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9-09 02:20:44| 人氣149|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政壇的族群政治迷思及未來走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族群差異的迷思

台灣民眾有98%是「漢人」(亦即華人);「漢人」和「原住民」之間由於語言文化乃至於種族差異感,一直以來存在著較為顯著的通婚障礙;但漢人之間雖然有閩南、客家、「外省」之別,但在通婚上則沒有障礙,因此當然是「一個族群」,照說是不會有族群問題。但這種社會意義上的「一個族群」,卻在政治上備受挑戰。

在國民黨從中國大陸流亡台灣後長達五十年的統治時期,整個教育體系基本上都使用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的「國語」(華語、普通話),因此在教育的篩選過程中,獲得成功的社會中上層,大體上都能流利地使用國語。與此相對的,由於閩南人佔總人口七成,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失敗的社會中下層,多數也是不擅長使用「國語」的閩南人。在此情況下,當台灣解除黨禁、開始民主轉型,這樣的社會差異就惡化為「從大陸來的國民黨政府使用的國語、以及使用國語的外省人」,壓迫了「本土的、使用閩南語的本省人」。簡言之,由於所謂「漢族」內部仍存在一些語言差異,加上「先來後到」的歷史記憶的不同,甚至因此造成的資源分配的利益爭端,使台灣的「族群政治學」成為一個重大的政治社會問題。

此外,李登輝出於國民黨內的鬥爭需要,在「民主先生」之外,強調了「台灣人總統」的頭銜;在此稱謂襯托下,國民黨內與李登輝爭奪權力的外省籍政治人物,就似乎只能望風披靡。在這樣的政治形勢下,多數的閩南籍政治菁英在向國民黨外省籍政治菁英爭奪權力的過程中,連帶強化了「族群問題」。而對族群差異的強調,也似乎成為爭奪權力的「良方」,此一良方還被放大解讀,認為有效,於是成為台灣政壇十餘年來第一個最大的迷思。

族群動員勝利的迷思

這個迷思認為,李登輝黨內鬥爭的勝利,以及陳水扁競選的勝利,都是由於他們的「族群」特徵;相對的,「外省人」既然是只有15%人口的少數,則在民主選舉中將由於無法得到閩南族群的支持,因此不可能獲勝。與此相聯繫的就是外省籍政治人物「跨不過淡水河」或「跨不過濁水溪」的迷思。

淡水河是台北市與台北縣的分界,但台北市的「外省籍」選民高達三成,相形之下台北縣與台灣其他地方的省籍比例較為接近,僅一成出頭,因此兩地之間存在省籍比例的差異。至於濁水溪則是台灣中部的第一大河,中部以北有為數較多的外省籍與客家族群,往南則閩南人的比例更高,因此外省籍更跨不過濁水溪。

然而,這個迷思與其說是「台灣人的迷思」,不如說是閩南人為主的一些政治菁英的迷思。因為外省籍的宋楚瑜,在他的「省長選舉」與「總統選舉」時,都得到了許多閩南人選票。從另一個角度說,陳水扁雖然當選總統,其實仍未能贏得過半數閩南人的支持。而外省籍的台北市長馬英九,則在2001年九月初的一些民調中,成為台灣最有魅力、民眾支持度最高的政治人物;如果台灣現在就再次舉行總統選舉,則無論在閩南、客家或外省族群,獲得最高票的都是馬英九。總統陳水扁雖然是閩南人,但閩南人並沒有特別支持他;年過八十的李登輝的影響力,更已遠遠落在馬英九與陳水扁這些當紅的年輕政治家之後。多數台灣民眾並不以族群分高下,這又是另一個例子。由此可知,過去十多年台灣政治中被強調的「族群」問題,與其說是一個令人感到悲哀的普遍的現象,不如說只是值得憐憫的少數抱著族群意識的人的想像;或者說,只是這一小群人的迷思。

