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29 23:33:02| 人氣4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些以前的影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這是我修影視史學的一些影評,拿來存檔紀錄XD


  <亞瑟王>這部電影中,我覺得這是一部用現代意識為核心套近一個西元四、五世紀的前後的中古時代中一群無法被歷史學家證實的人們的電影。為什麼呢?我從以下兩點角度來看:
  這部電影非常的強調真實,可以感覺的出這部電影的編劇十分的用心在史實的鋪陳跟合理化,與其他用著相同背景的電影或是小說不同,<亞瑟王>這部電影中沒有魔法、巫師、怪獸、神蹟(一切就現代科學認知所無法解釋的都稱之神蹟),其中他將人人都知道的石中劍傳說合理化成亞瑟在孩童時期看到家園被焚毀,母親在其面前身亡後,跑去他父親的墳前拔起他父親的劍;而魔法師梅林與後來成為亞瑟王妃的桂尼維亞解釋為當時在山中所出沒的"鲸面族",算是合理化在之前的神話版本中他們帶有的魔法威力,將之描寫成具有神秘色彩的野蠻人部落,而;在之前家喻戶曉的"圓桌武士"都被省略沒有加進劇情中以避免給予本片太多的奇幻色彩,而失去了強調歷史還原的意義,我們可以看到"圓桌武士"的傳奇被合理化成跟著亞瑟出身入死的幾位戰友。
  亞瑟在本片中並不是一個傳奇,在所有的武士當中,亞瑟最有責任感和正義感,希望能使世界變得公正。他的武士雖然對他忠心耿耿,但他們更像是戰爭機器。這也是為什麼亞瑟會成為領袖的原因,因為大家都願意服從他的領導。從他一開始堅持效忠羅馬並希望贏得契約脫離類似奴隸的身分,到中期他們必須完成羅馬交與他們的最後一項任務,深入敵軍區域完成一項使命-將羅馬派往英國的貴族護送至安全的地方離開英國。當中亞瑟與他的武士們遭遇到他們的宿敵:魔法師梅林和他的遊擊隊,武士們戲稱他們為"鯨面族",因為他們總是在臉上和身上塗上藍色顏料。亞瑟和他的圓桌武士深信這些"鯨面族"是英國的靈魂,幾個世紀以來一直深受羅馬的摧殘。如今,羅馬一旦撤離,沒有了亞瑟和圓桌武士的幫助的鯨面族面臨大舉入侵的撒克遜人將毫無抵抗之力。通過執行這次任務他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隨著羅馬的撤退,不列顛將需要一位元領袖填補空白,一位既能抵禦撒克遜人入侵的現實威脅,又能領導這個島國走向新時代的人。本片非常認真的想要將原本高高在上的神話人物描繪成有血有累的平凡人,只是當他們做出脫離羅馬與英國原住民抵抗外侮的時候,本身就帶有傳奇般的色彩了。
  此外<亞瑟王>也帶有非常濃厚的民族主義色彩,其中很強調出"羅馬"跟"英國"之間的不同,透露出羅馬不該征服英國使之成為殖民地,對照出後來羅馬國勢衰危無力顧及英國時,所流露出慌張失錯的撤離糗態(竟然只用不到十名的騎士去長途護送貴族,而不考慮鯨面族的襲擊),而後來侵略英國的撒克遜人也在電影的結局中以失敗為下場,這都是顯示出來電影導演所要強調的一件事情:凡是侵略其他國家的民族必是以失敗作為結局作終。

  <王者天下>這部電影也是以現代意識為核心價值觀帶入西元1186年中第二次及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基督徒、回教徒和猶太教徒間的鏖戰的歷史時代背景,當年耶路撒冷政權統治者為拉丁王國的晚期,當時基督宗教控制的各城邦主,對國王的命令陽奉陰違,甚至抗命也時有所聞,包爾丁五世染上痲瘋的裝扮出現(電影以類似鐵面人的打扮),讓電影張力、神秘性擴充不少。
  電影開場白,以騎士私生子的現身,作為諷刺"騎士"頭銜的授予,但被授予"騎士"頭銜的騎士,卻未能扮演騎士應有的腳色,反而到處濫殺無辜,自以為守護基督教的榮譽,但是電影中繼承了父親騎士頭銜的主角所行之事,反映出歐洲在那黑暗時代,對"騎士精神"所賦予的,除了信仰外,對"國王忠貞"的宿命。
  其中導演所宣揚的自由與平等意識在主角於守城之時,命令全體守城將士跪下,由他封予騎士稱號,代表了人與人、階級與階級之間都是平等的,只要願意共同奮鬥與努力,都將不會受到不公不義的對待,即使是主教身旁的一個地位卑微的僕役都可以成為騎士。
  電影並未敘述在1099年當時十字軍攻下耶路撒冷(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所展開的屠城與殺戮伊斯蘭教的慕斯林與猶太人。卻突顯了伊斯蘭教的領袖 ─撒拉丁在1187年在此收復耶路撒冷城,對城內居民的仁慈與寬弘,文明衝突中兩個宗教信仰者對戰敗者的不同作法,留給觀眾有不同的省思,這也是電影導演所要宣揚的現代意識-宗教自由,他藉由片中的薩拉丁圍城12日後城破,撒拉丁並未採取1099年法蘭克人攻破耶路撒冷,令以『大屠殺』的報復行為,而是答應主角的要求釋放他們全部。


