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1-26 10:25:46| 人氣2,998|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黑奴籲天錄》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如果前評《亂世佳人》的原著與電影都很俗(套)濫(情)並留下了黑人的刻板印象。
那麼《黑奴籲天錄》的原著與電影則很俗(套)濫(教)也留下了黑人的刻板印象。

《黑奴籲天錄》是有傳教成份,但反蓄奴的《黑奴籲天錄》,怎可能留下了黑人的刻板印象呢?

這你就不了WASP眼中的好黑人,其實就是教奴!詳參【圖博館】:美國民

《黑奴籲天錄》的改編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C-rL1ENL7s(197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8LiI4Nz6pQ (1987)

  《湯姆叔叔的小屋》有著許多的電影版本。大部分的這些影片都攝制于默片時代(在當時,《湯姆叔叔的小屋》是被拍成電影次數最多的故事)。由于小說與舞臺作品持續地受到歡迎,許多觀衆都已經十分熟悉劇情中的角色,因此他們在觀看不帶對話的默片時並不會感到十分困難。
  《湯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個電影版本是最早的“全長”電影之一(在當時,“全長”意味著電影的長度大約在10到14分鍾之間)。這部1903年的電影由埃德溫?斯坦頓?波特導演,由白人演員扮裝黑人主角,而黑人演員則只充當臨時演員。這一版本與先前的許多舞臺作品都十分類似;此外,這部電影還描繪出了許多黑人的刻板印象(譬如在幾乎每個場合都由黑奴在跳舞,包括一場黑奴拍賣會上)。
  1910年,美國維塔格拉夫制片廠制作了由J?斯圖爾特?布萊克頓導演並由尤金?馬林(Eugene Mullin)改編的三卷長電影。據《戲劇之鏡》(The Dramatic Mirror)上的描述,這部電影是電影史上的“一次明顯的革新”,也是“第一次一家美國公司”發布三盤膠卷的戲劇電影。在當時,一部一盤膠卷的“全長”影片長約15分鍾。這部電影由弗洛倫斯?圖爾納、瑪麗?富勒、埃德溫?R?菲利普斯(Edwin R. Phillips)、弗洛拉?芬奇、熱納維耶芙?托賓與小卡萊爾?布萊克韋爾主演。
  在其後20年裏,至少有4部以上的電影改作問世。最後的一部默片版本發行于1927年,由哈裏?A?波拉德(他曾在1913年版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中飾演湯姆叔叔)導演。這部2小時長的電影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制作,也是默片時代預算花費第三多的電影(計180萬美元)。在這部電影中,黑人演員查爾斯?悉尼?吉爾平本是原定的湯姆叔叔飾演者,但卻由于他的“表演過于叛逆”而被制片廠取消了表演資格,並爲詹姆斯?B?洛所取代。這部電影與小說的一個不同的情節是,當湯姆叔叔死後,他變成了一個複仇的幽靈,並最終導致了賽門?勒格裏的死亡。當時的黑人電臺曾盛贊這部電影,但懼怕引起南方與白人電影觀衆激烈反應的制片廠,最終剪掉了爭議性的情景,包括影片開始時的黑奴拍賣會(其中,一位母親被迫與自己的幼子生生分離)。這部電影的劇本由波拉德、哈維?F?休(Harvey F. Thew)與A?P?揚格改編,字幕由沃爾特?安東尼撰寫;主要演員有:詹姆斯?B?洛、弗吉尼亞?格雷、喬治?西格曼、瑪加麗塔?菲舍爾、莫娜?雷與蘇泰文女士。
  在默片時代結束後的幾十年間,這部小說中的主題因被認爲太過敏感而未被繼續拍成電影。1946年,米高梅曾決定將這部小說再次搬上銀幕,但卻由于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領導的抗議而無疾而終。
  1965年,出現了一部由格察?馮?勞德瓦尼(Géza von Radványi)導演的德語版本,後來被剝削電影導演克羅格?巴布引入了美國。迄今爲止,最後的一個電影版本是1987年在電視上播映的版本。該版本由斯坦?萊森導演,約翰?蓋伊(John Gay)改編,出演主要演員的角色有埃弗裏?布魯克斯、菲麗西亞?拉沙德、愛德華?伍德沃德、珍妮?劉易斯(Jenny Lewis)、塞繆爾?L?傑克遜與金尼(Endyia Kinney)。
  除了真人電影對《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改編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動畫卡通的改編版本。這樣的動畫有:華特迪士尼的《米奇的情節劇》(1933年),其中迪士尼的經典角色被塗上了誇張的黑臉與橙紅的嘴唇;兔八哥卡通《南方油炸兔》(1953年),其中兔八哥把自己裝扮成了湯姆叔叔,並唱著“我的肯塔基故鄉”企圖越過梅森-狄克遜線;《湯姆叔叔的平房》(1937),一部由特克斯?埃弗裏監制的華納兄弟卡通;《冰上的伊麗莎》(Eliza on Ice,1944年),由保羅?特裏制作的《太空飛鼠》卡通最早的幾集之一;以及《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aña,1947年),由特克斯?埃弗裏導演的一部8分鍾長的卡通。
  《湯姆叔叔的小屋》還曾對大量的電影産生過影響,包括1915年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這部頗具爭議性的電影故意地將一個類似于湯姆叔叔家的小屋引入到了劇情的高潮:在小屋中,南方白人與他們從前的敵人(北方軍)聯合了起來,去一同捍衛“雅利安人的天賦權利”。學者認爲,對類似小屋的重用,會讓當時的觀衆理解其涵義並同電影産生共鳴。
  其他受《湯姆叔叔的小屋》影響的電影,還包括有:《漣漪》(Dimples,1936年秀蘭?鄧波兒主演的電影)、“湯姆叔叔的叔叔”(“Uncle Tom's Uncle”,系列電影《我們這一夥》在1926年的一集)、羅傑斯和哈默施泰因的音樂劇《國王與我》(其中有一場以傳統暹羅風格表演的芭蕾舞“托馬斯叔叔的小房子”,“Small House of Uncle Thomas”)以及《紐約黑幫》(其中,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與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的角色加入了一場改編自《湯姆叔叔的小屋》的假想戰爭)。

湯姆叔叔的小屋
 
  《湯姆叔叔的小屋:卑賤者的生活》(Uncle Tom's Cabin; or, Life Among the Lowly),又譯作《黑奴籲天錄》、《湯姆大伯的小屋》,是美國作家哈裏特?比徹?斯托(斯托夫人)于1852年發表的一部反奴隸制小說。這部小說中關于非裔美國人與美國奴隸制度的觀點曾産生過意義深遠的影響,並在某種程度上激化了導致美國內戰的地區局部沖突。
  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斯托夫人,是哈特福德女子學院(Hartford Female Academy)的一名教師,同時,她也是一位積極的廢奴主義者。全書圍繞著一位久經苦難的黑奴湯姆叔叔的故事展開,並描述了他與他身邊人——均爲奴隸與奴隸主——的經曆。這部感傷小說深刻地描繪出了奴隸制度殘酷的本質;並認爲基督徒的愛可以戰勝由奴役人類同胞所帶來的種種傷害。
  《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小說是19世紀最暢銷的小說(以及第二暢銷的書,僅次于最暢銷的書《聖經》)並被認爲是刺激1850年代廢奴主義興起的一大原因。在它發表的頭一年裏,在美國本土便銷售出了三十萬冊。《湯姆叔叔的小屋》對美國社會的影響是如此巨大,以致在南北戰爭爆發的初期,當林肯接見斯托夫人時,曾說到:“你就是那位引發了一場大戰的小婦人。”後來,這句話爲衆多作家競相引用。
《湯姆叔叔的小屋》以及受其啓發而寫作出的各種劇本,還促進了大量黑人刻板印象的産生,不少的這些形象在當今都爲人們所熟知。譬如慈愛善良的黑人保姆、黑小孩的原型、以及順從、堅忍並忠心于白人主人的湯姆叔叔。最近幾十年來,《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這些消極成分,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這本書作爲“重要的反奴隸制工具”的曆史作用。

