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03 13:05:25| 人氣2,524|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叔本華的眼淚(上)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Irvin D. Yalom師承自新佛洛依德學派蘇利文(Harry S. Sullivan),是當代大師級的存在治療與團體治療大師,他還擁有另一個很成功的角色--知名作家。根據2006年2月3日好萊塢新聞的報導,他的舊作《當尼采哭泣時》(When Nietzsche Wept)已被著手改編成電影劇本,即將拍攝。


《叔本華的眼淚》是Yalom於2005年的新作,這本書以一個你我都很熟悉的問題作引子:「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你會……。」


整部小說裡,分別以三個面向來回答這個問題:心理治療師朱利斯的內心獨白,一個倒數計時中的心理治療團體紀實,以及哲學家叔本華的生命故事。此三者緩緩鋪陳,交織成暨衝突又豐富的故事情節,並以最後的結局回答朱利斯對於生命意義的探問與實踐。雖然原書名”The Schopenhauer Cure”似乎應該譯成《叔本華的療癒》,但無論譯者是取其書中意涵,或是沿用Yalom上一本暢銷書《當尼采哭泣時》的命名風格,此書命名為《叔本華的眼淚》,仍算相當貼近其情節與意旨。



◎「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你會……。」

最常聽到的答案通常是:要環遊世界、要跟家人好好相處、要好好回顧自己的一生、要奉獻給宗教等等等。而本書裡的主人翁朱利斯,一個六十多歲、罹患癌症、僅餘一年生命的心理治療師,在死亡陰影籠罩下,由心底萌生而揮之不去的念頭,是想檢核自己一生投注的諮商專業。



◎他自問:「我真的對個案有幫助嗎?」

這是一個幾乎令每個新手諮商師都戰戰兢兢的問題,但出自一個面對死神召喚的老諮商師,而且是「執掌精神醫學界牛耳達三十年之久,在加州大學精神醫學的教授職位中,訓練過許多學生…曾擔任美國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這等地位者,意義就更不同了。朱利斯心情複雜地回顧自己的職涯,雖然基本上還算肯定自己一生的成就,但在成疊的陳年檔案裡,也難免有些惋惜或遺憾的片段。於是,一位25年前開始與他進行長達3年心理治療的性耽溺症狀個案便浮現其腦海中,他的名字叫做菲利浦。


有人說,寫作是作家本身的投影,某各層面上也是一種治療。所以我們可以推斷書中的朱利斯可說是Yalom自己的化身,這可在他另一本著作《日漸親近:心理治療師與作家的交換筆記》 (Everyday Gets a Little Closer : A Twice-Told Therapy)的序言裡得到證明,Yalom說:『每當我找到舊的預約簿,看到上面寫滿著記不太清楚,但都曾經與我建立過非常親近關係的病人名字,我總是會感到一陣心酸。這麼多人,這麼多美好的時刻。他們現在怎麼了?好幾層的檔案櫃,如小山般高的錄音帶總是讓我想起某個大墳場:生命被壓擠到臨床報告中,聲音被困在錄音帶上,沈默而永恆地上演它們的戲碼。活在這些紀念品當中,讓我感到非常虛幻。就算知道自己沈浸於當下,我也能感覺到衰敗的惡魔正在窺伺──能夠使一切生命經驗消失的衰敗,但是它的無可避免,又帶來一種敏感與美麗。我有很強的欲望想敘述我與金妮的經驗,感覺有機會延緩衰敗,延長我們在一起的短暫時光。這真的非常好,能夠知道這段經驗將存留於讀者的腦海中,而不是堆放在未讀的臨床報告或未聽錄音帶的廢棄倉庫中。』



◎『為什麼是現在?』


在書中,這位22年前以中輟治療的方式宣告治療失敗的個案菲利浦好奇地詢問這位垂垂老矣的治療師朱利斯。

為什麼是現在?因為,「未知」即是人類最大的求助動機啊!從遠古的各種占卜或祭神儀式,到現代求助心理治療或超個人心理學,人類總會在束手無策時努力找到解決方法,無論求助於神或治療師。面對死亡所帶來的未知時,過往存在哲學家們所謂的「生命有限性」,就這樣赤裸裸地攤在面前,讓原本對宗教嗤之以鼻的朱利斯瞭解並寬容起來。他想起在夏威夷遇到的冥想女子(P.15)及各種宗教儀式(P.16),體驗到人的渺小,並作出自己的決定:他要以過去年復一年的方式生活,他喜歡當治療師、與他人連結、幫助他人在生活中有所收穫(P.19)。這真是一種禮讚!一種對自我生命肯定的決定!說真的,我但願終我一生,也可以像他這般喜愛自己的工作。



◎尼采說:『只有把生命活到極致,才能死而無憾。』

朱利斯繞了個彎,引用尼采的這句話來回答菲利浦『為什麼是現在』的問題。他回顧自己失敗的治療經驗,找回這位中輟(dropout)的個案,並努力藉由團體治療的方式將其療癒。在故事層面,朱利斯做到讓自己死而無憾;在現象世界,這似乎是作者Yalom的使命感,他以這樣的故事回應世人對心理治療效果的質疑,不仰仗科學的數據,僅靠力透紙背栩栩如生的敘述。

台長: 光.點.
人氣(2,524) | 回應(5)|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與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叔本華的眼淚(中)
此分類上一篇:《斷背山》

Debbie
我也對這本書中的生死問題感到興趣
雖然已經知命之齡 卻仍不知天命在哪的我
只有繼續探尋 因為也想死而無憾
2009-01-21 14:25:28
Debbie
http://tw.myblog.yahoo.com/jw!BlOE.dSREQPFTSuOaiMPDyBJhH6f
不知道剛剛留的部落格網址找不到我的部落格
所以放在留言中
歡迎一起討論這本書
2009-01-21 14:28:03
光點
我也認識一個Debbie
最近說要回台灣
但是我都還沒接到她電話

你是那個Debbie嗎??

如果是的話
快呼喚我喔~~
2009-01-22 16:56:52
Debbie
怎麼這樣巧 最近我也要回去
但我應該不是你認識的人
2009-01-27 05:08:14
台長
我有找到那位朋友
(在某個昏迷的清晨來了電話)

你回台灣時
如果到陽光之城可以找我
先寫mail來約囉
2009-01-30 01:08:0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