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1-10 08:51:32| 人氣3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部落格專用相簿




雖然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厚愛玉、尊玉的文化傳統,然而對玉的質地,卻無嚴格的界說。古代對玉的解釋是:玉-石之美者,也就是所有美麗的石頭,都稱為玉。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玉的定義是: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所謂的五德是仁、義、智、勇、潔。意思是色澤美麗溫潤,表裡一致;敲擊時聲音舒暢悅耳;堅韌而不被折彎;可以磨製得稜角方正,而不會割傷人的美石。
  在這種廣義的認知之下,許多寶石都可以列「玉的行列」,所以中國字裡有許多玉偏旁的字,分別解釋玉的層次與質地。後來經過長時間的探訪與考證,曾經被視為玉的寶石,都有了自己的專有名詞。例如:古代的「瓊瑰」現在稱為「瑪瑙」。古代的「琅玕」就是現在的「松綠石」。古代的「水玉」就是現在稱的「水晶」。
軟玉和硬玉
  現在學者研究玉器,多強調所謂的科學定義。以礦物學而言,玉分為兩類,一類是軟玉,另一類是硬玉。軟玉和硬玉都是屬於鏈狀矽酸鹽類。軟玉是角閃石族中的鈣鎂矽酸鹽,所以軟玉又稱為角閃玉或閃玉。而硬玉是輝石族中的鈉鋁矽酸鹽,所以硬玉又稱為輝石玉或輝玉。輝玉有著隱約的水晶結構,具有玻璃的光澤,清澈瑩潔,相較之下,角閃玉的色澤比較接近於油蠟的凝脂美。大致上,兩者都有白色或半透明狀,尤其是純白的角閃玉,俗稱羊脂玉,細膩溫潤,相當受歡迎。如果以摩氏硬度表來看,鑽石的硬度是10,軟玉的硬度是6.5,硬玉的硬度是6.5~7.0。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發展到高度成熟的階段,留下大批精美的玉器,這些玉器主要都是角閃玉,也就是軟玉。而硬玉的大量使用是十八世紀晚期以後的事情。常見的軟玉有白玉、黃玉、碧玉、墨玉等,而硬玉就是大家熟悉的翡翠。漢朝時,翡、翠二字的意思是指生長在廣西一帶的鳥。翡是紅色的鳥羽毛,而翠是綠色的鳥羽毛。宋朝時,翡翠二字連用,指稱一種綠色的玉,色澤與當時人們熟悉的碧綠色角閃玉不同,所以將硬玉稱為翡翠。
  有鑑於雕琢玉器的主要玉材是角閃玉和輝石玉,因此有些學者僅稱這兩種玉材為「真玉」。然而由考古發掘的資料中顯示,也有不少軟硬玉以外的玉材作為雕琢的材料。所以研究中國玉雕藝術,不能謹守礦物學者嚴格定義,必須考慮多項因素,許多似玉的美石,因質地具備五德的條件,而納入玉器行列,這些都稱作代用玉。目前市面上流行許多代用玉,像是;新山玉、南非玉、澳洲玉、菲律賓玉等。
  歷代也有各種不同的代用玉,有的代用玉流行在某段時間,但也有的代用玉被人採用的時間很長,時斷時續,諸如新石器時代的岫岩玉、商朝時的南陽玉、漢朝時藍田玉。唐朝詩人李商隱的詩-「錦瑟」,詩中就有一句「藍田日暖玉生煙」,藉以溫暖的曙光照著藍田山上的玉,浮昇起綿綿輕煙的情景,表達愉快的心情。
古玉新玉
  玉有古今新舊之分,先人將舊玉的名稱又稱作「古玉」,並將古玉分成二種,也就是「傳世玉」和「舊玉」。兩者以入不入土為劃分的依據,未經入土的玉稱為「傳世玉」;入土重出的玉稱為「舊玉」。傳世玉是一代一代傳下來,從未陪葬過的器飾。舊玉是從墓葬中挖掘出來的玉器,數百年以至數千年,越古老的器物越有價值。
  這種界定的方法和現代不同,現代人分古玉、新玉,大致是以年代來區分,把年代較遠的稱為古玉,近年來才開採出來的叫新玉。在清末民初時代,世人將清代以前的玉器稱為舊玉,清代的玉器稱新玉。而現在的珠寶古董商,則因清朝距今也有上百年以上的歷史,所以不將清初的玉器視為新玉。大致以民初以後的玉,才稱為新玉。從歷史考古的角度來看,古玉是重於新玉。而從藝術、雕刻的觀點來看,清乾隆時代玉器的雕琢幾已達到頂峰,因此精巧的雕琢,要在新玉中找尋。不管古玉、新玉,都是美麗的礦石,古今的認知與定義皆如此。

