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22 17:46:19| 人氣8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創作與溝通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創作與溝通

用電子音樂做出空靈的震盪,結合忽遠忽近的木魚聲、虔敬自然的誦經,讓人很難聯想是曾以台語搖滾歌曲《向前走》走紅的林強所作,林強說:「我過去的音樂多批判,學佛後,想與人互動的理念卻是『和解』,這首名為『今心』的曲子,以《心經》為出發點,希望能傳遞善念,而單曲封面一個『斷』字,則為斷惡意。」這首為一間藝文展演空間開幕所作的曲子,日前成了台北市自閉兒社會福利基金會限量一千件義賣的公益創作品,林強認為,好的念頭透過音樂散布,又能幫助弱勢,才是佛法真義。

善念一出 生命美妙

四月底,追求藝文本質的「小路上」藝文展演空間剛在台北古亭捷運站附近成立,陳巍方等創辦人邀請好友林強作即興演出,也邀基金會董事長陳金燕、執行長柯白珊現場聆聽創作,柯白珊說:「他們告訴我,創作的收入會捐給自閉兒基金會,所以邀我來,意外的是,當天僅能容納二十至三十人的空間,擠滿近五十名粉絲,連狹窄樓梯都坐滿了人,現場很熱很擠,但音樂放出後不過幾十秒,我們都感覺到清涼與平靜。」陳金燕是自閉兒家長,學佛多年,她說,二十年前接觸佛法,背完大悲咒的那個晚上,夢見觀世音菩薩,而現場的音樂,和當年的感動如出一轍。

受邀的電台DJ暨台語歌手邵大倫說,現場的藝術創作就像小型法會、牧師祈禱會,讓人感覺到,不論有哪種信仰,只要每人願意付出一點小善念,就會很美妙;DJ拉拉則說,聽完音樂,當天的頭疼痊癒。

創作溝通 人性出發

為什麼一場音樂演出,會與藝術創作、公益、甚至自閉兒有關?關鍵在於「小路上」藝文展演空間的創辦人陳巍方。自台大心理系畢業後,陳巍方赴英國攻讀戲劇治療,回台之後在醫院擔任藝術治療師九年,服務對象以亞斯伯格症與自閉兒為主,在藝術治療過程中,發現台灣偏向對病情的「診斷」與「治療」,而她與老師的想法卻傾向於「創作」與「溝通」,從人性而非病症角度出發,「我認為藝術的作用,在於與孩子建立安全的關係,小朋友愈自然地用藝術媒材,愈能表達內心想法,對於有情緒困擾的孩子幫助愈大。」

近來美國發生嚴重校園槍擊案,兇手疑似有自閉症,不過自閉症並不是促使殺人的主因,反映的是社會對自閉治療的漠視。陳巍方說,自閉兒的表情較少,難觀察到他人細微的情緒理解,感受不到周遭人「有一些」不耐煩或「有一點」生氣情緒,等他們意識到對方生氣時,已是極度憤怒了;他們本身同樣會有極端的開心或盛怒,少有細微感知,但經過藝術治療後,會改善情緒的掌控和表達能力。

陳巍方想回到簡單、單純、真誠的創作源頭,便與友人成立藝文展演空間,一樓提供藝術家交流與飲食;二樓藝術治療的工作室;三樓定期邀請非主流的獨立樂團,採跨界方式做表演,如書法藝術和音樂藝術做結合。

因緣際會 一拍即合

第一屆藝文展演的演出者是林強與書法藝術家何佳興,林強這幾年已習慣用音樂傳達學佛體悟,例如斷惡、傳善,正巧何佳興也連續十四年以空間藝術的方式詮釋《心經》,兩人一拍即合,將單曲義賣權贈給自閉兒基金會,由基金會服務的自閉兒協助包裝,陳巍方和林強不約而同地說:「原本只是一個不經設計的開頭,不料因緣際會,竟有了美好的結果。」

林強指出,幾年前,友人和他提起佛法,讓他感到十分受用,於是開始在家自修,慢慢琢磨出《心經》的第一個字「觀」,應解為「聽」,這樣即使不是宗教家,音樂人也能將好的、傳善的、斷惡的意念傳出去。

