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9-26 20:47:15| 人氣1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93上第一次段考第三組報告~劉基介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六組
資料收集、整理:陳智凱(4)林上景(9)江育維(24)陳甫軒(34)
上台報告:蔡長生(1)楊智偉(13)楊源鑫(39)
封面設計:陳炫任(45)


 
從《郁離子》看劉伯溫
《郁離子》是明朝開國功臣劉基所寫的寓言故事。劉基(公元一三一一~一三七五,享年六十有五)字伯溫,浙江青田人。他是明初著名的政治家與文學家,《明史》說他的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並為一代之宗」。
 一般人談到劉基,總是對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不過若是說起「劉伯溫」,那就可能有一籮筐說不完的傳奇故事。小說家筆下所描述的劉伯溫就像《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般歷史面目模糊,成了未卜先知、呼風喚雨的道士。
 其實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誤解。民間崇拜劉伯溫,甚至將唐人袁天罡、李淳風的作品〈推背圖〉記到他的名下,並編造了〈燒餅歌〉神化了劉伯溫。我們在讀《郁離子》時,有必要先了解真正的劉伯溫。
 根據他的學生徐一夔在《郁離子》序文所言:「年二十已登進士第」(公元一三三○年元文宗至順元年),並先後擔任過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因受排擠而棄官歸隱。元至正八年(公元一三四八年)方國珍(元末黃岩人,世以販鹽為生)在浙江慶元(寧波)起義,江浙行省元帥府起用劉基為都事。劉伯溫因力主征剿,反對招安而與左丞相帖里帖木兒不合。徐一夔說:「當是時,其君不以天下繁念處,官不擇人,例以常格處之,噤不能有為。」指的就是劉伯溫不滿朝廷招降方國珍,因此歸隱青田並作《郁離子》以明志。
 劉伯溫跟大多數的讀書人一樣,循著考試的途徑,年方弱冠便考進士,並希望能夠一展長才報效國家。可惜元朝政府腐敗不堪,幾經官海沉浮,歷經世事滄桑,劉伯溫終於看出元朝已不可為,所謂「良禽擇良木而棲」,他選擇投靠朱元璋,並鼓勵朱元璋同群雄爭霸,所以朱元璋說劉伯溫是:「吾之子房也。」
 飽讀經書又歷經官場沉浮的劉伯溫,以他豐富的學識與對元王朝的深切認識,使得他的言論往往具有預見性。劉伯溫不但「允文」而且「允武」。《明史‧劉基列傳》:
 基虯髯,貌修偉,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帝察其至誠,任以心膂,每召基,輒屏人密語移時。基亦自謂不世遇,知無不言。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暇則敷陳王道,帝每恭己以聽,常呼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又曰:「數以孔子之言導予。」
 就《明史》所記載來看,劉伯溫不僅有文才,相貌更是雄偉,儼然是英雄人物的氣象。他和「狀貌如婦人好女」的張良(字子房)其實在外表上是相當不同的。徐一夔也說《郁離子》:
 其言詳於正己,慎微、修紀、遠利、尚誠、量敵、演勢、用賢、治民,本乎仁義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禍福之機。
 從朱元璋「數以孔子之言導予」與徐一夔對《郁離子》的解析,雖然劉伯溫涉略儒、道、法家思想兼而有之,實質上他的思想是屬於儒家範疇。
 劉伯溫的性格是正直剛烈的,他曾對朱元璋坦白說:「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雖然他在《郁離子》寓言故事中曾宣揚全身遠禍的道理(〈唐蒙與薜荔〉),在現實生活中也曾多次隱退,卻因先天的條件太好(文才武略),性格剛直,終究遭到朱元璋的猜忌,終因丞相胡惟庸的誣陷鬱憤以終。表面上他所鬱憤的是胡惟庸,實際上恐怕是朱元璋吧!留侯張良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卻絕不是能與劉邦爭奪大位的人,所以劉邦對他言聽計從不出惡言(劉邦對諸臣喜謾罵,甚至無理)。文種獻策於越王勾踐,使他滅吳稱霸,但卻惹來殺身之禍。劉伯溫在金華時向朱元璋陳時務十八策,等到朱元璋稱帝後殺戮大臣,劉伯溫雖急流勇退(明洪武四年),在家中只飲酒下棋,閉口不提功勞,連青田縣令也不敢交往,最後仍不免遭朱元璋的猜忌。「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腐化」。這時的劉伯溫,只怕已從「老先生」的尊稱,暗暗被朱元璋改為「老賊先生」吧!