「本土」迷思與「李登輝」迷思

與上述迷思相聯繫的還有兩的迷思。第一個迷思是與「本土」二字相關的迷思,特別是「代表本土」的「本土政黨」、「本土政治家」的迷思。在「愛護土地」、「保障母語」等等人權議題與代表「民主力量」的反對運動支持下,「本土」這個符號光環四射。問題在於,「本土」原就有很強的集體主義思想陰影,具有排他性,卻不具有建設性的意義。在80年代以前,台灣的教育體系過度強調中國大陸的各種山水、符號象徵,忽略了台灣的人文與自然風貌;但經過所謂「本土化」的洗禮,到了1990年代末期,台灣各政黨皆以本土自我標榜,於是「本土」愈來愈顯得蒼白無力,並且愈來愈變得像是赤裸裸的族群動員。在實現民主之後,對「本土」的強調已經逐漸變成一種迷思;「本土」的內涵得由所在的人民充實創造,而非由政治領袖所定義,這一點已經被愈來愈多的人認識到了。就是執政的民進黨,在今年年底的選戰口號中,也以強調「改革」為重心,以避免台灣由於族群政治的惡化。

第二個則是李登輝迷思。台灣許多人都認為是李登輝的「本土化路線」讓非本土的「中國國民黨」得以苟延殘喘,否則台灣人民早已唾棄國民黨,而民進黨早已執政,然而事實遠非如此。雖然經過十餘年的「本土化」,但在台灣2000年的總統大選,形象良好、受到李登輝的閩南籍「好友」、以及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等人祝福的陳水扁,仍然只能拿到39%的選票;相對的,宋楚瑜獲得了36%的選票,以「安定」為訴求、也是出生於中國大陸的國民黨的連戰,則獲得了24%的選票,後兩者相加,高達60%。絕對多數的選民的投票傾向並不受李登輝影響,其中一大部份甚至擺明著反對李登輝。因此與其說是李登輝挽救了國民黨,事實真相可能是多數台灣民眾支持代表穩定的國民黨本身,由此才支持了代表國民黨的李登輝;是國民黨抬舉了李登輝,而非相反;但也是由於國民黨的列寧政黨特徵,使李登輝能夠利用國民黨進行自己的事業。

台灣族群政治的未來

進入新的世紀,愈來愈多台灣人感到李登輝的「民主先生」的成就或許還值得稱許,但其他對族群政治的強調則得面對質疑;因為民主是值得追求的目標,但族群對立則並非「民之所欲」。過去,「族群政治」包裹在民主的大衣之下,使國民黨難以有效回應;過去,佔多數的閩南籍政治菁英卻未能掌握多數的權力地位,族群政治根本問題難以化解。現在,代表反對運動的民進黨執政,並在意識型態與政策上向國民黨靠攏,台灣主要政黨之間的差異性已經大為縮小。過去,要爭取使用閩南語、客語的權力,凸顯了族群差異;現在,使用母語的權力已受到尊重,但權力菁英以「國語」為交流工具的現實已成為共識,語言問題也不再能成為政治鬥爭的利器。

雖然如此,由於台灣的國會選舉採行了「大選區制」,每一個選區都有許多當選名額,因此候選人仍會傾向於追逐立場清晰的、或說族群意識最鮮明的所謂「基本教義派」的選民,因此台灣的「族群政治」仍不會立即銷聲匿跡。然而,台灣面對的主要問題已經不在「島內」,而在「兩岸」問題的嚴峻挑戰。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面對台灣與中國大陸更密切交往的環境,台灣各政黨只有超越族群問題的牽絆,重新凝聚起來,才能有效的維持台灣的繁榮與自主。


台長: 包淳亮
人氣(149)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林濁水
蘋果080417

阿扁把政績送給蕭萬長非典型論述 台灣政黨在幾個項目上做「品牌」形象的競爭:台灣主體立場、清廉改革、財經執政能力、兩岸和平、社會安定等等。
民進黨長期領先的是台灣主體立場和清廉改革,但高捷和第一家庭弊案連連後,清廉不再領先;此外,激進路線使社會大感不安;至於兩岸和平和經濟能力上,社會長期看壞,八項之中,民進黨只領先一項,難怪大敗。
品牌形象要靠長期穩定的戰略來經營維持。如今貪腐雖不能不檢討,但失去政權後,要貪也難了,因此其他方面的檢討更是重點,如今先討論財經能力和兩岸和平。




