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1-15 01:10:52| 人氣59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饅頭及蠻頭皆是“包子”本稱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饅頭及蠻頭皆是包子本稱

@秦       

 

 

 

中國傳統麵食之一饅頭,以小麥麵粉為主要原料,是一種用發酵的麵團蒸成的日常主食之一。古稱蠻頭,別稱饃饃蒸饃,為包子的本稱。

01.

饅頭起源於野蠻時代的人頭祭,傳為諸葛亮征孟獲時所發明,形狀為人頭形,爾後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逐漸改為禽肉餡,但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彼時稱為蒸餅。三國時,饅頭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謂之蠻頭,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饅頭一詞最早單指含餡的饅頭,今北人多稱其為包子,而包子一詞始于宋代,包子饅頭的稱謂,到清代才漸漸分化。吳語區等地仍保留古稱,將含餡者喚作饅頭,如生煎饅頭”“蟹粉饅頭等等。 山東人的命,都在這口大饅頭裡。平時一日三餐都可以吃饅頭,重要祭祀活動要蒸大饅頭,孩子慶生、學生升學、老人祝壽,都要蒸花饃,每逢重大年節饅頭都是重要角色。其別名饃饃(北方)、蠻頭(本稱) 、蒸餅(前身)

相傳饅頭是三國時期季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但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明代黃一正創作的類書《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後世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麵起餅,即入酵麵中,令鬆鬆然也麵起餅可視為中國最早的饅頭 

02.

古代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中寫道: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波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麵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

小說中即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發明饅頭為替代品。於是命殺羊宰豬,包成麵團,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後來民間習此風俗。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

饅頭即意為蠻頭。饅頭把麵粉加水、糖等調勻,發酵後蒸熟而成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條。在江南地區,在製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的此類麵食都通通叫做饅頭,而無餡的饅頭叫實心饅頭。味道可口鬆軟,營養豐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口味不同,作法各異,由此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饅頭,如白麵饅頭,玉米麵饅頭、菜饅頭、肉饅頭、生煎饅頭、油炸饅頭,叫法也不盡相同。

03.

作為小說的《三國演義》,對一些歷史的說法不足為據。考之真實史料,宋朝高承編撰的專記事物原始之屬《事物紀原》有記載: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祭之,神則助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麵,像人頭以祠,神亦助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

歷史上,諸葛亮、孟獲都確有其人,諸葛亮家喻戶曉,無需多言。孟獲系蜀漢時建甯(今雲南曲靖)人。彝族首領。劉備死後,孟獲曾和建寧豪強雍某起兵反蜀,數為諸葛亮所敗,曾被七擒七縱,後仕蜀,為禦史中丞。

《事物紀原》的資料來源是稗官野史,也並不足以證明饅頭就是諸葛亮發明的。不過,古代少數民族確實有用人頭祭天的風俗,饅頭也很有可能是人頭的替代品。晉人盧諶《祭法》中就說:春祠用曼(饅)頭。說明饅頭的確是當時常見的祭品。

到了晉代,束皙在《餅賦》中說,初春時的宴會上宜設曼頭。這裡所說的曼頭其實就是北方人所稱的包子。唐人把它叫做籠餅。古人把麵食統稱為,如湯麵叫做湯餅,上籠蒸熟的麵點就叫籠餅

04.

南宋詩人陸遊亦有詩云: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其下作註:蜀中雜彘肉作巢饅頭,佳甚。唐人正謂饅頭為籠餅。在這裡陸遊所說的饅頭,其實是包子最古老的名字。

補充一點,束皙(?-300年),字廣微,陽平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人。西晉文學家。漢太子太傅疏廣之後。祖束混,隴西太守。《晉書·束皙傳》雲:「太康元年,汲郡民盜發釐王塚,得竹書漆字科鬥之文。故科鬥文者,週時古文也,其頭粗尾細,似科鬥之蟲,故俗名之焉。」

  《隋志》載:「《發蒙記》一卷,束皙撰,載物產之異,」《事物紀原》:「晉束皙《餅賦》曰:禮,仲春天子食糕,而朝事之籩,煮麥為面。內則諸饌不說餅,然則餅之作,其來遠矣。按《漢書》百宮表,少府屬有湯宮,主餅餌。」

    換言之,束皙少有德行,太康初年,官佐著作郎、尚書郎。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今河南衛輝西南)出土魏襄王墓中竹書數十車,曾與荀勖衛恆等整理《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著成《汲塚書》七十五篇。趙王倫為相國,請為記室。永康元年(300年)辭官歸裡,教授門徒。卒於晉永康元年(300年)。著有《發蒙記》一卷,有《束廣微集》,今存輯本。四言詩有《補亡詩》六首,補作《詩經·小雅》的《南陔》、《白華》等篇,又有《勸農賦》、《餅賦》等。

             2023.01.15

台長: 秦島
人氣(594) | 回應(0)|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