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20 22:50:38| 人氣3,163| 回應16 | 上一篇 | 下一篇

暴力經濟學與打造現代市場 文/北辰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書  名:貿易打造的世界

心得撰寫:北辰

內  容:

(一)暴力經濟學心得

人活著需要穩定及長期性的食物來源 , 地球各大洲因著氣候、地理條件及水文等等差異有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資源。人類從採集、畜牧到農耕延續自己的生存,到了十五、十六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後數百年世界各國開始展開如火如荼的貿易活動,世界經濟也隨著各種運輸工具的改良及進步,開始了海路及陸路大量的物資運送、勞力的辛苦付出甚至貨幣的交換 。

在開採礦產或是種植甘蔗、棉花等作物,航行於海上的船隻的打造等等都需要雇用人力,十五十六世紀當人類一心只想著賺錢的時候,在一些商人的心目中奴隸制似乎就變得可行,甚至更嚴格的講,人類想獲得一己的財富的時候,連暴力的手段也都用上了。加勒比海海盜的海上劫掠以及荷蘭人不顧道德譴責的行徑促成的奴隸制擴及都是實例,奴隸的處境非常嚴苛,但他們被逼到牆角,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出賣了自己的勞力。

強勢的歐洲人如葡萄牙人從事奴隸買賣的獲利率達到百分之九百,令荷蘭人跟進,為了提高蔗糖的生產量,荷蘭人大大利用了奴隸的人力,當歐洲人的貿易活動開始熱絡的時代,純粹從奴隸的賣賣就賺取了高額利潤,也使得後來非洲黑奴不斷的被引進並擴大到整個加勒比海地區。

在大航海時代,另一個推進世界經濟的原因來自於暴力的海上劫掠,海盜出現形成了世界貿易特殊的現象,所謂暴力經濟學就是大規模擄人為奴,去壓榨人力自己服務的一種經濟力,這種從奴隸買賣中獲大利潤的商人食髓知味,不顧良心的譴責奴役人力,卻造就了世界的經濟。

為什麼海上劫掠會存在著,這是因為歐洲近代初期的貿易本質中,主要是因為貪婪,運送奢侈品的船隻中,香料、金銀、毛皮等等,海盜船只要鎖定一個攻擊對象,海盜們的海盜人生可能就能夠舒適好一陣子。這些海上劫掠的事業很多都是英國和荷蘭所做的,英格蘭為了擴張,在種種投資當中,掠捕其他商船所獲得的利潤卻是最大的。這在當時就是順理成章的暴力經濟學的一部分。

(二)打造現代市場心得

打造現代市場需要標準的統一,諸如貨幣、度量衡、公制單位乃至時間甚至火車的軌距等等 , 這樣在交易本身才會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可以大家共同依循,求一個秩序化有利國際貿易的進行。

金本位制也是一個貨幣秩序化的例子,金本位制就是說黃金即可當貨幣,可以自由進出口,當國際貿易出現赤字的時候可以以黃金支付。金本位制的形成黃金承擔了商品交換的等價物,這時候有黃金的地方就會變得洛陽紙貴且名聞遐邇,大家耳熟能詳的加州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加州因為發現了黃金,一時大家都蜂擁而至,黃金成了搶手貨,直到今天它在市場上仍然炙手可熱。

經濟的演進過程有時包含社會和文化行銷的因素,可口可樂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如今可口可樂的品牌文化攻佔世界任一個角落,不論是媒體還是街頭巷尾,以及報章雜誌的廣告處處可見可口可樂,可口可樂在近代世界貿易的演進上的確佔有一席之地,它代表了「流行」和「酷」,年輕人人手一瓶就代表找到了夥伴,可口可樂與美國的深厚關係,使可口可樂就象徵著美國,它形塑了一種美國文化,近代二次大戰中美國大兵以極低的價格就喝到了可口可樂公司生產的汽水,人人只要看到美國大兵喝飲料的畫面就知道他們在喝什麼了。可口可樂行銷了美國,美國也由可口可樂讓世界各地都可見得到美式生活的影子。

市場競爭中有一項法則是說:某一類的產品先進入到消費者的認知中會產生極有利的優勢,我們有一個章節也談到了所謂'搶先者得以生存的法則,例如某一規格的軌距搶先進入了市場,它就有可能是因為習慣的關係而成為了當世普遍使用的現象,雖然這一個軌距規格並非完美技術下設計的作品,但卻因為它的優先,反倒成為了其後來軌距的一個先行,這也是說明了不管是在商場上還是在日常生活上,只要能掌握到趨勢和洞燭機先的人,往往成功的機率是比較高的,搶先者得以生存,後繼者在搶先者坐大之後面對的競爭就會更加嚴峻!

