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8-04 07:14:11| 人氣18,898|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小琪的那頂帽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你覺得下段影評如何?

《兒子的大玩偶》是鄉土小品電影的一部佳作。內容分為三段,均取材于黃春明的短篇小說:<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依序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擔任導演,而由陳坤厚統一任攝影之職,也是黃春明作品被搬上銀幕的第一次。本片以寫實手法表現十多年前臺灣的一些小人物故事,親切動人,其中以<蘋果的滋味>拍攝效果最佳,以鮮明的色彩和對比性強烈的鏡頭,表現出原著那種諷刺的無奈感。另外兩段可能囿於原著的知名度,拍來略顯拘謹,文學性有餘而映象性不足。

它是從拍攝的戲劇效果來評,如果從電影的藝術性和改編的功力來看,<兒子的大玩偶>應是三段中最佳,理由後述。由於三段電影分別改編自三篇短篇小說,而三篇小說又分別收集於三本不同的小說集,為了評論方便,以小說集為對象分三次來評。

黃春明的小說,不論前期的「鄉土小說」或後期的「城市小說」,都有一共同特色,那就以同情弱者方式處理「鄉村與城市、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之間的衝突。雖然外在的評价不一,但那只是書寫方式的因材而異罷了。

未必!你這是以小說的主題形式來論小說的文字魅力,以《小寡婦》(遠景,1975)的四篇短篇小說為例,<魚><溺死一隻老猫>和<癬>的文字魅力就優於<小琪的那頂帽子>,至於處理招待美軍的中篇酒吧小說<小寡婦>就不如類似體裁的<莎喲娜啦‧再見>

或許是黃春明的城市經驗使他太投入,急於要表達他對城市商業的唯利是圖之批判,而少了鄉村小說那種含蓄、間接、象徵、隱喩的悲美。

直接就不美?<莎喲娜啦‧再見>和<我愛瑪琍>就有王禎和式的反諷文字魅力。不過還是先來欣賞《小寡婦》的佳言錄(篇幅所限只錄<魚>):

「阿蒼急忙的返頭,在兩公里外的路上,終於發現被卡車輾壓在泥地的一張糊了的魚的圖案……老人覺得太可惜了,以前買鰹仔魚被搶了秤頭的那陣疼通又發作起來……『是!買回來了。但是掉了對不對?』……『那麼你到底要我怎麼說?』老人實在煩不過了,他無可奈何地攤開手。『我不要你相信…』阿蒼一邊嚷,一邊把拿在手裡的葫蘆水瓢摜在地上,像小牛哞哞地哭起來。老人被他這樣子纏得一時發了莫名火,隨手在門後抓起挑水的扁擔,一棒就打了過去…趕快奪門跑了出去,老人緊跟在後追……『你不要再踏進門。我一棒就打死你!』阿蒼馬上嘶著嗓門接著喊了過來。『我真的買魚回來了。』傍晚,山間很靜。這時,老人和小孩瞬間裡都怔了一怔。因為他們都同時很清楚地聽到山谷那邊的回音說:『──我真的買魚回來了。』」(更多祖孫精彩對白無法引)
 