  <黃昏清兵衛>所使用的寫實主義手法在於:導演將故事主人翁清兵衛描寫成淡薄名利,看重的只是一個溫馨穩定的家,甚至乎捨棄男人的尊嚴去維護這個家:不賣女兒卻賣了長劍,只留下向來準備切腹的小太刀、不尋花問柳,也不顧武士的儀容和身份,低聲下氣的求平民商人主動要求加添外快人工、即使被妻子看不起也依然守護她至死…其中更令人感到寫實動容的地方在於:時窮節乃現,「黃昏」清兵衛無疑是一位現代人眼中的正人君子,卻肯定不是一位好武士,因為「武士道,乃是死之道!」,竟以竹劍以及小太刀決戰藩內第一劍客,更存心放這位敵對派系的同是天涯淪落人一條生路,同病相憐之間,反映出政治鬥爭的悲慘,在第一劍客死在他劍下時,清兵衛所展現出來要為了自己所愛的女性活下來的堅強表情,也是在其他充滿浪漫色彩的電影中所無法看到的,更遑論是其他劍客電影中劍客將劍客殺死後帥氣的揚長而去的情節,取而代之的是打鬥的真實性以及打鬥完後主角的無力感所呈現在眼前。
  本片的歷史色彩被安排在全片著力描述日本新舊交替所產生的矛盾。片中最能代表舊思想的,包括清兵衛的舅舅和朋江的嫂嫂。在新思想的啟發下,「女子無才便是德」已經過時,學校無分男女,都教《論語》;清兵衛對女兒說,男女都需要讀書明理。然而,清兵衛的舅舅,卻仍然抱著舊思想,大罵清兵衛的女兒混帳,認為女子讀書多了會嫁不出。清兵衛的舅舅和清兵衛及其女兒的衝突,本質上就是新和舊的衝突。在當時的社會,階級觀念仍然牢固,武士不能參加農民和商人舉辦的慶典,而出身四百石武士家的朋江,卻一於懶理這些規條,她是片中新思潮人物的表表者;她亦不理所謂「門當互對」,願意嫁給下級武士清兵衛;反之,朋江的嫂嫂仍抱著舊思想,認為離婚後提親中的女子單獨和一個武士在街上談話不成體統,而丈夫的妹妹豈可懷疑大嫂的權威。這兩個女子的衝突,本質上也是新舊相照。


