塑膠大整理箱運送到我家,見到滿屋子的大整理箱裝滿了書籍、雜誌、報紙。我在電梯升降機拍攝他。他拋出「你是讀書人」或「你們讀書人」一類的字句,深深刺痛了我。想到他可能家貧失學,也許父母不體貼,害他沒有求學的機會;也讓我警覺到平素總是對自己的家這樣不滿、那樣抱怨,全然不見爸爸媽媽再窮再苦也要供我讀到大學畢業(以及留學的學費、食宿與機票!),而我爸我媽都被各自的父母狠狠剝奪了上學求知的機會。後來陳函謙訪談時,我竟然沒提到勞工階級少男這句話讓我感傷、讓我醒悟。直到她的採訪報導寫完、付印、出刊,我才想到重點。由此可見雷奈《穆里愛》「電影結束時,故事方才真正開始」不但是極富創意的形式,同時也可以是真實生活的反映。楊德昌《海灘的一天》電影結束時,前程似錦的女性主義(女性解放)正要開始。王家衛《阿飛正傳》又何嘗不是《穆里愛》式的「電影結束時,另一個故事正要開始」呢?雷奈這種開始與結束的奇妙關係,到了費里尼的手裡,有些人說是費里尼電影中的人物收場時又回到開場時的地方,費里尼對《愛情神話》的自況則是「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只有無盡的生活激情」。希局考克1958年《迷魂記》(Vertigo)末了,男主角深愛的女人失足墜樓喪生,女方死亡跟電影結束同步,卻是男主角擺脫被糾纏多年的懼高症、拓展人生新頁的開始!現實生活中,楊德昌2000年贏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殊榮日,幾乎貼近驗出罹患癌症時。璀燦光環與無情病魔、爭相「開始」,死亡陰影飛速籠罩,「結束」的生命,永不結束的是藝術成就。
 《迷魂記》中,男主角受朋友託去跟蹤朋友的妻子瑪德蓮,尾隨她下車在小港推開破舊小門,悄悄進到陰暗的屋裡,不見芳蹤。男主角冒險打開屋內一道門,赫然霞光萬丈、瑞氣千條的華麗景觀,女方正在買花。希區考克這一招(讓門裡門外落差極大、天壤之別)明顯影響到寺山修司電影(打開陋室的門,但見門口一座大山或是門外波濤洶湧、江河浩瀚!)。
 瑪德蓮的髮型、珠寶首飾、手上捧的花,都跟博物館(美術館)畫像中的英年早逝的Charlotta如出一轍。真人與畫像間的或形似、或神似、或互相仿製、或彼此牽連(甚至互動),希區考克是先驅。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何止真人實景與繪畫?還延伸到跟雕像、跟照片、跟別人或別人的故事撲朔迷離、難解難分)與費里尼的《愛情神話》(畫像是自戀?是炫耀財富與權勢?是藝術?)也都發輝得淋漓盡致、登峰造極。
 聽說雷奈看了《迷魂記》,希望自己將來拍攝《去年在馬倫巴》時也要有一座花園的場景。可見《去年在馬倫巴》並非編劇阿藍‧霍-葛利葉(Alain Robbe-Grillet)「獨自」原創或憑空發想,雷奈對劇本也參與了不少點子!《迷魂記》裡小公園(小花園)與森林,都有些許「迷宮」的神秘詭異。究竟希區考克這方面有沒有影響到雷奈與費里尼?難有定論。畢竟,雷奈1956年的紀錄片《全世界的記憶》把法國國家圖書館拍攝得活像迷宮,1953年的《城市裡的愛情》費里尼那個短篇〈婚姻介紹所〉的住宅長廊走道的迷宮意象,出品年度更領先希區考克。
 話說懼高症的男主角千辛萬苦尾隨瑪德蓮爬上鐘塔,暈眩中竟目睹對方墜樓喪生,讓他精神重創久久未癒。日後遇上跟金髮瑪德蓮容貌酷似的宗髮女郎茱蒂。《迷魂記》從這兒開始,讓茱蒂房間門邊的大鏡子三不五時映照出茱蒂本人與鏡相的double,也反射出男主角鏡中、鏡外「2」個自我。男主角非但苦纏茱蒂,還懇求茱蒂打扮成瑪德蓮的模樣,希區考克對男主角的痴戀既同情又批判,讓你我體認到對茱蒂多麼不公平!導演又讓你我提早知道茱蒂就是瑪德蓮,根本沒有死。死的是男主角朋友的妻子(那是朋友的奸計)。希區考克不把底牌留到結局,原來後面另有高潮,好一個故事,三種版本!
 女方詐死也好,復活也好,是同一個人也罷,不是同一個人也罷,多多少少影響到往後柏格曼《哭泣與耳語》三姊妹中那位病重死去又復活的際遇(死去,讓另外兩姊妹傷慟;復活,竟惹那人討厭;於是,只好再度死去、永遠死去!)。《迷魂記》男主角不在乎瑪德蓮善惡正邪或心理變態,對她死心塌地,一往情深。等到發現她竟沒死而且就是茱蒂時,反倒惱恨她設局騙他感情、謀殺無辜。這使得未了茱蒂失足(墜樓)也好,萬念俱灰也好,自殺也好,唯一的下場只有去死!
 片中有個鏡頭由上層高處俯攝下面層層樓梯,樓梯一層層呈現迴旋狀,神祕迷離,跟往後費里尼電影《生活的甜蜜》卻由下層低處仰攝上面層層樓梯(還加進芸芸眾生一些人)荒謬喜趣,彷彿既相反又對照!至於異國情調,雷奈的《去年在馬倫巴》是法語電影、德國花園城堡、義大利口音(的法語)的男主角,片中還有穿旗袍的中國女人;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要演出片中片的一位女演員是法國人,法語口音明顯,片頭直升機吊懸的耶穌像經由剪輯轉場到夜總會裡泰國佛像模樣的舞蹈。《迷魂記》則是西班牙風情的農莊、教堂、塔樓,而畫像中的女性Charlotta也是西班牙人!
http://pots.tw/node/9115