小說的起源

  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斯托夫人,是哈特福德女子學院(Hartford Female Academy)的一名教師,也是一名積極的廢奴主義者。1850年,美國通過了第二部《逃亡奴隸法》,將協助奴隸逃亡定爲非法行爲予以懲處,並限縮逃亡者與自由黑人所擁有的權利;爲了回應這部法律,斯托夫人寫成了這部小說。小說的絕大部分都是在緬因州的不倫瑞克鎮完成的;斯托夫人的丈夫卡爾文?斯托(Calvin Stowe)在任教于當地他的母校鮑登大學。  
  《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一部分創作靈感來自喬賽亞?亨森的自傳。亨森是一位黑人男性,他曾是奴隸主艾薩克?賴利(Isaac Riley)所擁有的一名奴隸,生活並勞作于馬裏蘭州北貝塞斯達地區的3,700英畝(15平方千米)煙草種植園中。1830年,亨森逃到了上加拿大省(即今安大略省),並擺脫了奴隸身份;此後,他協助了一些逃亡奴隸抵達該地,自己也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並寫出了他的回憶錄。斯托夫人自己也曾明確地承認,是亨森的作品啓發了她,從而讓她寫出了《湯姆叔叔的小屋》。當斯托夫人的書聞名于世後,亨森以《湯姆叔叔的回憶錄》(The Memoirs of Uncle Tom)爲名再度發表了他的自傳,並在美國與歐洲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斯托夫人在她的小說中借用了亨森家的名稱。亨森的家在1940年代成爲了一座博物館,即今日安大略省德累斯頓附近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曆史遺迹。而亨森在奴隸時期所居住的那間小屋,至今還遺存在馬裏蘭州的蒙哥馬利縣境內。
  西奧多?德懷特?韋爾德與格裏姆克?西斯特斯合著的《美國的奴隸制度:千人目擊證詞》(American Slavery As It Is: Testimony of a Thousand Witnesses)一書,亦被確認爲小說的部分材料來源。斯托夫人也表示說,當她居住在與蓄奴的肯塔基州一河相隔的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時,她曾采訪過大量逃亡至該地的奴隸,而此中獲得的材料後來亦成爲了其小說的基礎。在辛辛那提市,有著一些地下鐵路秘密網絡的廢奴主義支持者,他們積極于幫助那些從南方逃亡的奴隸。
  在1853年發表的《湯姆叔叔小屋題解》一書中,斯托夫人提到了寫作這部小說的大量靈感與材料來源。斯托夫人發表《題解》這部寫實作品的原因,是爲了支持她對奴隸制度惡行的主張。不過,後來的研究也指出,在出版《湯姆叔叔的小屋》之前,斯托夫人實際上並未閱讀過《題解》中提到的不少作品。

發表與出版

  《湯姆叔叔的小屋》最初發表在廢奴主義者雜志《國家時代》(National Era)中。從1851年6月5日起,總共連載40周。由于小說的故事大受歡迎,出版商約翰?朱伊特(John Jewett)找到了斯托夫人,建議她將連載集結成書出版。雖然斯托夫人起初懷疑是否有人願意以書本的形式來閱讀《湯姆叔叔的小屋》,但她最後還是同意了這一建議。
  因爲深信這本書將會名聞于世,朱伊特(在當時)作出了一項不同尋常的決定——將哈馬特?比林斯雕制的6張全頁插圖印入第一版中。1852年3月20日,這部小說開始以書本的形式出版,其第一版很快便被搶購一空。不久後,又印刷出版了多個版本(其中包括1853年出版的豪華版,帶有比林斯繪制的117張插圖。
  在發表的頭一年裏,《湯姆叔叔的小屋》在美國本土便銷售出了三十萬冊副本,並最終成爲了19世紀全世界最暢銷的小說(以及第二暢銷的書,僅次于最暢銷的書《聖經》)。幾乎每種主要的語言都有其譯本面世。在許多早期版本中,都帶有詹姆斯?謝爾曼牧師撰寫的序言。謝爾曼是倫敦的一位公理會牧師,以其廢奴主義觀點而聞名。
  《湯姆叔叔的小屋》在英格蘭的銷售也同樣十分順利。1852年5月,當倫敦第一版發行後,便銷售出了二十萬冊。在隨後的幾年間,有超過150萬冊的副本在英格蘭傳播,盡管其中的絕大部分都屬于盜版(在美國也有同樣的情況發生)。