打造現代市場包括了包裝、商標以及發明,消費者越來越常購買看不見內容物的商品,所以她們仰賴包裝外頭的資訊,包裝形成了一門時新的學問。另外現在社會處處可見企業的商標,這些商標也都是企業的資產,也是企業的利潤所在,一家現代企業要經營的成功,他的品牌一定要能夠打入市場,消費者最熟習的是品牌塑造出來的某種形象,卻不見是產品本身,所以包裝文化也就更深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現代生活就充斥著各種形形色色的包裝和行銷,至於好不好,得要靠大家口耳相傳的好口碑了。

台長: 四海先生

斷章
讀到p232,"現代武器使人類得以更有效率的發洩古老的殺人欲望,而軍隊規模和軍費的與日俱增,創造了大好的獲利機會"

讀到這裡想到戰爭帶給人的重大傷害,但有人說因為戰爭的摧毀與破壞,才有重建另一波的供給與需求,才會有人因此而獲得利益...或者因為戰爭武器的需求也有帶動某些重工業的發展...

作者也提到,"暴力不只是全球經濟下積累財富的主要工具之一,戰爭還是發明之母.許多創新發明,例如:合成硝酸鹽,合成橡膠,人造紡織品(尼龍),都是戰爭所摧生出來的...."..讀起來有些反諷的味道,不過越進入到我們這個時代,有些發明巧思,也逐漸從生活面與現實使用面考量,畢竟戰爭的威脅,不再是那麼的急迫性,但各國武器改善的競備賽仍是永遠不會停止的...
2009-11-15 11:20:57
映彤
現代的戰爭,也許不盡然表現在武力的短兵相接上,人性中的貪婪和自然的地理環境,造成人類的掠奪行為;

暴力成為生存的自然行為;戰爭也許能使強者更強,弱者滅亡,甚至絕跡,或許它是進步的條件,也是發明之母,但這些都是對戰勝者或既得利益者而言;

畢竟,戰爭的摧毀性,是大於建設性的;有一些發國難財的商人,也許又是一種另類的致富途徑。
2009-11-15 15:37:32
泊-談戰爭與經濟
目前的主流經濟學界,認為戰爭有助於經濟。這個觀點在書中被作者給否定了。作者認為,無論戰爭再怎樣創造需求、促成交易,其破壞總是大於建設。...這觀點很精準,也是我所贊成的。

為何主流經濟學界認為戰爭有利於經濟呢?除了從「戰勝者」的觀點來看,戰勝之後會有些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戰利品和戰略利益之外,最主要是因為戰爭能「刺激大量的需求」。

經濟學界有一種說法,認為1929年那次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大蕭條,是由於二次大戰而結束的。並且還有學者詳實考證,用各種數據分析,而得出一個幾乎是公認的結論。

但這個結論的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於「違背常識」。因為任何正常的人,大概都不會認為破壞性的行為能給整體世界的經濟帶來益處。

誠然,戰爭會增加國民整體的生產,也會消耗大量的商品和資源,從GDP來看,確實是一種經濟成長。但問題在於,GDP只不過是一種「年度生產與交易總金額」的“流量”概念,卻並不等於“資產的總價值”的“存量”概念,更不等於“社會總福利”。

當砲火轟掉一座大樓時,資產價值瞬間歸零,縱使因此而使砲彈的需求變得更多,又怎可能超過資產價值瞬間縮水的速度?

而當戰後重建時,雖然重建工程創造了大量的經濟需求和GDP,但這卻是以戰爭期間的資產毀滅為代價,假如沒有戰爭來摧毀資產的話,這些資產顯然仍有不少使用價值,即使是無用處了,要拆掉重建更新,也仍將會產生GDP。

因此你怎麼能說,戰爭的破壞行為能夠產生資產總值的提升?

最後,最為關鍵的是,當一個國家的人民生活在戰爭恐懼時,你怎能說這等於社會總福利的提升?

