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12 09:58:35| 人氣3,908|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奇愛博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庫伯力克不愧是黑色幽默電影大師,前評《發條橘子》和《奇愛博士》皆然!(另參本館:庫柏力克:名導演34)

1964《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導演:史丹利庫伯力克
編劇:Peter George
演員:彼德謝勒/喬治史考特/史特林‧海登Keenan Wynn/Slim Pickens

奇愛博士>維基百科
 
奇愛博士《奇愛博士或:是如何學會停止擔心並熱愛炸彈的》(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是一部斯坦利?庫布裏克在1964年指導的電影。此片是一部內容大致根據比德?喬治的小說《紅色警報》改編的黑色幽默電影。
電影講述一名美國軍官精神失常,派遣一批轟炸機部隊向蘇聯境內各軍事重地發射導彈,並沒有知會上級。他相信美國人飲用的水當中有毒,令他生理出現問題(暗示性無能)。蘇聯大使知會美國總統,如果導彈射到境內,「世界末日機器」會隨之自動啟動且無法關閉,地球上沒有人能夠生存。「奇愛博士」是美國總統的幕僚之一,他提出怪誕的方法解決「世界末日」的問題。「奇愛博士」是寇比力克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亦被稱為成功諷刺六十年代美俄冷戰時期國際政局荒謬、不安氛圍之喜劇經典。
這是一部典型的軍方鬧劇,導演史丹利庫伯力克利用美國軍方當作瘋子集團,加以大肆嘲弄。故事敘述美國戰略轟炸機群,一天24小時均在空中保持警戒,目的是以防萬一遭蘇俄飛彈攻擊,以便立刻飛入蘇俄的境內施予痛擊。戰略機群的司令官們,因每天緊張戰備終至發狂。一天,他心血來潮,向機群下達摧毀蘇俄軍事設施的命令,戰鬥機群火速朝向西伯利亞飛去。

版主感想:

這是庫伯力克一部名氣傑作,科幻加黑色笑料大雜燴,故事情節大膽荒謬,警世意味濃厚,至今依然為人津津樂道,推崇備至。
奇愛博士,改編自1958年Peter George(彼得喬治)的小說Red Alert(紅色警戒),電影經過庫伯力克與編劇的重建,創造出不一樣的反戰宣言,故事講述美蘇冷戰時期,在敵我不動的情況下,美國一個有被害妄想症的空軍將領,竟私自動員攻擊蘇聯,引致核戰爆發、世界末日的境地,故事講述這中間的過程,以同一時間分開三條主線敘述,一/瘋狂將領與其孤立的軍營。二/總統及其成員在政府總部商討對策。三/一夥在戰機上對事件一無所知,但併死服從命令機組人員。
 整部片的主題是嚴肅的,但情節只能說是荒謬絕倫,放題式的戲謔隨處可見,但你會發現這當中蘊含太多意味,多到無法一一言盡,比如嘲諷大美國官僚主義,規矩一成不變(命令發出去收不回來、難以聯絡上總統),又或譏笑間諜活動頂盛的蘇聯(蘇使偷拍的舉動)......等等,用誇張的手法從細節裡發展一種獨特的詼諧,在影片放映之年是極其新鮮的事,影片播到最後,炸彈飛馳出去,在寫意的老歌襯托下,“世界末日裝置”會否如期啟動?那不斷綻放的磨菇形炸彈就像惡夢,在這的災難畫面下,只能說觸目驚心,恐怖得無以復加,庫伯力克的用意十分明顯。
 相當激賞片中的主線人物,英國演員Peter Sellers,代表作為粉紅豹一系列深受歡迎的作品,是真正的實力派,在本片他一人分飾三角,精湛的演技叫人難忘,包括軍官、陰柔的總統及詭異的前納粹政府成員奇愛博士,特別是這位很遲才出場的奇愛博士,他絕對能叫你瞠目結舌,拍案叫絕…。
http://hk.geocities.com/mac0706/allfilm/drlove.htm

《奇愛博士》

這是一部狂想曲式的黑色幽默劇,極盡嘲諷之能事的表現冷戰時代的恐共症候以及冷戰體制下得官僚體系。拉到更高一點的層次來說,這是一部反戰電影,特別是反核子競賽的電影。它的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精神異常的美國空軍將領,因為性生活方面發生中年危機,而將責任怪罪於共產主義者在西方世界的飲用水中投放化學物質所導致,進而決意下令巡弋於蘇聯邊境,滿載核子武器的B-52轟炸機隊進入蘇聯,進行核武攻擊。美國層峰得知消息之後,隨即透過美蘇熱線聯絡蘇聯總理告知狀況,並知曉蘇聯秘密建造了「世界末日裝置」(doomsday machine ),該裝置只要在蘇俄本土遭受核子攻擊時就會自動啟動,並且無法關閉。美國為了避免瘋狂將軍的攻擊命令導致世界末日裝置啟動,一方面派出軍隊圍攻遭瘋狂將軍下令對外封鎖的營區,試圖取得無線電密碼以召回轟炸機隊,一方面將B-52轟炸機隊的路徑與投彈目標全部告知蘇聯,讓蘇聯在必要時以導彈將其摧毀,然而在一連串的巧合下,其中一下B-52擅自改變投彈目標,終究對蘇聯投下核子彈....。
這部電影拍攝於1964年,改編自1958年出版的著名小說《紅色警報》。1964年是古巴飛彈危機發生後的第二年,麥卡錫主義時代後的第十年,美國在長崎與廣島投下震撼全世界的原子彈後第十九年。那正是世界經濟從二戰的廢墟中復甦過來,兩大超級強國投入冷戰體制下的軍備、太空競賽的高峰時代。《奇愛博士》這部電影正反映出該時代所有人最深層的焦慮,即,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陣營的對壘,無止境的核子軍備競賽,最終將導致世界毀滅於核子戰爭之中。電影中的「世界末日裝置」正是這個夢魘的最佳代表,當美國總統得知蘇俄擁有這項裝置並質問蘇聯大使為何要製造這種東西時,蘇聯大使答道:我們已經沒錢了,在無止盡的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和平競賽中,我們已經山窮水盡了,於是有人提議建造一個終極武器作為最後防線的恐嚇手段,這樣做相對便宜而且效果絕佳。
不同於《軍火之王》的寫實,《現代啟示錄》的訴諸精神層次(註),《奇愛博士》以詼諧且諷刺的手法表現其反戰訴求。整部電影不斷以脫序和弔詭的手法凸顯冷戰體制下的恐共情節與官僚政治。大到甚至要使用核武毀滅對方的仇恨,竟然來自於性生活的中年危機,明明應該只有總統可以下達的核子攻擊命令,卻在複雜的指揮系統中出現漏洞而讓區區一個將軍就可以發動。庫柏力克正是透過種種的脫序來諷刺「武器應該是備而不用」這個邏輯的荒謬與危機。更甚,庫柏力克在電影中創造了「奇愛博士」這個歇斯底裏且具有納粹背景的總統幕僚角色,藉由這個角色凸顯美國在二戰中打著反法西斯的旗號,卻在戰後的對壘中複製法西斯式的政治思維,只是將種族主義的對立替換成意識型態的對立。電影中的人名與對白也處處透露著玄機而令人莞爾,像是瘋狂將軍的名字「Jack D. Ripper」,就是取自小說《開膛手傑克》;以及會議中某將軍為了阻止蘇聯大使偷取軍事情報而大打出手時,美國總統為了制止兩人而說出的對白:「你們怎麼能在戰情室裡面打架?」(How can you fight in the war room ?)戰情室所掌管的,不就是「戰鬥」(fight)嗎?
論及廿世紀英語電影的大師,庫柏力克常常會與柯波拉(《教父》以及《現代啟示錄》的導演)放在一起討論。雖然我比較喜歡柯波拉,但不得不承認,庫柏力克實在有他堪稱天才的地方,特別是在場景的營造上。《2001太空漫遊》中猿人將手中的骨棒拋向天空的畫面無疑是電影史上最經典的鏡頭之一,在《奇愛博士》中,戰情室以及B-52駕駛員帶著牛仔帽騎在核彈上向地面衝去的畫面,也同樣是不朽經典,兩者都影響了後進導演,並在不同的作品中不斷被複製。
最後還要提一下性別的角度。在《奇愛博士》中,庫柏力克很有意識的試圖強調「戰爭」與「武器」的雄性意涵。在電影一開始,庫柏力克即以飛行器空中加油,加油棒插入飛機這樣具有性暗示的畫面作為開場。而整部電影中只有一個女性角色,而且還是穿著比基尼與高根鞋,躺在床上用燈光作日光浴,還在狀似嚴肅的會議中,打電話給正在參加會議的將軍調情的角色。另外,除了上面提過的騎核彈與瘋狂將軍性生活中年危機外,還有奇愛博士建議在世界末日裝置啟動後,發動人類菁英保存計畫,挑選特定人選進入地底以延續人類生命,並且男女比例要設定在一比十,以利繁衍。周圍聆聽的人聽到男女比例一比十的時候,紛紛顯露見色心喜的豬哥樣。種種關於性別的橋段,都在強調著戰爭與武器其實來自於雄性好鬥的天性與權力慾望。
如果你因為看了這篇介紹而決定把電影找來看的話,先透露一個梗給你知道。電影中美國總統、奇愛博士,和瘋狂將軍的下屬等三個主要角色,其實是由同一個演員一人分飾三角,觀影者不妨多注意他在三個角色之間轉換的精湛演技。
註:
《現代啟示錄》雖然一般都歸類在反戰電影,但我覺得,如果認為《現代啟示錄》的目的只是在「反戰」,那就「淺」了。《現代啟示錄》所要表達的,比反戰還要更深層,更寬廣,它談的是人性的疆界,絕不只是反戰這麼簡單。也許改天我該寫篇網誌來談這部電影。
http://blog.roodo.com/littleball/archives/6238067.html