情節概要

  小說開始于肯塔基州農場主亞瑟?謝爾比正面臨著將因欠債而失去其田地的困境。盡管他與她的妻子(埃米莉?謝爾比)對待他們的奴隸十分友善,但謝爾比還是決定將幾名奴隸賣給奴隸販子來籌集他急需的資金。被賣掉的奴隸有兩名:其一爲湯姆叔叔,一位有著妻子兒女的中年男子;其二爲哈裏,是埃米莉的女仆伊麗莎的兒子。埃米莉並不喜歡對這個主意,因爲她曾經對其女仆許諾說,她的兒子絕對不會被賣掉;而埃米莉的兒子喬治?謝爾比也不願意讓湯姆離開,因爲他把湯姆視爲自己的良師益友。
  在伊麗莎逃亡途中,她偶然遇見了比她先一步逃走的丈夫喬治?哈裏斯,他們決定前往加拿大。然而,他們卻被一個名叫湯姆?洛克的奴隸獵人盯上了。最後,洛克與他的同夥誘捕了伊麗莎與她的家人,這導致喬治被迫向洛克開槍。擔心洛克死掉的伊麗莎,說服了喬治,將這名奴隸獵人送到了附近的貴格會定居點以接受治療。
  回到新奧爾良後,聖克萊爾與他的北方堂姐奧菲利亞因對奴隸制的不同見解而發生了爭吵。奧菲利亞反對奴隸制度,但卻對黑人持有偏見;然而,聖克萊爾則卻認爲自己沒有這些偏見,即便他自己便是一位奴隸主。爲了向他的堂姐說明她關于黑人的觀點是錯誤的,聖克萊爾買入了一名黑人女孩托普西,並請奧菲利亞去教育托普西。
  在湯姆與聖克萊爾一同生活了兩年後,伊娃得上了重病。在她死之前,她在一場夢境中夢見了天堂,她把這場夢告訴了她身邊的人。由于伊娃的死與她的夢境,其他的人決定改變自己的生活:奧菲利亞決定抛棄自己從前對黑人的偏見,托普西則說她將努力完善自己,而聖克萊爾則承諾將給予湯姆以自由。
  在聖克萊爾履行他的諾言之前,他卻因爲介入一場爭鬥而被獵刀刺死。聖克萊爾的妻子拒絕履行其丈夫生前的承諾,在一場拍賣會中將湯姆買給了一名凶惡的農場主賽門?勒格裏。勒格裏(他並不是當地出生的南方人,而是從北方來的移民)將湯姆帶到了路易斯安那州的鄉下。湯姆在這裏認識了勒格裏的其他奴隸,其中包括埃米琳(勒格裏在同一場拍賣會裏買到了她)。當湯姆拒絕服從勒格裏的命令去鞭打他的奴隸同伴時,勒格裏開始對他心生厭惡。湯姆遭受到了殘忍的鞭笞,勒格裏決意要壓垮湯姆對上帝的信仰。但湯姆拒絕停止對《聖經》的閱讀,並盡全力安慰其他奴隸。在種植園期間,湯姆認識了勒格裏的另一名奴隸凱茜。凱茜先前在被拍賣的時候,曾被迫與她的子女分離;由于不堪忍受另一個孩子被出賣的痛苦,她殺死了自己的第三個孩子。
  在這個時候,湯姆?洛克回到了故事中。在被貴格會教徒治愈後,洛克發生了改變。喬治、伊麗莎與湯姆在進入加拿大後獲得了自由。而在路易斯安那州,當湯姆叔叔對上帝的信仰就快被在種植園中遭受的折磨所擊垮時,他經曆了兩次夢境——一次是耶穌,而另一次則是伊娃——這使得他決意保留自己對基督的信仰直至死亡。他鼓勵凱茜逃跑,並讓她帶上埃米琳。當湯姆拒絕告訴勒格裏凱茜與埃米琳逃往何方時,勒格裏命令他的監工殺死湯姆。在他垂死時,湯姆寬恕了兩位監工野蠻毆打他的行爲:受其品格的感召,這兩人都皈依了基督。在湯姆臨死前,喬治?謝爾比(亞瑟?謝爾比的兒子)出現了,他要買回湯姆的自由,但卻發現這已經太遲了。
在乘船通往自由的路上,凱茜與埃米琳遇見了喬治?哈裏斯的姐姐,並與她一同前往加拿大。曾經有一次,凱茜發現伊麗莎便是她失散已久的女兒。而現在他們終于重逢了,他們前往了法國,並最終抵達了利比裏亞——一個容納前美國黑奴生活的非洲國家。在那裏,他們又見到了凱茜失散已久的兒子。喬治?謝爾比回到了肯塔基州的農場,釋放了他全部的奴隸,並告訴他們,要銘記湯姆的犧牲以及他對基督真義的信仰。

主題

  《湯姆叔叔的小屋》的全書都被同一個主題所主宰:奴隸制度的罪惡與不道德。當斯托夫人在她的文字裏寫入次要的主題時——譬如母親的道德權威以及由基督教提供拯救的可能性——她都會強調這些主題與奴隸制的恐怖之間的聯系。幾乎在小說的每一頁裏,斯托夫人都在積極推動著“奴隸制度不道德”這一主題,有些時候她甚至會改變故事敘述的口吻,以向人們“布道”奴隸制的破壞天性(譬如,在載著湯姆前往南方州的輪船上,有一名白人女性這樣說道:“奴隸制的最可怕之處就在于對感情和親情的踐踏——比如拆散人家的骨肉。”)通過對黑奴制度拆散他人家庭的刻畫,斯托夫人用文字展現出了奴隸制度罪惡。“在自由的土地上,逃亡者們安全了。”
  因爲斯托夫人認爲母性是“所有美國人生活中的道德與倫理模範,”並相信,只有女性才擁有將美國從奴隸制的惡魔手中拯救出來的道德權威;這便是《湯姆叔叔的小屋》中表達出的另一個主題:女性的道德力量與聖潔。在書中,這種角色的例子有伊麗莎——一位帶著小兒子逃亡的黑奴(並最終與其全家團聚),或者小伊娃——她被視爲一名“理想的基督徒”;正是通過這樣的角色,斯托夫人表明了這一觀點:女性能夠拯救她們身邊的人,哪怕是最不道義的人。但後來的評論也提到,斯托夫人筆下的女性角色一般都以家庭主婦的老套形象出現,而不是現實中的女性。此外,斯托夫人的小說“重申了女性所發揮的影響的重要性”,並爲隨後幾十年裏女權主義運動道路的鋪平作出了貢獻。
  斯托夫人的清教徒宗教信仰顯露于小說的結尾,並延及所有的主題;她對基督教的本性進行了探索,並認爲基督教神學與奴隸制度有著無法調和的矛盾。當伊娃死後,湯姆懇求摯愛她的聖克萊爾“回望耶穌”時;當湯姆死後,喬治?謝爾比用“做一個基督徒多好啊”來稱頌他時;這一主題都得到了最明確不過的彰顯。因爲在《湯姆叔叔的小屋》中,基督教的主題占有很大的分量,並由于斯托夫人在小說中直接且頻繁地發出宗教信仰上的感慨,這本小說還常被認爲帶有“布道書的形式”。

風格

  《湯姆叔叔的小屋》具有19世紀感傷小說與家庭小說(亦稱做女性小說)中常見的感性與戲劇性的風格。在斯托夫人的時代,這一類型的小說是最爲流行的小說:它們趨向于去描述女性主角,其寫作風格常能喚起讀者的同情與感動盡。管如此,《湯姆叔叔的小屋》與其他的感傷小說所不同的是,前者將其中心焦點集中于奴隸制這種大型話題,並以一名男性作爲故事的主角;不過,斯托夫人亦試圖去引出讀者的某種強烈情感(譬如讓讀者爲小伊娃的死而哭泣)。這一寫作類型的力量可通過同時代讀者的反應顯現出來。斯托夫人的一位朋友喬治亞娜?梅(Georgiana May)曾經寫信給她談到:“我昨晚子夜醒來,耗盡終夜讀完了這本書。此後,我再也不能望著小孩子垂死而無動于衷。”。據描述,另一名讀者完全地著迷于這本小說,他甚至考慮把自己的女兒改名爲伊娃。顯而易見的是,小伊娃的死對當時的許多讀者造成了影響:單在1852年,波士頓便有300名女嬰被取名爲伊娃。一幅1881年的劇院海報
  盡管在讀者中得到了肯定,但在其發表後的幾十年裏,文藝評論家們都否定了《湯姆叔叔的小屋》以及其他感傷小說中展現出的這種風格,因爲這類小說是由女性寫成,並過于突出地描寫了“女性多愁善感的情感”一位文藝評論家認爲,如果這部小說與奴隸制沒有關聯,“它不過就是一部普通的感傷小說”。另外一名評論家則將這本書描述爲“基本上就是一堆苦力勞作出的毫無意義的碎片”。喬治?惠徹(George Whicher)在他的《美國文學史》(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中對這本書嗤之以鼻,將之斥爲“周日學校小說”,並充滿著“露骨描述的情節、幽默與悲傷”。
  然而,在1985年時,簡?湯普金斯(Jane Tompkins)在她劃時代的《傑出的設計:美國小說的文化成果》(In Sensational Designs: The Cultural Work of American Fiction)一書中改變了這一觀點。湯普金斯盛贊了其他評論家拒絕承認的感傷風格,並提出,感傷小說展現了女性的情感擁有改善世界的力量。她還認爲,包括《湯姆叔叔的小屋》在內的流行于19世紀的家庭小說,有著“理智的複雜性、雄心與機智”;而《湯姆叔叔的小屋》“對美國社會的批判要比霍桑與梅爾維爾這些更知名小說家的批評更具毀滅性。”
  盡管後來關于《湯姆叔叔的小屋》風格的觀點已有所改變,但由于這部小說的寫法與絕大多數現代小說大相徑庭,今日的讀者往往會覺得這部作品的內容晦澀、做作、“甚至老掉牙了”。