奪魂索 维基百科

《奪魂索》(Rope )是亞弗列德·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在1948年所執導的電影,亦是希區考克的第一部彩色影片。由詹姆斯·史都華、約翰·道爾、法利·葛倫格等人主演。靈感取材自1924年轟動一時而影響深遠的謀殺案「李奧波德與勒伯案」、以及此案在1929年改編的舞台劇。
《奪魂索》是亞弗列德·希區考克最具實驗性質、前衛且創新的經典作品。其中最出名的特色,在於它是電影史上第一次嘗試使用連續長鏡頭拍攝作業,80分鐘的電影只有10個鏡頭。此片也以探討費奧多爾·杜思妥也夫斯基和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著作及學說、以及同性戀、「謀殺的藝術」等題材而獨樹一格。
 甫自哈佛大學畢業的布蘭登·蕭(約翰·道爾)、菲利普·摩根(法利·葛倫格),自認已是不受世俗道德規範的菁英份子,為了實現謀殺做為一種藝術創作,將他們所認定的「劣等人」,大學同學大衛·坎德利,邀至他們的豪華公寓中飲酒、擊昏、用繩索勒死,並把屍體放在藏書用的大型木箱中。
 布蘭登和菲利普竟不取消原本在這天傍晚舉辦的一場同學會。他們邀集在哈佛大學時的同學,除了死者大衛以外,女同學珍妮·華克是死者的未婚妻,男同學肯尼斯·勞倫斯是珍妮的前男友,以及死者的父親和姑母,他們偏激的的哲學教授路伯特·卡提爾(詹姆斯·史都華)也應邀出席。布蘭登和菲利普把藏屍的大木箱,當做宴客的餐桌,以為這件謀殺的藝術性及刺激性增色。
 布蘭登既想逍遙法外,又想他們的藝術品博人稱賞、尤其是路伯特·卡提爾的稱賞(我們的才智雖然不一定能與老師比肩,但是說到行動的魄力及勇氣,可勝過老師了)。他在派對中故意談起路伯特曾與他們討論過的,優等人超越道德規範的理論、以及謀殺的藝術,向眾人暗示大衛可能不會來,又再去攪和珍妮和肯尼斯的關係。
 不同於得意洋洋的布蘭登還在盡情發揮,始終處境被動的菲利普顯得越來越慌亂反常。兩人的舉止,看在路伯特的眼裡,懷疑也越來越甚。直到派對結束,客人紛紛散去,路伯特·卡提爾在衣帽間發現縮寫D.K.的帽子,他終於決定採取行動……
  連續長鏡頭
由於希區考克在本片採用單一鏡頭的手法拍攝,但是當時一捲35毫米長度的電影底片只能錄約10分鐘。所以整部影片分成10個部份連續拍攝,每一部份的時間略少於10分鐘。攝影時,一旦前一捲膠捲用完,就將攝影機停機,鏡頭對準某位演員(或者沙發、牆角)的背影,再換上新的膠捲。此時是彩色電影的早期,攝影機非常龐大,為了遷就攝影機的行動,鏡頭外的道具擺設其實不停的被搬移。
 《奪魂索》的懸疑,不在對事件的存疑,而是對劇中人物心理變化的不確定。所以事件的謎底一開始就讓觀眾知道,讓觀眾可以全心貫注於觀察劇中人物,後來希區考克另一部經典《迷魂記》也採取這樣的風格。在《奪魂索》中,觀眾耳裡聽到的對白,不見得是眼中所看到的人事物。亞弗列德·希區考克用鏡頭掌控觀眾的視線──以及心理情緒。此種方式與希區考克另一部經典《後窗》不同,《後窗》大部分是以男主角的主觀鏡頭(POV)呈現。
 同性戀
這部電影的原型主角納森·李奧波德、李察·勒伯是同性伴侶。劇中布蘭登·蕭、菲利普·摩根的同性伴侶關係,則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方式處理。其實在原始劇本中,布蘭登、菲利普與他們的教授也有同性戀情,考慮到當時的電影檢查尺度而刪改了這一段。
 在現實生活中,編劇亞瑟·勞倫斯(Arthur Laurents)和演出布蘭登·蕭的約翰·道爾均是同性戀者,而演出菲利普·摩根的法利·葛倫格是同性戀偏向的雙性戀者,還曾經與亞瑟·勞倫斯交往過。劇中菲利普·摩根彈奏的鋼琴曲,是同性戀作曲家弗朗西斯·普朗克的作品。雙性戀演員卡萊·葛倫、蒙哥馬利·克利夫(Montgomery Clift)曾分別被考慮路伯特·卡提爾、布蘭登·蕭的角色,但他們視此舉為「出櫃」所以謝拒。
 先前曾與希區考克合作兩次的卡萊·葛倫既不願主演本片,因此開始了希區考克與詹姆斯·史都華的首次合作。詹姆斯·史都華與卡萊·葛倫都分別與希區考克推出4部作品,分別是史都華的《奪魂索》、《後窗》、《擒凶記》、《迷魂記》;與葛倫的《深閨疑雲》、《美人計》、《捉賊記》、《北西北》。
  思想背景 自由主義
 古典自由主義的約翰·洛克主張人生而理性,惟必須經年齡、經驗和教育使其成熟。在洛克的觀念中,「自由是自保前提」,法律則是自由前提,在法律範圍內才有自由,無法律即無自由,洛克有言:「理解法律始被視為自由人」。
 晚近的以賽亞·伯林進一步以「積極自由」的觀念闡釋,積極自由是指作自己主人的能力,理性對慾望的控制能力愈高則愈自由,愈受慾望控制表示愈受外在條件支配,愈無法作自己主人。
  罪與罰
 費奧多爾·杜思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一書在影片中被提及。《罪與罰》的男主角拉斯柯尼科夫具有雙重對立的人格,一方面是有正義感、樂於助人的大學法律系學生,一方面他創造了一種理論:人可以分為兩類,即「不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人」。前者能「建構世界」,由於建設前必須破壞,因此不平凡的人犯罪是合理的(他舉拿破崙·波拿巴為例);而後者是平庸的芸芸眾生,不過是「繁殖同類的材料」和前者的工具。這種論點影響弗里德里希·尼采至深。
 然而拉斯柯尼科夫於犯罪後,儘管不斷的為自己尋找合理的藉口,終究受不了良心對他的控訴和懲罰。最後他受到女友蘇妮亞精神的感召,因贖罪而受苦,自信仰得到重生。至此杜思妥也夫斯基也在普世價值、基督教的犧牲救贖等觀點,與尼採的思想分道揚鑣。
  尼采學說
 弗里德里希·尼採的《超人說》是影片中兩名兇嫌的核心思想,尼採在其代表作之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提出此論。尼采鑑於歷史,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有感於神權壓縮了人類活動的能限,甚至否定了生命存在的價值,他試圖建構出「超人」(Übermensch)的概念取代神權及舊有的善惡道德標準,以作為對人的理想典範與期許(值得注意的是,尼采終生並未完全放棄宗教信仰)。尼采強調人的不確定性和可塑性,認為生命的本質是不斷的超越,因此理想中的超人,是勇於作自我超克及價值重估的人。尼采也認為人類個體是不平等的,但此種不平等是面對超人這一理想終極目標,個體所能達到的生命高度不同,而非法律權益上的不平等。
 但是在《奪魂索》中,布蘭登·蕭、菲利普·摩根(對應於真實事件中的李奧波德與勒伯,然而納森·李奧波德、李察·勒伯兩人都是影片中布蘭登、菲利普的混合體)曲解了尼采(劇中化身為路伯特·卡提爾教授)試圖提議給人類正面的生存標竿,卻做為他們自認是超凡之人,可以為非作歹的藉口(時為1948年,二次大戰時期,阿道夫·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令人記憶猶新)。路伯特先前與他的高材生談論過謀殺的藝術,也僅是智力超卓者熱衷的腦力激盪,一種偏激任性的假設遊戲。如今卻造成被害人是他的學生,兩名凶手也是他的學生。這也是卡提爾教授始料未及、痛心疾首,以至愧悔終生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5%AA%E9%AD%82%E7%B4%A2

