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0-01 09:35:49| 人氣4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印度的反華徵狀與消解之道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聯合早報,2010年10月1日,http://www.zaobao.com/yl/yl101001_002.shtml

 

 

    這幾天來自台灣與大陸的學者陸續提到印度媒體的反華風潮,中國讀者對此似乎感到有些不可理解;筆者感到印度的反華情緒其實很容易可理解,特別是由於這種情緒與許多台灣人相當近似。

    筆者斷斷續續進出印度的戰略研究網站,已有很長一段時間。當世紀之交,中國崛起開始受到關注,印度網友們的典型回應是「樣板村」,那些上海與廣州的高樓若非證明了共產黨粉飾表面的功力,就是證明了中國貧富差距懸殊而不可維繫。隨著時間過去,中國崛起更加顯明,「體制論」也被更加強調,認為中國的發展不可持續,遲早走向崩潰;與此相反,印度的西方民主體制雖然因循曳沓,卻可以持續發展,因此遲早可以超越中國。

    隨著中國崛起已然無可置疑,最近質疑中國崛起的言論減少了,但不安焦慮卻升高了;於是印度憤青們在長期以來的對西藏的戰略關注之外,更期望拉攏日本、韓國、台灣,形成民主國家的中國包圍網,甚至放言支持這些國家的核武發展,或者思考支援維吾爾分離勢力,雖然印度本身也受恐怖主義與地區分離主義的威脅。尋求「否定」的心理結構一旦與現實碰撞,往往尋求更激烈、全面的否定,這種心理特徵對於過往的台獨也一體適用。

    當然印度的反中仍有其自身特色。對於印度網友而言,中國最大的「罪」是支持「恐怖主義政權巴基斯坦」,其次是中國有意無意間在印度洋形成的印度包圍網,讓印度覺得受到威脅壓迫。而雖然中國並非散布近半印度國土、被其總理稱為國家安全最大威脅的「毛主義」革命武裝力量的後台,但意識形態上的隱晦聯繫仍足以讓印度不快。在這些當下的線索之外,是兩大國的長期競爭。半個世紀前的「中印兄弟」雖然早已是昨日黃花,但印度自居兄長的認知並未改變;特別是由於前述「體制」的自負乃至於西方的吹捧,使之一旦落後於中國,很容易就產生瑜亮情結。

    尼赫魯時期印度認為其應當成為美、蘇之後的第三或第四的大國,是第三或第四即取決於與中國的競爭。六二年兩國衝突,印度已見負於中國,而今中國業已坐二望一,印度仍然掙扎於貧困之中,在國際輿論上不時作為大國競爭中的失敗一方被比較。倘若印度果如尼赫魯所說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消聲匿跡」,那麼競爭失敗已經漸漸動搖印度的立國根基------地方精英層偏好的分權主義、下層失地農民的納薩爾武裝力量,乃至於種姓與宗教的衝突都有愈演愈烈的可能。

    中國人可能對此無動於衷,終究印度的問題主要來自於內部,甚至其與鄰國的問題也是其不當的對外政策所促成。許多人擔憂中國與其東亞近鄰時有勃谿的關係,但是印度與其南亞鄰國的關係不遑多讓、且猶有過之。邊界問題、水問題、族群與宗教問題,乃至於地緣政治的結構性問題,印度都表現得過於強勢,似乎唯恐外界對於其南亞霸權有所質疑。結果是困於南亞安全競爭,地區霸權卻仍是鏡花水月。不過,考慮到印度的巨大潛能,賦予其一個適當的身分,仍然不失為確保國際政治長治久安的必要之舉。

    四十多年前尼克森強調不能讓十億中國人生活在憤怒的孤立中,在面對印度時,這種前瞻的態度應當引起中國人的共鳴。相對於美國人對中國的長期認可,十餘年後就將成為人口第一大國的印度,仍然期待美國的關愛眼神。已經產生崛起自負的中國人或許覺得這種渴望有點無聊,但就像台獨的很大理由也在於台灣在國際社會「不被承認」,要消解此種尋求承認的心理動機,恐怕還是得藉由賦予其某種「身分」來化解------例如中國單方面立法,清晰地表明台灣人也是中國公民,乍聽之下似乎是片面與激進,實則可用以減緩焦慮與猶豫。

    在印度的狀況,中國給予其平起平坐的地位、或者金磚四國的聚會,都還不足以平撫印度的不安;印度菁英期待的是美國的認可,以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這種期待既然是合理的,中國也不妨作作人情,例如邀請美國參加金磚四國高峰會,形成一個新的五大國對話機制;中國人並且可以坦率的告訴美國人:這種機制不是為了中國的利益,而是因為一個騷動的印度,對於中美兩國都沒有什麼好處。

 

作者是臺北中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全球研究學程訪問學者

台長: 包淳亮
人氣(48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國際大勢 |
此分類下一篇:從文明衝突論看釣魚台衝突
此分類上一篇:美國夢之後,中國夢如何做?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