對小說的反應

  《湯姆叔叔的小屋》所發揮的作用“在曆史上只有少數其他的小說能夠企及。”。隨著小說的出版,《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廢奴主義觀點曾引發了一場奴隸制度擁護者們(他們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來反駁這部小說)的抗議狂潮。此外,作爲一部暢銷書,《湯姆叔叔的小屋》還對後來的抗議文學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厄普頓?辛克萊的《叢林王子》)。  
  《湯姆叔叔的小屋》出版伊始,美國南方的人們便被這部小說激怒了。而奴隸制度的支持者們也對它進行了嚴厲的批判。
  著名的南方小說家威廉•吉爾摩•西姆斯聲稱,《湯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完全錯誤的作品,而其他人則稱這部小說在犯罪和造謠。在這場大範圍的反應中,亞拉巴馬州莫比爾市的一名書商因銷售這本書而被迫離開了城市,而斯托夫人本人也收到了不少威脅她的信件(甚至有一包裝著一名奴隸的耳朵的郵件)。不久之後,許多像西姆斯這樣的南方作家便紛紛發表了他們反對斯托夫人小說的作品(參見後文反湯姆一節)。
  一部分評論家強調,斯托夫人缺少在南方生活的閱曆,從而(在他們看來)導致她對這一地區進行了不准確的描述。他們舉例說,斯托夫人從未涉足過南方的種植園。然而,斯托夫人也解釋道,她書中的角色,是基于她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居住時,從逃亡奴隸那裏聽來的故事。據稱:“她親身觀察到的幾次事件激勵了她去寫作[這本]著名的反奴隸制小說。她曾俄亥俄河上目睹這些場景,包括親眼看到一對夫婦被奴隸主活生生地拆散。此外,報紙與雜志上的記錄與報道,也爲當時還在構築中的情節提供了素材。”
  爲了回應這些批評,斯托夫人于1853年發表了《湯姆叔叔的小屋題解》一書,以圖證明小說對奴隸制度描述的真實性。在這本書中,斯托詳述了《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每一位主角,提到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並同時對南方的奴隸制度進行了“比小說中更爲淩厲的攻擊”。與小說一樣,《湯姆叔叔的小屋題解》也成爲了一本暢銷書。需要提到的一點是,雖然斯托夫人聲稱《湯姆叔叔的小屋題解》中記錄了她先前所使用的參考來源,而在實際上,有不少作品都是在她發表小說之後才讀到的。
  盡管斯托夫人的研究中帶有猜測與缺陷,盡管奴隸制的擁護者進行了尖刻的攻擊,但這本小說依然吸引了許多美國人的想象力。根據斯托夫人的兒子描述,當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于1862年與斯托見面時,林肯曾評論道:“你就是那位引發了一場大戰的小婦人。”曆史學家們並不能確認林肯是否真的說過這句話;而在與林肯見面的幾個小時後斯托夫人寫給她丈夫的信中,也未曾提及該評論。自此以後,許多作家都稱贊了這本小說,稱其集中表達了北方對不公正的奴隸制度與《逃亡奴隸法》的憤怒,贊其爲廢奴主義運動注入了前進的動力。聯邦一方的一名將軍及政治家詹姆斯•貝爾德•韋弗曾說過,正是這本書讓他開始積極地投身到廢奴主義運動當中的。
  《湯姆叔叔的小屋》在英格蘭也引起了公衆的巨大興趣。倫敦第一版出版于1852年5月,共計賣出了二十萬冊副本。英國人對美國的反感也是其大受歡迎的部分原因。有一位著名的作者曾寫道:“‘湯姆叔叔’在英國的大肆流行並不是出于[對奴隸制度的]憎惡與報複,而是出于國家層面上的嫉妒與虛榮。我們被美國的狂妄所刺痛已經很久了——我們疲于聽到她那所謂全世界最自由與最文明國家的自誇。我們的神職人員討厭她的自發政府體制 ——我們的保守分子討厭她的民主主義——我們的輝格黨討厭她的暴發戶——我們的激進分子討厭她的好辯、討厭她的傲慢、還討厭她的野心。所有的黨派都爲斯托夫人的背叛而歡呼雀躍。”。美國內戰時期的駐英公使老查理斯•弗朗西斯•亞當斯後來曾談到:“1852年出版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卑賤者的生活》,在當時偶然的環境幫助下,對全世界造成了直接、可觀與印象深刻的影響,而這些影響比此前任何一本書所造成的影響更爲巨大。”。
這部小說被翻譯成了幾乎每一種語言,包括中文(林紓的文言文譯本,是第一部有漢譯的美國小說)與阿姆哈拉語(譯成于1930年,以支持埃塞俄比亞結束該國黑人苦難的努力)。這本書傳閱的範圍相當廣泛,以致著名的精神病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報告說,他認爲有許多患者表現出的施虐與受虐傾向,是受《湯姆叔叔的小屋》中鞭打奴隸的情節的影響。

