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3-16 04:14:29| 人氣1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三大素食 ,宮廷寺院民間皆歡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三大素食 ,宮廷寺院民間皆歡

@秦    島

 

 

                素食是一種飲食的體驗,與信仰無關。這是我們心靈的訴求,自然、清淨、慈悲、歡喜。生活即禪,譬如餓了吃飯、渴了喝水一般。當我們開啟心靈探源之旅,開始修行體驗,我們發現,參禪的起點,其實就在這一飯一水的三餐之間。

                素食潮流正在深入民心。一般以為吃素和吃齋有何區別,也不會太計較。其實是不同的形式。素食的概念中,吃素是不吃葷腥,而吃齋不同於吃素,指宗教人士的戒規,是一種重視心靈的虔誠與純潔的儀式;不僅不吃葷腥,五辛也不能吃,即蔥、洋蔥、蒜、大蒜、韭。而且吃齋要過午不食,即過了中午就不再吃飯了。

                “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個道就是這顆本心。因為這顆心能洞悉天地之玄機,有萬變不窮之妙用。本是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有卻又隨之迷失的,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它失而復得。

                “素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其中有云:“彼君子兮,不素食兮”,但此素食非彼素食,意思是“白吃飯”。我們今天的素食是指以蔬菜、果品、食用菌、豆製品、植物油等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與之意義相似的概念出現於《禮儀•喪服》:“既練,舍外寢,始食菜果,飯素食”,是指父母之喪一年後才可以吃水果,飯中仍不能有肉。

                去道觀或寺廟前的頭一天要吃齋、沐浴。這裏強調一點,要儘量的戒五辛。可以準備香、花、果、水、燈等“五供養”所需的物品。進入道觀道觀或寺廟時,不得高聲喧譁,要從兩邊進入,不能從中間進入,更不能站在中間擋道。一般從左邊進入比較好,左邊進就邁左腿跨門檻,右邊進則邁右腿跨門檻。

                出於經濟基礎的原因或禮儀的需要,素食在很早的時候就成為了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縱觀素食在中國古代發展的歷史,其由簡單到複雜,由蒙昧到精緻,起起伏伏,經歷了數個階段。中國古代的素食主要有有民間素、宗教素、宮廷素等三大類。明清兩代是素食的進一步發展時期,在這一時期素菜體系更加細化,形成了寺院素食、宮廷素食和民間素食三個支系。

                宮廷素食,其品質首屈一指,清宮禦膳房專設素局,能製作二百多種美味素菜。 其是以素托葷、富貴典雅,一般是帝王將相在祭祖、生日等重要時節的用膳,講究素料、葷名、葷形、葷味,即以素料仿作葷菜。

  寺院素食,又稱佛菜、釋菜、福菜,僧廚即香積廚。其素菜注重本色清淡、善巧方便。製作十分精細、講究,蔬果花葉皆能入饌。佛素為淨素,也就是全素、純素,講究素料、素名、素形、素味。佛素戒葷腥,葷指的是蔥、蒜、韭菜等,腥,就是指有生命的雞鴨魚肉、蝦、蛋等。佛經中葷字不讀hun,而讀成xun,是“熏”的意思,指氣味熏人的蔬菜,“葷乃蔬菜之臭者”。

                《梵網經》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辛”,“葷”即指此5種蔬菜。佛教認為吃了葷,耗散人氣,有損精誠,難以通於神明,而且在為他人講經說法之時會有口氣,所以禁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寺院素食,《清稗類鈔》中就有當時擅做素食且聞名者的記載:“寺廟庵觀素饌之著稱于時者,京師為法源寺,鎮江為定慧寺,上海為白雲觀,杭州為煙霞洞。”

  民間素食,清素、仿葷和雜素皆有。清素從原料到菜的名稱、形態都是素的,多為時令野菜、單純樸實。仿葷的用料是素的,但菜名和形態卻是葷的,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佛跳牆”等;雜素是以素原料為主,間用葷料。

  古人有云“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是說每個人每天都要吃喝,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品嘗其中的滋味,又很少有人能講清飲食中的道理。對於素食而言,能“知味”的人就更少了。

  時至今日,經過世世代代的演變發展,中國各地的素菜已達八千多種,逐漸成為了一支風格獨特且有巨大影響的菜系。

  2024.03.16

台長: 秦島
人氣(170)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