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9-23 02:43:36| 人氣9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九一一默哀日的聯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寫了「九一一後的國際與兩岸形勢」之後,有網友提醒我不要老叨唸著國家,有網友提醒我那「同情」與「國際政治的算計」之間的衝突。我心中的衝突是存在的,是的!我震驚,同情,但我沒有為六千多位死難者哭泣。
為了回應質疑,我本想談談自己某些的「階級意識」,談談同情的限度等等,但想想又算了。剛好看到這篇文章,就拿來轉載。
我對九一一的感受,或許更接近世界多數人的感受。這個作者,也差不多能夠反應這種感受。
一些海外大陸民主人士認為許多大陸網友對於美國的災難幸災樂禍是「人性的淪喪」,我想言之太過了。親疏遠近,本有不同。過去的怨憤,難道在這一刻就都能拋到腦後?不可能的!
人道主義是我們的理想,但我們的理想,可能還沒能恢復到一次大戰前的社會主義國際的程度。


=============================================
九一一默哀日的聯想

聯合早報(新加坡),2001年9月23日。

●王鵬令

9月14日那天中午12時(格林威治時間11時)整,我與周圍的荷蘭人一起,起立靜默三分鐘,為九一一在美國發生的那場慘案中所有無辜死難的人默哀。

周圍的一切突然都靜止下來,連電視也啞然“失聲”了,只有一幅幅畫面在徐徐更換著:海牙的美國大使館門前,荷蘭內閣成員著黑色禮服站成一排,中間俯首肅立著的,是即將退休的考克首相﹔在布魯塞爾、巴黎、柏林、羅馬和倫敦……,以及遙遠的華沙、布拉格和布達佩斯,到處都沉浸在一片悲痛庄嚴的氣氛中。

前一天,荷蘭《人民報》頭版頭條的大字通欄標題是:“歐洲從永久和平的夢中驚醒”!當時看了沒怎么留心,此刻我才清楚地意識到,那并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號。現在,几乎整個歐洲,不是都在眼前這種無邊的靜默和哀痛中,與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同舟一命,更緊密地凝聚在一起,以“強大的北約”和“團結的西方”這兩種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了嗎?

──儀式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政治化了,即與“人道同情”相比,其“政治”的意味似乎更濃。就此而言,與其說這是一場哀悼儀式,不如說這是一場政治盟誓。事實上,作為歐盟和北約諸國的一種百分之百的政府行為,它也不可能不是這樣。

──整個世界仿佛都是跟著美國和歐盟同步運轉的。連日來,世界各國政府及其政要,已先后致電美國總統布什或發表談話,表達了對死難者的哀悼和對美國人民的同情和聲援,几乎眾口一辭,一致申明了譴責和反對恐怖主義的嚴正立場。連歷來被美國稱為“流氓國家”的朝鮮和利比亞政府也同樣對恐怖行為表示了義憤和譴責﹔美國的宿敵卡斯特羅甚至還表示,要向美國提供人道援助和開放機場。

凡此種種,都給人一種強烈的印象,即整個世界,不分種族、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也不計較彼此的歷史恩仇,已經就反對恐怖主義的問題而達到了空前的一致。其實,這或許只是一種雖然令人可喜,但卻不宜寄予過高希望的國際政治現象!

我不曉得,參加這場哀悼儀式的其他人都怎么想。對我個人來說,真正令人痛心的,倒不是“美國”和作為一個民族(國族)的“美國人”遭受了慘重的打擊,而只是那些在九一一襲擊中死于非命的無辜者。我之所以要參加這場儀式,一來是身在荷蘭,理應遵守當局的政令﹔二來是入鄉隨俗﹔但更重要的,卻不是這種政治的約束和社會的需要,而是我想借著對無辜死難者的哀悼,表示自己對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對死難者親屬的同情,和對恐怖主義者“濫殺無辜”的譴責。我想,這也就是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了。很明顯,以上三點均屬于基本道義的范疇,已然超越了任何文化、文明的畛域或界限。因此我相信,至少在這三點上,我跟千百萬行禮如儀的荷蘭人,心是相通的。