 《郁離子》的寫作目的為何?
 郁離者何?離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
 吳從善〈郁離子序〉:
 其意謂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
 由此可見,《郁離子》乃是感時憂國,為政治而服務的作品。所以內容充滿著批判性、辯論性、哲理性。為了避免文字獄,同時以寓言的方式說理較為淺顯易懂,所以《郁離子》便以寓言的形式出現。除了《郁離子》外,劉伯溫的寓言散文〈賣柑者言〉與寓言詩〈二鬼〉也都是相當出色的作品。
 《郁離子》主要內容是劉伯溫闡述其政治主張、哲學觀點,針貶時弊。他隱居青田時,對時局下了精確的研判(如同諸葛孔明躬耕南陽而知天下三分),他深刻地了解元末社會的腐敗本質,除了抒發自己在官場上的不得意之外,他提出許多積極的政治主張,以儒家學說為主要依據,提出其治國之道,並以儒家的道德倫理做為規範,闡釋其道德觀點和修身立命之道。
  《郁離子》所呈現的觀點是劉伯溫對元末社金所做的全面性觀察,他希望藉著寓言故事喚醒民智從而建立新的社會與秩序。「郁」是繁榮茂盛的樣子,「離」為火,是光明的象徵。從命名的企圖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的用心,再就故事內容而言更見其胸羅萬機與令人激賞的智慧。《郁離子》所要尋找的國度是理性而祥和的社會。這個社會所展現的面目即是「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理想國度。
明代智星劉基
劉基(1311-1375),字伯溫。元末進士。曾三度為元朝地方官,革職後組織地方武裝。他仿《莊子》,以寓言形式寫下了《郁離子》一書,揭露元朝昏暗,闡發自己的經世治國思想。
 朱元璋用「三請」之禮將他請出。他陳述了「時務十八策」,把朱元璋從群雄爭奪地盤 的地域戰爭,提高到為爭取帝王之業而建立統 一政權的戰略步驟上來。朱元璋稱他為「吾之子房,孔明」,事必諮詢。在掃蕩群雄、滅元興邦的戰爭中,劉基每每料事如神、妙策連生,幫助朱元璋戰勝了勁敵陳友諒、張士誠,展示了非凡的軍事才 華。
 明朝建立後,他被任命為御史承兼太史令,為朱元璋出謀劃策的重點由軍事轉到制定典律,整頓政務方面來。他提出「生民之道,在於寬仁」。認為治世的原則是德刑並用,而且以德為主。以仁感天下,以寬安天下,不能暴虐,不能無休止地榨取。為了施仁政,制定了一系列綱紀、制度,其中一項重大措施是建立「衛所制」,即軍隊保持適當數量,駐紮衛所,一面守備軍務,一面屯田種地,這樣既減少了兵少誤戰,兵多損民的弊端,即保持了軍隊的戰鬥力,又減輕了百姓負擔。
 劉基為創建明朝、鞏固政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劉伯溫的故事
劉伯溫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而馳名天下。由於他胸懷雄才大略,足智多謀,有卓越的分析判斷能力,故被比為魏徵和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台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劉伯溫(一三一一~一三七五),名基,浙江青田縣南田(現屬文成縣)人。
 從小就聰穎好學,讀遍諸子百家之書。二十三歲中進士,做過元朝的江浙儒學副提舉、江浙行省都事等官。在國事日非、四方動亂的年月中,他逐漸看清了老百姓之所以鋌而走險,歸根結底是統治者壓迫掠奪所造成的。於是他痛陳時弊,要朝廷效法堯舜,施仁義於百姓,以弭息禍端。由於他的政見與統治者不合,一再遭到打擊和排擠。至正十八年(一三五八年),劉伯溫只得棄官回鄉,「著書立言,以俟知音」。