  《奇愛博士》劇情簡介:

  這部影片拍攝于冷戰期間。影片開始,通過旁白介紹了背景:一年多來,在西方高層領導中有一種謠傳,蘇聯正在制造一種能毀滅地球和人類的終極武器。畫面上,氣象萬千的雲海鏡頭之後,美國空軍B-52戰略轟炸機不分晝夜地值勤,巨大的雷達飛速旋轉,搜尋目標。冷戰即將引發熱核戰爭,可能性急劇上升。危機一觸即發。
  美國戰略空軍基地司令傑克•裏珀將軍通過電話向副官曼德裏克下達命令,美國空軍基地,進入緊急戰備狀態,立即派B-52轟炸機攜帶氫彈向蘇聯境內目標實行攻擊……
  不論是滿懷西部精神的上校騎著氫彈飛向蘇聯大地,亦或核彈如繁花般在大氣的海洋之上綻放…這些鏡頭都讓人依舊難忘.這部《奇愛博士》盡現了“黑色幽默”和“暴力美學”的精妙之處,開創了全新的蒙太奇樣式。而其背後對人性和政治的反思更使它超越了本身的電影藝術性,成爲了一部有切實思想性的傳世經典。不論是處于冷戰時期,還是站在此時此刻我們都能從《奇愛博士》的鏡子裏重新審視自己,審視世界。

  影評:

  《奇愛博士》(又名:《我如何學會停止恐懼愛上炸彈》)是庫布裏克對于人類未來進行哲學思考的三部影片中的第一部,也是他爲全人類敲響的一記警鍾。他以其慣用的高屋建瓴的敘事方式和獨特的拍攝技巧以及黑色幽默的諷刺手法,令這部影片成爲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經典作品。正像有些人所評價的那樣,質疑《奇愛博士》是不是經典,就像質疑《蒙娜麗莎》是不是名畫一樣。
  影片一開始即通過旁白爲我們介紹了如下背景:“一年多來,在西方高層領導中有一種謠傳,蘇聯正在制造一種能毀滅地球和人類的終極武器。”在冷戰的時代裏,謠傳也變成了制定戰略的依據。于是,隨著身爲美國戰略空軍基地司令的傑克•裏珀將軍給副官曼德裏克打的一個電話,命令他美國空軍基地進入緊急戰備狀態,並立即派B-52轟炸機攜帶氫彈向蘇聯境內目標實行攻擊,一場近似于荒誕離奇的鬧劇正式上演了。
  首先登場的是B-52轟炸機的指揮官康格少校,此時他正手捧一本《花花公子》雜志看得津津有味;他的手下也都做著各自的休閑活動。當康格收到核攻擊計劃並證實無誤後,作爲狂熱的好戰分子的他,立即如注雞血一般,親自駕機向蘇聯領空駛去,同時切斷了轟炸機組成員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並激勵手下准備同“俄國佬進行一場面對面的核戰爭”(看來的確不能高估這位少校的智商,在他眼裏,核戰爭或許就像肉搏戰那麽簡單)。
  五角大樓作戰室內,緊急軍事會議正在召開。由于B-52轟炸機的對外聯絡已被切斷,聞訊趕來的總統只得改變計劃,在絕密作戰室召見蘇聯駐美大使。蘇聯大使來到作戰室,不料等待他的卻是一場近身搏擊:巴克將軍認定蘇聯大使所攜帶之照相機是間諜工具,于是兩個人立即打成一團。熱線電話接通了,這一頭是歇斯底裏的美國總統,那一頭是同樣歇斯底裏的蘇聯總理。二人最後達成協議:爲避免發生不幸,兩國應聯手將B-52轟炸機擊落。
  一個恐怖的消息被蘇聯大使透露出來,他說蘇聯的確制造出了可以毀滅地球生物的終極武器,並且它將在敵國攻擊蘇聯時自動發射。這種武器會造成世界生物滅絕的可能性將來自于它爆炸後産生的放射性塵埃,這一點得到了奇愛博士從科學的角度作出的肯定。
  戰略空軍基地內,裏珀將軍已被當作叛軍遭到國家軍隊的圍剿。一番激戰後,基地士兵因寡不敵衆被迫投降。眼見大勢已去,裏珀將軍在浴室中飲彈自盡。
  B-52轟炸機逼近目標。所有人員開始進行投彈准備,康格少校頭戴牛仔帽進入炸彈艙,騎在氫彈頭上。卻同氫彈一起被發射了出去。隨著氫彈爆炸,一朵巨大的蘑菇雲冉冉升起。
  不知世界即將毀滅的作戰室裏的一班人馬,正圍著奇愛博士,聽他大談特談今後世界上每個男人將可擁有10個女人的荒謬言論。
  畫面一片空白,世界終于毀滅。
 ……
  當影片的最後一個畫面在我們眼前消失時,我們不知是應該輕松微笑還是應該深沈思考。的確,庫布裏克用一種調侃的幽默與諷刺的口吻爲我們提出了一個沈重的話題,那就是當世界一旦落入以戰爭爲人生第一要事的狂人手裏時,它的結局就只能是毀滅。
  影片中的第一狂人當屬“奇愛博士”。“奇愛”很顯然是一個杜撰的名字,即“奇怪的愛好”。不是嗎?這位博士不愛面包偏愛炸彈,不愛和平偏愛戰爭。他雖然身體殘疾,卻比那些正常的人更加危險,他是毀滅性之核戰爭的主要設計師。從他那只不靈便的卻總是會不自覺地大行納粹軍禮的右手我們可以感覺到,他其實是一個不散的法西斯陰魂,“屠殺”二字會給他帶來不盡快樂,而世界末日則更令他興奮無比。
  第二狂人應屬空軍基地司令傑克•裏珀將軍,他是這次核毀滅的始作俑者。正是由于他的一個電話,遂將世界引入無底深淵,然而一旦我們知道他之所以下這道攻擊的命令僅僅是因爲婚戀屢遭挫折從而心裏失衡,我們就更在一種大荒誕後感到一陣大恐懼。
  B-52轟炸機的長官康格少校自然也應算是戰爭狂人,只不過他的言行給觀衆帶來更多的是滑稽與可笑。當他接到進攻蘇聯的命令時,他激動莫名,他對下屬說:“我認爲,要是你們對戰鬥沒那麽點兒強烈的個人感情,你們簡直算不上人……我敢說這玩意兒(指核戰爭)一結束,你們就會排著隊等著得到提升和嘉獎,不管你們的種族、膚色、信仰如何。”在他的簡單近似白癡的腦子裏,似乎核戰爭仍舊有勝負之分。而如果在現實當中,核武器真的交給這樣膚淺的拿戰爭當兒戲的人的手裏,我們是否還能夠坦然地接受這一切並笑得出來?
  同樣熱衷戰爭的還有那位巴克將軍。當他收到美軍轟炸機即將對蘇聯實施核攻擊的消息時,並沒有特別地激動,而此時和年輕貌美的女秘書調情似乎顯得更爲重要。但在五角大樓的作戰室,他則極力想說服總統同意這種毀滅性的冒險戰爭。庫布裏克特意找來曾飾演過巴頓將軍的喬治•斯科特來扮演這個角色,順便對美國的電影業作了一次嘲諷。
  影片的敘事結構很簡單,故事發生地主要有三處:一是國防部作戰室;巨大的暗淡空間,巨大的會議圓桌,以及幅電腦控制的巨幅地圖;一是B-52轟炸機座艙、控制室和炸彈艙;一是空軍基地的外景和辦公室內景。三者之間沒有關系,而是各行其是,即使在每一個地點內,人與人之間也難以溝通。語言時而單調乏味,時而陳詞濫調,時而瘋人瘋語,庫布裏克運用交叉剪輯的方式將三者有機結合,形成了本片獨特的敘事風格。
  運用音樂來收到對比鮮明反差強烈的效果是庫布裏克慣用的手法,本片亦不例外。例如當核攻擊計劃得到證實後,樂曲《當約翰尼勝利回家時》緊隨響起,並貫穿所有轟炸機段落的始終,此舉意在創造一種自相矛盾的結果,誰都知道,在核戰爭中,沒有任何人會勝利回家。影片結尾處的曲子《我們不久將重逢》則更具深意,在一朵又一朵“盛開”的蘑菇雲的籠罩下,人們到底要多久才能重逢?又該到哪裏去重逢?
  黑色幽默即是令人在笑中摻入眼淚、苦澀和絕望,庫布裏克巧用了這種手法,爲人類展示了一個悲觀的前景。作爲一個與時代脈搏共同跳動的嚴肅藝術家庫布裏克借此讓我們看到了事物的本質,即冷戰是二次大戰之後的怪胎,它存在一天,世界就將置于死亡陰影之下一天。而法西斯主義不時地借屍還魂,則更值得所有善良的人們時刻張大警惕的眼睛。