  在<香蕉天堂>中,本省人與外省人,省籍/族群之間的遭遇與互動,在<香蕉天堂>中著墨甚多。得勝在被懷疑是匪諜,逃出原屬單位,以李傳孝的身分跑到新單位工作,此時他已經開始表現出被迫害妄想的行為,把所有陌生人都當成是化身來傷害他的匪諜看待。此時,純樸的農家已經接納得勝,把他當成自己家人一般的來對待,熱情的款待這 些遠離家鄉的外省人。得勝漸漸地對香蕉嫂十幾歲大的女兒阿珍產生興/性趣。在一場戲中,得勝失控,抱起阿珍,想要撫摸她,要阿珍嫁給他。在沒有想到得勝會 這樣對她的情況下,阿珍驚嚇的大哭大叫,要父親阿祥來救她。阿祥非常的憤怒,用木扁擔追打得勝,把他嚇跑了。追不上得勝,阿祥回家,跟友人一起咒罵得勝的 忘恩負義,居然膽敢性侵犯女兒阿珍。突然間,槍聲四起,得勝在家附近的田裡被一群荷槍實彈的軍人追捕,當得勝在無助時刻,阿祥與香蕉嫂在此時生死關頭,替他解圍,救了得勝一命:在這場充斥著淚水的高潮戲裡,〈香蕉天堂〉所呈現的是:本省與外省族群低階層之間存在著深厚的友情。對阿祥一家人與得勝而言,語言的差異並沒有成為建立情 感的障礙。香蕉嫂、阿祥、孩子們都很喜歡得勝外向的性格,也接納了他成為家裡的一份子。得勝只要不在軍營,就會以此為家,晚上跟大家一起睡大通舖。當門閂、月香、耀華來求助的時候,香蕉嫂還安排了一間房間讓他們一家人住。最後不但原諒了得勝對女兒的侵犯,救了他的也是阿祥跟香蕉嫂。或許這種族群關係的再現,有過於美化真實狀況的傾向;這所暗示的是:真誠的友誼確實存在於這些小人物之間。
  在<紅柿子>中學校開運動會,每位家長都得捐贈錦旗。姥姥為了省錢便將家中存放的繡著「躍馬中原」、「革命精神」、「常勝將軍」的大面旌旗改成了繡著「冠軍」、「亞軍」的錦旗;這些特大號的錦旗夾雜在一般標準規格的錦旗中顯得不倫不類。再如福順與王家分散後,當上紅軍參加「抗美援朝」被俘;在俘虜營為了能到臺灣而刺上國徽表態,不料國徽只被刺了十個角,不得以只好吵架以明志。後來,福順的腹部開刀,「差點沒把國徽開兩半。」X光片是個相同的例子,姥姥無意中發現了王將軍的X光片,再次因聯想到相似性而將之剪成一塊塊的墊板,以應付孩子們的需要。隔日拿到學校炫耀,引起同學羨慕,最後更以五毛錢賣給了同學。 王將軍長年爭征戰沙場,致使孩子們對父親的缺席習以為常,甚至沒有感情:炫耀X光片時,他們其中一人講了足堪玩味的話:「假如子彈再射過來一點,我爸就陣亡得勳章了。」說話的孩子一臉得意,絲毫沒有憂慮或恐懼。另外,孩子們偷偷做的收音機爆炸而被父親打,其中一人說道:「我寧願他去打仗也不要他回來。」
  在<香蕉天堂>中,香蕉所代表的是門閂跟得勝在一開始完全搞不清楚台灣在哪,還認為不遠,只知道可以暫時遠離戰場,去那裡的人間天堂吃香蕉。而<紅柿子>環繞著家鄉柿子樹的風致,而這株柿子樹所代表的意義何嘗是齊白石的畫所批揭露的意義─「五世﹝柿﹞同堂」被遺忘在過去的家鄉的柿子樹隨著回憶的發展直到姥老過世、紅色的壽衣飛揚的那一幕才又被尋回。


  在<上帝的傑作>中,導演描繪出一個美國在60年代的時候,種族歧視的問題十分嚴重的存在當時的社會中,從電影中有色人種跟白人的廁所是分開來的,還有劇中黑人主角在收到薪資單的時候發現他的薪資不過是第三級,與一個清潔工無異,而黑人主角要去醫院大廳的時候因為他是黑人所以他只好黯然的在象徵平等的女神雕像前面從後門進去,事實上這樣的種族歧視不只是外在的,還深植於人的內心中,例如雖然可以接納主角的白人教授在他獲得榮譽的那個時刻卻沒有提到主角過,這也代表著教授被社會的價值觀所定型,無法擺脫其制約。


  電影本來就是為了特定目的而創造,所以歸在歷史劇的電影都毫無辦法的會有想像跟虛構的成分在,因為越是完美的故事,在歷史學上來說往往是最沒有根據或是沒有史實支持的幻想故事,但是跟及於史實之上的電影往往就會失去其可看性,我認為為了導演一個人追求史實而不容許想像或是虛構而失去了導演說故事的完整性,畢竟電影不是歷史學,電影是要傳達核心價值給觀眾,利用的手段當然是可以具有柔軟性跟可變性存在,適當的追求史實跟利用些許的想像來完滿一個故事的電影才是好電影,最重要終究是在電影本身所要傳達的東西,而導演利用史實之類的背景不過是為了更能正確的傳達給觀眾所用的手法,不能以手段來傷害其目的是我個人一點小小的看法。

台長: 黑框
人氣(4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重返「東京奇譚集」
此分類上一篇:Dan Brown 丹.布朗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