 元代末葉,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群雄割據,元王朝面臨崩潰局面。朱元璋攻下金華,即派總制孫炎到青田石門洞去招聘劉伯溫。劉伯溫經過一番慎重的考慮之後,就出山參加了朱元璋的起義隊伍。
 從擴大起義軍的力量,到最後摧毀元朝權政,作為朱元璋軍師的劉伯溫,運籌帷幄,累建功勳。其中最重要的兩件事:一是力勸朱元璋擺脫小明王韓林兒的控制,自樹一幟,發展勢力;一是在用兵次第上力辟眾議,制定了「先圖陳友諒,後取士誠,北伐中原,完成帝業」的戰略方針。朱元璋採納了他的意見,果然獲得勝利,掌握了江南大部地區,繼而北取中原,終於完成全國的統一大業。
 明朝建立後,為使天下「長治久安」,劉伯溫又幫助朱元璋制訂出一系列政策法令,促進了明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朱元璋稱讚他「學貫天人,資兼文武」,尊他為「帝師」封他為御史中丞、誠意伯。
 洪武四年,劉伯溫辭去了官職,後為胡惟庸構陷,憂憤而死。也有人說是被胡惟庸毒死的。
 劉伯溫性情剛毅,疾惡如仇,為官清廉、執法如山。
 朱元璋讚嘆說:「滿朝有黨,只有劉基一人不黨。」在爾虞我詐、結黨營私的封建統治階層裡,他能做到襟懷坦白,不謀私利,確是難能可貴的。
 劉伯溫學識淵博,不但在政治、軍事、天文、歷史、地理、醫藥方面造詣很深,在文學方面有顯著成就,著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及《百戰奇略》等書。其中《郁離子》是以寓言形式批判元末暴政的,文筆犀利,寓意深刻,不乏真知灼見,獲得很高評價。
 凡劉伯溫當年到過的地方,幾乎都有他的傳說故事。他的家鄉浙南一帶則更多,可以說達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在民間,劉伯溫被視為智慧的象徵,說他能預知後五百年的事,蒙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當然,作為一種口頭文學作品的民間傳說,畢竟與史實不同,它既含有某些史實的因素,又有誇張、幻想的成分,而且在口耳相傳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而它的產生變異,又往往打上那個時代的社會意識的某種印記。



劉基
劉基(1311─1375)字伯溫,青田(今屬浙江)人。元至順四年(1333)進士。劉基在元末時期仕途是曲折坎坷的,起先他出任江西高安縣丞,以「不避強禦」為地方豪強所憎恨。他在江西行省當掾史時,因議事不合,棄官歸家。後來他任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又因「論御史失職」,為御史臺的官員所阻抑,遂又棄官。至正八年(1348),浙東方國珍起事,元朝地方官壓制不住,才又起用劉基為江浙行省元帥府都事,因反對招安方國珍,被撤嬝戇瑊郈部C至正十七年(1357),江浙行省再次起用劉基與石抹宜孫守處州,結果仍以棄官還鄉告終。
 劉基在元朝政府任官二十多年,多次被壓抑棄官還鄉,以此,對元末政府的腐朽統治有著深刻的認識。他藉《賣柑者言》,諷刺元朝「坐高堂,騎大馬,巍巍可畏」的達官貴人,卻是「盜起而不知禦,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敗壞)而不知理,坐糜廩粟而不知恥」的一批庸才貪夫。