  《奇愛博士》原聲《Bomb Run》考證:
  一架和五角大樓失去聯系的B52轟炸機孤獨地承載著毀滅世界的任務……
  一路昂揚地飛過身下美麗的高山大河,平原深谷,飛過歐洲大陸,飛向蘇聯……
  配樂是一段在原聲帶裏被命名爲Bomb Run的無歌詞男聲哼唱……
  無歌詞哼唱用得是地方的話,能起到插曲和配樂沒有的奇效。
  關于《奇愛博士》裏一段配樂的問題:
  《奇愛博士》裏面用得很多的一段,最早出現是在10分左右,B-52轟炸機向基地確認了用核武器襲擊蘇聯的R計劃的時候。
  音樂是軍號伴著鼓點,調子很好聽,很振奮。像在給出征的戰士鼓勁。
  最早聽到它是在一首Joan Baez的《Johnny, I Hardly Knew Ye》,演唱年代不祥,大致在五十到七十年代之間。歌詞是以一個傷兵妻子的口吻寫的,是反戰的。因爲調子很明快上口,我一聽之下覺得應該是很有名的歌,但搜索歌詞,卻發現歌詞居然沒有統一的版本,和Joan Baez相關的網頁也不多。這可能說明這首歌早就有了,且有很多人翻唱過。後查到歌詞節選改編自愛爾蘭詩人Padraic Colum(1881-1972)1922年編選的一本愛爾蘭詩集裏的一首詩,是沒有留下作者的民歌。民歌裏出現的地點Athy也是一個愛爾蘭地名。
  那這段音樂是不是專門爲這首詩譜的曲?還是它本來是一段軍樂,後來有人取反諷之意, 改成了反戰的民謠?
  繼聽過Joan Baez的版本後,又在一個月之內聽到了這個調子。是在Sex and the City裏,主角Carrie和人閑聊的時候說到和戰爭有關的話題,Carrie表示她對此有所了解,就哼了一小句。
  據此我覺得它最初是一段軍樂的可能性比較大,那它是哪一國的軍樂,從什麽時候開始有的呢?
  其實有了Dr. Strangelove這麽有名的片子答案是不難找的。
  算是部分答案吧:
  The score for the B-52 scenes is mostly made up of the melody of "Johnny, I Hardly Knew Ye", a traditional Irish anti-war song, which also provides the melody for the somewhat better-known (at least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Civil War song "When Johnny Comes Marching Home Again". While the former tells the story of a soldier coming back from a war heavily mutilated and broken, with the last lines being "They're rolling out the guns again, but they'll never take my sons again", the latter describes the celebrations that will take place when the soldiers return from war: "The men will cheer and the boys will shout / The ladies they will all turn out / And we'll all feel gay / When Johnny comes marching home."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一位愛爾蘭裔南方軍隊樂隊指揮Patrick S. Gilmore把一首抗議英格蘭征兵的愛爾蘭反戰民歌Johnny, I Hardly Knew Ye(《強尼,我快認不出你了》)改成了歡迎戰士凱旋的歌When Johnny Comes Marching Home(《當強尼凱旋歸家時》)。
  事實上,這首曲調上口的歌在戰時廣爲流傳,南北方的軍民都在唱。
  Carrie是時尚女,她如果知道一首古老的愛爾蘭民歌是奇怪的,但她知道南北戰爭的歌並用它來表達對“戰爭“的了解,就很容易解釋了。
  庫布裏克的心思一向用得很狠,此處對待戰爭的兩層潛文本也算一例。
  他這部片子裏的戲謔、瘋狂和黑暗與Johnny, I Hardly Knew Ye是一致的。Johnny這樣形似armless,boneless,chickenless egg的怪物,和核彈一樣,都是人類不斷進步的必然産物,它們既是人性的,也是非人性的,既是原始野蠻的,也是現代文明的。它們的産生和侵蝕對于人類而言是不可避免的,而所有一切的終結,就和Dr. Strangelove的結局一樣,是一場美麗的終極毀滅。
    Joan Baze常常以簡單的配樂襯托她同樣簡單卻在樸實中見動人之處的聲音。她演繹的這首老歌,除了表示妻子堅定信念的最後一節的伴唱,模擬軍樂隊的打鼓聲壓倒了其他所有隱約可辨的配樂。歌聲和鼓點相呼應,節奏感強烈得仿佛一首軍歌,而她歌唱的是這樣一個在戰爭中失去四肢和雙眼的士兵,驚悚、殘忍、痛苦和反諷纏繞在一起,直到最後妻子唱出自己的決心:再也不讓那些制造槍支的人奪走他們的孩子。
  然而,那是她能決定的事嗎?對于那些人她又是什麽呢?
  也許,她只是平凡,渺小,普通,充滿著世界各個角落的墊在金字塔最底層的奴隸,而這個世界屬于奧林匹亞山上的少數神明,爲了永遠不能到達的“永恒”,讓他們主宰的藝術世界成爲可能,艱難地活著的人類的痛苦不得不永續不熄。
  戰爭,永遠睡在你我身邊,凡人不知道她什麽時候醒來。
  With your guns and drums
  And drums and guns
  Hurroo hurroo
  With your guns and drums
  And drums and guns
  Hurroo hurroo
  With your guns and drums
  And drums and guns
  The enemy nearly slew ye
  My darling,dear,you look so queer
  Johnny i hardly knew ye
  帶著你的槍和鼓和鼓和槍
  帶著你的槍和鼓和鼓和槍
  帶著你的槍和鼓和鼓和槍
  敵人差點殺了你
  我心愛的,親愛的,你看起來這樣怪異
  強尼,我差點認不出你
  Where are your legs that used to run
  Hurroo hurroo
  Where are your legs that used to run
  Hurroo hurroo
  Where are your legs that used to run
  Before you left carrying a gun
  I fear your dancing days are done
  Johnny I hardly knew ye
  你過去習慣奔跑的雙腿在哪裏?
  你過去習慣奔跑的雙腿在哪裏?
  你過去習慣奔跑的雙腿在哪裏?
  在你持槍離開前(習慣奔跑的雙腿)
  我怕你跳舞的日子結束了
  強尼,我差點認不出你
  Where are your eyes that were so mild
  Hurroo hurroo
  Where are your eyes that were so mild
  Hurroo hurroo
  Where are your eyes that were so mild
  When my heart you did beguile
  And why did ye run from me and the child
  Johnny I hardly knew ye
  你過去如此溫和的雙眼在哪裏?
  你過去如此溫和的雙眼在哪裏?
  你過去如此溫和的雙眼在哪裏?
  那時你讓我的心陶醉
  可你爲什麽離開我和孩子
  強尼,我差點認不出你
  Ye haven't an arm ye haven't a leg
  Hurroo hurroo
  Ye haven't an arm ye haven't a leg
  Hurroo hurroo
  Ye haven't an arm ye haven't a leg
  Ye're an armless boneless chickenless egg
  and ye'll have to be put with a bowl to beg
  Johnny I hardly knew ye
  你沒有胳臂,你沒有腿
  你沒有胳臂,你沒有腿
  你沒有胳臂,你沒有腿
  你是一只沒有胳膊,沒有腿也沒有小雞的蛋
  你不得不和一只碗放在一起去乞討
  強尼,我差點認不出你
  They're rolling out the guns again
  Hurroo hurroo
  They're rolling out the guns again
  Hurroo hurroo
  They're rolling out the guns again
  But they won't take back our sons again
  No they never take back our sons again
  Johnny I'm swearing to ye
  他們又在大量制造槍支
  他們又在大量制造槍支
  他們又在大量制造槍支
  但他們再也不會收回我們的兒子們
  不,他們永遠不會再次收回我們的兒子們
  強尼,我向你發誓
  附記:
  庫布裏克除了喜歡改編別人的小說(For example:Anthony Burgess“A Clockwork Orange”orStephen King“The Shining” ),也喜歡用前人的音樂,尤其是古典音樂配現代的非人性的場景。經典的比如《A Clockwork Orange》裏的貝多芬,如《2001太空漫遊》裏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藍色多瑙河》。有人說,在這部電影裏聽《藍色多瑙河》,心裏咒罵著庫布裏克真是個天才,自己也快想發瘋了。
  人性與非人性的探討也許是庫布裏克最核心的關注點。
  他的高明在于他沒有完全站在理性、文明、民主、自由的一方而對Alex、Jack、Dr. Strangelove這些現代畸形人完全持譴責批判的態度。這些人所呈現的非人性可能也是人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的故事把他們與奉行現代社會框定的“善”之價值的人們共同呈現在一個個瘋狂的境遇下,讓觀衆自己思考。這就不難理解他爲什麽不喜歡《斯巴達克思》,恨不能把它從作品列表裏刪除,因爲它一邊倒,它是人性的,太人性的了。
http://blog.roodo.com/littleball/archives/6238067.html