物我難忘? - 從<小琪的那頂帽子>說起 06-05-28譚宗穎
 
前兩天與小友談起黃春明先生的作品, 其中談到<<兒子的大玩偶>>. 這部小說集或電影, 剛好是我"舊時相識", 記憶猶新之際, 不妨回顧道來.
  我在信中說, 那個年頭, 我對黃春明作品的認識, 止於文字部份. 從少年時期就一直讀他的小說, 直到大三上才買了光碟版的<<兒>>改編電影. 一股騷動, 閃越襟際, 亦跨越那三個故事, 讓人久久不能自已.
小友認為三個"故事"(episodes)之中, 以<小琪的那頂帽子>(下稱<小琪>)為最沉痛亦最深刻. 我也是這樣認為. 黃春明的作品能夠登上文學殿堂, 除了作為那個年代的先鋒, 領先涉足台灣當地或鄉土的生活場域以外, 還因為他的(尤其早期的)作品, 尤其<<兒子的大玩偶>>, 實為作者之於生命的一種"天問". 而小友所提及的<小琪>, 就是經典的例子.
  <<兒子的大玩偶>>是1983年侯孝賢.萬仁與曾壯祥三位導演之合作, 被視為"台灣新電影"的首浪其一, 整套電影以三個故事貫穿連結. 它們在小說原著裏, 是三個獨立的短篇. 導演一出手, 就立地把它們給連起來, 而這三個故事放在一起的效果, 很明顯的就是三個台灣不同地域.不同階層面貌.不同角度的寫照與描劃.
黃春明素來被歸為"寫實派"(realist), 而電影裏<小琪>這個故事, 也不例外. <小琪>的人物心理刻劃, 與三個故事之中, 顯得最為精細別緻. 年青人."主任" 林再發, 還有小琪三個角色的心思, 透過各式對白.鏡頭轉換, 還有畫面基調, 驀地一一呈現.
  年青人跟著"主任"林再發跑到大老遠賣那個好像不太能用的新款鍋子, 開車開到天涯海角那樣的地方, 人沒幾個, 鳥不生蛋. 年青人心是想著踏出社會去闖闖, 如果賣不出去, 就回家好了, 因此他講話的語調, 總是散散的, 無可無不可; 還出現之前受訓時的勁爆"駁嘴"場面. 這種"可有可無"以及無奈, 在於事業上, 一直貫徹到結尾; 但臨時在中間插入的一條"小琪"主線, 像是打亂了年青人的心思, 教他把性格中散散的情緒, 一下子收起並緊繃起來.
  小友對林再發這條支線的解讀非常清晰. 她發見的是那場意外, 鍋子爆炸死傷嚴重, 代表著一切都沒了, 幸福隨著碎屑與生命飄走, "不管有沒有活下來, 都很慘." 這是現實的殘酷. 我一邊同意她的觀感, 一邊把火線輕撥到年青人與小琪身上.
  我跟她說, 以我來看, 林再發在電影只是烘托, 雖然他這角色所環抱的是一種"大敘述"(the Grand Narrative) - 如他的堅定信念.善良守時的品德.親力親為到煮豬腳.安慰年青人分享經驗.對太太美麗的忠心愛護.為著整家人奮鬥.甚至對日本老闆的 "殖民化"式忠實 - 這是原著作者黃春明所著眼的一筆. 但導演卻把它特意略為twist了兩下, 把重點扭了一扭, 成了文化研究理論所說的"特意歪讀" (deliberate misreading), 以表達一種與原著/道德標準主流不同的況味.
  我並強調說, 從文化研究分析的角度看, 導演鏡頭下的年青人與小琪, 絕對不是那藍天碧海大環境底下的單純. 小琪, 大概十二歲的女孩子, 頭戴一頂帽子(像日本少女款式的"漁夫帽"), 長得是出奇的標緻美麗, 幾乎不像少女(原文與電影如此). "特意歪讀", 或是心理潛意識角度的解讀是: 這是年青人視角的小琪, 不一定是觀眾(旁人)眼中的小琪, 這早熟的美麗所含蘊的意味, 就是異性之間的吸引, 而且是軀體上的吸引. 年青人其後之所以為了"怎麼總想看到小琪"而輾轉反側, 其實就是疑惑自己這種"不對勁"的思念.
  不對勁的原因很明顯的就是: 小琪處於待放年華, 在小女孩/少女之間的尷尬年齡; 而年青人早已二十出頭, 他們年齡上的差距不小. 加上小琪的未成年. 不應有的過熟美麗臉孔.還有"只有爸爸帶"的家庭背景, 幾項下來扭結一起, 怎算都是社會禁忌. 但這"不對勁", 分明又跟年青人非常的搭調, 因為他本來就是那麼叛逆又散慢, 但這命定的性格似乎是無法逆轉. 這與林再發與他的太太美麗, 還有可能保不住的孩子的一樣, 幾乎是一種宿命.
  然而, 導演是很聰明的, 這一下負負得正, 小琪因而成了年青人沉悶無著的賣鍋生活中的一線曙光. <小琪>故事之所以份外沉重, 大概就是因為這裏面呈現的"重"與"痛", 在表面看來都是如此的輕而無痕, 卻在人的生命中往往成了一道不能磨滅的疤痕. 這創痕一旦掀開來, 看似非關生死, 但卻是難以表述的一種揪心與傷害, 就像年青人與小琪, 就因為那麼一下逗趣的掀帽子動作, 竟引發出彼此無盡的失望與哀愁.
像林再發這樣戲劇化的.因為推銷鍋子示範煮豬腳而爆炸死, 幾乎是難以置信的罕見意外; 但年青人對情慾.前途.還有目睹主任意外現場的震憾與悲傷, 卻是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的. 甚至像小琪這樣的被掀帽子看見頭頂的瘡疤, 也不過是生命裏的一勾漣漪.
  可是, 也就因為是如此的平常, 如此的應該放下, 人就越不能接受這種失去的哀慟. 像年青人, 唯一的小琪與生意的希望沒了以後, 竟然思緒亂得會想到"要把美麗照顧好", 縱然他對美麗並不認識, 更不要說愛慕跟感情了. 而小琪, 自是很歡喜看到像這位謎一樣的陌生男子, 因為無意中這帽子事件, 自尊全沒了, 信心也被剝奪, 難過得以後也不再出現. 年青人跟小琪這兩條線, 因著角色心理的茫然而更形模糊起來, 跟美麗與小孩的不可知未來呼應, 同時跟主任清楚且"俐落"的意外終結成了強烈的反比.
  可是導演彷彿就是要讓我們看到, 大敘述(也就是社會型塑的一種文化意識與教導)之不可信, 就是在於太明確.太沉重, 顯得不可思議, 正如林再發的意外與死亡. 而日常生活(小敘述, Minor Narratives)是那麼的有所可能, 卻又輕得我們幾乎抓不緊, 讓我們茫茫然不知所措, 日子卻又繼續這樣一天天的過. 無根的感覺, 成了暗夜夢魘, 不意在人們輾轉難眠之際伸出兩臂, 欲把他們早已脆弱的意志悄悄地來個束綁縱虐.
http://www.roundtable.com.hk/risk/article.php?cat=culture&id=196
 
