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10 12:10:13| 人氣1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好聞蒐集】自學教父陳怡光:我希望我的小孩是蟑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希望我的小孩是蟑螂!不管社會變遷動盪成什麼模樣,他都能靠多元技能活下來,這才是未來世界需要的競爭力!」

在自學圈裡人稱「自學教父」的陳怡光,笑嘻嘻地以「蟑螂」期許從小沒上過一天學校,在家自學的一雙兒女:陳明秀和陳明哲。

 

▲《我家就是國際學校——波蘭媽媽台灣爸爸的地球村教養經驗》一書,收錄了陳怡光、魏多麗夫婦十多年來的自學教養心得。(圖/商周出版提供 文/李偉凱)

 

曾登上Vogue雜誌的混血氣質少女陳明秀今年14歲,雖沒上過一天學校,卻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英文、波蘭文。

在家自學的彈性給了她多元發展的時間條件:

2011年她代表台灣前往泰國參加花式滑冰比賽,獲得青少年組冠軍;熱愛滑雪的她,1月取得加拿大滑雪教練執照。

她還迷上攝影,喜歡用手機拍照,作品成熟別具風格。正值青春的明秀有沒有叛逆期?

一口標準中文的波蘭媽媽魏多麗(Dorota Che-Wernik)甜蜜地說:「我都說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陳明哲,今年9歲,漂亮俊秀的臉孔常登上親子雜誌,

他喜歡芭蕾、熱愛烹飪,時常窩在廚房與媽媽學習廚藝。

雖然是姊弟,陳明哲和陳明秀的學習風格差別很大。

魏多麗說,光是同一家的孩子個性都不一樣,

一個班二、三十個小孩的學習風格,差別一定更大,用同一套方法教學,學習效益絕對不好。

 

 

波蘭媽媽的教育啟蒙

畢業自波蘭華沙大學的魏多麗從小就喜歡教書,中學開始擔任英語家教,大學跟著當太空科技研究員的爸爸到台灣讀書,因緣際會成為1994年教育部和外交部第一屆中歐獎學金的得主;她也是華沙大學第一位研究台灣鄉土文學的漢學碩士,專攻白先勇與黃春明的作品。

 

▲今年14歲的陳明秀(右一)與9歲的陳明哲(左一)姐弟,學習風格大不同,在自學的環境中,更能依照個人志趣發展與成長。(圖/廖雲章 文/李偉凱)

 

喜歡閱讀與學習的她從小就很有主見,因著父親的研究身分,曾在台灣、美國、芬蘭求學,擁有跨國學習的豐富體驗,這樣的經驗使得她成為母親之後,對於孩子的教育很有想法。

 

「為什麼要天天上學呢?」、

「為什麼小孩都關在教室裡學習?」

熱愛學習的魏多麗婚後與陳怡光住在英國時,為了小孩教育取得蒙特梭利教師證照,並在幼稚園任教。回到台灣後,希望讓明秀繼續上蒙特梭利學校,卻發現當時台灣的蒙特梭利幼稚園良莠不齊,遍尋不著適合的幼稚園後,他們做了一個勇敢卻自然的決定,讓孩子在家自學。

 

自學家庭一路走來,雖然辛苦卻也充滿樂趣。陳怡光和魏多麗溫暖開朗的個性,在自學圈頗富盛名,他們大方提供資訊與方法,也樂於分享經驗。他們最近還出版了一本《我家就是國際學校——波蘭媽媽台灣爸爸的地球村教養經驗》,整理了十多年來的自學教養心得。

 

許多家長嚮往自學,卻擔憂萬一「失敗」會毀了孩子的將來。陳怡光卻認為台灣人過度憂慮競爭力,完全搞錯了重點。他覺得世界已經翻天覆地了,台灣教育還在用他小時候,甚至是他爸爸小時候的那套填鴨制度評量教育,實在讓人很無力,這才該憂慮:「要被制度玩,還是玩制度?」

 

 

為何選擇自學

 

陳怡光認為,如今學校已不保證出人頭地,社會不斷改變,過去的優勢不見得未來會持續。如果成功失敗看的是結果,那從民國93年開始,大學生畢業生的失業率高於高中畢業生,這就是體制教育的成果。

況且未來的世界變化莫測,單一的行業和技能隨時可能消失無用,「誰能預測20年後最夯的職業?」他希望能幫孩子準備謀生技能,「就算火星撞地球,他都有本事活下來!」但面對目前的教育現況,抱怨也沒用;若是沒有資源,就自己創造資源。

 

陳怡光說,大家都抱怨教育體制很爛,但是大家卻都不行動,還是把孩子往學校、補習班送,抱著花錢了事的態度,期望透過「別人」來強化孩子的競爭力,卻忘了

關鍵是家庭。

他強調:「未來的世界沒有標準答案,我們應該要訓練孩子,不要找答案,而是找方法!」

 