庫伯力克Stanley Kubrick(1928年7月26日-1999年3月7日)

  美國著名的電影導演。他在完成他的最後一部作品《大開眼界》(Eyes Wide Shut,由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和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主演)四天後去世。著名作品《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ssey)、《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閃靈》(Shining)等都是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他同時也是一位多面手,除導演外,他還常常擔任電影的剪接、攝影、音效等工作。
  斯坦利?庫布裏克是過去40年間始終最吸引人的電影制作人,他的作品受到的贊揚幾乎和招致的咒罵一樣多。影片中不可思議的視覺風格爲他贏得如潮好評,而他非傳統的敘述感又常常會引來輕蔑的挑剔。盡管如此,他在重複和模仿主導的傳媒圈仍舊是一位獨一無二的藝術家。

【生平】

  斯坦利?庫布裏克于1928年7月26日出生在美國紐約市的布朗克斯區。祖先是來自奧匈帝國的猶太移民,父親是醫生。盡管他在學校的成績很差,但一直都被認爲是一個聰明而有天分的學生。1940年,庫布裏克做醫生的父親決定將他送往加利福尼亞跟叔叔住在一起,希望環境的改變能讓他在學習上有所進步。1941年,庫布裏克從布郎克斯回到父母身邊完成他初中最後一年的學習,他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終于有了些進步。爲了讓庫布裏克有些業余愛好,他的父親教會了他國際象棋。正如父親所希望的那樣,庫布裏克狂熱地迷上了象棋,而且很快就成爲了一個國際象棋高手。國際象棋在庫布裏克後來的生涯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常常用來對付不合作演員的工具,而且也是他的電影中風雅生活的象征。
  在庫布裏克13歲生日上,他的父親做了一個現在看來非常明智的決定——送給他一部照相機。很快,庫布裏克成了攝影發燒友,爲了照相,他走遍了紐約市的大街小巷,並在朋友的暗房裏加工。當他賣出第一張照片給《看(Look)》雜志後,他認識了雜志裏的專業攝影師們,並在17歲的時候的到了第一份工作——見習攝影師。
  他最初以攝影師的身份獲得了聲譽,高中時就作爲一個自由撰稿人向Look雜志出售他拍的相片。17歲他已經是Look的一名攝影師,期間的幾年他環遊了世界。後來作爲非錄取學生進了哥倫比亞大學,投到了喜歡Calvin Trillin和 Mark Van Doren的教授的門下。40年代後期,庫布利克開始傾心與電影制作,經常去參觀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爲了補充收入,他經常在格林威治村賭下象棋。
  1951年,庫布利克用他所有的積蓄投資了他的第一部影片,Day of the Fight, 一部16分鍾的關于拳擊手Walter Cartier 的記錄片。這部片後來被RKO收購並作爲This is America系列的一部在紐約的派拉蒙劇院上映。他由此得到了鼓勵,放棄了他在Look的職位,全職投入了電影制作中。在親戚的幫助下,他籌集了13000美元投資在他的處女作,Fear and Desire (恐懼與願望),一個戰爭的故事。影片在洛杉磯附近的San Gabrielle山上拍攝,工作人員不到10人(包括庫布利克的前任妻子Toba Metz),片子拍攝的時候沒有配音,是後期才配上去的(這個方法最終導致增加了20000美元預算)。Fear and Desire只在紐約的藝術影院中放映,沒有賺回投資的錢。1955年他拍攝了第二部影片,一部關于黑社會的Killer's Kiss ( 殺手之吻)成功地買給了United Artists(聯合藝術家) 公司,並在全球發行。1956年,庫布利克 執導了他的第一部攝影棚影片The Killing, 一部運用重疊的時間講述的強盜片,由Sterling Hayen主演,撰寫犯罪小說的傳奇作家Jim Thompson編寫臺詞。這成了庫布利克 第一次在藝術上的成功,也引起了MGM(米高梅)的頭兒Dore Share 的注意,在米高梅他和小說家Calder Willingham 一起研究將來的計劃。經過一段時間准備Steven Zweige的“The Burning Secret”後,Thompson也加入他們,一起改編了Humphrey Cobb的戰爭小說Paths of Glory(光榮之路)。但這項計劃被一個又一個的攝影場拒絕了,直到Kirk Douglas(科克 道格拉斯)同意參加演出,最後由聯藝出資,于1957年在德國拍攝的這部影片獲得了評論的一致贊揚,並且進一步鞏固了庫布利克 作爲一個有前途的天才的地位。
  1950年,他代替Anthony Mann執導Spartacus斯巴達克斯,一部過分奢華的史詩片,由Douglas(克?道格拉斯), Laurence Oliver(勞倫斯 奧立佛)和 Tony Curtis(東尼 寇帝斯)主演。是當時制作成本最高的影片,預算是一千兩百萬,影片大獲成功,贏得金球獎最佳影片。1961年庫布利克重出江湖執導了富有爭議的根據聲名狼藉的Nabokov小說改編的Lolita (一樹梨花壓海棠,或者譯爲:洛麗塔),一個關于一個男人迷戀他的十幾歲的繼女的故事。由于一些經濟和法律上的原因,影片在英格蘭拍攝,庫布利克一直在那裏居住和工作,直到影片完成。接著他執導了他的第一部無可質疑的傑作:1964年的關于冷戰時期的黑色幽默影片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奇愛博士或:我如何學會停止擔憂並愛上炸彈),它改編自Peter George 的小說Red Alert紅色警戒,Peter Sellers 在片中擔任了至少三個不同角色。
  1965年庫布利克開始制作後來被認爲是他的顛峰之作的2001: 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遊),這部影片從Arthur C. Clarke 的故事The Sentinel 中得到靈感,是一個關于人對暴力的本能欲望的複雜的沈思,其背景是一架美國飛船和外星智慧進行接觸,影片迅速成爲電影史上的一座裏程碑,被公認爲最發人深思的偉大影片之一。接著庫布利克 開始注意到另一本備受爭議的小說:Anthony Burgess 的A Clockwork Orange 發條橙,這是一部1977年寫的關于未來世界的犯罪和懲罰諷刺性小說,在美國上映時被打上了“X”級,但令人驚訝地備受歡迎,甚至獲得了幾項奧斯卡提名。在英國這部影片戲劇化地放映了一年之久,但由于幾件犯罪案和影片的場面相似而被指責,才停止了放映。從未來回到過去,庫布利克在1975年改編了19世紀作家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y的小說Barry Lyndon,一部關于18世紀一個愛爾蘭流氓Ryan O'Neal 的興衰史。1980年,他執導了Stephen King 的恐怖小說改編的Shining。之後的五年多時間他遠離攝影機,構思他的下一步影片:1987年的Full Metal Jacket全金屬外殼,這部越戰片獲得觀衆和評論家的好評。之後他再一次進入冬眠狀態,直到1996年年底開始著手拍設Eyes Wide Shut大開眼界,由Tom Cruise和Nicole Kidman夫婦主演。1997年他獲得了兩項電影界最高的榮譽:美國導演行會的D.W.Griffith 獎和54界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
  遺憾的是,庫布裏克沒能親眼目睹這部電影的面世。1999年3月7日,一代偉大的電影藝術家庫布裏克在英國英格蘭的赫特福德郡與世長辭。