<青番公的故事><小琪的那一頂帽子><死去活來> --新舊文化變遷和影響
 
作者金柔均。李育欣。邱小倩。新竹女中。
 
  壹●前言 
黃春明出生於宜蘭縣,對自己的生長土地有著恆久豐沛的情感和關懷。他的鄉土文學創作關切台灣社會的改變與人心的變動,反映蛻變中的台灣社會。黃春明著作的故事和台灣歷史發展有緊密的關係,我們挑選了他不同時期的作品來討論,分別是:《青番公的故事》、《小琪的那一頂帽子》、《死去活來》。故事裡的人們遭遇時代變遷中的新舊文化改變,而現代的我們仍不斷地面臨許多新的外來文化的輸入,我們想藉由這幾個故事知道不同時代的人面對不同的新文化的觀感、反應和妥協方法,並調整我們面對新文化的態度。《青番公的故事》敘述一個農人─青番公,從小到大歷經過多次洪水,但他和那地區的人們並沒有被擊垮,繼續在那塊土地活下去。多年後,科技進步,為農業帶來新技術,也在生活上帶來便利;《小琪的那一頂帽子》述說著兩位日本快鍋公司的專員,在一個臨海小村推銷以及與村民互動的故事;《死去活來》則描述粉娘多次在鬼門關前徘徊,親戚們的反應漸漸冷淡的過程。
  貳●正文 
一、面對新文化書中人物的反應 
1、《青番公的故事》 
A、青番公和村人
青番公是住在蘭陽平原濁水溪(現蘭陽溪)旁歪仔歪(註一)的農人,從小和家人經歷過多次洪水,但在二十一歲的一次洪水中,因為沒有徵兆,全村損失慘重,青番公也喪失了所有的家人。雖然歷經多次洪水,但他和村人們並沒有被擊垮,他們靠著堅強的意志力一次次的重建家園。新的科技對農業帶來了幫助,因此青番公和村民們欣然接受了。 
  2、《小琪的那一頂帽子》 
A、林再發
一個為了養家活口的中年人,為了不讓妻子娘家的親戚們看笑話而積極為公司推銷快鍋,因為這樣所以對公司如此的賣命,就像對外來文化不斷的大量吸收,即使他不了解外來文化的內容結構,也照收不誤。『你花這麼多的時間和精神寫,最後公司看不看這些東西還是一個問題哪!』(註二)明知道公司不一定會理會這些報告,就如新文化不會配合你的腳步、你的習俗、習慣,依舊盲目的順從。在一次的示範,不幸快鍋大爆炸,快鍋的碎片叉到他的脖子,命在旦夕,造成他可能永遠無法再為公司賣命、無法養家活口。盲目的順從新文化,沒有確切了解其內涵,造成對自己的重大傷害。
B、王武雄
『服役回來,兩吋半的半身照片,買了一疊簡履表,擬好了一份情文並茂的自傳……』(註三)一個剛退伍的年輕小夥子,為了應付父母而大量寄履歷表,不在乎錄取的工作內容是什麼,在進入快鍋公司之後,學習推銷快鍋時,『……我覺得要一個家庭主婦處理這種快鍋,比我們處理地雷更傷神經細胞呀!』(註四)開始質疑其新文化的內涵,表示出對於新文化我們並不能夠確切了解,更甚至把它融入在我們的生活中。『公司已經從這地球上消失了。這也好,……拿去賤賣,還可以賣不少錢哩!』(註五)消極地表現出對推銷快鍋的看法,不在乎新舊文化之間的互動。在一次意外掀開小琪的帽子,看到那幾乎只剩下頭蓋骨的東西,劃開小琪的傷疤「問題是我無意間,失手碰壞了一件完美的東西,而無法挽救的了。」(註六)在那看似完美的融入之下,其實有那不為人知、受到嚴重傷害的一面。對於沒有阻止林再發的盲目順從而感到罪惡,尤其是在看到美麗的信之後更加有罪惡感,因而想要負起照顧美麗和寶寶的責任。
C、村民
毫無預警之下,新文化已經悄悄的進入他們的世界,對於快鍋沒有多少認知,對於推銷快鍋的活動並沒有多大的參與,有著的頂多是那個好奇心罷了,對傳統的生活方式感到很滿意,新文化的快速腳步是嗤之以鼻,『……借用人家的大庭,約可以容納二十個人左右。……當場請客。』(註七)鄉下人的湊熱鬧個性就在這時顯現出來,沒有想到大爆炸卻造成他們受傷,沒有想到區區一個快鍋,它的威力竟然這麼龐大。這麼脆弱的舊文化,在觸及新文化的一角時,好奇心卻造成他們的傷害了。
  3、《死去活來》 
A、炎坤
與母親同住在山上,是家中的么兒。即使親戚們都搬到都市,甚至國外居住。但他仍守著老家以及伴著年邁的母親,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發自內心真誠的孝順,並非同親戚做表面。幾乎可以算是最後幾個堅持著老舊文化的人了(姑且不論這樣是好是壞),面對被新的習慣、習俗改變的親戚們,他顯得無能為力,先是殷勤的招待,不像在主辦喪事似的,再來低聲下氣的拜託眾人,相較起來,那隻因不熟識外人而吠叫的黑狗顯得不願對新事物順從,又像是不甘新文化改變生活,這種勇氣是炎坤所缺乏的。
B、粉娘
謝家年歲最長的人,輩分也最高,僅與么兒炎坤生活在山上,嚮往以前傳統大家庭的生活方式,像是新文化的間接受害者。「想到昨天的事;是不是昨天?她不敢確定,不過她確信……至少她是確確實實地做了一場夢吧。她想。」(註八)會認為是夢的原因,表示曾經這樣期待過,但真正實現後卻覺得不真實,所以甚至把它解釋成夢。對許久未聚在一起的親戚們,她感到開心,雖然仍疑惑,但成了她能多清醒幾天的原因。
C、親戚
進入工業化的時代,都市的就業機會增加成了鄉村的推力,一些年輕的人當然選擇往較有發展的地方去,成了嘗試並樂意接受新文化的人,漸漸的被影響、被改變。『當天開車的開車,搭鎮上最後一班列車的……被山上蚊蟲叮咬的抱怨,他們全走了。』(註九)當習慣了新文化,那些舊的文化、習慣(在鄉下人眼中習以為常不過的事情),無條件的被排斥厭惡,連回來奔喪都抱著觀光這種玩樂的心態,傳統的觀念及親情倫理淡薄。另外,親戚之間不以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彼此間聯繫變得不如以往緊密。
  二、新舊文化的代表與其意義影響 
1、《青番公的故事》 
A、農民與土地
故事中歪仔歪地區的人們,因為大洪水一次接著一次來,長期受著濁水溪洪水不定期的侵擾。他們卻不像命運低頭,留在那塊土地生活。『重建這種石頭荒地為田園,確是一件十分艱難的工作,但這並不是歪仔歪人第一次的遭遇,前人來這裡開墾的時候,就一直和這裡的洪水搶土地,後一代的人同樣的有堅強得能夠化開石頭的意志和勞力。他們還想在這個地方生活下去』(註十)『歪仔歪人的意志,和流不完的汗水,總算又把田園從洪水的手中搶回來』(註十一),他們總是對他們的土地不離不棄,看得出他們對土地的深厚感情。
B、傳統農人智慧
故事的主角青番公,在稻子快收割前,急著告訴孫子阿明他所知的一切,那些傳統農人靠經驗得來的智慧。『聽到稻穗這種沙聲像驟然落下來的西北雨時,你算好了,再過一個禮拜就是割稻的時候』(註十二)『露水這麼重是一件好現象。這一季早稻的米粒一定很大,並且甜得很。』(註十三)。除了作物,也有些生活上的知識,這也是必須有多年的經驗才能了解的,像是看山頂的烏雲和聽雄蘆啼的叫聲、觀察溪水有沒有變得洶湧而混濁,這些都是他們所熟知山洪爆發前的徵兆。還有他們雖然沒唸過書卻知道的關於大自然的知識,『找沙得到下游,上游只有石頭,因為沙輕都流到下游。』(註十四)。青番公這麼興奮地告訴他的孫子這麼多,是因為怕這些農人的智慧流失。
C、科技帶來的改變
雖然我們這一代現在都有接受教育,但都是從書中讀來的,而非真正親身經歷過,青番公或許認為新一代的孩子體驗不夠多,所以想把他所知道的都傳達給孫子。在這個新時代,科技的發展和政策的改進也讓農業進步了,像是河堤建起來後,村民們就不必再擔心洪水,況且河堤能擋強勁的海風,這樣順便帶來的好處,農民們也就接受了。在青番公還年輕的時代,母豬需要公豬牽庚、肥料用動物的排泄物、過河需要渡船。而現在變成人工授精、人造肥料和大橋。另外還有農業輔導政策。這些都對農業有不少幫助,農民自然就會接受了。
D、人際關係
但新的科技也讓人之間的關係產生了變化。像以前可能有某一戶人家專門養公豬來幫母豬牽庚,但現在有了人工授精;以前總是搭渡船過河,現在則是躲在各自的車子裡開過冷硬毫無生氣的大橋…這些都把人與人之間的互助的關係沖淡了。文末提到:『從南方澳漁港運魚要趕到南部的卡車,冰水『沙沙』地流下來;趕著運一車工人要往蘇花公路搶救坍塌的卡車也急得要發狂。跟在後頭的車,有的幸災樂禍地按著喇叭玩,前頭的互相嚷得幾乎要動武。橋下的濁水溪水理都不理的默默地流』(註十五),這顯示人們互不相讓,說明了新的技術帶來方便,卻讓人們間的關係也變了,變得較冷漠、較不會互助。而溪水默默地流,表示像青番公這樣的農人們,和新技術所帶來的改變沒有太大瓜葛,依舊照著原有的方式,過著平靜的生活。