不少家長對自學理念相當傾心,卻擔心自學會讓孩子變得太封閉,以為自學就是整天關在家裡「自己學」。

「不上學,怎麼交朋友呢?」陳明秀被這問題問過幾百遍,她淡淡地說:「同學不等於朋友啊。」雖然她沒有作息一致的手帕交,可是朋友遍布五湖四海,不分年齡性別族群,「一般的青少年不會有泡茶的朋友吧,哈哈!」她指的是社區的退休銀髮族,會與她一起泡茶聊天。

 

陳怡光夫妻對小孩的人際關係抱持正面想法:孩子從小不斷有機會交新朋友,對於關係處理會比較成熟。

他們會知道,

今天就算被傷害了,明天也還有機會認識新朋友;

就算往來親密,也終有分開的一天。

他鼓勵孩子在友誼上嘗試,在交往中學習處理人際關係,判斷交往的深入與否,這些都是很珍貴的經驗,也是孩子需要的生活能力。

 

陳怡光指出,學校才是「無菌室」,把同一個年齡,甚至智力發展差不多的人關在教室一起學習,越是所謂「菁英」的環境越是如此,而這樣打造出來的下一代,進入真實社會時,往往適應不良。

台灣社會習慣的「補弱不補強」,才是最沒競爭力的做法。

 

 

多元文化背景的珍貴

 

當初選擇自學,就是因為希望讓孩子身處於多文化的環境,希望讓孩子可以參與母國的文化活動,但魏多麗觀察到台灣有很多外籍媽媽的小孩,刻意隱瞞媽媽的國籍,甚至不願意學習母語,她覺得非常可惜。

 

▲在家自學的陳明秀(左),可以利用時間完成媽媽魏多麗交代的各項作業。圖為,將同一個子母開頭的相片歸類編排,完成一本自製的字母相簿。(本報資料室)

 

媽媽可以做什麼?魏多麗建議,外籍媽媽絕對不要放棄自己的文化,常常跟孩子講母語,讓孩子從小習慣雙語環境,甚至多跟有類似情況的家庭交流,讓孩子一起玩、一起說母語,她認為,媽媽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媽媽要對自己的原生文化有自信,孩子也能從中建立自己的自信。

 

此外,她認為台灣配偶面對強勢的主流文化,不必焦慮擔憂,因為孩子將來要面對的挑戰與工作機會,現在可能都還沒現身,若能在家庭內創造共學的多國語言文化,奠定孩子適應不同文化的彈性與敏銳度,就是給了孩子最好的預備。

 

真實生活沒有標準答案

 

陳怡光驕傲於他一手調教出來的兩個小孩,從小就懂得延後滿足的道理。例如陳明秀從小就不會跟大人索討玩具,物慾很低,手機也是完全壞掉才換新。但她並不小氣,

當她在公視看到募款廣告,發現公視缺錢,就決定賣手工麵包為公視募款,賺了1千塊錢捐款成為公視之友。

(給你個讚!!! 好棒好棒!!)

 

魏多麗補充,他們出國旅行看到有特色的紀念品,兩個小孩會商量,這個東西買一個要多少錢,如果自己買原料做要多少,算一算差很多,就乾脆自己去大賣場買材料回來做,為充滿異國風情的紀念品說故事、作海報。這個過程她學會成本概念,了解包裝行銷的重要性,還賺到零用錢,也發現賺錢真不容易。

 

陳明哲每次買東西都會比價,問爸媽:「這個貴不貴?」這種對物質的敏感,必須從小培養。陳怡光實踐「延後滿足」理論,

從明秀兩歲開始,就會問她:

「妳喜歡這個東西,妳會用來做什麼?有沒有別的東西可以替代?妳會如何使用它?」

不斷練習的結果,

兩個小孩都不會亂討東西,

甚至連學才藝都要年度總檢討。

明秀喜歡跟老師學新東西,但不願意反覆練琴,魏多麗就跟她討論:「妳只是在玩,不是在學,這樣不會進步,只是浪費錢!」

 

 

對於物質的不迷戀,

來自於他們從小就問孩子:「想清楚你要的是什麼?」

這句話不只問孩子,也問自己。

他鼓勵其他家長,孩子的時間不多,

所以更要好好珍惜光陰,

保持自己的價值觀,

勇敢追求自主學習的教育理念並身體力行,

 

因為教育是

人生中

「今天不做,未來成本會更大的」無悔投資。

 

 

感謝~~~專訪記者廖雲章

文章from:

http://tw.news.yahoo.com/自學教父陳怡光-我希望我的小孩是蟑螂-143331470.html

台長: R&B around MY world
人氣(11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優質news心靈成長好爬文 |
此分類下一篇:【生意經學習】廠商四招障眼法 物價「回不去了」
此分類上一篇:蔡康永!別再放棄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