【創作年表】

  1928年7月26日,斯坦利.庫布裏克(Stanley Kubrick)生于美國紐約市的布朗克斯區,祖上是來自奧匈帝國的猶太移民,父親是內科醫師。
  1941 年 庫布裏克13歲,父親送給他一架照相機,他從此對攝影産生興趣。
  1946 年 進入《展望》雜志社擔任新聞攝影記者,使他有機會走遍美國,庫布裏克工作十分出色。但後來被解雇。
  1950 年 以3800美元的個人積蓄,自編自導並擔任攝影拍攝了一部短紀錄片《拳賽之日 》(Days of the Fight ),記錄了拳擊手沃爾特.卡蒂埃參加比賽的經過,完成後以4 000美元賣給了雷電華電影公司。同年辭去《展望》雜志社的工作,在哥倫比亞大學旁聽 ,潛心研究文學著作,並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細心觀摩經典影片,努力提高電影藝術素養 。
  1951年 拍攝9分鍾長的紀錄片《飛著的隨軍牧師》(Flying Padre),身兼編導、攝 影、剪輯和解說,完成後仍賣給雷電華公司。
  1953年 《恐懼和欲望》(Fear and Desire)是庫布裏克的第一部故事片。爲拍此片,他自己籌資4萬美元(部分資金是向好朋友借的),親自擔任制片、編劇和導演。影片完成于1954年,贏得批評家的贊揚,但由于庫布裏克認爲此片只是一部實習作品,完成之後40年間沒有公開發行,僅私下放映過,以致他多次試圖將此片的拷貝銷毀。同年還拍攝了紀錄片《水手》(Seafarers)。
  1955年 《殺手之吻》(Killer\'s Kiss)是一部在紐約街頭拍攝的懸念犯罪片,開創了一種近乎紀實風格的現實主義。此片亦由庫布裏克自己投資和制片,並自任編導。《 恐懼和欲望》和《凶手之吻》是他的兩部早期試驗之作,借用了抽象主義繪畫和超現實主義文學的表現手法,爲奠定他的電影風格打下了基礎。
  1956 年 《殺戮》(The Killing)由庫布裏克與年輕富有的獨立制片人詹姆斯.哈裏斯共同建立的哈裏斯-庫布裏克制片公司投資拍攝的第一部大型故事片,庫布裏克集制片、編劇和導演于一身,此片完成後由聯美電影公司發行。庫布裏克在導演兩部早期影片時獲得的經驗在創作這部影片中得到成功運用,與《殺手之吻》一樣,《殺戮》也是一部犯罪懸念片,出色運用了閃切手法,從幾個不同人物的視角表現了一樁賽馬場搶劫案。這部影片得到評論家們的贊賞,庫布裏克被認爲是"一個前途無量的青年電影導演"。
  1957年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是庫布裏克的成名作,奠定了他在二戰結束新一代電影導演的地位。此片系根據喔萊.科布爾的小說親自改編,描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軍隊中發生的一個偶然事件:三個士兵被迫接受他們的長官強加給他們的一項根本不可能完成的軍事使命,最後被處決,成了愚蠢和腐敗的軍官們的替罪羊。但是在最後的時候德國的被俘少女卻使這些人的良知覺醒。這部影片使庫布裏克第一次有機會指導像柯克.道格拉斯和阿道夫.梅耶這樣一些著名演員,庫布裏克證明自己能夠勝任這一挑戰,他使每一個演員都能異常充分地刻畫人物性格。這部在德國拍攝的影片以其誠摯、有力和風格上的獨創性而引人注目。(黑白,87 分鍾,主演:柯克.道格拉斯飾戴克斯上校,拉爾夫.米克爾飾上尉)。
  1960 年 《斯巴達克斯》(Spartacus,又譯《風雲群英會》)一片的原任導演安東尼 .曼在影片開拍之後不久被解除職務,庫布裏克受柯克.道格拉斯的邀請接任該片的導演工作。這部由柯克.道格拉斯和勞倫斯.奧立佛主演的影片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道格拉 斯還擔任制片),庫布裏克雖然接受了這個任務,但無權全面控制影片的制作過程,也無權按照自己的意圖剪輯影片,對完成片很不滿意。雖然此片在1960年第23屆奧斯卡獎角逐中一舉獲得了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服裝設計4項金像獎,以及同年金球獎的最佳劇情片獎,但庫布裏克一直不承認這部影片是他的作品。由于在拍攝此片過程中受到很多限制,庫布裏克意識到以後拍片絕對不能放棄制片人的職位。( 美國聯合國際影片公司、英國蘭克影片公司聯合出品,彩色寬銀幕,139分鍾,編劇:達 爾頓.梅蒂,主演:柯克.道格拉斯飾斯巴達克斯,勞倫斯.奧立佛飾克拉蘇)。
  1961 年 庫布裏克移居英國,居住在倫敦鮑爾哈姆森林區,1968年以後從未回過美國,但仍保留美國國籍(另外一個說法是他于1974年移居英國)。庫布裏克離開美國的部分原因與好萊塢在創作上對導演的限制有關。庫布裏克移居英國後深居簡出,私生活方面完全對外封閉。人們只知道他愛好下棋、照相和看電影,特別害怕坐飛機旅行,盡管他擁有150小時的飛行紀錄和飛機駕駛執照,外出時的行車速度絕不超過30公裏。庫布裏克的婚姻狀況如下:1947年與托芭.麥茨結婚,1952年離婚;同年與舞蹈演員露絲.索伯特結婚,生一女;1958年與索伯特卡離婚後跟女演員克裏斯蒂娜.哈蘭結婚,生兩女。
  1962 年 《洛莉塔》(Lolita)系根據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小說親自改編,庫布裏克親自擔任編劇,如同拍攝《斯巴達克斯》時那樣,庫布裏克也未能實現全面控制影片創作的願望,結果嚴重地損害了影片的藝術質量。由于60年代中期占統治地位的道德氣候不能容忍小說的色情內容,庫布裏克不得不以截然不同于今天的方式來改編這部作品,他對這部作品深表不滿。(黑白,153分鍾,主演:詹姆斯.梅松飾漢伯特.漢伯特 ,蘇.萊英飾洛莉塔.哈茲克)。
  1963年 《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是根據彼得.喬治的小說《緊急警報》改編的關于原子災難的一出夢魘喜劇(影片全名爲《奇愛博士或我是怎樣學會不再擔心並愛上炸彈的》),描寫了一場由于人類社會的根本缺陷而引起的毀滅性災難,對人類制造恐怖的技術力量和可能性進行了無情嘲諷。該片使他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和編劇(與人合作)兩項提名,獲1964 年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和聯合國獎三項獎,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導演獎。本片與後來拍攝的《2001年:遨遊太空》和《發條橘子》被稱爲庫布裏克的"未來三部曲",這三部影片是爲庫布裏克帶來巨大榮譽的最重要作品。(英國霍克影片有限公司出品,黑白片,93分鍾,編劇:斯坦利.庫布裏克、彼得.喬治、特雷.薩瑟恩,主演:彼 得.塞勒斯〈飾奇愛博士/美國總統/曼德裏克〉,喬治.斯科特〈飾巴克.特吉德桑將軍 /蘇聯總理〉