文學意義與評論

  作爲在美國的第一部被廣泛傳閱的政治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不僅對美國文學的發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還廣泛地影響了抗議文學的發展。後來厄普頓•辛克萊的《叢林王子》與雷切爾•卡森的《寂靜的春天》都是受《湯姆叔叔的小屋》影響至深的作品。
  盡管有此毋庸置疑的意義,但對《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流行看法是“一部混合了兒童寓言與傳道的書”。許多文藝評論家也批評這部小說“只是一部感傷小說”;在喬治•惠徹的《美國文學史》中,他寫道:“斯托夫人或她的手作都不是這部小說大受歡迎的原因;其作者的才略與一名周日學校小說的編者相比並無二樣。她最多不過就是有著大量現成的情節、幽默與悲情,然後把這些流行的元素湊成一本書罷了。”
  不過,也有一些評論家稱贊了這本小說。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認爲:“把自己完全地置身于湯姆叔叔的小屋中……會證明那些令人震驚的經曆。”簡•湯普金斯則認爲,這本小說是美國文學中的經典之一,並懷疑當時如此之多的針對該小說的批評完全是因爲它太受歡迎了。
除了像譴責奴隸制那樣明顯的主題以外,斯托夫人在小說中所試圖表達出的其他觀點一直是學者們多年來研究的一個主題,並爲之提出了多種假設理論。舉例而言,作爲一名虔誠的基督徒與積極的廢奴主義者,斯托夫人將她的許多宗教觀點融入了小說當中。
某些學者認爲,斯托夫人通過她的小說,爲困擾著許多奴隸制度反對者的道德與政治難題提供了一個解決途徑。所謂的道德與政治難題是:即使阻止奴隸制的行爲有 著反對罪惡的正當性,然而,爲了反對奴隸制度的暴力而以暴制暴,並違犯奴隸制惡法的行爲是否有違道德公義?斯托夫人筆下的哪位角色又值得效法,是順從的湯 姆叔叔還是挑釁的喬治•哈裏斯?斯托夫人的解決方案類似于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如果每個人都能誠摯地去審視上帝的教義並遵守之,那麽他們都將成爲上帝的信徒。
  學者們還認爲,這本小說表達了自由土壤運動的價值觀。在此觀點下,喬治•哈裏斯這樣的角色成爲了自由勞動者信條的形化,而奧菲利亞這樣的複雜角色則代表著那些默許與奴隸制度妥協的北方人。與奧菲利亞形成鮮明 對比的是黛娜——一位受情感驅使的廚師。在小說的情節裏,奧菲利亞最終被轉變了,就像美國共和黨(在三年後)宣布北方必須改變自己,並捍衛其反奴隸制度的原則一樣。
  有觀點認爲,女權主義理論也是小說的一部分,因爲小說批評的是父權制下的奴隸制度。斯托夫人認爲,在由奴隸主與奴隸所組成的家庭基礎中,血緣的關系要濃于父權家長式的關系。此外,斯托夫人將國家的團結視爲家庭的延伸,因而國家意識源于對一個共有種族的維系。因此,她呼籲建立屬于自由奴隸且不融入美國社會的非洲人殖民地。
  還有觀點認爲,這本書試圖通過重新定義男性特征來作爲廢除奴隸制度的關鍵一步。 在此觀點下,廢奴主義者不得不開始去抵抗那些積極進取與占優勢地位的男性形象,這一形象是在19世紀早期的征服與殖民中發展起來的。爲了改變這種男子漢的 概念,以使男性不因反對奴隸制而危及自身形象或自身在社會上的地位,一些廢奴主義者吸收了婦女參政、基督教以及消極主義的原則,認爲男性應該去合作、去同 情、去展現公民精神。而廢奴主義運動中的其他人則認爲,傳統、積極的男性特征不應被改變。斯托夫人筆下的所有男性都是以上兩種男性的代表。

刻板印象的産生與普及

  在最近的幾十年來,學者與讀者們批評這本書在描述其中的黑人角色時,帶有一種居高臨下的種族主義語氣;特別是在角色的出現、說話、習性,以及湯姆叔叔接受其命運的被動性上。小說中對非裔美國人刻板印象的使用與創造所産生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因爲《湯姆叔叔的小屋》曾是19世紀全世界最暢銷的小說。因此,這本書(以及書中附帶的插圖與相關的戲劇作品)在將這些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地植入美國精神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湯姆叔叔的小屋》中出現的黑人刻板印象:
  • “快樂的黑鬼”(“happy darky”,如慵懶、無憂無慮的山姆);
  • 被當成性工具的淺膚黑白混血兒(“mulatto”,這樣的角色有:伊麗莎、凱茜與埃米琳);
  • 慈愛的黑人保姆(“mammy”,譬如聖克萊爾種植園中的廚師瑪咪);
  • 黑人小孩的刻板印象(“Pickaninny”,如托普西);
  • 湯姆叔叔,或熱切于取悅白人的非裔美國人(如湯姆叔叔)。需要注意的是,斯托夫人的本意是將湯姆塑造成一位“高貴的英雄”。而“恭從于白人的諂媚傻瓜”這一刻板印象顯然是由後來相關的舞臺作品造成的,而這已不在斯托夫人的掌控之中。
  最近幾十年來,《湯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這些消極成分,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這本書作爲“重要的反奴隸制工具”的曆史作用。對小說解讀的變化源于詹姆斯•鮑德溫的一篇名爲《每個人的抗議小說》(Everybody’s Protest Novel)的文章。在文中,鮑德溫將《湯姆叔叔的小屋》稱爲一部“非常糟糕的小說”,稱其描寫種族的手法非常遲鈍,在審美上看來也十分粗劣。
  在1960年代與70年代,黑人權力與黑人藝術運動者對這本小說進行了批評。認爲湯姆叔叔這樣的角色是“種族的背叛者”,(在部分觀點裏)甚至認爲湯姆要比最惡毒的奴隸主還要壞。在這段時期裏,對書中出現的其他刻板印象的批評也日漸增長。
  在最近幾年來,小亨利•路易斯•蓋茨等學者重新對《湯姆叔叔的小屋》進行了解讀,並認爲這本書是“美國種族關系的核心文獻,以及對這些關系特征進行的一次意義重大的道德與政治探索。”

反湯姆文學

  爲了反擊《湯姆叔叔的小屋》,美國南方的作家們發表數量衆多的作品以反駁斯托夫人的小說。所謂的反湯姆文學,一般都站在維護奴隸制度的立場上,認爲斯托夫人筆下描述的奴隸制度是誇張不實的。這一類的作品大都展現了家長式的白人奴隸主與其純潔的妻子,他們都十分樂善好施,在其家庭式的種植園裏照顧著那些孩子般的奴隸們。在這些小說中,非裔美國人都被含蓄或直接地描述爲孩子般的人,離開白人的監護就無法獨立生活。
  最著名的幾本反湯姆作品有威廉?吉爾摩?西姆斯的《劍與梭》、瑪麗?亨德森?伊斯門的《菲莉絲阿姨的小屋》以及卡羅琳?李?亨茨的《種植園主的北方新娘》,其中最後一位作者在辛辛那提時曾與斯托夫人有過一段親密的朋友關系。西姆斯的書出版于斯托夫人小說發表的幾個月後,其中的許多章節與議論都圍繞著辯駁斯托夫人的書及其觀點而展開。亨茨的小說出版于1854年,在當時曾廣受傳閱,但現在基本上已被遺忘了;這本小說通過描述一位嫁給南方奴隸主的北方婦女——一名廢奴主義者的女兒——的所見所聞,爲奴隸制度進行了辯護。
  在《湯姆叔叔的小屋》出版到南北戰爭爆發前的近十年間,總共有20到30部反湯姆作品面世。其中有兩本書的書名爲《這才是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 As It Is,其一爲W?L?史密斯所作,另一爲C?H?威利作),此外,還有一本是約翰?彭德爾頓?肯尼迪的作品。有超過一半的反湯姆作品都由白人女性寫成,西姆斯曾爲此諷刺說:“讓一位南方女性去反駁北方女性(指斯托夫人)看起來是善惡應得的報應。”