  2、《小琪的那一頂帽子》 
A、快鍋
快鍋象徵著外來文化,隨著時代的進步、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讓她們看到十分鐘燒出一鍋香噴噴的飯、二十分鐘燉爛豬腳……』(註十六)傳統社會燒飯、燉豬腳都至少要一小時以上,但快鍋卻把烹煮速度加快,說明現在都市化,城市的腳步比以往快速。『這是日本人發明的,人家已經用了一二十年了。我們是現在才要用這種東西啊!這是日本原裝進口的,知道吧?』(註十七)譏諷台灣文化落後其他先進國家數十年,所以不斷引進外來新文化。在沒有任何認知之下,不斷吸收新文化。『結果快鍋大爆炸了,炸死三個人,好多人都輕重傷,……』(註十八)承受不了太多新文化的進入,也因為不了解新文化的內涵就大量接受,適應不了新文化的快速腳步,最終導致快鍋大爆炸,不但破壞了新文化的內外結構,也造成舊文化的傷害。
B、小琪
小琪在書中是個害羞、純樸、天真和有點好奇心的女孩,但她其實象徵著舊文化。因為她和傳統社會的形象相似,純樸、保守,對新事物的接受感到遲疑、對推銷新文化的人的到來抱持著好奇,也抱持著一點畏懼,慢慢地想推銷者的生活,純樸天真的她,沒有感到一絲受到新文化的侵害,深不知,傷害已經漸漸醞釀而成。在慢慢接受推銷者之下,『這個舉動似乎連我也沒注意,一下子就把她的帽子摘了下來。……我看到幾乎只剩頭蓋骨的東西……」(註十九)突然一次意外,把傷害劃開了,這樣的意外造成舊文化嚴重受到內在傷害,變得開始逃避,有著好奇心、樸實的舊文化,和新文化互相吸引著,最終卻造成重大的傷害。
  3、《死去活來》 
A、傳統家庭觀念的改變
隨著工業化時代的來臨,許多以前看似再平凡不過的行為跟習俗,都顯得跟新文化格格不入。『山上的竹圍人家,又與世隔絕了。』(註二十)像是處於不同世界,充分表現出鄉村的沒落。『這對他們來說,算難得。好多人已經好幾年連大年大節,也都有理由不回來山上拜祖先了。這次,有的是順便回來看看自己將擁有的那一片山地。……』(註二十一)黃春明用了「順便」這兩個令人深刻的詞,表達出現代人心勢利淡薄,以前家族一同團聚祭拜的習慣徹底改變,甚至消失殆盡。年輕人們因為沒與粉娘居住在一起,自然不會產生深厚的感情,當被通知回來奔喪時,竟然抱著旅遊玩樂的心情,不但沒有依傳統的觀念隨侍在側,反而開心的拍著風景照、像到炎坤家作客,這些對他們來說沒什麼的舉動,就以前的觀點看來,實在是不懂事也不尊重。
B、關係疏離
文中粉娘叫不出大部分親戚的名字、聽不懂國語,一方面表示親戚們甚少回來探望,以至於她認不出他們,這種情況在過去家族同住的情況下不太可能出現;另一方面也顯示著新、舊文化之間產生了裂痕跟隔閡。血緣漸漸的不再是能聯繫彼此的關係。山上人家養的黑狗對親戚吠叫,發出了警告,卻挨了主人的棍子,『誰知道他們是主人的至親?』(註二十二)黑狗無奈又無辜的反應說明了親戚因為不常回來,因此把他們誤以為是陌生人,這樣的錯誤應該怪誰呢?黑狗並不曉得。
  參●結論 
《青番公的故事》中,看到新的技術帶給人們的方便和同時產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小琪的那一頂帽子》中是在新科技下的產物無法被傳統社會接受;《死去活來》則說了農村因工業時代的來臨,而產生人口外移至都市的現象,造成了親戚間的疏離。這三個故事中,新的文化都跟工業革命與新科技有關,也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處處充滿著外來文化,它有好有壞,也可能改變我們的價值觀、生活習慣等。雖然我們在接收新文化的當下並無法明確地知道未來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但對於新文化,我們應該深入研究、弄清楚它的本質、了解他是否適合我們生活的環境,並學習他的優點加以應。不好的部分我們應選擇性地接受,改進後若對我們有益,再融入我們的生活,而不是盲從。
  肆●引註資料 
註一、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台北市:皇冠,民89)。頁80-104。文中青番公居住之地
註二、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台北市:皇冠,民89)頁82。
註三、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台北市:皇冠,民89)頁80。註四、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台北市:皇冠,民89)頁78。
註五、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台北市:皇冠,民89)頁87。
註六、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台北市:皇冠,民89)頁104。
註七、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台北市:皇冠,民89)頁100。
註八、何寄澎等編。現代文學精品選-小說選讀台灣篇。(龍騰)。頁132。
註九、何寄澎等編。現代文學精品選-小說選讀台灣篇。(龍騰)。頁131。
註十、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台北市:皇冠,民89)頁92。
註十一、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台北市:皇冠,民89)頁93。
註十二、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台北市:皇冠,民89)頁81。
註十三、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台北市:皇冠,民89)頁96。
註十四、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台北市:皇冠,民89)頁103。
註十五、黃春明。看海的日子。(台北市:皇冠,民89)頁104。
註十六、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台北市:皇冠,民89)頁100。
註十七、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台北市:皇冠,民89)頁79。
註十八、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台北市:皇冠,民89)頁110。
註十九、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 。(台北市:皇冠,民89)頁103-104。
註二十、何寄澎等編。現代文學精品選-小說選讀台灣篇。(龍騰)。頁131。
註二十一、何寄澎等編。現代文學精品選-小說選讀台灣篇。(龍騰)。頁130。
註二十二、何寄澎等編。現代文學精品選-小說選讀台灣篇。(龍騰)。頁131。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trial version www.pdffactory.com
 