  1968 年 《2001年: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根據阿瑟.克拉克的短篇小說《哨兵》改編,被稱爲"神話紀實片",對人類在廣袤宇宙中的漫遊進行了富有詩意的預言和探索,同時對能夠發展科學技術卻對自己的本能和本性無計可施的人類進行了無情諷刺,導演也不無憂慮地表現了由于計算機統治世界而引起的恐懼。這部制作精美、氣勢磅礴的科幻片對當代科幻電影産生了非常重要影響,在多次專家評選中與《戰艦 波將金號》等被並稱爲百年影史上的十大經典。獲最佳美術指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4項奧斯卡獎提名,獲最佳視覺效果獎,獲1968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美工獎。(美國華納影片公司與英國霍克影片公司聯合攝制,彩色寬銀幕,160分鍾 ,1972年重新發行時爲141分鍾,編劇:斯坦利.庫布裏克、阿瑟.克拉克,主演:基爾. 杜利飾戴維.鮑曼,加裏.洛克伍德飾弗蘭克.普爾)
  1972 年 《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根據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改編,是科幻電影史上第一部關于人類精神領域的科幻片,通過主人公從一個無惡不作的暴徒變成白癡而成爲社會道德的犧牲品的遭遇,對社會道德進行了猛烈抨擊和無情嘲弄,形象化地預演了暴力肆虐、毒品橫行、以崩克文化爲標志的世紀末人類社會景象,此片引起了廣泛爭議。獲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和最佳剪輯4項提名,獲紐約影評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英國北極星影片公司出品,彩色,136分鍾,編劇:斯坦利.庫布裏克,主演:馬爾科姆.麥克道爾飾阿曆克斯,帕特裏克.馬吉飾亞曆山大)
  1975 年 《巴裏.林登》(Barry Lyndon,又譯《亂世兒女》)系根據英國19世紀著名作家威廉.馬克佩斯.薩克雷的小說《巴裏.林登的回憶》改編的史詩巨片,講述18世紀一個年輕愛爾蘭人命運升降沈浮的故事。導演如同繪畫那樣進行鏡頭設計,完美再現了18 世紀愛爾蘭的風土人情與原作的敘事風格。獲1975年第4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劇本改編 等6項提名,最後獲得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最佳音樂4項獎,並獲1975年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導演和最佳攝影獎。(英國霍克/佩裏格林影片公司出品,彩色,187分鍾,編劇:斯坦利.庫布裏克,主要演員:瑞安.奧尼爾飾巴裏.林登,馬裏薩.貝倫森飾 林登夫人,帕特裏克.馬吉飾巴利巴裏騎士,哈代.克魯格飾波茨多夫上尉)
  1980 年 《閃靈》(Shinning,又譯《幻覺》或《幽光》)的拍攝曆時三年、耗資兩千萬元,是一部與衆不同的恐怖片,改編自美國恐怖小說家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說,描寫了一位作家因不堪忍受長期與外界隔絕之苦而導致精神錯亂,瘋狂追殺妻子和兒子,最後凍死在旅館裏。影評家認爲這部影片在恐怖片中是一部"具有獨創性的作品","超越了鬼怪片的格局,進而探索到人的靈魂深處以及人性和家庭的危機"。庫布裏克以自己獨特的電影語言,給影片制造了陰森可怖的氣氛,充分表現了"物道人狂"、"魔由心生"的恐怖主題。由于庫布裏克與評論界交惡,此片在評論界沒有引起應有的反響。(英國蒙克影片公司出品,編劇:斯坦利.庫布裏克,主演:傑克.尼克爾森飾傑克.托蘭斯,丹尼. 洛伊德飾丹尼.托蘭斯,斯坎特曼飾迪.克哈羅恩)
  1987 年 《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港譯《烈血焚城》)系根據古斯塔夫 .哈斯福特小說《短期服役》改編,華納公司專門爲他組織了一個專門小組,負責世界各地的宣傳事宜。影片采用全紀實手法,描寫了新兵入伍受訓到上越南戰場的過程,這是庫布裏克繼拍攝《光榮之路》之後拍攝的又一反戰片,被譽爲"有史以來最佳的越戰電影 "。影片公映後引起觀衆強烈反響,評論界對此反應冷淡。本片在1989年第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評選中被評爲十大外語片之一,在1988年的奧斯卡獎評選中除獲得最佳原著改編一項提名外未獲任何獎。(美國華納影片公司出品,編劇:斯坦利.庫布裏克,主演:馬修.莫丁飾"白搭",文森特.多諾弗裏奧飾"傻子派爾",阿利斯.霍華德飾"牛仔",李.恩米飾哈特曼)
  1997 年 《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的拍攝工作開始于1997年秋天。湯姆?克魯斯和妮科爾?基德曼這對影壇的黃金伴侶在本片中延續了他們生活裏的角色,飾演的同樣也是一對夫妻。 丈夫威廉姆是一名內科醫生,妻子愛麗絲則是一家畫廊的經理,他們憑借著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的富裕活躍在上流社會的社交圈裏。然而,頹廢、平靜的精神生活令他們厭倦;于是,他們渴望尋找一份刺激。在一次聚會中,威廉姆偶然救了一個吸毒過量的女子,並因此陷入了性的誘惑。與此同時,愛麗絲也被一個風度翩翩的紳士所俘獲。兩人在沖動與逃避裏失去了面對他們人生的勇氣。當一切遊戲結束時,他們才認識到什麽是最值得珍惜的。《緊閉雙目》本來定在1998年聖誕節發行,後又推遲到1999年初。(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彩色,編劇:斯坦利.庫布裏 克等,主演:湯姆.克魯斯,尼克爾.基德曼,基尼弗.傑森.萊伊,西德尼.葆拉克)
  1999年3月7日 庫布裏克在英國去世,享年71歲。

【電影特色】

  1、幾乎所有的庫布裏克電影都有旁白如:《2001:太空奧德賽(2001:A Space Odyssey)》,《閃靈(The Shining)》中有代替旁白的標題卡片。
  2、庫布裏克的電影常常根據小說改編:《洛麗塔(Lolita)》,《殺手之吻(Killer’s Kiss)》。
  3、電影中常常出現子彈沿著長得有些誇張的牆平行而又快速地射出:《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2001:太空奧德賽(2001:A Space Odyssey)》。
  4、庫布裏克的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滅絕人性的、非人性化的傾向。
  5、對稱的構圖以及鏡頭的頻繁拉伸。
  6、電影中常常構造出三方沖突。
  7、電影中常常有對激烈的面部表情的大特寫。
  8、在需要一串號碼時,庫布裏克特別偏愛“114”:這串數是奇愛博士中的解碼器的名字;是《2001:太空奧德賽》中木星探索者的出廠號碼;是《發條橙》中Alex在監獄保存衣物時所得到的號碼。
  9、所有的庫布裏克影片中總有一個場景是發生在浴室裏的。