奪魂索專題介紹(一) 無限上綱的超人理論

1948年希區考克引起多方討論的電影【奪魂索(Rope)】改編自1929年的英國舞台劇【Rope's End】,而該舞台劇劇本則是根據發生在1924年的真實社會案件所改編而成。
   奪魂索的故事主要圍繞在兩個家境相當不錯、就讀於哈佛的兩名男子,共謀殺害另外一位「平凡」同學的故事,其最初的動機只是希望能藉此證明已達到尼采理論當中所稱的「超人」。(尼采,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上帝已死」、「權利意志」、「超人理論」等相關論述,而其中超人的定位則是在於消滅失敗者、弱勢病患者、沒生命力的人。)這兩名男子甚至將謀殺後的屍體藏在家裡,並邀請死者的家人、未婚妻及其哲學老師一起在家中聚餐,但哲學老師戳穿了這整起事件的真相,而兩名男子其中之一甚至有這樣的言論:「 道德並不適用於天才,低等的人沒有活下去的價值。我們是哈佛高材生,殺人是正常的。平凡的人只是討論著犯罪,但不敢真的去作,而我所做的事一直都很完美,對於有才能的人來說,殺人是一種藝術,也是創造力的表現。」看到這裡,若是近來曾經看過引起話題熱潮的日本電影「死亡筆記本」的人,或許會發現有點像夜神月想要代替死神執行懲戒的想法與這兩個名校光環的學生想法相當相近……。
   哲學老師在影片的最後對學生這樣的一番言論痛心的駁斥,認為學生不應高舉哲學理論並將之作為無限上綱的武器,更不應該自視為較優秀的族群而失去自我控制權利意志的能力。或許,真實的人類是一條懸掛在無底深淵上的繩索,是介於動物與超人之間,在中間來回擺盪……。
http://blog.yam.com/hitchcock/article/13958755

