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09 14:20:22| 人氣2,2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第六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決審會議紀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時間:2010年10月24日下午2時30分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委員:吳晟、阿盛、莊裕安、張瑞芬、愛亞(依姓氏筆畫排列)

記錄:魏妤靜

第六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決審會議開始,先由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到786篇來稿,由鄭栗兒、周昭翡、王盛弘、吳鈞堯、李明璁、鍾文音、孫梓評、劉梓潔等八位初審委員分四組進行初審,選出62篇進入複審。再由複審委員唐捐、宇文正、鍾怡雯選出30篇作品進入決審。

決審委員們公推吳晟為此次會議主席,經評審協商後,決議首輪每人圈選6篇,結果為:

五票作品

〈巴掌與斷指〉(吳晟、阿盛、莊裕安、張瑞芬、愛亞)

三票作品

〈一天〉(吳晟、阿盛、莊裕安)

〈第一道菜〉(阿盛、莊裕安、愛亞)

〈除夕夜〉(阿盛、莊裕安、愛亞)

二票作品

〈好〉(張瑞芬、愛亞)

〈灶腳的聲音〉(阿盛、愛亞)

〈蟲〉(吳晟、愛亞)

〈再見刨冰攤〉(阿盛、張瑞芬)

一票作品

〈退貨〉(吳晟)

〈瞧我手指變顏色〉(吳晟)

〈默劇〉(吳晟)

〈擠〉(莊裕安)

〈玫瑰〉(莊裕安)

〈罰站〉(張瑞芬)

〈蝴蝶飛呀〉(張瑞芬)

〈標點符號〉(張瑞芬)

○票作品

〈音律〉、〈敬一位懶惰的地主〉、〈裡面〉、〈路口〉、〈湯包〉、〈陽傘底下〉、〈教誨〉、〈假牙〉、〈Make-up〉、〈蒙太奇〉、〈離別之舞〉、〈開小窗〉、〈豬公牙〉、〈恐怖的故事〉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二票以上作品共八篇,評審一致通過確定獲獎,並針對八篇一票作品進行再次投票,每人圈選兩篇中意作品。〈玫瑰〉獲三票(阿盛、莊裕安、愛亞)率先入選,〈退貨〉(吳晟、阿盛)與〈蝴蝶飛呀〉(吳晟、張瑞芬)皆獲二票,其餘作品皆一票或○票。後經評審就同票的兩篇〈退貨〉與〈蝴蝶飛呀〉再度表決,〈退貨〉獲得吳晟、阿盛、愛亞、莊裕安等四位評審支持,成為第十篇入選作品。

接著,五位評審委員針對本屆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評審重點,並析論印象深刻的作品。

張瑞芬:此次參賽作品題材分布多元,令人可喜。一千字以內的篇幅,重點必須結構佳、節奏偏快、顧及文章「驚奇感」,結尾也要能做到收束效果。

我很欣賞〈好〉這一篇,它提到同志議題,當敘述者面對祖母提出快點結婚等要求,答「好」的事情實際上都無能為力,短篇幅裡做到簡潔有力且達意;〈巴掌與斷指〉則道盡父親那種不知如何表達的無言的愛,作者將父親年老時對孫兒的慈愛,與父親年輕時對作者動輒打罵的情狀,兩相對照,情感處理自然;〈再見刨冰攤〉講青春歲月裡的蒙昧時光,文字質感佳而不刻意,亦讓我驚豔;〈蟲〉書寫親子間的遺憾,瑕疵之處在於「蟲」的意象未與父親的跛腳扣緊,光看題目難以聯想其關聯。

愛亞:有很多作者把小品文當做極短篇來寫,甚至連布局、結尾皆有諸多類似,兩者相同之處僅在文字皆少,我認為是作者誤會了,以為要寫得短,又要讓人感動、具有強大吸引力,便將小品文錯當成極短篇,實在有點遺憾。

此次我較喜歡的作品像〈灶腳的聲音〉,出現的歷史背景就像我跟吳晟這個世代,彼時的孩子總喜歡在灶腳鑽來鑽去、討東西吃,很驚訝現在還有人寫這種題材;有些東西則帶有反面的意義,譬如〈蟲〉,它其實寫得很好,但我不大明白為何子女會對父親冷漠至此?〈好〉則帶領我們觀察社會現象,無論是家庭、學校教育,當孩子在長輩面前,所能回答的便是「好」,像作者為了不使祖母傷心,即使是謊言也千篇一律答「好」,這個「好」字背後的意涵相當值得探討。