 朱元璋於應天建立江南政權後,即向皖南浙東地區發展。至正二十年(1360)春,胡大海攻下處州後,即推薦劉基、葉琛、章溢。朱元璋叫處州總制孫炎派人去聘請,葉琛、章溢應聘前來,劉基卻不出來。孫炎再派人前去,劉基回贈寶劍一把,還是不肯從命。孫炎回答說:「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人臣不敢私,封還之。」並寫了一封數千言的信,說明利害關係,非要他出來不可。這時陶安、宋濂寄詩勸說,劉基這才出山。當他與宋濂、葉琛、章溢一起來到應天時,朱元璋大喜說:「我為天下屈四先生耳!」專門為他們蓋了一座禮賢館居住。
 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地處湖廣的陳友諒挾制徐壽輝東下,向朱元璋的統治區進攻。閏五月,攻下了太平,接著又進駐釆石磯,並即派人約張士誠進攻應天。面對強敵壓境,應天的文官武將有的主張投降,有的提出逃跑。劉基大聲說:「主降及奔者,可斬也。」「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他認為成就王業,在此一舉。朱元璋採納了劉基的建議,積極作好戰鬥準備,用誘敵深入的辦法,在龍灣大敗陳友諒。
 至正二十一年(1361)正月元旦,朱元璋於「中書省設御座,奉小明王慶賀禮」。劉基不拜,說「彼牧豎耳,奉之何為」!這說明劉基看準了當時的形勢,要朱元璋撇開小明王,建立新王朝。所以當至正二十三年(1363)正月,張士誠發兵攻安豐,劉福通派人向朱元璋告急,朱元璋準備出兵救援時,劉基就竭力反對,認為大軍出救安豐,應天空虛,陳友諒、張士誠伺隙來攻,那時就會非常被動;而且救出了小明王,使自己更增加不必要的負擔。但朱元璋沒有聽從劉基的勸說,還是親率大軍赴救。果然陳友諒乘機進犯。只是因為他進兵方略的錯誤,不攻兵力空虛的應天而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才於鄱陽湖慘敗。朱元璋感慨地對劉基說:「不聽君言,幾失計。」從此對劉基的遠見卓識更為賞識。
 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任命劉基為御史中丞。當時因戰爭頻繁,加徵田稅習以為常,章溢屢次上奏,請定處州七縣稅糧。經議定,根據宋代時的徵收標準,每畝加五合。太祖以劉基功高,命青田縣勿加,「使劉伯溫鄉里子孫,世世傳為美談也」。
 洪武元年(1368)五月,太祖赴汴梁,劉基與丞相李善長留守京師。中書省都事李彬犯法,李善長為其說情。劉基不顧情面,殺了李彬,由是觸犯了李善長。劉基感到不安,放八月間請求致仕歸鄉。這時,大祖正於鳳陽經營中都,又一意想消滅擴廓。劉基臨行前上奏說:「鳳陽雖帝鄉,非建都地,王保保(即擴廓)未可輕也。」不久,擴廓果在塞外擊敗明軍,這就使太祖想起了劉基臨走時所說的話,便又召其回京供職。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大封功臣,封劉基誠意伯。洪武四年(1371)正月劉基又請歸老於鄉。胡惟庸唆使人誣告,說劉基看中了家鄉一塊含有王氣的土地。劉基怕招惹災裯,因而留京不敢歸鄉。洪武八年(1375)三月,因病才回歸青田,在家鄉居了一個月即去世,年六十五歲。一說劉基是被胡惟庸所毒死。
評:劉基是元末一位知識廣博有抱負的儒士,由於他不滿元朝的腐朽統治,棄官歸田,最後參加朱元璋的軍隊,對朱元璋建立明朝起了重要作用。劉基在文學上也很有成就,他的詩歌、散文很多是反映元末腐朽政治及人民的悲苦生活的,有《誠意伯文集》留世。劉基還通天文,談「天人關係」,後人往往因此附會迷信說法而神化他。

台長: 國文老師
人氣(1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