曾壯祥    
 
1947年生於廣東台山,生長於香港,來台就讀台大外文系,後赴美取得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碩士,1982年起陸續在香港時報等媒體發表影評,並回到台灣從事紀錄片拍攝,曾以改編王文興的小說《生命線》獲得第6屆金穗獎優等16㎜劇情片(同年得獎者尚有李安、李道明、吳乙峰 、黃玉珊、石昌杰等人)。1983年與侯孝賢、萬仁分別執導《兒子的大玩偶》三段式影片,以變遷中的舊社會和日本、美國在社會中扮演的幕後角色來闡釋當時人們的生活和心態。其中由曾壯祥導演的「小琪的那頂帽子」一段,燈光的明暗調配充分顯示畫面遠近的層次,構圖嚴謹精緻,並以客觀而冷靜的態度審視整個事件,在視覺效果上是三段之中最為鮮明的。1985年的《殺夫》是根據李昂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導演引用文學小說的女性形象,嘗試為過去女性角色的壓抑及受苦下註腳,成為對抗社會壓抑的象徵,是一部具有特別地位的作品。之後曾壯祥轉向拍攝電視劇、紀錄片,〈如公共電視的「作家身影」系列「笑嘲人生的悲喜-王禎和」〉並在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擔任教職,對台灣影像工作教育頗多貢獻,培養不少紀錄片人才。
  作品年表 - 導演作品 
1983 《兒子的大玩偶》第二段『小琪的那頂帽子』  
1984 《霧裡的笛聲》 Nature is Quiet Beautiful  
1985 《殺夫》 The Woman of Wrath  
http://movie.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50
 