內鬥延滯兩岸政策
財經被認為落後項目,最不值得。因為國民黨蕭萬長的各王牌政策,如讓高雄港成為亞太海運中心;如重代工輕品牌創新堅持把趨勢科技這種公司趕到日本去股票上市的產業政策;如以貨幣匯率政策來維護被掏空了的企業、銀行,在經濟成長率從80年代8%以上,10年間逐步下滑到90年代末的5.6%時,反把股票拱上12682,就像公司虧空業務下,卻做假帳炒作股票,然後一古腦丟給散戶一樣,留下1.8兆呆帳讓民進黨政府埋單打消……,無不荒腔走板。
但扁上台遇到美國網路泡沫,加上花錢替蕭萬長埋單打呆帳,成長率一時不振,於是扁便認為全是自己部屬不如蕭萬長的緣故,為了討好社會,便犧牲產業政策,規劃、執行都遠比蕭高明,把政策導向知識經濟的陳博志、林信義,讓他們去職,並不斷地尊蕭:又是競選總顧問,又是負責中經院,又是經發會、經續會的指導人……7年來不斷地向社會宣布自己團隊遠不如蕭,社會不相信蕭神通廣大也得相信了,所以大選蕭上謝下成了扁背書的了。扁真是蕭的大貴人了。為此我早先還辭去了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
其次,中國制定《反分裂法》時,我寫20多篇文章和論文,非常用力地建議要看清中國《反分裂法》兼具非和平手段的倒退性和「承認現狀合法」的務實性,所以將來中國務實政策將會層出不窮地推出,應妥予接招。當時,扁團隊更是完全聽不進去,只知對中國愈採強烈反制愈有利於島內藍綠鬥爭的情勢,結果大家都相信扁說的戰爭一觸即發,使藍軍跑過去求和獲得了正當性並被認為有貢獻。不只如此,中共開放水果零關稅,只好硬在統戰上做文章,難使社會共鳴。此後,中國務實統戰果真是層出不窮,胡錦濤甚至特別強調中國的政策不會因為任何個人的因素有所不同,但扁面對中國的務實政策仍然以內部鬥爭考量優選於兩岸關係改善。但到了三合一選舉大敗,對外鬥爭失去信心,黨內又遇總統和立委初選,扁和黨內一些領導人政治鬥爭的對象不幸的竟由黨外轉移到黨內,為了贏得初選,大家競相走激進路線,於是雖官員協商一次比一次順利,包機等更已談妥「天天有貨運,周周有客運,陸客來台」三項配套,但吳釗燮上報時因天王內鬥而遭否決破局。
如當時達成協議,如今蕭萬長博鰲之行縱願卑微地拿台胞證,卻又有何冰可破?換句話說中國政策已務實,台灣只要接招,不待蕭用低姿勢去求(或創造)。但扁和高層將其拱手讓人!




炒短線撇長期經營
因此兩岸破冰創造和平上,整個民進黨高層竟又成了蕭的大貴人。對中國民進黨僵硬地莽撞,國民黨則僵硬地軟弱,博鰲行固受不少人肯定,但也大有失格,島內批評實有助於蕭抬高身價,不料,蕭團隊卻把這種可以解圍的助力當做天大的災難,其軟弱程度真難想像。藍軍一片對蕭阿諛聲中竟只有趙少康精明地說,島內吵吵鬧鬧也好,誰知道中共哪一天會怎樣。
扁和領導階層只知短線炒作,對品牌不做長期戰略經營,落得八項形象大輸七項,不但辜負許多賣命的能人和支持群眾,更使得民進黨羞恥地下台,而今檢討竟仍多不及戰略層次,令人憂心如焚。

林濁水
2008-04-17 12:27:32
天機莫測
天機莫測:民進黨促成了胡蕭會?

【聯合報╱社論】 2008.04.17 02:43 am


民進黨促成了胡蕭會,此話怎講?

從二○○○年說起。「連蕭配」在總統大選慘敗,連蕭二人竟告分道揚鑣。二○○一年,蕭萬長自組「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一度並成為陳水扁的「總統首席經濟顧問」;連戰則在二○○五年以國民黨主席的身分訪問大陸,並成立「國共平台」。數年之間,連蕭各走各的路,看不出交集。

誰料,二○○八年馬英九竟然找上蕭萬長做競選搭檔,而「馬蕭配」又大勝,且以連戰的「國共平台」提供的互信基礎,及蕭萬長的「基金會」提供的題材,居然在一夕之間即湊成了舉世矚目的「胡蕭博鰲會」;至此,「連平台/蕭基金會/馬選總統」,原本三路「分進」,立即匯流而成「合擊」的交集場面,演出了令世人意外又驚嘆的一頁!