奪魂索專題介紹(二) 八十分鐘的長鏡頭,真實時間的還原。

若是曾經看過在台灣至今已經發行六季的美國影集「反恐任務(24)」的人,對於這個影集的一個最大特點一定都不陌生:每一集的長度為一個小時,而每一季為一個完整的故事,共24集、24小時,相當於真實生活當中的長度。這樣的時間感帶給觀眾的是一種可預測的時間流動所產生的緊張感。
   希區考克在【奪魂索(Rope)】中,整個電影的情節推展時間與電影最後的長度一致(80分鐘),所有的情節在一個連續的表演、共計78個鏡頭中完成。當初【奪魂索(Rope)】當時每一卷35厘米的底片可拍攝的長度約為10分鐘,故在拍攝時將整部影片分成八個部份,每個部份進行10分鐘的連續拍攝,最後再將八個小部份剪輯為一。攝影師在每卷底片即將用完的時候,會將鏡頭對準某一演員的背影,並停止攝影,開始更換新的底片,再繼續進行拍攝......。這樣的手法使所有的影像看起來流暢,而無剪接上的時間跳躍所造成瑕疵。雖然不同於反恐任務的手法,但在當時的年代,這樣流暢的拍攝手法亦有達到同樣的時間緊張感。除了在拍攝的鏡頭上有精密的運算外,整個拍攝過程中,狹小的場景內那些沒有出現在正在拍攝的鏡頭裡的道具會不斷的被移動,以騰出空間供攝影機運鏡使用。
http://blog.yam.com/hitchcock/article/13959067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维基百科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爵士,KBE(Sir 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1980年4月29日)原籍英國,是一位聞名世界的電影導演,尤其擅長於拍攝驚悚懸疑片。希區考克在英國拍攝了大批默片和有聲片,之後,他前往好萊塢謀求發展,並與1956年加入美國國籍,並保留了英國國籍。
 美國電影學會評選AFI百年百大驚悚電影,在100片百年來最偉大的驚悚片名單中,希區考克主導了最多的9部電影(《驚魂記》、《北西北》、《鳥》、《後窗》、《迷魂記》、《火車怪客》、《美人計》、《電話情殺案》、《蝴蝶夢》),在前7名囊括了3部作品,包括第一名影片在內。
 美國電影學會所公布的AFI百年百大電影名單上,希區考克亦入選了4部作品(《迷魂記》、《驚魂記》、《後窗》、《西北偏北》)。在AFI百年百大愛情電影名單上,入選了3部作品(《迷魂記》、《捉賊記》、《美人計》)。
 在長達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希區考克共拍攝了超過五十部電影,他成為歷史上著名的電影藝術大師。
  傳記
 希區考克1899年8月13日生於英國倫敦一個天主教家庭,是家中第二個兒子。1956年入籍美國,1980年4月29日歿於美國洛杉磯。
 因其對電影的貢獻,而於1980年新年被伊莉莎白二世授阬KBE勳銜,成為爵士。雖然他在1956年獲得美國國籍,但仍有資格使用爵士稱號,因為他保留了他的英國國籍。希區考克在受封四個月之後的4月29日去世,沒有來得及參加女王正式的封爵儀式。
 希區考克由於腎功能衰竭在洛杉磯家中去世,享年80歲,他的妻子和女兒在他臨終時陪伴在身邊。
 希區考克專擅拍攝驚悚懸疑片,素有「緊張大師」〔或「懸念大師」〕之稱,不但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片傳世,對電影工業也有深刻的影響。1967年獲頒艾文索伯紀念獎。
 清白的中產階級男士
 希區考克擅用清白的中產階級男士無端捲入國防、間諜、謀殺等事件闡述他一貫的道德辯證立場。在其傑作之一《西北偏北》,Cary Grant 原本只是一位多金的生意人,卻因為招了一下手,自己就被兩位穿西裝的男人綁架架走。注意這一位角色依然擔憂他母親的這行為,彷彿在他遇見金髮女郎 Eva Marie Saint 之前他從未有過男女感情生活,完全被勢力龐大的家族佔住大半時間。
 金髮女郎
 希區考克對金髮女郎情有獨鍾,特別是自從他採用彩色底片拍片之後,他採用的女演員都是金髮女郎。
 格雷斯·凱利(Grace Kelly):《電話情殺案》、《捉賊記》、《後窗》
 金·露華(Kim Novak) :《迷魂記》
 愛娃·瑪麗·森特(Eva Marie Saint):《西北偏北》
 黛碧·海倫(Tippi Hedren):《鳥》、《豔賊》
 桃樂絲·黛 (Doris Day) :《擒凶記》
  麥高芬
 麥高芬(MacGuffin,也稱麥胡言)是希區考克電影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指一些在劇情中有很大重要性,卻子虛烏有的東西。根據1966年出版的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對阿爾弗雷德·希區考克的經典訪談錄,希區考克親自解釋:「在英國(英格蘭)的一列火車上面,兩位旅客互相交談。
 其中一位問:『對不起,先生,請問在您頭上的奇怪包包是什麼東西?』
 『喔,這個呀,這是一個麥高芬。』
 『有甚麼作用的呢?』
 『是用作設陷阱補抓一些蘇格蘭高原的獅子。』
 『啊??但是蘇格蘭高原沒有獅子呀!』
 『喔,那就沒有麥高芬了。』
 所以你看,一個麥高芬即什麼都不是。」[1]
  蒙太奇
 希區考克後期最成熟的影片幾乎都使用蒙太奇剪輯風格,例如《西北偏北》、《驚魂記》、《鳥》。
 蒙太奇剪輯風格就是運用一連串短時間的鏡頭(通常都是特寫鏡頭)快速剪輯起來,製造視覺上凌亂及心理上緊張的感覺。