莊裕安:我在看小品文的時候有點投降的感覺,不時感覺到契訶夫的陰魂來擾亂我,因為很多小品文都像愛亞說的「極短篇化」。這次唯一像標準小品文的是〈教誨〉這篇,但是我只喜歡它的最後一行。其實要把小品文變成全民寫作、極短篇,或愛的小故事都無妨,現在應該讓讀者來開創文類,而非評審來限制文類。但小小說不一定會比較好寫,四、五千字的故事要濃縮在一千字內,搞不好連契訶夫都寫不出來。

像〈擠〉這篇根本就是小說,主角當年赴美是接受救濟金的,但他又好像在批判美國這個資本主義社會,可最後無法趕走房客,裡頭有著契訶夫那種對貧窮與富裕的反諷;感覺得出來是素人創作的〈一天〉,到結尾才發現敘述者是癌症病患,她照顧家人如此無微不至,震撼之餘又具備黑色荒謬,樸素力量裡像在說這是作者用生命換來的故事;〈第一道菜〉娓娓道來,溫馴裡蘊藏深情;〈除夕夜〉提到缺席的父親和被遺忘的大哥,寫來自然感人,真實性十分強烈;〈玫瑰〉則微似卓別林的喜劇,裡頭又帶有心酸。吸引我的這幾篇,在千字篇幅的限制裡,或故事性強或趣味性足,結尾亦都收束得漂亮、完整。

吳晟:林榮三文學獎著實對社會發揮了很大的文學教養功能,更重要的是推廣作用,其中小品文的設計最具大眾性。像散文、新詩、短篇小說三類獎項,挖掘寫作人才、孕育作家明日之星的功能已奠定,雖就一篇小品文實難測試創作者日後的寫作情形,但各行各業潛藏了許多愛好文學之人,小品文會觸發他們將生命中比較感動或精采的經驗寫出來。

印象深刻的篇章,在職場上常有像〈退貨〉提到的case被退的事件,作者寫出一般人為生活奔波、辛酸的普遍性;〈一天〉則反映一個思想傳統的母親,對家人任勞任怨地付出;〈蟲〉寫到一般困苦家庭常發生的問題,家人情感的齟齬描寫非常真實,致使作者回憶時自覺痛苦。

阿盛:進入決選的三十篇作品幾乎篇篇佳作,多數都具有相當高的水準。對於小品文我仍希望讀到其真誠,最好不要小說化,它應該是一種經驗的呈現,哪怕只是個小小的想法。其中,〈巴掌與斷指〉寫父女兩代間的情感,年輕時易怒的父親在老年時將手伸到了下一代,結尾用一句話收束得非常漂亮,情感節制;〈再見刨冰攤〉具有詩化的語言,雖簡單刻畫青春時期的反叛、煎熬,予人感受卻頗為深刻;〈退貨〉忠實反映職場現況,文字流利平順,但結尾將人當成被退的物品有點嚴重,其實作者不需過分誇飾,讀者會自我投射到多層面。

〈玫瑰〉裡的阿弟雖與常人有異,但在作者眼中仍是個真正的紳士,短篇幅中表達了適切的意義;〈第一道菜〉淡中有味,祖母角色很關鍵,作者在結尾時總算領悟祖母教導做菜的用意是希望自己也能照顧自己,這樣的小領悟雖是人生裡的平凡事情,但頗有真情在裡頭;〈除夕夜〉老實地書寫人情之常,文采雖不突出,但文章本身就是代表作者說話,裡面描述原住民小時候的貧困情狀亦不感老套。套句莊裕安所說,有些作品是以生命換來的,我覺得這篇是用真誠及歲月換來的文章。

獲得第六屆林榮三文學獎小品文獎的十篇作品分別為:〈巴掌與斷指〉、〈一天〉、〈第一道菜〉、〈除夕夜〉、〈好〉、〈灶腳的聲音〉、〈蟲〉、〈再見刨冰攤〉、〈玫瑰〉、〈退貨〉。●

台長: 海星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2,2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得獎作品 |
此分類下一篇:巴掌與斷指
此分類上一篇:面具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