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5-29 14:41:37| 人氣36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0528:頭家的神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許多電影都愛用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做主題音樂,掙扎的靈魂在無眠的夜晚裡翻來滾去的煎熬,以及安靜與暴力的強烈對比,就是電影創作上的兩大考量。

《英倫情人》中的看護茱麗葉畢諾許在廢墟中發現了一台殘破的鋼琴,喜不自勝地就彈出了「郭德堡變奏曲」,短短的幾個音符,就是亂世中最甜美的閒適,這時候,印度兵跑來告訴她,附近都是地雷,安詳的樂音下其實危機四伏。

回到病榻前,畢諾許要照顧的男主角是嚴重燒燙傷的病人,終夜輾轉反側,難以成眠,「郭德堡變奏曲」悄悄地說明了畢諾許照顧他臨終歲月的看護心思。

《沈默的羔羊》中的「郭德堡變奏曲」則以變態人格為音樂表現對象,男主角「食人魔」漢尼拔移監後,聽著「郭德堡變奏曲」上廁所,安靜的音樂鬆弛了警衛的注意力,於是他悄悄解開了手銬,要在警衛送上餐點時,暴力反撲,安靜的樂聲中,有不安的靈魂和蠢動的暴力基因在沸騰,強烈的對比,建構了高反差的戲劇張力。

有了《沈默的羔羊》做基礎,「郭德堡變奏曲」就此成為漢尼抜的註冊音樂,於是《人魔》中的他在失眠的深夜裡彈著「郭德堡變奏曲」,寫信給聯邦調查局的女探員史特林,引誘著她來尋找他的下落;然而,就在他的住屋外頭,早已察覺異狀的義大利警探聽著「郭德堡變奏曲」,確認這位博物館館長就是十大通緝犯之一的人魔,利益薰心的天人交戰悄悄埋下了種子。

《愛蜜莉的日本頭家》為什麼要採用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做主題音樂呢?無眠的夜和音樂的結構則是主要的考量。

導演Alain Corneau在《愛蜜莉的日本頭家》原聲帶的小冊上對於音樂的選擇有簡短扼要的說明。他強調自己在改編比利時女作家艾蜜莉諾彤的原著小說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巴哈在創作「郭德堡變奏曲」時的數學心靈。

巴哈當初為了讓患有失眠症的俄羅斯伯爵凱薩林一路好睡,於是從一首薩拉班德樂曲的頑固低音主題做基調,引導出對比和對應的變奏,音樂形式給人持續反覆的感受,它以詠歎調做開場,演變出三十段變奏曲,這三十段變奏以三為基礎,每三段組成一組變奏,最後再以詠歎調終結,中間所有的甜蜜、幽默、粗暴、變動、脆弱及多層次的企圖,剛好就與《愛蜜莉的日本頭家》的劇情精神相吻合。

Alain Corneau認為,巴哈在單純的音樂旋律中所滲透出的感性和極度壓抑的樂章,就是原著小說最完美的呼應形式,Pierre Hantai親自彈奏的完美大鍵琴錄音版本,更讓巴哈的音樂翔實詮釋出日本上班族日復一日的「單調/變奏」情境,也表現出女主角艾蜜莉在日本人的父權體制下,憂惶終夜,莫名其妙捲進權力鬥爭,又不能突破膚色人種和性別障礙的複雜情境。

巴哈把「郭德堡變奏曲」交給他的年輕學生郭德堡來彈奏,希望能讓凱薩林公爵一夜好眠,愛蜜莉進入日本企業的不適應症,其實與公爵的失眠異曲同功,看著愛蜜莉下班不敢回家,只能以辦公室為家,熬夜苦戰的場景,悄悄響起的「郭德堡變奏曲」,不就是最明顯的音樂對話了嗎?

「音樂聖經」書中提到,巴哈認為世界萬物都是上帝所創造的,音樂所要歌頌的是這種上帝創造的和,和諧之中對那種上帝之光的仰望,音樂是他通往天國,與上帝對話的雲梯,Alain Corneau說有人認為巴哈的音樂就是上帝存在的神跡,他絕對相信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他用「郭德堡變奏曲」表現艾蜜莉在日本職場上的煎熬掙扎,正是千變萬化的人間情貌的實情呈現!

台長: 藍色俄羅斯
人氣(36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