 《西北偏北》:Cary Grant 單獨一人被誘騙到廣闊的玉米田,從高空臨下拍攝的鏡頭中,公車從遠處緩緩駛來,下車的男主角在畫面中只是一個小點,顯的渺小與徬徨,接著是關於他的鏡頭以及他的主觀鏡頭互相剪輯;再來則是他遭到飛機噴灑農藥攻擊,全部過程被拆解成 Cary Grant 他一人以及飛機的互相剪輯;最後則是 Cary Grant 發現到遠方來了一輛大卡車,他誘使飛機撞上那輛大卡車,將觀點轉移到經過的路人,趁此時大家都不注意的時候 Cary Grant 偷開走另外一人的轎車。此段落不僅是電影語言的經典示範,並已收納進無數本電影教科書中當作範例。
 《驚魂記》(浴室謀殺案):Janet Leigh 在浴室內淋浴,整個過程被拆解成浴室內的不同物品並且用不同角度拍攝。例如淋浴用的蓮蓬頭,可以用水平的角度拍攝它,也突然可以用超級仰角的角度讓蓮蓬頭對著攝影機的方向噴水。Janet Leigh 的人體也被選擇性拍攝,不僅製造出她獨自一人渾然忘我的情境,當然也避免過度拍攝裸露的人體導致引起電影檢查的麻煩。突然浴室門被打開,一把刀的特寫出現,然後攝影機從 Janet Leigh 的角度拍攝到防水塑膠布後面的人影,預告接下來的謀殺。整個謀殺過程也被拆解成動刀的動作跟 Janet Leigh 驚嚇吼叫的特寫,最後結束在血水流向出水口的特寫畫面。
 《鳥》:一群人躲在餐廳裡面,望著加油站那邊遭到鳥群攻擊的段落。由於汽油不慎流出,餐廳裡面的人順著汽油的流向產生出「餐廳裡面的人」以及「餐廳裡面的人的主觀鏡頭」互相剪輯,最後結束在一不知情男士為了點香菸不慎將流出來的汽油點燃,導致加油站大爆炸的畫面。
  影視作品
1976年 《大巧局》Family Plot
1972年《狂凶記》Frenzy
1969年《黃寶石》Topaz
1966年《衝破鐵幕》Torn Curtain
1964年《艷賊》Marnie
1963年《鳥》The Birds
1960年《驚魂記》Psycho
1959年《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8年《迷魂記》Vertigo
1956年《伸冤記》The Wrong Man
1956年《擒凶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5年《怪屍案》The Trouble with Harry
1955年《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
1954年《後窗》Rear Window
1954年《電話謀殺案》Dial M for Murder
1953年《懺情記》I Confess
1951年《火車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
1950年《慾海驚魂》Stage Fright
1949年《風流夜合花》Under Capricorn
1948年《奪魂索》Rope
1947年《淒艷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
1946年《美人計》Notorious
1945年《意亂情迷》Spellbound
1944年Aventure malgache
1944年《祝您旅途愉快Bon voyage
1944年《救生艇》Lifeboat
1943年《辣手摧花》Shadow of a Doubt
1942年《恐怖角》Saboteur
1941年《深閨疑雲》Suspicion
1941年《諜網情深》Mr. & Mrs. Smith
1940年《海外特派員》Foreign Correspondent
1940年《蝴蝶夢》Rebecca
1939年《牙買加旅店》(Jamaica Inn)
 1938年《貴婦失蹤記》(The Lady Vanishes)
 1937年《少女》(Young and Innocent)
 1936年《Sabotage)
 1936年《間諜》(Secret Agent)
 1935年《三十九級臺階》(The 39 Steps) 又譯《三十九階》或《國防大機密》
 1934年《擒兇記 (1934年)》(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33年《維也納的華爾滋》(Waltzes from Vienna)
 1932年《第十七號》(Number Seventeen)
 1932年《奇怪富翁》(Rich and Strange)
 1931年《The Skin Game》
 1930年《Elstree Calling》
 1930年《朱諾與佩考克》(Juno and the Paycock)
 1930年《瑪麗》(Mary)
 1930年《謀殺》(Murder!)
 1929年《敲詐》(Blackmail)
 1929年《Sound Test for Blackmail》
 1929年《男人島的男人》(The Manxman)
 1928年《香檳》(Champagne)
 1928年《農家婦》(The Farmer's Wife)
 1927年《下坡路》(Downhill)
 1927年《放浪》(Easy Virtue) 又譯《水性楊花》
 1927年《手環》(The Ring)
 1926年《房客》(The Lodger)
 1926年《山鷹》(The Mountain Eagle)
 1926年《歡樂園》(The Pleasure Garden)
 1923年《無秘密的丈夫》(Always Tell Your Wife)
 1922年《第十三號》(Number 13) 又譯《皮博迪夫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E%E5%BC%97%E5%88%97%C2%B7%E5%B8%8C%E6%B2%BB%E9%96%A3