戲劇改編

  1886年《斯特森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海報舞臺演出
  盡管《湯姆叔叔的小屋》是19世紀最暢銷的小說,但更多的美國人是通過舞臺劇和音樂劇來了解到整個故事的,而不是通過原書。埃裏克?洛特(Eric Lott)在他的《托米圖德斯叔叔:種族話劇與作品模式》(Uncle Tomitudes: Racial Melodrama and Modes of Production)中估計,至少有三百萬人曾觀看過這類演出,其數目是小說發表頭一年裏發售量的十倍之多。
  由于當時並不嚴格的著作權法律,基于《湯姆叔叔的小屋》的舞臺作品在小說還在連載時便已經出現了。斯托夫人拒絕親自將小說改編爲戲劇,因爲她對戲劇有著清教徒式的不信任(盡管她在後來去看過喬治?艾肯改編的版本,而據弗朗西斯?安德伍德(Francis Underwood)描述,她對卡羅琳?霍華德(Caroline Howard)飾演的托普西感到十分“欣喜”)。斯托夫人的這一拒絕,讓舞臺作品的領域得以被衆多改編作品占據,部分改編作品的目的是爲了實現(各種各樣的)政治原因,但其餘的只不過是爲了進行商業投機。
  情節劇與黑臉雜秀是這些舞臺作品的共有元素。這些作品的政見有著巨大的差異——有一部分如實地反映了斯托夫人傷感的反奴隸制度的政見,另一部分則比較中性,甚至還有一些維護奴隸制度政見的作品。許多作品都蓄意地對黑人進行了種族諷刺;還有不少作品采用了斯蒂芬?大衆特創作的歌曲(其中有“我的肯塔基故鄉”、“故鄉的親人”與“Massa's in the Cold Ground”)。最著名的一出舞臺作品是由喬治?艾肯與H?J?康韋(H.J. Conway)合編的 。
在19世紀,《湯姆叔叔的小屋》的許多舞臺改編作品“在好幾年裏……支配了北方的流行文化”,到了20世紀早期,有一部分劇作依然還在演出中。

電影改編

  《湯姆叔叔的小屋》有著許多的電影版本。大部分的這些影片都攝制于默片時代(在當時,《湯姆叔叔的小屋》是被拍成電影次數最多的故事)。由于小說與舞臺作品持續地受到歡迎,許多觀衆都已經十分熟悉劇情中的角色,因此他們在觀看不帶對話的默片時並不會感到十分困難。
  《湯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個電影版本是最早的“全長”電影之一(在當時,“全長”意味著電影的長度大約在10到14分鍾之間)。這部1903年的電影由埃德溫?斯坦頓?波特導演,由白人演員扮裝黑人主角,而黑人演員則只充當臨時演員。這一版本與先前的許多舞臺作品都十分類似;此外,這部電影還描繪出了許多黑人的刻板印象(譬如在幾乎每個場合都由黑奴在跳舞,包括一場黑奴拍賣會上)。
  1910年,美國維塔格拉夫制片廠制作了由J?斯圖爾特?布萊克頓導演並由尤金?馬林(Eugene Mullin)改編的三卷長電影。據《戲劇之鏡》(The Dramatic Mirror)上的描述,這部電影是電影史上的“一次明顯的革新”,也是“第一次一家美國公司”發布三盤膠卷的戲劇電影。在當時,一部一盤膠卷的“全長”影片長約15分鍾。這部電影由弗洛倫斯?圖爾納、瑪麗?富勒、埃德溫?R?菲利普斯(Edwin R. Phillips)、弗洛拉?芬奇、熱納維耶芙?托賓與小卡萊爾?布萊克韋爾主演。
  在其後20年裏,至少有4部以上的電影改作問世。最後的一部默片版本發行于1927年,由哈裏?A?波拉德(他曾在1913年版的《湯姆叔叔的小屋》中飾演湯姆叔叔)導演。這部2小時長的電影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進行制作,也是默片時代預算花費第三多的電影(計180萬美元)。在這部電影中,黑人演員查爾斯?悉尼?吉爾平本是原定的湯姆叔叔飾演者,但卻由于他的“表演過于叛逆”而被制片廠取消了表演資格,並爲詹姆斯?B?洛所取代。這部電影與小說的一個不同的情節是,當湯姆叔叔死後,他變成了一個複仇的幽靈,並最終導致了賽門?勒格裏的死亡。當時的黑人電臺曾盛贊這部電影,但懼怕引起南方與白人電影觀衆激烈反應的制片廠,最終剪掉了爭議性的情景,包括影片開始時的黑奴拍賣會(其中,一位母親被迫與自己的幼子生生分離)。這部電影的劇本由波拉德、哈維?F?休(Harvey F. Thew)與A?P?揚格改編,字幕由沃爾特?安東尼撰寫;主要演員有:詹姆斯?B?洛、弗吉尼亞?格雷、喬治?西格曼、瑪加麗塔?菲舍爾、莫娜?雷與蘇泰文女士。
  在默片時代結束後的幾十年間,這部小說中的主題因被認爲太過敏感而未被繼續拍成電影。1946年,米高梅曾決定將這部小說再次搬上銀幕,但卻由于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領導的抗議而無疾而終。
  1965年,出現了一部由格察?馮?勞德瓦尼(Géza von Radványi)導演的德語版本,後來被剝削電影導演克羅格?巴布引入了美國。迄今爲止,最後的一個電影版本是1987年在電視上播映的版本。該版本由斯坦?萊森導演,約翰?蓋伊(John Gay)改編,出演主要演員的角色有埃弗裏?布魯克斯、菲麗西亞?拉沙德、愛德華?伍德沃德、珍妮?劉易斯(Jenny Lewis)、塞繆爾?L?傑克遜與金尼(Endyia Kinney)。
  除了真人電影對《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改編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動畫卡通的改編版本。這樣的動畫有:華特迪士尼的《米奇的情節劇》(1933年),其中迪士尼的經典角色被塗上了誇張的黑臉與橙紅的嘴唇;兔八哥卡通《南方油炸兔》(1953年),其中兔八哥把自己裝扮成了湯姆叔叔,並唱著“我的肯塔基故鄉”企圖越過梅森-狄克遜線;《湯姆叔叔的平房》(1937),一部由特克斯?埃弗裏監制的華納兄弟卡通;《冰上的伊麗莎》(Eliza on Ice,1944年),由保羅?特裏制作的《太空飛鼠》卡通最早的幾集之一;以及《湯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aña,1947年),由特克斯?埃弗裏導演的一部8分鍾長的卡通。
  《湯姆叔叔的小屋》還曾對大量的電影産生過影響,包括1915年的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這部頗具爭議性的電影故意地將一個類似于湯姆叔叔家的小屋引入到了劇情的高潮:在小屋中,南方白人與他們從前的敵人(北方軍)聯合了起來,去一同捍衛“雅利安人的天賦權利”。學者認爲,對類似小屋的重用,會讓當時的觀衆理解其涵義並同電影産生共鳴。
  其他受《湯姆叔叔的小屋》影響的電影,還包括有:《漣漪》(Dimples,1936年秀蘭?鄧波兒主演的電影)、“湯姆叔叔的叔叔”(“Uncle Tom's Uncle”,系列電影《我們這一夥》在1926年的一集)、羅傑斯和哈默施泰因的音樂劇《國王與我》(其中有一場以傳統暹羅風格表演的芭蕾舞“托馬斯叔叔的小房子”,“Small House of Uncle Thomas”)以及《紐約黑幫》(其中,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與丹尼爾?戴-劉易斯飾演的角色加入了一場改編自《湯姆叔叔的小屋》的假想戰爭)。