因此,那些主張「戰爭有益於經濟」的經濟學者,明顯違背正常邏輯,其思維和論述,是被關在象牙塔裡的。這些象牙塔學者,也正是造成2008年金融海嘯的那一批學者。
2009-11-19 20:21:04
泊-補充前述戰爭與經濟
戰爭期間所創造的GDP,相當大的程度是用來進行軍事用品的製造、消費,例如坦克、砲彈、油料、軍服等。以及戰爭所衍生的經濟活動,例如政府的文宣需求、傷患醫療需求、因焦慮而酗酒產生的菸酒消費...這些。

這些因戰爭而來的經濟消費,總使讓GDP帳面增加了,卻絲毫對人民生活產生更多福祉,因此應該從GDP帳面扣除。

類似的道理,還包括,戰爭會死人。死人有時可以得到政府撫卹金,這被視為是政府支出的財政活動。而且這筆錢可以讓家屬去花用,被認為有助提升整體社會的消費需求。

然而,這筆撫卹金,不能且不應該視為增加GDP的政府消費。也不該因此把人口死亡視為能增加社會總消費的原因。

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死,可以繼續從事生產性活動,產生更多GDP。

如果要把這種撫卹金視為消費,就應該把人命死亡的視為資產損失,才能真正反映出戰爭的真實影響。但因為目前經濟學界還沒有把人口當成資產來統計的觀念,因此人口死亡反而被視為增加消費,真是諷刺!

總之,關在象牙塔裡的經濟學者,由於某些思維邏輯上的缺陷和錯誤,從而形成許多錯誤的理論見解,害人不淺,害世界也不淺。
2009-11-19 20:36:00
映彤
黃金的價值,突顯在戰亂或經濟低迷時期;
它本身就是天然而保值,增值的貨幣~

如果,有多餘的資本,儲存黃金,也是不錯的理財途徑;
2009-11-19 22:01:51
映彤
在這本書裡,個人認為打造貿現代市場這篇,可討論的內容很多,諸如貨幣的統一,時間和生意人有關,包裝和商標的重要性,華爾街與美國金融的關係...等,與現代消費較為切身的問題。

應該是本書的重點部份,也許是大定比較忙,對這個單元,較少提出看法,感覺有一點失望....

其實讀書會,最大的好處,就是從各個不同的觀點看問題,彼此激盪,而非只是發表一篇個人的心得,就算了事;

希望大家共同勉勵~
2009-11-21 22:01:59
泊-談現代市場經濟的特色-1
關於現代市場經濟是如何形成、以及市場可能遭受到的誤解等問題方面,如果是對經濟理論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這本書「市場的真相」,這本書可說是至今為止,我所知道的經

濟書籍當中,對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能有最客觀而深入淺出的詳實探討者。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13859

就我個人的觀點來看,現代市場經濟的最大特色至少有幾個:

1.非經濟活動的「經濟化」:

經濟化,意思是分工化、專業化與商品化。

現代經濟社會喜歡將所有原本“非交易”的活動儘量給予交易化,如此就變成經濟成長。

例如:古代印第安人沒有土地私有的概念,所以覺得白人殖民者想要買賣土地的要求很奇怪。但也因為白人將原本非商品的美洲土地給商品化了,所以美洲開啟了經濟與貿易成長

的時代,以及印第安人被帝國主義者侵略的年代。

又例如:古代人原本家家戶戶每天都要自己煮飯吃,但隨著工商從業人口漸多,人們無暇自己煮飯,投入的時間精力也不合乎經濟效益,於是飲食也逐漸專業化、商品化,「餐飲

業」就因此而成長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產業,並創造了大量 GDP。然而,這其實就是把“自家煮飯吃”這回事變成“吃商人所煮的飯”,這麼簡單的概念而已。


2.欲望需求化,形成消費,而導致經濟成長

廣告、推銷、促銷、業務開發...等活動,是把欲望給予“需求化”的直接手段。經濟學上的“需求”定義是:有意願且有能力購買的力量。

原本欲望只是被藏在人的心裡,未必形成購買意願,但因為被需求化了,所以產生了購買需求,因此促成交易,和經濟成長。
2009-11-23 19:32:08
泊-談現代市場經濟的特色-2
3.“勞動貨幣化”導致“人的物化”