不過音樂畢竟抽象,他想讓粉絲都感受到「種善因,得善果」的好,所以演出前,買各式各樣的水果與花卉種子,天天供佛、回向,演出時發給粉絲,希望各人透過自己的緣分,能開出意想不到的花、結出善果。他笑稱自己的花早已綻開,「就是促成義賣合作這一樁。」要讓善念延續,就是不取收演出費,還將創作用在公益上。

觸目所及 皆是藝術

何佳興感觸也深,因陳巍方不僅找他創作,還邀他為自閉兒的藝術治療上書法課!何佳興說,藝文展演空間呈現的創作觀非常篤定,強調人與人之間更大的包容心,而自閉兒擁有最真心的愛,兩者碰撞後特別珍貴,為創作增添不少靈感。他還說:「社會不應該對自閉兒有異樣眼光,在他們身上,我看見很多價值,例如真實且專注面對的精神。有別於參觀美術館或畫展,這個藝文展演空間,更像與不同生命做交流的場所。」

此外,空間就是何佳興的紙,他的獨創文字藝術,不停留在傳統的宣紙或畫紙上,卻是觸目所及的一切,他希望突破限制,讓文字成為不一樣的語言,如同「自閉兒的真」,與眾不同卻確實能用來溝通。

無論是陳巍方想治療自閉兒的心、林強想傳遞善念的佛曲,還是何佳興對藝術本質的直接感受,都融合在《今心》單曲上,單曲由何佳興組織的工作室及「小路上」藝文展演空間自掏腰包製作及發行,共一千張,採捐款後致贈的方式幫助自閉兒。柯白珊說,相信這份愛與感動會持續發酵,所有的聽者不只收藏了藝術家的作品,也關懷、照顧了需要被聆聽的自閉兒。由於今年社福團體的預算大量刪減,台北市自閉兒基金會附設愛肯樂活工場製作的饅頭還要二十萬收入才能收支打平,明年一至三月的周轉金也沒著落,林強反再捐出一萬五千元,盼外界響應捐款。單曲洽詢專線:(○二)二七一三八一○八,官方網站:www.ican.org.tw

 

 

學生挑戰創意 鼓勵獨立思考

由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發起的「DFC創意行動挑戰」剛結束第三屆的頒獎典禮,隨著每一年對活動定義、進行方式、合作單位和推廣管道的調整,成果卓越,尤其協助推動挑戰的老師已體會到協會的用心,即使孩子的公益提案沒有獲獎,依然年年參與,且表示孩子設想出來的計畫,實踐後還要持續變成一種習慣。協會理事長許芯瑋說,這證明源自印度的DFC創意行動也適用於台灣的教育環境,孩子可以從小培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是競賽 是自我挑戰

DFC(Design for Change)是「透過感受(feel),找出周圍困擾你的事、讓你想改變的事;想像(imagine),彼此激盪可能解決的方法;實踐(do),花一周時間付諸實行;分享(share)把故事和成果分享出來,最後你的行動改變了世界。」的過程。

台中市北屯區建功國小的老師郭至和就用心為學生引進DFC挑戰,他將公益創意行動融入正式課程裡,最初並沒有告訴孩子這是有主辦單位舉辦的一個活動,孩子依然很有收穫,直到得知很多人在跟他們一起進行改變世界的挑戰後,更提高參加興趣。郭至和不希望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得失心,只是嘗試玩玩看,後來協會也聽到老師的心聲,將創意「競賽」改成了對自我的「挑戰」。

等孩子完成提出的創意計畫並實踐、交成果後,郭至和才參賽,前兩年沒有得獎,郭至和說,自己比較在意的,是教學歷程的訓練,老師怎麼說,孩子就怎麼做,但第三年以說故事的方式,陪孩子經歷創意發想的歷程,反而有兩組得了獎,原來孩子才是活動的主體。

第一年郭至和指導的孩子中,一組想到了名為「美麗新校園」的方案,小朋友覺得大家對垃圾減量、資源回收的概念不足,對地上髒亂也感煩心,因此針對校園垃圾、雜物及雜草採取行動,推出兩大方案:一是當校園清潔義工,身體力行打掃環境;二是製作海報宣傳環保概念。第二組「Bye! Bye! 小宅童!」是發現台灣現今家庭至少一台電腦,加上網路世界迷人,大人小孩都沉迷其中,連小學生也成為宅童,因此鼓吹朋友及同學,跟家長針對使用電腦的時間做協調,加裝限制時間小程式,讓對電腦入迷的成員改掉壞習慣。

