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11-18 20:22:05| 人氣14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Buddha Sees Life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佛說生命起源

.

      所謂因緣,「因」,是生命的根源,「緣」,是生命賴以存續的條件。生命不是突然有的,也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由許多條件相互依存而產生的。

 .

  因緣說和一般的生命起源說不同。一般的生命起源說是直線式,因緣說是圓的。常有人問:「先有雞或先有蛋?」若說先有雞,但是沒有蛋,用什麼孵雞呢?若說先有蛋,但是沒有雞,怎麼生得出蛋呢?如果先存一個「先、後」這種直線式的思想方式去想天下事物,是很難有結果的。

.

  因緣說是圓的,譬如時鐘,從零點開始走到十二點,走回原來的地方,在鐘面上很難看出它是什麼時候開始走,什麼時候結束,這種環形的時空觀、人生觀,叫做「無始無終」。我們的生命,在過去是「無始」,在未來是「無終」,因此我們的生命是「無始無終」的;換句話說,我們的生命是不死的。因緣的主要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依靠存在,不能獨自存在的。譬如我們日常生活,無論吃飯、穿衣、居家、坐車,都有賴於農人、工人、商人們的努力,才能解決我們的生活問題。我們的生存,要吃、要喝、要住所、要別人的關心,那個人離得了別人,離得了「因緣」二字?如果一個人不能領悟到因緣的道理,他就不能體會生命的真諦。

 .

  大智慧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悟道,他悟到什麼呢?就是──因緣、緣起。

.

     生命本來就沒有起源,生命只是隨著因緣而有變化,隨著我們的業力而相續不斷。   

.

生命流轉 死死生生

.

        人的轉生,最快的只在一念之間,如《阿彌陀經》形容一個念佛淨人,往生時是「於一念頃,即生彼國」,次之要一個星期,再慢要十五天,最慢的要七七四十九天。

.

       我們如果能明白生死轉遞如換房舍般的道理,自然在立身處事上能有遵循的法則;當我們一期生命結束時,或因油盡燈滅而死、或因意外事故而死,或因身體機能發生故障以致於生命不能持續下去,都無關大礙。因為不管身體如何變遷,我們的生命之火是永遠不熄的,生命之流也是永遠不斷的。

.

       人的「生」與「死」,如同「冰」和「水」的互相轉遞,水可以凝結成冰,冰也可以溶化成水;死了以後可以再生,生了之後還是會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生死輪轉之中,我們的生命是永遠不死。

.

生命的維繫

(一)識

.

     是心識的力量。心識是生命的主體,是生命的根源。一般人喜歡談心理、談超意識、談超靈覺、談第六感,或者「心有靈犀一點通」、「神通」、「靈感」之類的,一般心理學只講到「心」,佛教講的是比「心」更深入的「識」。

.

  佛法將「眼耳鼻舌身」說為前五識,「心」解釋為「第六識」,「意」是「第七識」,「識」才是真正生命所依的第八識。我們的第六識「心」領導著「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去從事種種活動,這前五識造下了種種業後,將由「第七識」傳送給「第八識」,第八識叫「阿賴耶識」,又叫「藏識」,它將人所造的善業惡業全都貯藏了起來。這第八識是生命中的主人,《八識規矩頌》說「去後來先做主翁」,人死時,眼耳鼻舌身皆不發生作用,而「識」最後才會離去。人入胎時,眼耳鼻舌身均已長成,但要等到「識」發生作用,才能了解世間。

.

   「識」是我們生命的主體,它是永不毀壞也永不遺失的,是一只無形的儲藏庫、保險箱。(New Age把它稱作阿卡西記錄)

.

    人的行為不論是善是惡,起心動念皆成業種,且永不磨滅,恆久存在,遇緣則起現行。

.

    這業種印入阿賴耶識中,以業的善惡,支配未來的生命。且業力並不因肉體的死亡而消滅,肉體死亡之後,業力寄託於阿賴耶識中,此識復受業力的支配,再與物質結合成一新生命。但新生命是人是畜,阿賴耶識本身不能自主,全受業力牽引。也就是說,那一方面的業力最重,就偏墮到那一方面去。業識在六道中,生此死彼,生彼死此,就叫做六道輪迴。而造成生命的根本是阿賴耶識,是儲存先天記憶者,以現代心理學解釋便是潛意識。由此觀之,我們肉體的軀殼雖然短暫,但我們生命的本體則是永恆存在。

.

(三)業

.

        有人說:「說什麼善惡報應,根本沒標準;好人反而遭遇不幸,壞人往往一帆風順。」殊不知凡事不能光憑一時,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報應中,有現世報、有來生報、有多生報如同我們種的花草樹木一樣,有的是今年生、有的是來年生、有的則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才開花結果。

 .

     《大寶積經》云:「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還有一首「三世因果偈」,將人的前生、今生、來生的因果,作了一番闡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業,維繫了我們的三世因果,維繫了我們過去、現在、到未來的生命。

  .

       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無住,而無所不住。(因無我,而無所不是) 太陽住在虛空之中,太陽的威力不是很大嗎?我們的心,不要有所住,尤其不要住於色、聲、香、味、觸、法,那就能心住虛空,量遍沙界。所以,我們可以反省得失之因果關係,切不可有得失之心。

  .

   .

星雲大師. (1980, December 2). 人間佛教系列8-緣起與還滅.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6&item=14&bookid=2c907d49496057d00149bd3b6c2d021b&ch=7&se=0&f=1

 

.

.

台長: 菩提
人氣(142)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