另外,人類活在世上,無可避免要透過“勞動”才能生存。但資本主義把勞動給商品化了。因此「出賣勞力」形成了就業市場。

當代主流經濟理論認定經濟活動起源於人類想要追求「勞動的節省」。但要如何節省?就必須有計價單位,因此勞動必須以貨幣來計價。

然而貨幣是什麼?其實就是一種「最大宗而普遍適用的交易用品」。就是通用的交易媒介而已。

由於所有商品的交易必須透過一個普遍通用的交易媒介才能使交易更便利順暢,故所有商品的價值必須貨幣化,也就成為必然。

主流經濟理論認為,商品是人類勞動的成果,而勞動又被貨幣化了,故商品的貨幣化也順理成章。當這個現象普及於生活的各個角落時,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大部分的活動

也都被貨幣化了。

於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導致「人」的價值,是被“貨幣”給定義的。這當然會導致可怕的人性危機。

可以說,勞動貨幣化的結果,就是「人」被異化成了如商品一般的「物」。這也是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最劇烈的理由之一。
2009-11-23 19:32:58
北辰
談談第二點. 慾望需求化。
如果單從「供需」的層面來談,就會發覺到,並非單方面有「需」才促進「供」,而變成是在供需之間欲望需求化促成了進一步的消費行為。所以供給的一方角色變得積極,研究尋求消費者潛在的需求,達成需求的滿足,是歸屬於賣方行銷研究的課題之一。

慾望需求化,可能是一個推動經濟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因為產品在還沒推出以前,可能根本也想不到要去購買所以就沒有需求面的發生,但是陳列在市場上時,資訊釋出使它成為你的需求,需求鏈於是去強化了供應鏈,在量上彼此反應著,於是會有價格的調整等。所以供需本身是一個交相刺激。欲望需求化成了造成經濟現象的原因所在。
2009-11-23 20:23:59
泊-談薩伊法則與凱因斯
19世紀的經濟理論當中,有一個薩伊法則(Say's Law),至今雖已不完全適用,但仍對當代主流經濟學界的思想產生影響。

這個法則說:市場的總和供給能夠創造自身的總和需求。簡稱為「供給創造需求」。

以此對照北辰提到的層面,就會很有意思。

因為北辰所說的廠商因為預期消費者潛在心中的欲望能夠轉化成需求,因而廠商有意願和動力去進行生產和供給的行為。這觀點可以濃縮成這句話:「需求創造供給」。

北辰所說的這觀點非常好,精準擊中了許多人心目中對於市場上供給與需求的認知印象。

20世紀的經濟學家凱因斯發展出一種總體經濟學,可說是前述「需求創造供給」的觀念之具體應用。

凱因斯認為,經濟體系必須提振消費意願,創造需求,才能使廠商的商品得以銷售獲利,提升國民整體所得,進而創造更多需求和供給。

北辰的說法,其實等於是用淺白而直觀的語言來理解與陳述凱因斯的理論。
2009-11-24 18:02:22
泊-補充前述凱因斯理論
凱因斯理論雖然也是「需求創造供給」,但其所強調的實踐重點並非北辰所關心的“行銷”這一個部分,而是在“政府需求能提振景氣”的部分。

北辰前述留言的另外一個重點在於「商品供給的資訊創造了需求」,這部分又可說是「供給創造需求」的概念,也可說符合了我在前一個留言所說的薩伊法則。

北辰的前述說法很簡短,但同時精準連結了「供給創造需求」和「需求創造供給」兩個相反的概念,可說兼容兩者且超越兩者。

因北辰並非經濟專業者,而是以自身生活的直觀經驗為依據來論述,故這則留言﹝以及其他各則留言﹞都表現出北辰對經濟原理的絕佳觀察力和理解力!
2009-11-24 18:24:02
北辰
感謝泊樓詳盡的補述,使讀者能夠清楚了解經濟理論的概況,這個益處是很大的,我也認為這實在也是讀書會能夠引起的響應,能把大家所知有所集結,注入在實體世界越來越缺乏的知識互動養分。