第三組「社區公園 Go!Go!Go!」發現公園設施不足、雜草叢生,難以供一般民眾休閒,所以試圖改變現況,行動分兩部:公園淨化及市議員遊說,他們先說服全班一起打掃公園,再寫信給議員,希望議員為他們發聲。另一組把消費者隨手亂扔發票的習慣變成公益活動,關懷弱勢。還有蒐集紙箱,改善桌子置物空間。也有人想關懷資源班學生,利用下課時間去資源班陪伴、關心特殊孩子,和他們一起玩遊戲、做功課。

秀出卡片 父母不生氣

第二年,學習對象是四年級生,一樣對校園環境的整潔非常重視,有製作海報,以有獎徵答方式鼓勵大家分享愛護地球的方法;有觀察社區狗便便來自流浪狗或寵物狗,思考如何勸導飼主配合;有調查全校每日廚餘量,發現同學有不良飲食習慣及偏食情形,便引用世界上遭受饑荒國家為例,到各班提醒糧食重要性;有推廣自帶環保筷用餐,換免費飲料;還有協助留下因菸草業凋零與都市重畫將被拆除的菸樓紀錄,製作小檔案,調查並擔任導覽員,再將珍貴資訊放在部落格上供民眾瀏覽。

第三年對象改為三年級生,本來老師擔心孩子完成公益方案的能力不夠,不料反跌破眼鏡,受到評審肯定:獲獎!評審說,小朋友的發想很符合他們的真實需求,例如由隊長陳柏源發起的「facelove不生氣」活動,隊員謝佩容說:「我們小孩子最天真可愛了,不過很奇怪,為什麼大人常常喜歡罵小孩,不知道會留給小孩不好回憶?所以我們希望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讓大人不會罵小孩。」大人常因為什麼原因生氣?謝佩容說:「因為我們不聽話。」孩子不聽話大人當然生氣,但她又天真說:「例如奶奶叫我去洗澡,我說等一下,她連一下都沒有等,就直接生氣了;還有姑姑嫌我字醜,就會罵我。」

隊員洪珮庭說:「一開始我們想到的是,當大人生氣,就唱歌給他聽,還有扮鬼臉逗他們笑,可是怕這樣做,大人以為我們在開玩笑,反而更生氣,經過三次討論,決定製作facelove小卡片,讓全班同學告知爸媽卡片的意義,當我們拿出卡片後,爸爸媽媽就要深呼吸十秒鐘,告訴自己不能生氣,如果成功了,就在卡片後面簽字,一個星期後看這個辦法有沒有用。」愛搗蛋的陳柏源就帶頭試驗,當同學已翻開課本準備上課了,他還在玩文具,一感受到老師要抓狂,立刻使出大絕招,秀出卡片,請老師不要生氣,深呼吸十秒鐘!老師果然沒生氣,卻瞪著他說:「請打開課本好嗎?」他才笑說:「是,遵命!謝謝老師(不生氣)!」

同學回家試驗,成功消除爸媽怒氣二十次以上,一個同學說,這真的很神奇,寫作業時,媽媽講他慢吞吞,正要開罵,卡片一拿出來,媽媽真的不生氣了,還在卡片後面簽字。只是這個活動拯救了班上的同學,對發起團隊卻失靈,有人說:「當我拿出卡片時,沒有人理我。」有的則說:「我一直很乖,沒有惹人生氣。」還有人則忘了把卡片帶回家,發揮不了作用。

不是課外 是課內學習

另一組獲獎的主題是「幸福來敲門」,與上一組有異曲同工之妙,劉佩昀、王昱翔、李致其、鄭松儒四人發現很多同學在校心情不好,甚至在打掃時被問怎麼了?就突然掉淚,起因是前天晚上,爸媽大聲爭吵,原來當爸媽吵架,最擔心受怕的就是小孩子,這些爭吵在孩子眼中不是說忘就忘的「小事」,孩子認為爸媽不生氣,好好溝通,就有幸福家庭!經過討論,他們邀請家人簽署幸福宣言,一起約定不輕易吵架,更傳授維持幸福的小妙方:「當家人快要吵起來時,可以怎麼協助他們化解情緒?就是吃下幸福小仙丹(一顆糖果),然後回想過去的甜蜜時光。」

