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18 09:46:42| 人氣2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與印度將進一步合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印度經濟開始以較快的速度成長,平均國內生產毛額已從三百美金增加到將近五百美金,且軟件產業迅速興起,已位居世界第二位。由於印度在1998年進行核武試驗時,以「中國威脅」作為託詞,且亦曾傳聞印度欲與台灣進行軍事合作,再加上美印兩國的一些合作態勢,使中國對於一個「崛起的印度」,不免產生一定的憂慮。

中印兩國的戰略合作潛力

由於中國的崛起速度勝於印度,因此美國在尋找冷戰後的敵人的時候,將注意力集中到中國身上。意識型態的不同、經濟實力的增長、地緣戰略的角逐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大氣候;而一些事件,例如銀河號,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軍機擦撞,對台軍售提升等事件,形成一種小氣候,使雙方關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由於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壓力的不斷增加,中國對印度的憂慮也隨之提升。然而,印度作為世界人口第二位、且以「第三世界領導人」自詡的大國,如同基辛格對中國的評語一般,「不能被當作一顆棋子」。印度有自己的抱負;印度不像中國還用「絕不稱霸」這個遮羞布來掩飾她的雄心壯志,她明確的期望自己能在南亞、在印度洋區域,有主導的實力。而這個企圖與美國戰略利益衝突的程度,並不亞於中國與美國在意識型態與東亞地緣戰略上的衝突。

按照國際政治學「結構現實主義」的觀點,無論是美、中、印三邊關係或美、中、俄三邊關係,實力較弱的兩方,亦即中、俄或中、印,都會傾向於合作,以化解美國的戰略壓力。因為這種作法,可以擴大自己的戰略選擇空間。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印雙方將形成一種「戰略盟友」的關係,而非一種「對抗」的關係;換句話說,印度的崛起將增加中國的籌碼,中國的崛起也增加了印度的籌碼。

中印兩國在經濟上的競爭

因此對於中國來說,印度若能穩定的發展,將有利於自身的戰略環境。但在經濟上,由於兩國資源秉賦類似,都以大量、低薪的勞動力見長;因此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兩國似乎是一種競爭而非互補的關係。而印度相對於中國,又處於較為不利的態勢。

雖然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化,印度可能會逐步爭奪中國已佔有絕對優勢的勞力密集產業。但眼前的情況是,中國仍有大量剩餘勞力,低技術勞工薪資難以大幅提昇,但基礎設施卻遠優於印度,因此競爭力較高。同時,中國距離東亞、美國等市場較近,藉由「歐亞大陸橋」到達歐洲也較印度方便,加上臺、港的華人資本相助,在技術、資本的汲取上亦優於印度。

印度還得面對中國在「知識經濟」上的挑戰。在1990年代初期,中國每年入學大學新生還僅六十餘萬,但到2001年,即已擴大到二百餘萬。相對來說,印度在十年前的大學招生人數已達百萬,但過去幾年的成長遠為有限。甚至印度的「英語」優勢,也在中國的英語熱潮中褪色。因此印度雖然過去在知識經濟領域頗見成功,但前景並非一片樂觀。

此外,印度的國內投資率太低,迄今未超過國內生產毛額的三成;而中國維持在四成左右,因此印度更為依賴外國資本。由於大量借貸,印度政府已積欠上千億美金外債,但外匯存底卻僅有數百億美金,且貿易持續逆差,因此印度匯率有高估之嫌,並潛藏有償付危機。因此印度經濟短期內仍難以對中國構成嚴肅的挑戰。

中國與印度關係的走向

雖然中、印兩國在經濟上處於競爭關係,但無論中、印雙方何者在經濟上更為成功,都意味大量輸出各種產品,搶奪已開發國家的勞工,包括工程師和軟件設計師的工作,並降低先進國家的勞工爭取提高薪資時的談判條件。因此兩國又是在同一條船上,必須一起面對由於已開發國家勞工的反彈,而興起貿易保護主義的危險。就此來說,兩國在國際政治經濟上又並非是全然的競爭的,而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在戰略上,印、中兩國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在經濟上,兩者的產業雖處於競爭的地位,但對於一個更為開放的世界市場又有共同的利益。因此無論在政治上或在經濟上,中國與印度兩國都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現在中國、印度兩國雖然宣稱彼此之間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甚至在許多場合都有共同的聲音,但由於邊界、歷史與巴基斯坦等因素,兩國並未能在俄國的提議下,盡釋前嫌。然而,雙方改善關係的需要,會成為動力,以創造改善關係的條件。因此中國與印度的關係,將在可預見的未來,進一步向成熟、穩定的合作關係發展。


照片:印度新郎騎著駿馬向婚宴場地前進。拍攝者:Tino。

台長: 包淳亮
人氣(2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