【相關作品】

  演員作品
  Opération lune (2002)
  Making 'The Shining' (1980)
  爭戰之日 Day of the Fight (1951)
  導演作品
  大開眼界 Eyes Wide Shut (1999)
  全金屬外殼 Full Metal Jacket (1987)
  閃靈 Shining,(1980)
  巴裏林登 Barry Lyndon (1975)
  發條橙 A Clockwork Orange (1971)
  2001年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奇愛博士 Dr.Strange love (1964)
  一樹梨花壓海棠 Lolita (1962)
  斯巴達克斯 Spartacus (1960)
  光榮之路 Paths of Glory (1957)
  殺手 The Killing (1956)
  殺手之吻 Killer's Kiss (1955)
  恐懼與欲望 Fear and Desire (1953)
  水手 Seafarers, The (1953)
  爭戰之日 Day of the Fight (1951)
  飛翔的牧師 Flying Padre (1951)
  編劇作品
  大開眼界 Eyes Wide Shut (1999)
  全金屬外殼 Full Metal Jacket (1987)
  閃靈 Shining, The (1980)
  亂世兒女 Barry Lyndon (1975)
  發條橙 A Clockwork Orange (1971)
  2001年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奇愛博士 Dr.Strange love (1964)
  洛麗塔 Lolita (1962)
  光榮之路 Paths of Glory (1957)
  殺手之吻 Killer's Kiss (1955)
  恐懼與欲望 Fear and Desire (1953)
  飛翔的牧師 Flying Padre (1951)

【評價】

  在好萊塢,有一個人似乎很少被人想起,但提起他又人人肅然起敬,這便是大導演斯坦利?庫布裏克。當然,提起庫布裏克就咬牙切齒的人也大有人在,那便是與他合作過的演員們,從主演《斯巴達克斯》的柯克?道格拉斯開始,人人都說這位導演是瘋子、是虐待狂。而庫布裏克對這些大牌明星們也嗤之以鼻,提起好萊塢他更是從來不說好話,他寧願長年住在英國倫敦的郊外,也不願在貝伐利山與那些“白癡”、“勢利眼”照面。
  與大多數美國導演相比,庫布裏克的作品少得可憐,如果將他早期個人制作的實驗性影片也算入的話,只有不到二十部。庫布裏克早年曾是記者,對電影的狂熱,使他很快便成爲地下電影的代表人物,他超常的才華引起了好萊塢的注意。從60年代開始,他成爲一位職業電影導演,八十年代國內觀衆看過的《斯巴達克斯》便是他進入好萊塢的第一部作品。但庫布裏克對拍攝這樣的商業片似乎不感興趣,很快他就以自己獨特的個性讓制片商和觀衆連連吃驚。電影學者大多將庫布裏克看作是戰後現代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創作力求表現荒誕的人生和悲劇化的哲理,現代主義電影大師如伯格曼、安東尼奧尼、費裏尼等人的作品也大多如此。
  六七十年代是庫布裏克創作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美國社會和文化經曆了重大的變革,這給了庫布裏克無限的靈感。《奇愛博士》是一部有關未來戰爭的夢魘般的黑色幽默劇,敘述了核恐懼籠罩下未來世界的毀滅。它以獨特的視角突出了這樣一個主題:核恐懼、核危機不過是人性危機的外在表現。人的危機存在一日,文明的危機便會存在一日。《羅麗塔》改編自著名作家納博科夫的同名小說。到1997年它已經被三次搬上銀幕,庫布裏克的這部被大多數人公認爲最好的一部。完成于1971年的《發條桔子》是部有強烈的六十年代“嬉皮士”文化色彩的影片,它也是庫布裏克最成功的代表作。影片通過青少年犯罪及社會權力機構對青年的迫害這兩條線索,表達了庫布裏克對六十年代一系列文化、政治、倫理現象的看法及態度。影片中的暴力場面引起了觀衆的驚愕。暴力問題是貫穿于庫布裏克影片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一方面,庫布裏克反對暴力,尤其反對暴力對人性的損害。另一方面,出于對道德淪喪、暴行肆虐的社會現實的憎惡,他認爲對待暴力也只有使用暴力。尤其是在個人受到社會權力機構的壓抑與異化時,果敢地使用暴力來反抗是唯一的自我解放途徑。《二○○一年太空漫遊》則是一部對人類曆史進程進行史詩般描繪的科幻片。很多年過去,這部影片仍被多次評爲“有史以來最佳的科幻片”。這部作品以一種冷峻、客觀的風格和高度的莊嚴感與使命感探討了人類未來的存在前途,庫布裏克賦予這部影片最富哲理意味的主題是:人于進化、發展的曆史中,于茫茫的宇宙中尋找自己的位置而不得,最後終結于漂泊和毀滅。
  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庫布裏克只拍了三部影片,即《巴裏?林頓》、《閃靈》和《全金屬外殼》,這些作品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有較大的差異,顯示出他善于駕馭不同題材,掌握不同風格的能力。《巴裏?林頓》以其優美的影像造型和古典音樂的運用令無數觀衆傾倒。《閃靈》則將七十年代以來恐怖片的創作推向高潮。一個大雪封山的冬季,看守賓館的作家瘋狂的殺戮直到今天仍讓許多觀衆難以忘懷。高度電影化的造型手段也讓人們看到了這位導演的非凡功力。《全金屬外殼》則是一部越戰題材影片。越戰片在當今美國影壇已成爲一個重要的類型,大有泛濫之勢。庫布裏克選擇的視角較爲新穎,深入細致地刻劃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變化,在衆多同類題材影片中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庫布裏克的作品盡管不多,風格樣式也靈活多變,但有一點是一脈相承的,那就是力求以電影來體現哲理化的意蘊,盡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影片的觀賞性,但他特立獨行的思索給影壇注入文化與哲理的亮色。他對影像的極致化追求豐富了電影語言,在這方面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國際先驅者論壇報》曾把他與意大利的費裏尼、瑞典的伯格曼、日本的黑澤明列爲當代世界上最重要的四位電影導演,許多文化學者在研究社會思潮與文化現象時,也常以他的作品爲分析對象。美國電影史學家彼得?科維曾這樣說:“庫布裏克敢于蔑視社會常規,拓展題材領域。他的每部作品都不是隨時間流逝的平庸之作。”不久前,美國著名電影雜志《好萊塢報道》在全世界500位導演中評出40位“最有影響力”的導演,庫布裏克排名第五,可謂實至名歸。

