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10 22:43:12| 人氣1,27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和時間賽跑 --2007. 11. 10 中華日報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創造奇跡的人>「罕見天使」和時間賽跑──楊玉欣為病友奔波   ■宋雅姿

《2007/10/31 15:17》


IMG_1210-153239.jpg
 一襲優雅的露肩白紗,纖弱的楊玉欣堅持不坐輪椅,在父親攙扶下,吃力地一步步走進教堂,笑容更加燦爛,因為上前來握住她手的是此後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婚禮中,親友們見證的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更是勇敢走出生命幽谷的動人樂章。提及楊玉欣的善良與樂觀,大家莫不同聲稱好,也衷心祝福「希望美好的事能多多降臨她身上」。

 罕見疾病纏身,她仍是甜美的天使

 她是那麼甜美,未語先笑,謙和有禮,積極進取,而且充滿愛心。「罕見天使」楊玉欣,不僅是罕見疾病基金會代言人,也是人間罕見的天使,帶給許多人溫暖和希望。誠如她的新婚夫婿孫效智教授所言:「玉欣人美,心更美。」
 上天賦予楊玉欣甜美的外貌、藝術的才情,卻也給了她帶有缺陷的基因。「十九歲那年,一種奇怪的病慢慢纏繞我的四肢,手腳漸漸不聽使喚,走路常常跌倒。爬樓梯也覺得吃力,剛開始可以用手幫腳,後來手也幫不了腳,只好靠別人幫忙把我抬上去。」她罹患的「三好氏遠端肌肉無力症」,是近三十年來才被發現的罕見遺傳性疾病,會從遠端肌肉如手指、腳趾入侵,使肌肉萎縮無力,慢慢向身體中心及內臟逼近。換言之,它讓生命能量緩慢流失,什麼時候心臟停止,無人能知。

 掌握鑰匙,打開生命的奧妙之門

 醫學界還未解開她的疾病之謎,楊玉欣已為自己尋獲人生的答案──「生命是有厚度的,任何一件事都不會白白發生。」她相信「任何事件都是人生的一個課題,每個事件背後都存在著一個意義。事件本身是一把鑰匙,沒有這把鑰匙,我們打不開生命的奧妙之門,看不到生命給我們的啟示。」所以她不因生病局限了自己,「否則就枉費我生了這場病。」
 關於這場病,楊玉欣得到的啟示是「上天要我去幫助其他的罕見疾病病友,去服務弱勢病患。」這是發揮生命潛能的時候,她很少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病痛,就連禱告也常是為了別人,相信上帝知道而且照管她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神不給我承擔不起的擔子。」雖然逐年感受身體機能漸漸衰弱,她還是打起精神露出笑容,四處演講宣導,為病友代言、募款、爭取立法,每日行程排得滿滿。別人看她像拚命三郎,她說:「現在不做,未來更不能做。」
 自從二○○○年參與籌備罕見疾病基金會,楊玉欣的腳步從未停過。她敬佩基金會發起人陳莉茵的膽識和遠見,自謙只是個追隨者。「經過指導訓練,我看到自己的責任,也知道該怎麼去幫助那些最弱小最受苦的人。」以一個虔誠基督徒的眼光來看,她認為罕見疾病患者是為全人類承受痛苦,「因為宇宙間必然會有瑕疵率;一定得有人來承擔這個罕見的機率和痛苦。」

 積極投入公益,登門探訪病友

 二○○七年二月,楊玉欣離開人間衛視主播台,更專心投入公益事業。三月隨即兼任台灣弱勢病患權益促進會秘書長,「二十個會員團體各有不同的需要,我們盡量去了解,提供服務。」她還安排「探訪病友」,積極主動登門安慰鼓勵行動不便的病患,聽聽他們的心聲,「讓病友覺得沒有被遺棄,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角落欣世界」是她自二○○六年十月開始在中廣流行網一○三點三開闢的廣播節目(每週日下午四點至五點),邀請名人和病友對談共通性的生命議題,例如悲傷、死亡、失落、快樂、愛情。「很多病人的世界只剩下天花板和電視,他們沒有放棄生命,選擇承受痛苦努力活下去,這些生命勇士非常值得大家認識,他們奮鬥的故事更是社會的資產,大眾卻沒有機會聽見他們的聲音。」所以她請名人來和病友面對面做生命的碰觸,「經由了解、感動,他們可以發揮名人廣大的影響力,為病友做些事。」楊玉欣的用心良苦,確實得到許多名人的支持和響應。

 心境寬,處處笑話一籮筐

 她的外表看來與常人無異,但因肌肉日漸萎縮無力,起坐行進都需別人攙扶,日常生活每個動作都花去許多時間和精力,而且越來越緩慢。談及病況,她這樣形容:「我跟一般人印象中的殘障朋友比起來不夠殘障,和正常人相比又不夠正常。」她想起一位也是常跌倒的朋友,每次坐公車就把殘障手冊影印放大,附貼在大吊牌上掛在胸前,還寫著「正宗殘障,貌似常人,請快讓位,謝謝!」看來好笑又貼切極了。「如果心境夠寬,我們這種人遇到好笑的事還蠻多的。」
 有一年,她和合組樂團的藝專同學應邀赴日本演奏。音樂會結束,大夥兒興致勃勃到東京迪士尼樂園去坐「看起來很刺激,會衝到水裡的雲霄飛車」,四位朋友架著她放進陸面之下的車廂裡。一陣過癮之後,眾人紛紛離場。「整列車廂只剩下我的朋友們正努力要把我架出來,抬上陸地。因為地勢高低的關係,她們吃力地抬,我也吃力地配合要往上站起來,但就是徒勞無功。」這時後面排隊的人潮中爆出一片大笑,「我回頭看看他們,也報以微笑,再努力往上爬。我知道,他們一定以為怎麼會有這麼膽小的人,竟然嚇到手腳發軟,連抬都抬不動。」最後連服務人員都來幫忙,才把她抬上地面。「當我開始緩緩往前走時,又引來一陣爆笑。當然又是先前的觀眾,他們以為我鐵定是嚇壞了,連走路都搖搖晃晃,還需要兩人攙扶。」對她而言,這樣的誤會無傷大雅。「我自己當時也覺得好笑。我知道他們在笑什麼,但他們想錯了!」