其實若能對經濟理論有初步了解,多多少少我們也能觸發且思考經濟相關連的議題,或許也能增進大家對社會乃至國家方針的認識,毋寧也是好處多多。

想到凱因斯,從横的可想到國富論,從縱向也能繼續探討深入的經濟學理論。這方面可以說是值得討論的

另外,不管是基於人性的善行,還是以經濟宏觀的利他角度皆是以人類社會的正向發展著眼的,環繞著這個中心的領域有些是文學上的,有些是科學的、社會學或歷史學,大家從不同方向其實是向著圓心在思考和運作的,感謝大家都能發揮所學提供所長來補一補在學習路上所不足的。
2009-11-24 20:30:23
斷章
看了幾篇泊樓的留言,確實泊樓從經濟學的觀點來提供見解,我覺得很好,本書看到有些較偏向經濟學的部份,對我而言,讀起來確實要花較多的時間,泊樓的這個論點"主流經濟理論認為,商品是人類勞動的成果,而勞動又被貨幣化了,故商品的貨幣化也順理成章。當這個現象普及於生活的各個角落時,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大部分的活動

也都被貨幣化了。

於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導致「人」的價值,是被“貨幣”給定義的。這當然會導致可怕的人性危機。

可以說,勞動貨幣化的結果,就是「人」被異化成了如商品一般的「物」。這也是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最劇烈的理由之一。 "

個人還蠻贊同的,一但人被物化之後,普遍性衡量一個人的價值,較少會在乎你的人格品性,而是用你一個月賺多少錢?(薪水),來決定你在別人心中的價值性,無形中也形成向"錢"看的風氣...,金錢被用來做為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2009-11-25 22:11:44
北辰
我想人就是被制約了吧 . 沒有貨幣體系的運作無法
實現經濟學的理論原理,最根本上我們都是按造資本
主義的藍圖在走,所以金融問題乃至最近杜拜泡沫化的惡因還沒來得及全盤檢討,我們就得先承受其後果了。

主義的對錯問題實際上很難有個定論,看歷史發展脈絡似乎才能看清楚我們未來該走的方向。只是側重於科技和物質,難免忽略人文和精神,所以傳播的角度才更應該調整,不然在全盤物化的現象底下,受報的就是閱聽的主體罷了。
2009-12-02 23:16:35
泊-從杜拜倒債談資本主義的泡沫困境
我對杜拜的印象,除了他們有一棟即將超越台北101大樓的杜拜塔外,就是其人造海島世界地圖的工程奇蹟。記得Discovery之類的頻道還不止一次以杜拜的工程做為專題,並以驚奇的眼光來看待投資杜拜人工島的王子。

如今,杜拜塔還沒建成,就因該公司即將因倒債重整而被迫停工。對照另一棟上海金融大樓也停工,感覺上台北101好像還頗幸運,能多保有世界第一高樓的名聲好幾年。

“杜拜世界公司”的倒債事件,嚴格來說並不屬於經濟理論上的「泡沫經濟」。然而,用通俗而廣義的角度來看,這確實也是一種“泡沫化”的現象。

資本主義的經濟成長榮景,往往取決於其泡沫擴張與破裂的速度和長期趨勢。這部分可說是馬克思當年在批判資本主義時所未能談到的層次。然而,如今世界各國的經濟學者都已經體認到「泡沫」所帶來的危險性,並從而引發對資本主義的另一層批判。

資本主義有救嗎?

或許問題不該這樣問,因為不少人也許認為它至今仍然還運作良好,只是有些副作用而已。但我認為其實資本主義已經「病入膏肓」,有些根本性的問題必須大刀闊斧解決,例如地球暖化、貧富差距...等問題,否則人類與地球文明將面臨重大危機。

我們讀書會的書單中有一本「窮人的銀行家」,這本書就可以算是對資本主義產生的貧窮問題而提出解決藥方的其中一種。
2009-12-03 19:15:13
北辰
講得很好 . 確實可以說資本主義有了病徵,亟待去修正;從全球性的蕭條開始到現在也還沒有人提出真正的藥方去醫治資本主義的闌尾炎。

如同泊樓講的,資本主義已經病入膏肓,令人注視著的是,當代經濟學者對這一波衰退的提出的方針是否將會奏效,帶領大家走出資本主義的瓶頸。

或許這也是一個歷史發展的關鍵點吧,未來會如何畢竟尚未發生,我相當同意當前杜拜的垮台顯現出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確實是資本主義的敗象之一。
2009-12-03 22:32: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