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11 18:23:08| 人氣1,36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1011狙擊生死線:螳螂捕蟬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人世間的巧合情況真是多,而且如果事先料想得到,就絕對不能叫做巧合了。

雙十國慶前夕,散步到碧湖邊的亞藝影音,順手就挑了一部馬克.華柏格(Mark Wahlberg)主演的《狙擊生死線(Shooter)》,心裡想著第二天不上班,正好可以看一部不用大腦的娛樂電影。

不料,第二天雙十節中午的電視新聞都報出了國慶大會時,國安局特別在總統府左右兩側的樓頂,都安排了手持狙擊槍的狙擊手,進行「反狙擊」的監控反制任務。原來,戲劇和真實人生還真的有極多的相似與重疊呢。

《狙擊生死線》的劇情描寫一位有滿腔愛國熱忱的狙擊高手李史華格,三年內被兩位長官出賣利用,藉以檢討國家利益的執行者如果心懷鬼胎,暗中操縱,就可能出賣同胞的可怕下場,馬克.華柏格飾演的就是這位熱情有餘,卻不知道質疑長官的頂尖狙擊手。

形式上,《狙擊生死線》是一位狙擊高手差點成了代罪羔羊的故事,電影開場是李史華格到了伊索匹亞出任務,成功狙殺了可能危害自家兄弟的敵人,但在脫逃前,卻被長官拋棄,他幸運逃生,夥伴卻死於直昇機的槍火下;逃生後的李史華格決心退伍隱居山林,卻又被美國政商集團相中,表面上要他重出江湖,來檢測美國總統的安全防護措施是否滴水不漏,實質上則是要藉機除掉阻擋油管生意的伊索匹亞主教,有本事在千里之外取人首級的李史華格就成為背景條近最相近的代罪羔羊了。

《狙擊生死線》的故事有點像改良版的《第一滴血(First Blood)》,狙擊手的槍法到底有多準?狙擊手對於環境觀測能力到底有多強?就是《狙擊生死線》前半場的主要噱頭,他到美東大城觀測暗殺環境的現場解說,就有如一堂精彩實用的狙擊手報告,從風速、高度、距離到旗幟,他所有看到想到的暗殺條件其實是適用任何一位高手的環境評估,就在他已經看出暗殺危機的關鍵時刻,槍聲響了,死的不是美國總統,而是總統身旁的主教,正在驚惶莫名之際,剛才認識的管區警員竟然拔槍相向,把他當成謀刺兇手,朝他身上連開兩槍,愛國戰士頓時成了意圖殺害總統的元兇,真相模糊了,幕後的利益糾葛也就躲進了煙幕中了。

拍過《震撼教育 (Training Day)》,把黑人影星丹佐.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送上奧斯卡影帝寶座的導演安端.福庫亞(Antoine Fuqua)是一位滿會說故事的導演,他安排這位警官現身時,就讓李史華格糾正他的槍套沒扣緊,槍隻可能會鬆動,警官當然得連聲道謝,觀眾要到事後才明白,警官上前和他握手,其實就是確認他的身份,待會兒槍響後要直接殺他滅口,槍套沒扣緊,正是警官心虛的緊張動作,精彩的商業電影就是要在細節安排上處處符合人性邏輯,最後讓人有恍然大悟的體會,才會讓觀眾心滿意足地走出戲院或關上電視的。

當然,《狙擊生死線》的後半場就是李史華格效法藍波(Rambo),用美軍教他的求生和致死之道進行自力救濟的反制報復,他開槍必中,殘指斷臂中腦的精準槍法,更是神奇到了極點,觀眾知道他受盡委屈,看到他乾淨俐落地復仇,沒有任何不忍,反而有大快人心的舒暢感,像極了馬克.華柏格在《神鬼無間(The Departed)》中那位正義不彰,公道不明,不如直接闖進得志小人家中替天行道的離職警察角色。

《狙擊生死線》的劇情並不複雜,主要焦點就在信任與背叛。李史華格相信愛國主義,所以志願當猜狙擊手,卻被長官背棄,愛國美名在有心人士操弄踐踏下,首度蒙塵;後來,他又因為新長官擁有榮譽勳章,絕對相信他的忠膽愛國心,所以才再出馬,卻又差點死於非命…

他信仰的信念險些害死了他,是信念有問題?還是遭人挾持利用而變了質?《狙擊生死線》明顯是911事件後,美國人對於聯邦政府說一套做一套的起了懷疑的具體見証,也讓人油生「愛國,多少人假汝之名以行罪惡之實」的歎息,可是當司法部長都明知其中有弊,卻也無能為力,只能縱虎歸山,卻暗示李史華格不妨「替天行道」時,當然又是另外一種不負責任的剝削與利用了,壞人出於私利,所謂的白道卻是基於無能(或逃避責任),觀眾往往在大快人心之餘就不再思索事件背後的是非價值,剛好又符合了好萊塢電影避重就輕的糖衣傳統。

台長: 藍色俄羅斯
人氣(1,369)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電影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1012反恐戰場:神來一筆
此分類上一篇:1006情欲二重奏:血祭激情

Andy Chen
看完《狙擊生死線(Shooter)》,直覺的反應就是:唉!這幾個陰謀弄權的人想找代罪羔羊,卻找錯人了。

一般的士兵在被挑選成為狙擊手之後,必定受到嚴格的專業訓練,包括槍械訓練、火藥學、空氣力學、彈道學、偽裝術、心理學等等。 也因為所受的訓練如此專業,使得他們的功能被侷限在遠長距離的狙擊;其他戰技,諸如近身攻擊的能力,當然也就是泛泛。

但是電影裡的馬克.華柏格(Mark Wahlberg) 除了是全世界前五名頂尖的狙擊專家之外,其他戰技,無一不精:炸彈製作、野地伏擊、衝鋒掃射、貼身搏鬥…,連 FBI 正規探員都成了他不時要敎授技能、還不見得那麼好用的小弟。 片中的馬克.華柏格基本上就是有長距離狙擊能力的藍波。 把主角塑造得太過全能,與敵人的實力強弱太過懸殊,就減低了電影後半部的精采刺激。 當然,也連帶突顯了編劇的不夠用心。 其實,一個狀況良好的狙擊手,他的長程射擊能力,已經夠叫敵人喪膽了。 片名既然叫做「Shooter」,大可以就他的出神入化的槍法多加著墨,實在不必把主角變成藍波。這是全片美中不足之處。
2007-10-12 07:24:49
版主回應
誠然。
好萊塢的公式容易壞事,
本片即是明証。
2007-10-12 12:15:57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