評價

  構成那次巨大戰爭--南北戰爭導火線的,想不到竟是這位身材矮小的、可愛的夫人。她寫了一本書,釀成了偉大的勝利。--美國總統 林肯
  斯陀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勝利。--美國詩人 亨利?郎費羅
  《湯姆叔叔的小屋》攪動了美國表面的藝術,頓時引起一場騷動,並宣告一個特殊時辰來臨。--美國學者 詹姆斯
  斯陀夫人所作的《黑奴籲天錄》(《湯姆叔叔的小屋》的另一譯名)描寫了黑奴受地主虐待之苦況,辛酸入骨,讀者爲之淚下,于是激起南北戰爭,而黑奴才獲得自由了。--作家 蘇雪林
  第一次聽到了美國女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說《黑奴籲天錄》,美國南部黑奴們的悲慘命運和他們勇敢抗爭的故事,心激動不已,緊握著眼淚濕透的手絹,在枕上翻來覆去,久久不能入寐。--作家 冰心
http://baike.baidu.com/view/210375.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2,998) | 回應(8)|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麥爾坎X》
此分類上一篇:《梅崗城故事》

D’Artagnan
來看"黑奴軍售錄".......(喂)
2010-02-02 12:56:48
版主回應
美國對台5項軍售
歐巴馬黑奴之後?
2010-02-03 08:52:34
阿楨
台灣論:邏輯邪34/66

《台灣論》係啥米碗糕
怎會變台獨的專利品呢
應該學美國民族大熔爐
族群融合擺脫族群幽靈

美國還不是熔成WASP火爐
好比台灣論成福佬沙文主義
對中華民國屎很敏感很史盲
又有獨特的台獨屎觀道德觀
中國反日是盲目的民族主義
台灣親日是皇民的愛國主義
忘了日本殖民台灣屎有多臭

如此屎盲啊,那就來聞香一下,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如何依理性專業事實、析判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民族國家主義、族國主義),國家主義(nationalism),種族主義(racialism,種族偏見、種族歧視),帝國主義(imperialism),是四種相關但又各具特質的概念。從廣義來看,古希羅、英、法、德、日、美、俄、中等都具四種特質,其實只要能力允許都會兼具,比如台灣民族主義就含有河洛種族主義、台灣國國家主義、和經濟上東南西進的後帝國主義。但就狹義而言,民族主義產生於君主專制之後。國家主義是指國家具無上權威,對內外均可為所欲為。種族主義是指白人優越論,尤其希特勒的滅種運動。而帝國主義是西方族國主義興起之後為爭奪市場和殖民地而產生的。
  後三者人人皆貶之,但民族(愛國)主義則令人愛恨交加,其因是它夾雜著從共同的語言、宗教、血統、習慣、風俗、文化,到求國家統一而強調民族靈魂、文化傳統、國家精神,再到積極地擴張民族國家的對外發展等。以西方民族國家形成來看,均包含了這些,由此可知Arendt認為西方資本主義之前的民族國家因是人民基於真誠,主動組成政府和國家,是其有公共領域政治自由的國家,故不會像資本主義下的種族主義和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是謬,台灣民族主義亦然!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318452
2014-06-18 07:39:19
圖博館
喬治·華盛頓奴隸名單手稿曝光約於1799年左右手寫

2016-05-19,美國弗吉尼亞佛瑞德·史密斯之喬治·華盛頓研究國家圖書館,華盛頓於1799年左右手寫的弗農山莊奴隸名單曝光
  華盛頓11歲那年便從父親的遺產中繼承了10名奴隸。此後,他繼續購買奴隸——其中有直接從奴隸市場購買的,也有在旁系親屬死亡後收購過來的。1759年,在富有的寡婦馬莎·丹德里奇·卡斯蒂斯嫁給華盛頓之後,他們豢養奴役的人數達到了頂峰。華盛頓的新妻子為弗農山莊帶來了80多名奴隸。在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前夕,有將近150個靈魂被算作華盛頓夫婦的私有財產。
  1775年4月,美國獨立戰爭打響兩天之後,喬治·華盛頓在弗吉尼亞州的一個城鎮登出一則廣告,懸賞捉拿10個逃亡奴隸。其中兩個是“尼格羅奴隸”,即黑人奴隸;另外8個是白人奴隸,其中包括來自蘇格蘭的中年製磚匠威廉·韋伯斯特和20歲的托馬斯·皮爾斯(一位來自布里斯托爾的木工)。
  1789年,華盛頓成為美國首任總統,這名成為總統的種植園主不但准許黑奴制度的存在,自己也使用了大量的奴隸。為了維持自己的財富、生活方式和名聲,華盛頓需要奴隸們為他勞動。
  華盛頓是美國的國父,是獨立、民主、自由的象徵,他同時又是奴隸主。這兩面都是真實的,甚至可以說密不可分。然而我們在社交平台更多看到的是對華盛頓一邊倒的讚美(有些甚至硬傷頗多),而對其蓄奴的事實不聞不問,這似乎也算是中國的輿論場中有趣的現象之一。
  2014年11月,某位大V“盛讚”華盛頓歸隱田園的故事,不少網友一一指出微博中存在的常識性錯誤,比如華盛頓領導的是美國對外的獨立戰爭而非內戰,而且打完沒幾年,華盛頓就當選總統後又連任等等
  華盛頓死於1799年12月14日。在他去世時,弗農山莊的318名奴隸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列在總統名下。華盛頓曾立下遺囑,要求在他妻子去世後解放在他個人名下的奴隸。他終於在死的時候完成了生前一直不願做的事情。華盛頓之所以立下這樣的遺囑,恐怕也是因為他沒有親生子女繼承自己的遺產,使這個艱難的決定變得容易了許多。
  瑪莎·華盛頓活到了1802年,她死時將自己所有的“人員財產”留給了自己的繼承人。她沒有解放任何一名奴隸。
  回應
 華盛頓壓根不是欣然放棄連任回家的,而是在政治鬥爭中處於下風所致,最簡單的,查查他離任前後的報紙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居然有白人奴隸!我還以為美國祇有黑人奴隸,白人至少是公民
 債務奴隸
2016-05-27 11:13:19
圖博館
落櫻神斧,黑奴捕手,印第安屠夫,美國自由之父。華盛頓外號可真多,這些外號還充分體現了對立統一的哲學原理。
  華盛頓下台之後,美國很多的報刊、媒體、各種輿論發表了很多文章來攻擊華盛頓,在當時的美國輿論中間,華盛頓被塑造成了貪婪、狡詐、兇殘的形象,包括他用黑人的皮做皮靴,強姦黑人女奴,他家裡有多少地,在當時的美國人筆下,華盛頓是很荒淫無度的,是沒有道德底線的。如果在我們中國找一個詞,來對應美國人筆下的華盛頓的話,這個詞就是人渣。但是後來,美國人很快就清醒了,他們覺得美國人好不容易有一個比較優秀的總統,如果把華盛頓徹底搞掉了,那美國精神的基礎在哪裡?美國價值的根基在哪裡?於是,美國人就掀起了一場運動,就是“美化華盛頓”運動。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華盛頓的故事,包括他小時候用小斧頭砍樹等,很少有人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但是我告訴大家,我們今天看到關於華盛頓的各種故事,99%是假的。在“美化華盛頓”運動中,美國人找了很多專家,找了很多人編了很多關於華盛頓的正面故事。然後通過媒體、書籍、跨國公司等各種渠道把這些故事廣泛傳播,經過持久的宣傳,現在美國人提起華盛頓是充滿敬意的,再也不說他是人渣了,而且不僅美國人提到華盛頓充滿敬意,就連我們中國人,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人提到華盛頓,還會知道他幹過的見不得人的事嗎?不會了。華盛頓被美化、塑造成一個全世界都敬仰的領袖形象。
 早應該從根上揭開“民主,人權,自由”謊言,打好意識形態領域的防衛戰
 我主要的目的是我們國家的統一。如果因為統一而不釋放黑奴,我就這麼幹;
如果釋放黑奴可以完成統一,我也這麼幹;或者為了統一需要放一部分黑奴,一部分不放,我也願意幹。——1862年8月《給格利雷的信》林肯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6_05_26_361878.shtml
2016-05-27 11:14:39
阿楨
特朗普:將成立“1776委員會”普及美國“正史” 2020-09-18 觀察者網