亞弗烈‧希區考克

亞弗烈‧希區考克是位公認的驚悚電影大師,同時是位精湛地融合情慾、幽默與懸疑的效果大師。他在1919年涉入電影事業,三年後成為助理導演,1925年執導了第一部電影「房客」(Lodger)。「房客」是相當典型的希區考克式佈局,一個無辜的英雄被錯誤地指控犯罪,進而捲入一連串的陰謀事件中。希區考克是以『希區』(Hitch)之名為眾人所周知,在他的電影中他建立了一些特色標記,其一是希區考克常會以一小角色出現在電影中。而其他特色還包括電影中常見的女性髮型特寫畫面,以及取材浴室作為藏匿之處、羅曼蒂克情境與謀殺現場的場景。
   希區考克的電影是對於人類心智與其運作方式的複雜探討。他擅長於操控與利用人類最強烈的情緒—恐懼。在希區考克的電影中沒有人是無辜的,每一的人都曾有過錯。
   正如同希區考克所指出,所有的好電影是根源於誇大戲劇性的、非常英式特色的情節劇(melodrama)。查爾斯‧狄更斯—一位英格蘭最有名的小說家同時亦是此類手法的大師。狄更斯刻意描述一些平淡無奇的日常事件,卻同時明確地勾勒出不為人所見的生活中的黑暗面,在其間罪惡與不尋常的事件層出不窮。這誇張戲劇化與簡化事件的手法,以及黑暗與光明面的對照界定了情節劇,但同時亦呈現了喜劇性與似夢的人生感觸。
   希區考克完全主導著他的電影的發展。在「驚魂記」(Psycho)最有名的淋浴場景中Janet Leigh被殺害,但謀殺的攻擊卻不是對著影片中的受害者而是對著觀眾。希區考克對於精神分析的偏執呈現於他大多數的電影主題,同時主宰著觀眾與劇中的人物的情緒。他的藝術家直覺認定謀殺並非無肇因的,並常以超現實的方式來解答。在「驚魂記」(Psycho)中淋浴/謀殺的場景,被害人垂死地倒臥著的那一幕,希區考克描繪之為被害人躺在「眩目白」的磁磚上、之上是淋浴的蓮蓬頭所形成的光環;因而提醒觀眾聯想起之前的一個畫面--一幅在牆上的天使圖片,在其旁即是一隻標本鳥,而鳥的嘴喙就像是一把兇殘的利刃。在這些線索中,觀眾可以清楚地解讀其所傳達的訊息。
   希區考克的理念是,在沒有旁白的輔助下,仍能有效而且簡潔地闡述一個故事即是為「純電影」(pure cinema)。當然在他的影片中,他還是運用了對話與配樂等音效。但他深信電影絕非是『一群人對話的畫面』(pictures of people talking)組合而成,而畫面亦非僅是對話的裝飾背景而已。他相信電影應該是由各組件互補地建構而成,就像是音樂旋律是由音符組合而成一般。
   一個著名的法國導演Francois Truffaut總結為何希區考克是如此地獨一無二……「不可忽視地(在希區考克的影片中)愛情場景被拍攝得就像是謀殺場景,而謀殺場景就像是愛情場景……這令我想到在希區考克的影片中對於愛情與死亡是一視同仁的」。
http://www.lib.cgu.edu.tw/exhibition/AHitchcockC.html