 
 
 

台長: 阿楨
人氣(18,898)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兒子的大玩偶>
此分類上一篇:《拒絕聯考的小子》

阿楨
《茱麗葉》-成功的台灣原創三段式電影 文:楊達敬
  
  莎士比亞的茱麗葉,愛情悲劇的代名詞。而2010年來自咱們台灣本土的三段式電影《茱麗葉》,儘管有著為情所困的失意人物,卻全都轉化為勵志色彩,讓這股暖意及充滿希望的生命力,為觀眾帶來不少慰藉與療傷作用。最可貴的是它擁抱大眾的雅俗共賞性,不論您是茱麗葉還是豬八戒,您都甘願隨它憂傷與喜樂。
  三段式的電影,分別來自三位不同的導演,若要在電影獎中突圍顯然吃力不討好(參考第47屆金馬獎《茱麗葉》僅入圍一項新人獎李千娜),而要讓全片顯得圓滿好看更著實不易,然而《茱麗葉》的成功,貴在三段的排列順序-「該死的茱麗葉」侯季然、「兩個茱麗葉」沈可尚、「還有一個茱麗葉」陳玉勳,此排序組合是漸入佳境的。
  嚴格說來,侯季然的首段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基於好酒沉甕底確實只適合擺在第一段;至於沈可尚與陳玉勳兩導的段落互換亦可,特別激賞《野球孩子》紀錄片導演出身的沈可尚,絲毫不遜前輩《熱帶魚》的勳導,該段敘事內斂完整又驚喜,當然勳導濃厚的喜趣和節奏感,有助於消化前兩段的憂傷情懷,作為壓箱寶確實有其必要,只是沒想到勳導的最後一劑暗藏玄G,竟意外成為全片讓我哭最大的部分。
  第一段「該死的茱麗葉」徐若瑄 王柏傑 導演:侯季然
  70年代,跛腳的印刷廠女工秀珠(徐若瑄)愛上了熱血大學生羅偉(王柏傑),於是為愛走險,偷偷協助羅偉印刷這份充滿對社會改革批判的禁忌刊物。
故事內容相當簡單,內心孤獨的單戀女子其對愛(王柏傑)的執迷,徐若瑄將跛腳女工演得楚楚可憐令人好生憐惜。或許礙於片長限制,加上侯季然導演電影節奏向來較為緩慢,沒能對兩角之間有更多鋪陳,王柏傑的角色甚至沒什麼存在感可言。而徐若瑄尾聲勇敢的一句「帶我走」居然換來王柏傑的「反應」似乎也太過一廂情願,彷彿只為了呼應影片倒敘「四個鐘頭前」徐若瑄的計謀得逞?不過這「該死的茱麗葉」也未必這麼該死,侯季然的影像畫面仍有其藝文魅力,只是若想表達受傷女性的反擊力量,敘事過程顯然欠缺玄機的鋪陳,否則最後那「四個鐘頭前」的變調故事,實在無法達到預期該有的驚喜。
2011-06-26 11:42:22
版主回應
  第二段「兩個茱麗葉」李千娜 黃河 導演:沈可尚
  30年前,歌舞團千金茱莉(李千娜)與布袋戲世家小羅(黃河)相戀,但現實的競爭關係讓兩家父親互相仇視,當兩人戀情被發現後,茱莉父親(吳朋奉)逼迫羅家父子離開,臨走前小羅冒險去見茱莉最後一面,問她敢不敢裝瘋進精神病院等他回來…?30年後,同個村落正因分手傷心的女孩阿妹(李千娜),從一名外地男子口中知道這個故事,那名男子正要往山上精神病院前去…。   沈可尚「兩個茱麗葉」裡的男女主角,與《羅密歐與茱麗葉》有著相同的苦戀背景,片名定為「兩個茱麗葉」完全不見男主角羅密歐的存在,彷彿與此段女性對愛的自我成長與醒覺意念相互呼應。此段由悲情故事、人物的基底脫胎換骨,顛覆傳統男尊女卑,掌摑煽情狗血賣弄,編導沈可尚以極內斂的手法,在影片尾聲讓觀眾像拆開禮物般營造層層驚喜和高潮,果然觀眾的情緒是悲或喜,盡操控在編導手中,而在嚴謹又幽默的編導下,讓觀眾迎向希望和曙光,振奮且感動。
  「兩個茱麗葉」是三段裡頭最有可能單獨延展為劇情長片的一段,但就短片的空間裡,其善用精簡的剪輯敘事,段落間刻意含蓄留白,譬如女主角試圖跳樓的畫面、整修屋頂的父親與他的腳傷之因,都讓人有咀嚼空間並得以連結。跨越30年的兩則愛情故事,選擇用同一組男女主角黃河、李千娜來詮釋,讓片中「現代式」為情所困的李千娜,可以從30年前的一則愛情故事中強化她的感同身受,進而在感情上有了忠於自我的抉擇。影片尾聲以超現實手法讓兩個不同世代的茱麗葉(李千娜)同車前行,如果還有空位,煩請順道搭載《海角七號》的阿婆、《李米的猜想》的周迅、《徵婚啟事》的劉若英、《砂之謎》的夏綠蒂蘭普琳…等苦等無人的女性吧,這台「治理感情偏執狂的女性醒覺號」計程車,可望讓癡情女子獲得救贖。
  《茱麗葉》在第47屆金馬獎入圍席次上只入圍一項,正是「兩個茱麗葉」的最佳新人-李千娜,從第2屆星光大道選秀比賽第10名出身,在片中也有載歌載舞、風情萬種的演唱著朱約信的創作曲;片中她一人分飾兩角,不論是展現青春氣息或是大量的哭戲,她的演出確實教人眼睛一亮,也難怪電影最後上字幕時播放著李千娜主唱的片尾曲,會令人不禁回想起第二段「兩個茱麗葉」中她的倩影,可見編導沈可尚功不可沒,相當期待未來這對組合的長片合作計畫。
  第三段「還有一個茱麗葉」康康 梁赫群 導演:陳玉勳
  這大概是我近年最喜歡的男同志電影了吧!?
  片名叫「茱麗葉」,照理說三段應該是由三個女主角作出發,徐若瑄、李千娜,以及…康康?觀影前這份演員名單便讓我狐疑許久,直到看了第三段「還有一個茱麗葉」之後才得知,原來康康在片中的名字叫「朱立業」。片中即將邁入40歲的他,經過了28次的單戀失敗後,直認為老天爺把他的愛給沒收了…,於是他打算了結生命,沒想到在他上吊的當下,竟被一群拍廣告的劇組給發現了,而他更意外地被安排加入臨演陣容,以「帶有哀愁的喜感」廣獲導演青睞,而康康也進而認識了其中一位臨演-梁赫群,漸漸地在他的心中開出了一道「彩虹」,也證明了人生處處有轉G。
  陳玉勳導演自《愛情來了》後,多數的時間都投注在廣告裡,此回他將廣告拍攝現場直接搬進大銀幕,找來了許多綜藝咖-康康、梁赫群、白雲、馬國畢等人演繹,也以廣告的流暢節奏感與他獨特的鄉土喜感,精準的點中觀者每一個笑穴。神乎奇G的勳導,更破天荒安排梁赫群和康康在「還有一個茱麗葉」中上演斷背情,萬萬沒想到這組不以外表取勝的男男諧星所譜出的純純曖昧之情,效果竟出奇得好。梁赫群正直誠懇的喜感,與康康略帶娘味的「認真」憂傷,在平實中G盪出意想不到的笑果,同時也帶來溫暖人心的感動,他們倆或許就是下一對同志夢中情人。
  大多數人向來對同志的印象都是外表光鮮亮麗,但他們反而以最質樸真切的一面示人。片中的康康永遠是單戀者的角色,而梁赫群則為愛放棄公車司機的工作,轉行當臨演只為了有一天能親近他國小情竇初開時所仰慕的男同學(如今已成為當紅「女」明星),而兩人就在廣告拍攝過程中,發展出一段若有似無的曖昧;廣告拍完後兩人看似無疾而終,但勳導在片尾來了一記回馬槍,也是全片的催淚彈,當康康說了一句:「廣告播出後,大家開心跳舞的畫面果然被剪光了,但看不到的(畫面)不代表不存在(拍攝過程的革命情感)。」顯見康康對自身情感上有了無限的希望與可能,而這句話同時也道盡許多創作者的共同心聲,並為《茱麗葉》作了一個最佳總結。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96&eid=v296112
2011-06-26 11:43:52
阿楨
光陰的故事 In Our Time (1982)

