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9-12 16:34:01| 人氣29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隨筆(四)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民吾同胞 物吾與也」
  
 張載
“牟尼、孔、老皆名曰道”。劝善渡化,其功一致,“修己利人,其唯一也”。
http://www.baike.com/wiki/三教文化


  儒道佛三教共通而分享的「心性體認本位的生死學與生
死智慧」,所以具有中國傳統的特色,有別於印度佛教包括
在內的其他各大宗教或哲學傳統,乃是由於它自始至終不假
天啟、彼岸、梵我、神威等等外在力量,去解決有關生死的
生命終極問題,而祇依靠我們本身的「心性」 (不論是儒家
的良知,道家的無心,或是大乘佛學的佛心佛性), 去實地
體驗體悟「生」與「死」的不可分別,在終極關懷層面以生
死問題及其精神超克為最根本而最重要的人生課題,在終極
真實層面肯認超越心物、主客、有無生死等等二元對立的天
理(即良知)、天道(即無心)、空空或如如(即般若智),並在
實存主體層面體認(embody)、證成( justify)如此終極關懷
的宗教性或高度精神性,以及所肯認著的終極真實的深邃哲
理性之故。在具有中國三教合一特色的此一心性體認本位的
生死學與生死智慧,實存主體、終極關懷與終極真實三事一
時並了,無有前後,不可分離。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AN/an019_32.htm
 
 
 
 
張載 所處的時代 佛道兩家盛行
所以 宋家的儒學 產生 對後代發生很大影響@@
包括後來的新儒家 多少也間接影響引用
但~ 從源頭來看 秦漢之前的孔孟儒學 應才是真正精華所在!!                                                       
 
後學覺得 儒道釋三家 有相融通之處
 除了上述之外 一個原因是佛家是外來文化 為了適應及發展
 於是漸融入中華及中土的人情風土中
而儒道兩家 除了隨著時間發展而有所興衰外 也間受到佛家的影響~
於是三家彼此吸收與成長 而變化
 於是 在政策及民間與時間流程裡 共同形成所謂的中華文化裡其中一個支承點
 
另一個原因
後學是覺得 共如基督與回教一樣
都有一個主宰者與天堂所在(知識體系外/ 感知精神的世界) 
佛教與道教亦同
儒家義承認 站在共同勸人為善 及統繕不同地區的目的下
於是發展不同的文化下的教義思考與宗教
但中心點及中心之上的未知應是一樣的(共同的神 共同的場域)
 
以科學的觀點來說 地球從混沌到 到萬事萬物的產生
大家原應 生活在共同的地平面上
但~受到環境大氣的影響及地殼的變動下 大地開始產生變化 被分開的族群與生物人類
 一一再產生 適應與存在 不同的環境背景人種與文化因而產生!!
 
 後學覺得地球總有一天還是會回到最原始的狀態!!  
所以~ 宗教的產生無意是希望 從善如流
 讓統籌各地區的的人們能回到最初 找到最初的自己及回去最初來的地方
萬事萬物產生的根源 萬事萬物產生的源頭(天堂/主宰者的身旁)!!
 
 
 
 
道與教 參考資料:
 
清靜經說: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聖經約翰福音第一章也說到:「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
 
道,在天為理,於人曰性。性,即是道;性在人在,性去人亡。身體只是房屋,感官、大腦是身體的器官,真正讓感官、大腦作用的是靈性,靈性才是真宰、主人、真我、道。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93
http://blog.udn.com/mau5365323/2022372

 
中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其次致曲。曲能友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台長: ken
人氣(290)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心 得 與 分 享 |
此分類下一篇:離 - 婚 - 結
此分類上一篇:今日一讀(續七)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