天才的陰暗面-緊張大師希區考克  文 / 王廷琿

沒錯!就如同書名這幾個斗大的標題,這本傳記書對主角的「天才」不甚感興趣,畢竟這是眾所皆知的事,而且幾乎蓋棺論定,電影大師希區考克不為人知的陰暗面,才是本書急於彰顯的!
   本書作者Donald Spoto曾經寫過許多大明星的傳記,包括勞倫斯奧利佛、瑪麗蓮夢露、瑪琳黛德麗等。儘管取得資料不易,因為希區考克一向執著於維護其隱私,所以不太可能從家人、扎記(希區考克不寫日記、扎記之類的),或是一些訪談(這些訪談常常前後矛盾)中蒐羅齊全的資料。作者完全展露他箇中高手的能耐,彷彿偵探般地從公共紀錄、地方文件、學校檔案、電影公司存檔及備忘錄,再加上鍥而不捨地訪問希區考克友人、共事過的編劇、演員、同事等,經過縝密的研究、分析、彙整、甚至推斷,完成了這本厚達六、七百頁但希區考克遺族不肯也不能認證的大部頭傳記。
   希區考克生於1899年,正好趕上了電影開始的年代,其發展的背景與早期英國電影史息息相關。而他曾經遠赴德國學習拍片,正好碰上德國表現主義新興之時,希區考克從穆瑙等人那裡吸取養分融入自己的電影,也有跡可尋。他後來到美國發展,更見證了好萊塢片廠制度的魅力及威力。亦即從希區考克一個人身上,就可以看到歐美電影史從草創到顛峰的過程,而關於他的論述研究,更可說是汗牛充棟。
   這大概是目前為止,最厚的一本導演傳記了,不過它絕對不是最難讀的一本,就像閱讀偵探推理小說一般,讀來充滿抽絲剝繭的快感,從希區考克的童年生活、學生時代、進入英國電影,一路來到美國創造其電影的黃金時期,直到從電影、人生的舞台謝幕為止。如果對希區考克的電影有所涉獵的話,許多印鑄在希區考克電影裡的標記,都可以在本書找到源由;某些常見的對白其實是希區考克當時或過往生活的呈現;為什麼總喜歡用俊男美女的組合?對於美食、美酒愛不釋手造成身軀日益肥胖,不擅社交卻總愛捉弄別人,生性多疑又易受傷害......。一個複雜的影像開始成形,然後逐漸被解構。
   如果對希區考克完全沒有興趣的人,這樣厚重的一本書,是不會多瞧一眼的,但只要對希區考克或他的電影有過絲毫留戀,不要猶豫,拿起它,翻開它,絕對有豐富的寶藏等你發覺!只不過書裡的希區考克,究竟是一個終於被揭開面具的巨人,還是創作者重新創造出的假象,恐怕是不容易得到標準答案的。
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426,c83-1.php

台長: 阿楨
人氣(5,253)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A潮》
此分類上一篇:《青樓怨婦》

阿楨
這女孩 The Girl [2012]

導演: 茱莉安賈洛(楨:茱偏海倫!)
編劇: Gwyneth Hughes Donald Spoto
演員: 席安娜米勒 陶比瓊斯 伊梅達史丹頓
  劇情簡介
本片根據對海倫及希區考克現存團隊成員的廣泛性訪談,這部電影首度正視這位傳奇性導演對他最知名的女明星的迷戀。1962年,希區考克的聲勢正如日中天,創造力也到達頂峰,他選擇了一個不知名的時尚模特兒擔綱演出他最具企圖心的一部電影《鳥》。
但當他成功將海倫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金髮美女後,卻漸漸地迷戀上她,進至夢想得到真實世界裡的她的愛。他的夢想不但失敗,甚至毀掉兩人的事業。

「這女孩」大贏家 英奧斯卡獲8提名【聯合報2013.04.11

本屆英國影藝學院獎電視類入圍名單出爐,描述希區考克對女星提琵海德琳病態迷戀的「這女孩」,獲最佳單集戲劇、男女主角等8項提名,堪稱最大贏家,HBO也將在4月29日晚間8點首播。
兩部關於希區考克的影片—「驚悚大師:希區考克」和「這女孩」在籌拍之初曾引起「鬧雙包」疑慮,不過後者只是電視電影。然而「驚」片在英國影藝學院電影類(被視為英國奧斯卡)僅女主角海倫米蘭和化妝兩項提名,未若「這女孩」出盡風頭。演提琵、希區考克與其夫人的席安娜米勒、陶比瓊斯、伊美黛史坦頓分別入圍最佳女、男主角與女配角,英國時間5月12日頒獎。
「這女孩」講述希區考克對「鳥」女主角提琵的異樣迷戀,在無法獲得回應後變得病態,最後一手扼殺提琵的演藝事業。