  一九八二年,楊德昌、張毅、柯一正、陶德辰以合作的形式執導共同拍攝了這部四段式影片,用四個人生不同階段的故事表現人的成長、人際關系的演變和三十年來臺灣社會形態的變遷。這部電影的劃時代意義體現在多個方面,在體制上,起用年輕導演,突破中影用人成規;低成本拍攝減少商業回收的壓力來換取創作的自由,爲臺灣新電影鋪下一條返樸的路向;在題材上開掘了新電影的成長-曆史記憶主題,也牽引出本土經驗的回顧;在影像風格上,以清新樸實的紀實影像與當時的電影風氣相區別;故事以低調處理,一反做作的戲劇模式。
  分段表現成長四階段
  這部集錦式電影由《小龍頭》、《指望》、《跳蛙》和《報上名來》四段構成,影片時代背景是漸進的,分別表現了“童年”、“少年”、“青年”、“成年”這成長的四個階段,四位年輕導演描寫出各自對周圍世界的感覺。楊德昌執導的《指望》是全片中技巧最成熟、藝術造詣最高的一段。13歲的少女小芬暗戀房客大學生,滿懷美好幻想的時候無意撞見姐姐和大學生之間的戀情,單戀只留在她心間伴她成長。《指望》將少女對于異性的夢想描述得格外真誠而細致。
  陶德辰導演的《小龍頭》描寫一個乏人關心的孩子小毛終日沈迷于幻想世界。導演拍出了童真情趣,同時也寫出了父母與兒女的隔膜。《跳蛙》由柯一正執導,影片以大學生爲主題,以自由、奔放的筆調描寫一個大學生想幹件轟轟烈烈的大事,結果像青蛙一樣不安閑、不停地跳動,卻找不到自己確定的目標。影片還借此批判了現代生活中許多荒謬的現象。《報上名來》由張毅導演,講遷到新居後的一個早晨,年輕夫妻大衛和芬蘭上班時遇到的誇張故事,在描述成年的無奈的同時也指出了臺北日趨繁華帶來的一些社會問題。
  拉開臺灣“新電影”序幕
  在新電影運動出現之前,臺灣電影已經到了所謂的“國片死亡”境地,而香港電影新浪潮的成功出現,給臺灣的電影業和當時默默無聞的一群年輕電影人帶來了曙光。臺灣新電影運動,就如同電影史上其他的電影運動---意大利新現實、法國新浪潮、德國新電影一樣,在主題、形式各方面,發展出另一種可能性。   
http://baike.baidu.com/view/940747.htm