全班所有家庭共一百一十六位家長及手足簽名參與,活動進行一周後,維持家庭和睦的同學高達九成以上,二十五個同學有二十四個家庭一周內沒有吵過架。成果讓小孩子認為,當家人吵架前,若有注意小孩的感受,就不容易發生激烈爭吵,因此期待分享給其他班級,給更多家庭加入。

三年級的小朋友竟可以因為DFC活動,學會發掘自己及他人的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法!例如「導航小書回家去」的發想,學生發現很多人借閱了書籍,會忘記原來的位置,把書櫃弄得亂七八糟,所以一起製作「小書導航尺」,借書時把尺放在那個位置,讓整理書籍的人減輕很多負擔;有同學發現,這學期的科任課很多,但前往科任教室常會打擾其他班級,就發想如何安靜,他們嘗試提早集合及安排幹部在隊伍最後督促同學輕聲,發現成效不彰,再找出移動到科任教室最短的路線,避開其他班級,不從走廊經過,改經過辦公室和操場,幹部再沿路使用鈴鼓,提醒同學放輕腳步及說話聲;還有人觀察到學校遊戲器材區維修保養時,更小的小朋友都不能用,若讓他們到田徑場去,必須和高年級的哥哥姐姐爭地,不如利用下課時間,在穿堂和升旗台教七個班級,約一百八十個低年級小朋友玩用空瓶製作的環保陀螺。

郭至和說,創意行動不是課外學習,應該是課內的!老師必須教孩子不以學科或成績去衡量問題,「我認為教育不是只讓孩子『知』就好,孩子知道的不見得比老師少,反而孩子應該用行動,想出問題的解決方式,從小學習解決問題,未來長大更能獨立思考。」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86678

 

改變世界夠大膽 教孩子解決問題

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理事長許芯瑋,同時也是DFC的台灣發起人,表示自己一路念書成長,深刻感受台灣的教育就像工廠制式化生產一樣,踴躍發言或有奇思怪想的人會被當成問題人物,「很可惜啊!」她說。

許芯瑋自認很調皮,好在老師對她都很好,讓她能享受學習的樂趣,直到她當老師後,發現對老師而言,或許統一教學真的比較好衡量進度、管好學業成績,可是多數老師還是忽略「適性衡量」,「所以我很茫然,覺得現有教育的目的,只是養好一位高知識分子,不是我想像中的,認為是找到自己想發展的路,然後做對社會有正向價值的貢獻。」

聽到印度河濱學校校長瑟吉的演講後,覺得觀念和自己相仿,就將DFC引進台灣,第一年她找校內的高中生實驗,第二年覺得要向下扎根,就有組織地巡迴演講,認識各地中小學的老師,成立工作坊,第三年立案為協會。離開了教書的工作,有規模的把影響層面擴大,透過政治大學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中程計畫及教育部的合作,採質化、量化研究,確立DFC這一套能讓老師帶著孩子去實踐,是正規的教學方針,「而且這個活動與全球同步!我們一起看著孩子怎麼做、怎麼成長、怎麼改變世界!」

方法突破制式化

台灣DFC最初是競賽,後來定義為挑戰,協會本來設計頒給最放肆另類的創意計畫「大膽突破獎」,引起最多人響應的「登高一呼獎」,最具環保思維的「環保尖兵獎」等八大獎項,今年改為「十大特色故事獎」(如圖1、圖2、圖3),只保留了「綠色小巨人」與「歷久彌堅獎」,鼓勵環保議題及延續往年行動的團隊。

許芯瑋說,大人教給孩子的方案,往往是制式化的思量,所以主題多是全球暖化、節能減碳,執行方式常是募款、連署,可是孩子自己想到的東西,才會讓大人訝異:「我怎麼就沒想到這種事?或者怎麼他們會有那樣的想法?」就像學生曾利用塑膠杯,製作雨傘收納器,這一個雨水亂滴和不美觀的問題,在許芯瑋念書的時候就讓她困擾過,當時沒有人想過要解決它,所以她說,當學生找出問題核心,即使不是用最好的解決方式,或甚至找不到解決方法,協會都認為他們應該被肯定!「有創意,夠大膽,即使失敗還愈挫愈勇,這就是我們要給孩子的教育。」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86677

台長: ken
人氣(84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設 計與創 作 |
此分類下一篇:今日一讀(續八)
此分類上一篇:設計/創意與軟實力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