掌握人心黑暗的希區考克 藍祖蔚(楨:藍偏希!另參本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有資格當電影大師的人,通常都有不足為外人道的秘密,有的是才情,有的是怪癖,才不高不足以成就偉大,癖不怪不足以成就狂傲,讀導演的傳記,用心的人都會有收獲的。
  1961年的十月,大導演希區考克打算拍攝《鳥(The Birds),四處找演員都找不到適合的明星,就因為希區考克看到了一則減肥飲料的廣告,發現了片中一頭金髮的模特兒,卻談不上任何表演經驗的女星提比.海倫(Tippi Hedren),立刻選中她做主角,而且一簽就是七年合約。
  高齡已經七十五歲的提比最近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透露了一段她和希區考克的感恩和感憤史。
2013-05-01 10:49:44
版主回應
  感恩的部份是影史上永垂不杇的傳奇。
  在《鳥》之前,沒有人知道已經Tippi Hedren是誰,那時,她才剛與第一任丈夫鬧離婚,帶著小女兒到好萊塢闖天下,希區考克不但一手捧紅了她,而且示範出如何捧紅新人的必要招式,那就是鉅細靡遺地為她鋪陳出明星架式,電影的服裝設計師不但要為她打造戲服,連家居服都一視同仁,也就是說從簽約的那一天開始,Tippi Hedren就是徹頭徹尾的明星模樣,幕前幕後,所到之處,都要像明星般亮眼。
  接下來,則是要帶她深入電影的核心,Tippi Hedren每天都得參加劇本、服裝和布景的討論會,她要比誰都更了解這個角色的性格,以及導演希望呈現的面向,更重要的是她必需清楚每件服裝或道具都要發揮一定的功能,導演一喊開麥拉時,才知道該如何入戲。
  《鳥》片最難演的就是鳥戲,Tippi Hedren必需在閣樓中和真鳥連演五天被鳥攻擊的戲,所有的害怕和驚叫,說栩栩如生是不夠的,因為她是身歷其境完全被鳥包圍的,五天戲拍下來,她整個累癱到痛哭失聲。導演不這樣折磨演員,戲假,情如何真呢?希區考克後來接受媒體訪問時特別誇讚她說「這女孩真是精彩,恐怖的層次全都刻畫出來了。」事實上,Tippi Hedren就因《鳥》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女演員獎,聲勢如日中天。
  對於自己一手捧紅的影星,有的導演會視為禁臠,有的導演則視為子弟兵,不管關係是親或疏,感恩圖報是人心之常,但在他們合作第二部戲《豔諜》時,希區考克每天都送她一瓶香檳,分析她的書信,她的休息室還是透明的,緊迫釘人的程度讓人快要窒息了,Tippi Hedren幾乎已經沒有隱私可言了,偏偏那時她又墜入情網,愛上了風流才子Noel Marshall。
  Tippi Hedren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希區考克給她的感覺就是要完全控制她,最後攤牌的關鍵在於Tippi Hedren早就安排好抽空要到紐約去領一座獎,機票已經到手了,但是希區考克不肯,說什麼都不肯放人,有人懷疑希區考克在吃她的醋,不願她嫁給Noel Marshall,不過,希區考克怎麼也不承認,更不肯鬆口,氣得Tippi Hedren當場翻臉,要求解約,但是希區考克的回答卻很像守護天使在攔截叛逃的夏娃:「妳不可以解約,妳的小孩還小,妳的父母親都已經老邁了。」Tippi Hedren的女兒就是後來同樣在好萊塢名氣響亮的女星米蘭妮.葛里菲斯(曾經和唐.強生幾度分合,如今則是嫁給了西班牙帥哥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氣極敗壞的Tippi Hedren也脫口回話說:「他們如果看到我這麼不快樂,一定會支持我的決定的!」這時候,希區考克惡狠狠地回了她一句:「那我就要毀了妳。」
  果然,成也老希,敗也老希。吵完架後的一年半,希區考克每星期都會遵照合約規定付她六百美元的生活費,一旦有人想要找她拍戲,負責她合約事宜的希區考克一定回答說:「不行呢,她沒空。」從紅遍半邊天的天堂猛然被打入冷宮,那種滋味確實很難受,而那之後,她雖然勉強也爭取到幾部戲約,但是角色平平,又沒有人刻意照顧,最後只能在電視圈中打滾,她的紅星記憶,就只有那短短的兩年。
  有人認為這則故事的教訓是:不要得罪恩師,飲水要思源。我看到的卻是希區考克所以驚悚片拍得好,因為他洞悉人性的黑暗面,不論主角是他自己或別人,他都能讓人嚇出一身冷汗,不愧緊張大師。http://ctfa74.pixnet.net/blog/post/19518542-

驚悚大師希區考克:重返驚魂記(時報出版 2013)
Alfred Hitchcock and the Making of Psycho
  目錄
第一章 可怕真相
艾德.蓋恩的暴行
第二章 原著小說
「羅伯.布洛克敬上」
第三章 電影導演
希區考克的煩惱
第四章 達成協議
希區考克妙招取勝
第五章 劇本改編
創作就是一再改寫
第六章 前製作業
環球片廠 / 拍攝團隊 / 演員選角 / 布景製作 / 戲服製作 /化妝和道具 /希區考克對決電檢官員:第一回合
第七章 正式拍攝
「九四○一」拍攝案 希區考克的「三十天電影」/ 演員分組 / 大導演的創新 /
請勿拍照,謝謝! / 希區考克自娛娛人 / 沙沃.巴斯和浴室凶殺戲的驚聲尖叫 /
阿柏蓋斯特遇上「母親」/ 人已散曲未終
第八章 後製作業
補拍、爭論、猶豫不決 / 「母親」的聲音 / 第一次試片會 / 音效與配樂 /
片頭畫面 / 希區考克勇推再次試映 / 希區考克對決電檢員: 第二回合
第九章 公關行銷
宣傳《驚魂記》
第十章 正式上映
舉世矚目《驚魂記》/ 「永遠的伴娘?」--希區考克與奧斯卡金像獎
第十一章 往事餘波
2013-05-01 10:50:16
持久藥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3 17:40:0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