(另參本館:《光陰的故事》)
2011-06-27 10:55:38
版主回應
彙總三段式電影 2008-01-15

三段式電影在我看來是非線性敘述結構的一種特殊形式,不同點就是各段故事情節有聯系,但是並非穿插聯系的,而是一個完成以後繼續下一個。三段式電影是非主流電影藝術形式中,最重要的形勢之一,說其非主流並不是說不精彩,而是情節松散,很難讓人捕捉關鍵點,這也讓很多人忘而卻步。這種形勢的電影意不在向人闡釋什么道理,而是向人們展現一定的社會風貌,內心傾向等等,這類電影偶爾會有一個高度概括的開端或者結局,其中三個故事並非完全隔離,其實某種意義上是一個故事,必定會有一條隱線把三個故事串起來,或者是人,或者是物。
  《貓眼看人》,1983,我接觸的最早的三段式電影,也許是因爲出自斯蒂芬.金的筆下,所以我對其情有獨鍾,在其中第三個故事中,看到了年幼的德魯.巴裏摩爾的精彩表演。穿插三個故事的隱線是“貓”,以貓的眼光,貓的角度觀察了三個非常荒謬的驚悚故事,其中個別鏡頭令人印象深刻,屬于80年代非常出色的驚悚片。
  《低俗小說》,1994,這個是被大家研究的不能再爛的電影了,其中約翰.屈伏塔的那段舞蹈被視爲經典,其實我個人對這種以紐約黑社會爲背景的故事不是太敢冒,可是不得不承認這個電影讓我對黑社會進行了全新的,多層面的接觸,而不是傳統黑社會電影那樣只接觸表象而忽視了內在,這個片子繼承了《落水狗》中關于罪惡集團內部種種不和諧因素,以及忠義與道德的判斷關系的描述。
  《暴雨將至》,1994,馬其頓湧現的電影,意在討論巴爾幹連綿不斷的戰事,同樣把其中個把人物推向了忠,義,良知等多種情感的夾縫之中,其中我首次看到了回歸式的描述結構,影片結局,又是影片開頭,意在表現這個電影永遠也看不完,這個電影中發生的事情永遠也不會結果,一次的結束,只是下次的開始,在《妖夜荒蹤》再次出現了這個手法。其實我覺得這么拍很難看,不是被逼到一定程度是不會這么拍的,總感覺影片沒有結局不像個電影。貫穿三個故事的是那場即將到來的暴雨,我想,“暴雨”隨時都有可能下,正是象征了巴爾幹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殺戮,以及人們對這種無止境殺戮不可預見性的恐慌。“時間沒有生命,圓圈不是圓”。
  《愛情是狗娘》,2000,至今爲止我心目中最精妙的三段式電影就是這部,故事設置簡直太巧妙了,用“狗”作爲三個故事的隱線,每個主要人物的命運,都受“狗”影響。這個電影最奇妙的地方就是大耍文字遊戲,用狗喻人。第一個故事,男主角的哥哥與狗的關系,正好就是男主角與男主角哥哥的老婆的關系;第二個故事,狗到地板裏面男主角舍不得把地板敲開取狗,最終的結果就是就像敲開地板取瀕死的狗一樣,敲開門取把瀕死的女友取了出來;第三個故事,男主角把狗救回家,沒想到把自己家裏的狗都殺了,就讓被帶回家的人像狗一樣與委托殺他的人廝殺。
  《21克》,2003,這個是在我看來最有實際意義的三段式電影,影片主題沈重,還有就是其中有分量的演員最多,能看到最深情的表演。關于這部深入探討人生命意義的電影,我並沒有太在意其中的理論細節,因爲生命的意義是個永遠沒有定論的東西,我更注重感性一面給我帶來的震撼,在生命的最低谷,認爲生命最沒有意義的時刻,三位主角展現了頑強的鬥志,不可泯滅的精神,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渴望,對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一切一切都在眼神中走露,言語中流失。生命多重? 即使只有21克,也不能輕易放棄。
  《罪惡之城》,2005,這部電影的完美程度簡直超乎我的想象,你可以用能想到的所有優秀的語言來贊美這部電影,太cool了,一直以來我沒敢想象黑白片中能有這么精彩的視覺沖擊,甚至超過了很多很多有色電影。這個描寫罪惡之城的故事實質上是一部在黑暗中尋求光明,罪惡中尋求解脫,沈寂中尋求愛情,爆發中尋求浪漫的電影,人物的每個動作,每句對話都直觸我的神經。在那樣一個環境中的愛情,或許才是值得我們追尋的。
http://bbs.bar.sina.com.cn/thread.php?tid=2149577879&bid=520
2011-06-27 10:56:21
美國黑金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00:55:1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