 遺傳樂觀,無私付出便有豐富的祝福

 她那樂觀開朗的天性來自母親。「我們家庭最大的特色就是貧窮,但媽媽對生活有著無法想像的樂觀。她小學畢業就開始賺錢養家,嫁給來自雲林鄉下又沒受過什麼教育的窮小子,生活更悲慘。可是她從不覺得自己命不好,只是努力扛起一切她所能做的。感謝媽媽一方面讓她自己活得自在,一方面將這個好特質遺傳給我們,讓我們一生受用不盡。」
 楊玉欣最佩服母親的單純善良和無私。「媽媽無論面對誰都會付出她的所有,有時還超過她所有。一家五口都吃不飽了,她竟然把家庭遭變故的小孩接來吃住,還教我們把自己少得可憐的食物和用具拿出來分給客人。」當時覺得母親太自不量力,長大後就明白這才是有智慧、令人尊敬的。日後受人關照,總想到「我相信是媽媽無私的付出,我們才能有豐盛的祝福。」
 織毛衣、賣魚、開素食店、賣二手家具……,楊玉欣從小看父母很努力為生活打拚,以致無暇顧及孩子。「我們沒錢讀幼稚園,三個孩子在家掃地、煮飯、洗衣,自己莫名其妙長大。」所幸有國民義務教育,但既要忙家事又愛看故事書,考試常常不及格,「搞不好,那時老師還懷疑我智能不足呢!」

 姊弟相繼發病,分工合作找病因

 儘管生命能量一點一滴慢慢流失,楊玉欣仍然充實過著每一天,並鼓勵和自己同病相憐的姊姊、弟弟。由於父母皆有同對染色體異常的隱性基因,楊家姊弟相繼在十九歲前後發病。為提高治癒率,三人分工合作分組實驗,楊玉欣負責找西醫,姊姊專攻民俗療法,弟弟堅持自然療法,結果由楊玉欣在台大醫院首先得到正確答案。但她並不埋怨父母將缺陷基因遺傳給自己跟姊弟,反而常鼓勵悲傷自責的父母,希望他們早日走出陰霾。她對父母說:「如果有來生,我們一定要再做一家人,但這一回換我們來當爸媽!」這樣的約定,是她的心願,也是永遠的感恩。
 為充實自己,楊玉欣到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修習學分,又努力考上輔大哲學研究所,專攻「哲學諮商」,計畫以此來幫人解決生命心結,第二年卻因工作太忙而休學。她認為「對病友的服務,可能比自己的學業更迫切。我體力太有限,一定要取捨。」

 真愛結合,相互支持與陪伴

 二○○六年一次嚴重跌傷後,她開始坐輪椅,身邊也出現了護花使者--大她十四歲的台大哲學系教授孫效智。兩人二○○○年相識於南華大學研討會。二○○五年四月,孫效智遭喪妻之痛,在三個孩子面前裝得很堅強,苦痛只能找楊玉欣傾訴。長年在社福團體工作,她很習慣傾聽,孫效智滿心感激,「玉欣的樂觀,讓我從悲痛中逐漸復原。」一年後,孫效智擦乾眼淚,給她一封情書。二○○六年夏天,面對孫效智的求婚,楊玉欣一時覺得「很不真實」,沒想到自己也能擁有真愛和婚姻。自發病以來,她的感情路走得十分坎坷,曾有一段感情因男方父母極力反對而告吹。孫效智卻不認為她是個負擔。二○○七年七月八日的婚禮中,他在眾人見證下大聲說出「我願意!」還表示「娶她為妻,我做了正確選擇!」他的大女兒和兩個小兒子分別擔任伴娘及輔祭,以行動來歡迎這位「美女阿姨」成為家庭新成員。
 問起婚姻生活,楊玉欣笑答:「還在體會,還在學習,學習當個好媽媽、好太太。套句孫教授的話:愛是什麼?就是背負所愛。在背負的過程,彼此支持,互相陪伴,這是很美好的。」
 孫效智是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召集人,楊玉欣的公益工作也多了一項──台灣生命教育學會代言人,還推廣「社會正義」原則,「就是強壯的幫助弱小的,能說話的幫助不能說話的,能走路的幫助不能走路的。」
 她現在每天和時間賽跑,「當下能做什麼就趕快去做,千萬別把遺憾留到明天。」
(本專欄文章與《明道文藝 11月號》同步刊出)
 

台長: 荷塘詩韻 二
人氣(1,271)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 個人分類: 國內旅遊 |
此分類下一篇:懷舊
此分類上一篇:白菊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