話雖如此,但我心中有數:此刻絕大多數荷蘭人那種與美國人“感同身受”的悲痛和同舟共濟的決心,不是我能夠真切體認到的。這種區別,或許也不無文化的、甚至種族的根源,但恐怕主要還是來自不同的歷史經驗的記憶。要知道,當年是美國盟軍把荷蘭從納粹德國的鐵蹄踐踏下解放出來的﹔又是在馬歇爾計划的扶持下,荷蘭才得以在戰后迅速復興﹔在此后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中,美國的核保護傘,又成為荷蘭的和平、安寧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所有這些,早已沉澱為荷蘭民族的一種集體記憶。

九一一事件發生后,北約引用華盛頓公約第五條款,申明對美國的進攻就是對北約所有國家的進攻。我以為,盡管歐盟諸國將以何種方式和在何種程度上參與美國的軍事報復行動還有待觀察,但這種生死與共、同仇敵愾的立場和態度,卻是無庸置疑的,因為那并不只是來自一紙條約(北大西洋公約)的約束,而且是以廣泛存在于西歐諸國的那種與荷蘭相似的民情為基礎的,因此才有可靠的保証,經得起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風浪。

回顧一下我個人所知所見的中美關系的歷史,其中雖然很難說有什么切身的經驗在我心里撒下了“反美”的“種子”,但是無論如何,在我都不可能萌生出土生土長的荷蘭人那種“西歐─美國”生命共同體的意識和感情。這樣一種差別,我想是很自然很正常的。由此不難推知,歷來意見紛呈對立的國際社會,這一次雖然就譴責和反對恐怖主義達到了一致,但是,即使世界各國領袖們當前在言辭上的這種和諧或一致是真誠的,其民情基礎也完全可能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事實上,在許多地區和國家,人們對九一一慘案的反應即與美國、歐盟和北約諸國很不一樣,甚至是與后者截然對立的。正如人們已經看到的,這種對立在巴勒斯坦、阿拉伯國家以及某些南亞國家的穆斯林聚居區,表現得特別鮮明。

據有人統計,英國廣播公司網站上貼的世界各地網民有近60%是同情恐怖分子的﹔上貼中國新浪網和人民日報強國論壇的網友大概估計有近20%譴責恐怖分子,而有近70%多是叫好的。其他的英文網站也有類似情況,認為九一一恐怖襲擊是美國遭到的報應。據說,在中國某些大學校園里,九一一慘案發生后,甚至出現了“飲酒高歌,相聚慶祝,高喊反美口號,圍攻同情美國的人,甚至有人放鞭炮”的現象。對于這類反應,我當然很不以為然。不過,這里我不想對此進行道德評價。我想指出的是,這類非理性的情緒性反應,作為一種社會政治心理現象,它提示我們:就全球范圍而論,目前國際社會就反對恐怖主義所達成的一致或共識,不過是建立在現在已無人敢于公開否認的“勿殺無辜”這一道義底線的基礎上而已。相對于必將觸及各民族、各國家乃至各國家集團之重大政治和經濟利益的國際反恐怖主義斗爭來說,這畢竟是太單薄、太脆弱了!

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觀察,則應當說,中國政府對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做出的反應,不僅是合情合理的,而且是可信的,得體的。所謂得體,是指在堅持基本道義原則和國際慣例的基礎上,以與中美關系的歷史和現狀相適應的方式,就有關事宜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應有的同情:既不過,亦非不及,剛剛好。事實上,即使不考慮歷史的恩怨,你也很難設想,當美國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甚至潛在敵人,雙方的戰略摩擦不斷發生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和多數中國人會在政治和情感兩方面對此事件做出歐盟那樣的反應。道理很簡單:歷史的記憶和對現實的認知和感受,都沒有為中國的政治領袖和老百姓提供與后者相同或相似的事實依據和感情基礎。

與中國相比,俄國政府的反應几近于歐盟。然而,俄國是否真的就可以借此來增進俄美兩國在反對恐怖主義斗爭中的相互信任與合作呢?似也未必。僅以個人的閱讀視野來看,几天來,西方媒體對于俄國在阿富汗及其周邊地區的戰略野心,已經是疑竇叢生。足見,盡管俄國人的外交手腕素以老練和狡猾著稱于世,但“過猶不及”。我不相信,普京靠“几滴眼淚”就能贏得山姆大叔和歐洲人的信任。

(傳自荷蘭)

台長: 包淳亮
人氣(9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