  美國“官方”的建國年份為1776年,《獨立宣言》的簽署,標誌著美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然而,《紐約時報》的記者們卻于去年提出了“1619項目”(1619 Project),認為奴隸制開端才是美國“元年”:這一年首只運奴船載著20多個黑奴抵達北美,隨後開始了一段血腥殘暴的奴隸制歷史。
  “1619項目”引發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強烈不滿,在宣佈教授相關內容的學校得不到經費後,他又表示,將簽署行政令成立“1776委員會”(1776 Commission),以在美國學校中推廣“愛國主義教育”。
……..
  在黑人喬治•佛洛德遭到白人員警“跪殺”後,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雖然民眾的抗議活動批評種族主義政策並呼籲解決方案,但特朗普還是將重點放在了抗議者“不守規矩”的地方,例如一些示威者推翻了邦聯領袖以及其他具有爭議性人物的雕像,包括哥倫布和前總統傑克遜。
  7月4日,特朗普在拉什莫爾山(Mount Rushmore,俗稱總統山)上發表講話,發誓捍衛美國的“遺產”,抵禦他所說的“憤怒的暴民”,並指責公立學校教孩子們“討厭自己的國家”。
  本月早些時候,白宮獲得華盛頓特區地方政府的一份報告,該報告呼籲對華盛頓紀念碑、傑弗遜紀念堂和哥倫布雕像等進行重新命名、拆除或搬遷,引發爭議。
  回應
正確的歷史本來就是記錄了美國生於不義啊!欺騙、偷竊、撒謊、屠殺印第安人、搞種族滅絕、一次次撕毀合約背信棄義、侵略成性,現在還背叛人類,隱瞞疫情,助攻病毒,喪盡天良!這個政權的性質比肩納粹!
2020-09-21 08:10:53
阿楨
美國南北戰爭的目的是解放黑奴?可謂顛倒因果!混淆是非!2020-12-18 中國歷史研究院

美國獨立後,版圖不斷由東海岸向西部擴展,但是北方與南方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北方是工業資本主義制度,19世紀2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南方依然盛行黑人奴隸種植園制度,它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提供原料,換取工業品,雖具有某些資本主義特徵,但不等同於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它以黑奴勞動為基礎,種植場主對黑奴實行超經濟的強迫勞動,視奴隸為財產,可以任意加以處置與買賣。
  南北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矛盾隨著美國領土不斷擴張而逐漸複雜尖銳,矛盾逐步集中在南北雙方爭奪聯邦控制權的政治領域,演變成維護聯邦統一還是分裂國家的“政治危機”。終於,這一危機在南方奴隸主製造的陰謀分裂活動中爆發:1861年4月12日上午4點30分,叛軍打響轟擊聯邦軍駐守的薩姆特要塞的第一炮,公然挑起國內戰爭。
  林肯並不是廢奴主義者
林肯雖然不贊成奴隸制,但他並不是一個廢奴主義者。林肯的《首次就職演說》裡提到“我無意直接或間接干擾蓄奴州的奴隸制度”,其核心思想是為了避免國家分裂,維護聯邦統一。
美國內戰的事實表明:南方奴隸主為維護奴隸制度而挑起內戰;林肯政府卻為實現維護聯邦統一、保衛主權完整的最高目標,而解放黑人奴隸、解決土地問題。可以說,解放黑奴並非是內戰最初的目的,而只是為了實現勝利,維護聯邦統一的一種手段。
  南北戰爭後的美國黑人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2020-12-20 09:28:19
阿楨
敢對雍正斷章取義?!綠媒竟然說:搞“台獨”第一人是雍正皇帝!2020-12-16環球網

島內綠媒“三立新聞網”15日曝“大料”,聲稱有證據顯示,搞“台獨”的第一個人是清朝的皇帝雍正。對此,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舉出六大例證打臉,不僅痛批“綠媒和綠線民,又蠢又無知”,更嗆“綠媒和綠線民的蠢,真是筆墨難以形容”。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稱,“台獨”分子為了給“台獨”找理由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雍正說出這句“臺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之後,後面一句是“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結合上下文來看,雍正想要說的是“臺灣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不屬於中國,我父親(康熙皇帝)深具謀略威望,把臺灣納入版圖”。
2020-12-20 09:34:14
阿楨
擔心遭歧視 原民登記傳統名字僅占6% 原民會推動新措施 2024-05-20聯合報
原住民運動經過30年來的奮鬥,終於可以用傳統名字單列原住民文字,立委高金素梅(右)高興的和另一位原民立鄭天財(左)一起慶祝。
針對原住民登記傳統名字的「姓名條例」修正迄今已逾30年,但登記傳統名字的原民族人不到4萬人,僅佔全體族人的6%。原民會表示,日前已核定「推動原住民族登記傳統名字便民措施3年計畫」,除有效整合跨機關規費及登記服務措施外,同時也強化第一線服務人員教育訓練,並運用多元管道行銷宣傳方式,以營造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的友善環境。
原民會表示,「姓名條例」修正迄今已逾30年,然目前登記傳統名字的族人不到4萬人,僅佔全體族人的6%,歸咎族人登記意願不高原因,首先,外界對於原住民族傳統名字仍投以異樣看法;其次,族人申辦登記傳統名字,其他證件或證書須換發,以至於申辦過程耗時耗力;最後,多數族人已習慣使用漢名,也擔心因名字變動對於目前生活或工作上造成影響。 原民會指出,本計畫主要係為提升族人登記傳統名字意願,提升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的歷史及文化脈絡的理解,透過「跨機關整合性服務」、「一站式服務」、「登記優惠措施」、「運用多元管道行銷宣傳」及「人力培訓與行政激勵」等五大執行策略,強化外界及機關組織成員對於原住民族命名文化的知識,形塑友善原住民族傳統命名環境。
2024-05-20 02:49:0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