【庫布裏克與《2001:太空漫遊》】

  庫布裏克以慢工出細活著稱。他成名後所拍片子不多,但每部都稱得上傑作。他一共拍了兩部科幻片,但這兩部均高居多數人的科幻十大排行榜。《2001太空遨遊》耗時4年,華納公司的主管忍無可忍,打電報問庫布裏克“這‘2001’到底是片名還是這部影片的發行日期?”影片于1968年4月上映,招來一片非議。影評界的“慈禧太後”寶琳?凱爾稱它爲“裏程碑式的缺乏想象力的影片”;阿西莫夫憤然抗議該片違背了他的第一定律,即機器人不會對人帶來傷害;當紅小生洛克?哈德遜從首映禮上憤然退場:“誰能告訴我這片子究竟講什麽玩意?”面對電影內行的不解和不屑,一位17歲的中學生脫口而出:“這是讓你體驗的,不是讓你理解的。”庫布裏克終于在最不“懂事”的人群中找到了知音。
  《2001太空遨遊》像是一座金字塔,宏偉、神秘,甚至乏味、不知所雲,它違反了幾乎所有電影學院奉爲神聖的原理,傳統的劇情、人物、臺詞等要素在這裏變得無足輕重,而特效、畫面和音樂占了主導地位。著名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同名小說作者)說得好:“你若看一遍就明白了整部影片,那只能證明我們失敗了。”
  2001年已經過去,那麽,影片中描寫的現象究竟發生了沒有?星際間的旅遊、太空中的旅店、嫉妒而殺人的電腦……這些都沒有變成現實,但這一點也不影響影片的價值。我們現在觀賞該片,一定會注意到哪些設想超前了,哪些落後了,但我們更會爲它的不朽而感到震撼。這部當年被巴黎《快報》稱爲“開創未來電影新紀元”的作品,不是科技發展的“天氣預報”,而是一個寓言,一種有關人的進化、人性及宇宙的沈思和遐想。
  影片以三四百萬年前非洲荒原上一群猩猩開場,配畫面的音樂是理查?斯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首取材自哲學家尼采的交響詩。最具象的電影藝術跟最抽象的音樂及哲學如此天衣無縫地融合在一起,撼動著感官和心智。該片的情節圍繞著一塊神秘的黑石,它出現在遠古的非洲,教會人類怎樣拿骨頭當工具;出現在2000年的月球,引導人類前往木星探險;最終,它也出現在木星周圍。庫布裏克用大量視覺和聽覺形象,暗示著人類的演變,如第一樂章(跟古典交響樂一樣,全片共分四個樂章)轉到第二樂章,大猩猩將當作工具和武器的骨頭抛向天空,骨頭在天空翻轉,慢鏡頭疊化成行駛中的宇航船。這個影史上最令人瞠目結舌、時間跨度最大的銜接極具象征意義,因爲後來機器人哈爾就把宇航船當作殺人工具。
  影片中還有大量交配和生殖的暗喻,從開始時宇航船的停泊,到最終太空嬰兒的誕生……影片的人物不多,且缺乏鮮明特征,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庫布裏克設置了一個沒有形體、只有固定拍攝“眼”的機器人哈爾,這個完全用聲音來塑造的角色不僅是本片中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許多專家更認爲它是所有庫布裏克作品人物中最出彩的。哈爾代表著人類創造機器後可能造成的惡果,即機器成爲人的競爭對手。這一主題在斯匹爾伯格的《人工智能》中有更深入的探討,但本片中這種敵對更有原始沖擊力。影片從宗教角度也自成體系,由人類的起源、墮落和贖罪等部分組成,而外星人(通過黑石)扮演著上帝的角色。
  庫布裏克戲稱道,米高梅公司稀裏糊塗投資了一部宗教片;而影片放映過程中出過一件奇特的事:一個年輕人不由自主沖向銀幕,一頭撞到銀幕上的黑石畫面,嘴裏大喊著:“這就是上帝!”有人認爲,影片表現了一種人類無法超越自己的悲觀論調,人類必須依靠更高級的天外之物,才能取得進步和進化。克拉克則反駁道:很多人不喜歡這部作品,因爲他們看到了自己可憎的一面,但那些都基于現實。1971年上映的《發條橙》,其科幻成分比《2001太空遨遊》要淡得多,它的故事發生在大約10年後,而且沒有牽涉到外星人、機器人等題材元素,因此,它的科幻色彩從表面上只體現在未來派虛無主義的布景。但《發條橘子》的故事仍有一定的科幻性,比如通過手術“改造”或“糾正”人的某種心理傾向,如同醫治身體疾病,這在很多社會屬于既被期盼、又遭痛斥的科技嘗試,如前些年我國用這種方式“治療”同性戀,引起廣泛關注。《發條橙》是一部極度渲染不道德行爲的道德劇。主角是一個英國的年輕人亞力克斯,他有兩項嗜好,施暴(包括強奸)和聽貝多芬。片名中的“發條”是指“機械”、“人爲”,而“橘子”(orange)脫胎自“黑猩猩”(orang-utan)一詞,當然影片中也通過橙色的背景,加以呼應。影片從一家充斥受虐形象的牛奶吧啓幕,接著,亞力克斯跟他的狐朋狗友痛打無家可歸的叫花子、強奸民女、破門而入、幹盡壞事。他們的行爲是極端非理性的,但表現的暴力卻並非寫實,而有一種誇張的、舞蹈般的美,讓觀衆既感到惡心,又目不轉睛。更絕妙的是,庫布裏克爲他們喪盡天良的暴力配上了最優美的古典音樂和傳統歌曲(如《雨中曲》),而且協調到宛如芭蕾舞配樂。亞力克斯入獄兩年後,接受沖擊治療,對他原先的兩大嗜好産生條件反射的厭惡。這種“治療”究竟能否把一個壞人變成好人?庫布裏克透過一個片中角色的話,表達了他的觀點:“善良來自內心,是人的自由選擇。當一個人不能自由選擇時,他不再是一個人。”于是亞力克斯重新踏上社會時,已經是一個被剝奪了自由意志的“發條橘子”,既消除了惡習,也泯滅了個性和人性。有趣的是,影片中的未來政府是一個介于專制和民主的怪胎,它一方面主張治愈刑事犯,把監獄騰出來關政治犯,另一方面它害怕競選中失利,而且媒體也仍保持著獨立性。這可能是編導從激進派的角度對保守黨當政的畏懼。《發條橙》宛如片中的音樂,以完美的藝術形式烘托起暴力和罪惡這個令人不寒而栗的現象。它提出了許多難以回答的問題:文明社會究竟能不能消除暴力?如果政府能夠剝奪一個人的自由意志,但這種行爲治療法的確能夠爲公衆帶來好處,這到底是得不償失還是值得采納?如果我們失去了選擇善與惡的權利,我們將改善整個社會抑或使之惡化?
  比較這兩部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的科學成分較濃,《發條橙》更像政治幻想片(如《1984》),但兩部作品真正的價值均在于其哲理命題,在于庫布裏克對人類命運的關注以及他那無與倫比的藝術創新。
http://baike.baidu.com/view/23530.html?tp=1_11

台長: 阿楨
人氣(3,908)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2001:太空漫遊》
此分類上一篇:《驚爆13天》

ADRIAN
從你的網誌上學到了好多~~
謝謝分享:D
2011-07-23 10:58:35
版主回應
本館貼文,純屬公益。
2011-07-24 07:14:30
阿楨
林瑞雄:電磁波武器 美國進口 2011-12-11 中國時報(另參本館:2012大選

 親民黨副總統候選人林瑞雄自稱遭電滋波攻擊,昨天成為副手辯論會話題。林瑞雄在會後記者會再度語出驚人表示,他研判,自己遭受到的電磁波攻擊,很有可能是從美國引進到台灣的「武器」,只是電磁波的頻率調變難測,他也很難證明。
 除了電磁波議題,媒體代表在辯論會中提問,林的人格特質是否會對輔助治國造成「減分」效果?林瑞雄則說,他一直在想自己的無私、處變不驚和當機立斷能幫忙宋楚瑜,假如還有缺點,可能是赤子之心和不做假,加上因缺少政治經驗,所以缺少協調能力,但這方面很快可以從宋那邊學到。
 他接著自問自答地說,「我怎麼會有缺點呢?可能是還有老頑童個性,常會得罪人」,但他相信有赤子之心和心存善念的人,人家都會原諒你,他認為自己的高瞻遠矚和推理都比人更強,未來國家發展需要他這種人才幫忙執政,自己沒有缺點也不會有什麼減分。
 蘋果日報副總編輯郭淑敏提問,要求林說明遭到什麼樣的電磁波攻擊?林瑞雄說,他要大家去想,為何九月廿至廿三日間,他要不斷換旅館,東躲西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九八四年他就發表電磁波論文,而高壓電箱引發白血病也有案例,確實危害人體。
 他說,台灣現在用的電、手機,都有電磁波,有何危害,人人關心,他會在當選後調查好,讓所有同胞知道如何避免與防止電磁波危害。也要讓社會大眾,「避免被監聽的恐懼」。
 會後記者會媒體追問時,林瑞雄有些抱怨地說,辯論場上只有一分半的時間,他沒辦法完全解釋清楚。很多物理學家都以為電磁波「能量」過大才會引起人體變化,但還要看頻率引起的共振作用,「用微波的頻率打出一個訊號,對不同生物會產生不同影響。」
 林瑞雄說,用儀器可測得電磁波的能量,但難以測出頻率,因此他也很難證明遭電磁波攻擊,「不過能做這種調頻的人,一定有受過高深訓練,台灣大概沒有幾個人,這種『武器』,一定是美國高層研究,不知道有沒有引進來台灣,我判斷應該是有。」
 林瑞雄並自嘲地說,「我今天的情緒非常高昂,不過這和電磁波無關」,主要是因為難得有那麼多人在看他,讓他感到很亢奮。
2011-12-12 09:17:35
日本藤素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17:31:2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