歷史的大道莫非是曲折的?如果不是因國民黨下野八年,連戰豈有可能訪問大陸?又如果不是民進黨的倒行逆施,連戰訪問大陸在台灣民間又豈有正當性?而若不是國民黨下野,蕭萬長又豈會「淪落」成「共同市場」鍥而不捨的兩岸說客?且國共兩黨之間又豈有可能搭起「平台」?兩黨最高階層又豈有機會面對面地頻密互動?而若非民進黨失盡人心,馬英九及其兩岸政策的變革又豈能獲得多數選民的背書?如果沒有了這一切,怎會有「胡蕭會」?又豈會有「四個希望」與「四個繼續」?

據此以論,八年的代價雖大,卻儼然已產生重大的報償:一、終於證實台獨鎖國的路行不通,使「維持現狀/開放交流」的兩岸政策不再被誣為「賣台」,且經馬蕭勝選建立了此一政策的民主正當性。二、國共高層人物利用這八年的「空窗期」,經歷了難得的親身交往,交換了「設身處地」的思維,並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互信。三、國民黨因為下野才有與中共頻密接觸的機會,如今國民黨從在野黨又轉為執政黨,雙邊接觸層次亦告水漲船高,立即變成「執政黨對執政黨」,可謂是渾然天成的「無縫接軌」。

若無八年的點滴累積,不可能有今日局面。國民黨在野與中共互動了八年,累積了未來執政與中共互動的珍貴資產;而民進黨執政八年使台獨鎖國的政策宣告破產,無形中成為國民黨未來開創兩岸新局的最佳背書人。對兩岸來說,過去這八年可謂是因禍得福。

過去八年,從北京的角度看,台獨聲勢不斷升高,正名制憲,公投入聯,去中華民國化;這使得北京必須正視「維持現狀」,甚至在布胡熱線中出現「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政策主軸轉為「反獨先於促統」。從台灣內部的角度看,則由於陳水扁失政敗德,又將去蔣、鞭屍、拆匾、二二八、去中華民國、正名制憲,及入聯公投等,操作得民怨沸騰,致使台獨的道德性及正當性急劇耗弱,其鎖國的兩岸政策亦引發社會質疑。

於是,兩岸出現了兩條走向相對的動線:一條是中共認為台獨氣焰上升,一條是台灣民眾對台獨的評價下降;一長一消之間,國共平台在民意的支持中搭起,國民黨開放交流的政策獲得民主背書,馬英九亦以兩岸新局代言人的角色贏得總統大選。冥冥之中,請問誰是造成此一形勢的最主要推手?難道不正是民進黨?難道不正是陳水扁!

八年抗戰,國民黨從在野黨回復成執政黨,國民黨固然點滴在心頭,中共也應從國民黨「失去政權/重新執政」的鏡鑑中,體認民主與民本的真諦。經過八年互動,兩岸高層如今不應只是鉤心鬥角的鬥爭對手,而應當多少變成一種相互砥礪與相互提升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畢竟雙方的共同使命皆在造福人民。這種亦敵亦友的關係,可謂是八年形成的最珍貴資產,應當共同珍惜維護。

至於民進黨,執政八年累積了促成胡蕭會的一切條件,這究竟是有心栽花,還是無心插柳?

【2008/04/17 聯合報】
2008-04-17 12:42:07
咖啡
聯合報時有精闢見解的社論
中國時報近幾年來有[蘋果化]趨勢
標題聳動
內容誇張
最近看中國時報處理詹啟賢的
新聞
總覺得這份報紙唯恐天下不亂
蘋果日報照片角度取得最好
其他花花綠綠看得眼花
2008-04-19 16:04:41
沙包
聯合報有黃年。他的文筆和洞察力確實是好。
中時近年被批評很利害,連報格都被質疑。
2008-04-21 10:55:16
咖啡
是的
中國時報最近幾年來越來越[蘋果化]
蘋果日報的攝影記者捕捉角度犀利
往往能以[一張照片說明許多事]
中時媚俗效其神不能得其髓
反觀聯合報堅持多年本色
一味保守經營
老骨熬湯
終於味美精練
中國時報
真相那對
騎驢父子啊
2008-04-26 17:28: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