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2-14 22:28:35| 人氣55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韜光養晦足以應對圍堵企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韜光養晦足以應對圍堵企圖

包淳亮

聯合早報(2011-02-10

http://www.zaobao.com/yl/yl110210_003.shtml

 

    自國際政治學開門立派以來,現實主義向為主流,近數十年更發展為所謂「結構現實主義」,並有所謂防禦性現實主義與攻勢現實主義之說。然而,大國之間的結構衝突固然難免,但是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導致結構快速變遷的卻不是戰爭,而是源自大國自身的錯誤政經決策。

    最戲劇性的國際政治格局變動,是蘇聯的瓦解。蘇聯瓦解的大背景是經濟政策長期偏重軍工產業,近因是戈巴契夫的激進改革,但如果不是蘇聯底下三大斯拉夫族裔國家的政治經濟菁英企圖分肥自利,蘇聯也不至於分崩離析。美國的政經體質遠優於蘇聯,但在越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也耗費了大量國力,前者加速了中國共產主義革命成功與朝鮮戰爭後冰凍廿年的美中關係的和解,後者轉移了冷戰結束後美國對中國的遏制企圖,總之也都是損己利人。

    過去一年美國強化了中國周邊除俄羅斯外的其他幾個大國的關係,似乎有向亞洲版北約發展的態勢,從而引起輿論界的廣泛關注。但是蘇聯不是因為北約而瓦解,美國軍事外交政策恐怕也未必總能盡如其所願。零八年經濟危機以來,美國對中國的防範心態提高,但這種防範與中國快速崛起相呼應,而後者意謂中國的外交籌碼也快速增加,與歐洲外交的提升即為顯例。

    為「平衡」中國,美國希望印度與日本在亞洲扮演更重要角色,但格局的演變最終更多取決於各國能否「辦好自己的事」。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統計,中國政府的一般債務相當於國內生產毛額的兩成,印度為七成,美國為十成,日本則為二點三倍。中國的韜光養晦使其軍事外交支出較低,財政上的謹慎,意謂著中國在未來有著採納各項政策的餘裕;相對來說,日本政壇「抗中」的浮躁情緒,卻沒有相應的財政基礎。

    印度的財政狀況似乎相對穩健,但是如同美國「新聞周刊」跨年專刊一篇文章提到的,印度前十大富豪的財富,相當於其國內生產毛額的12%,而中國的相應數字是1%,巴西是5%,俄國是9%。若說印度豪富之家利用各種關係巧取豪奪的程度比中國嚴重十倍,應不為過。在此現實下,印度一般商人將10%以上的盈餘轉移國外,不顧西方國家對印度高速增長的揄揚稱道。由於內部的各種阻礙,印度在略有發展之後,即可能重蹈菲律賓、泰國等的覆轍;她能否辦好自己的事,才是其政治經濟前景的關鍵。對印度而言,「圍堵中國」也只能當成口號,不能太過認真。

    「圍堵」這類外交政策,對推動的大國來說,需要在軍事上進行大量投資,得在盟邦關係中給予大量好處,還得警惕盟邦的「背信棄義」,更得考慮眾多不配合國家如何在其中漁利,實屬下策。而對於體質本就不健康的國家,此種政策意謂對投資與福利的資源轉移,甚至可能在對抗當中增添國家分崩離析的風險。由此來看,倘若圍堵果真被採納,是財政健全、出口暢旺的中國先陷入內亂,或者美國消費者先走上街頭,或者日本財政先崩潰,或者印度地方游擊武裝更大張旗鼓使之左支右絀?就像俄羅斯在一九一七年陷入革命,退出一次大戰;誰會先退出下一場冷戰?

    各個國家都得專注辦好自己的事,其次是為其他國家辦好事;零和遊戲的對抗思維,只會導致負收益,對誰都沒有好處。許多人說美國的軟實力如何誘人,但若美國真的採取對華圍堵策略,其衝擊遠甚於美伊戰爭,軟實力自然也要受到損害。韜光養晦的中國,在世界各地投資基礎建設,利人利己,倒是累積軟硬實力的下盤硬功夫,能化戾氣為祥和。

台長: 包淳亮
人氣(55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國際大勢 |
此分類下一篇:縮小的西方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大戰略的核心關懷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