璞,古人是孩子蘊藏有玉之石,或未琢之玉。《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這是指蘊玉之石;《孟子·梁惠王下》:"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這是指未琢之玉。 
  自古以來,對璞玉十分珍視,被當作寶物。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曾有詳細記載:"凡璞藏玉,其價無幾。璞中之玉,有縱橫尺於無暇玷者,古帝王取以為璽,當之重寶,"說明璞玉在古代是非常珍貴之寶。本世紀初謝彬訪問新疆,見和闐玉"有皮者價尤高。皮有灑金、秋梨、雞血等名,蓋玉之帶璞者,一物往往數百金,采者不曰得玉,而曰得寶"

 

    雖然玉石產地遍布世界各地,但將玉石雕琢成器又如此尊崇者,只有中國。中國的文化事實上和玉是分不開的。自從商周以後,玉的雕琢和形制便和禮制產生直接的關聯。禮器和符節器是研究玉史發展的人比較關切的;而民間大多數的玉器愛好者和蒐藏者較關心佩飾玉和喪葬玉的典故。
  至於鑲嵌是從緬甸玉石輸入中國以後,藝術設計人才對於裝飾玉所產生的重要靈感與貢獻。因此玉在中國,不只是具有藝術發展上的價值和崇高的地位,而且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有著幾千年不容稀釋的情感。談到玉器的原始,必須上溯到史前的石器時代。從考古發掘的報告上顯示,在距今十到二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留下了許多文化遺跡。在這些遺跡中,開始有部分美麗而硬度很高的石器出現。這些美麗有色的英礫石器,可以說是中國玉器的原始。

    中國玉器的功能大致分為五大類,包括禮器、符節器、佩飾器、鑲嵌器、喪葬器等。禮器中的玉器以朝聘用的六瑞與祭祀天地四方的六器為主。禮器中的六瑞是六種器物,由政府頒發給國家的高官,做為爵位的憑證,叫做瑞。王及公、侯、伯、子、男共是六等爵位,所以有六瑞。王及公、侯、伯的爵位最高,他們的瑞是圭;子、男的爵位較低,他們的瑞是璧。更清楚的說是,鎮圭、桓圭、信圭、躬圭分別由天子、公爵、候爵、伯爵所執掌,這些禮器的形制相同,而以尺寸長短來分別尊卑,並且加以命名。而子爵、男爵所執掌的是穀璧和蒲璧,形制也相同,但以紋飾來區分。  

    封建時代,君臣不可無辨,所以執瑞玉來辨視君臣的尊卑以及諸候的階級。而圭璧這種玉器就是他們的信物,每當君臣相見或諸侯互見的時候,都手執瑞玉,然後再將信物收藏起來。六器是六種器物,用來祭祀天地及四方之神的。六器是指蒼璧、黃琮、青圭、赤璋、白琥、玄璜。蒼璧、黃琮是用來祭祀天地;青圭、赤璋、白琥、玄璜是用來禮祭東西南北四方。這些名稱中的第一個字是代表玉的顏色,第二個字則是玉器的名稱。例如蒼璧就是用蒼色玉製造的璧,蒼代表天的顏色,所謂「蒼蒼者天」這是一句耳熟能詳的話。而黃琮是因為土的色澤是黃色,所以用黃色的玉來製作。中國人早有天圓地方的觀察。祭天時能代表天的必須是一件圓形的器物,璧正好是圓形,所以就被採用了。方形的琮禮祭地,其他四方所取的形狀是根據五行之說再加以圖案化。

符節器

    玉器的功能除了禮器外,還有一項符節器有很大的作用。古時候,當天子要派遣使臣出使國外,或到某一個地區去執行某項任務時,就賜給使臣一項信作為傳達天子命令的證物,這就是符節器的由來。上古人民純樸,可以用這種形制簡單的符節器,但是這類玉器很容易偽造,所以東周以後就改用虎符。虎符制度就是把整體的虎形符剖分為兩片,政府與將領各執其一,虎符的形式在剖面上有的是圖案,有的是文字,一面上是凸起的文式圖案,一面是凹下去的。徵調的時候,受命者把兩片相合為一,才相信這是真正的命令。

佩飾玉

  佩飾玉是佩帶的飾物,戴在頭上、頸間、腰間的裝飾品。人們的飾物起初是用獸牙、鳥骨之類,經過長期的使用,後來改用玉仿製,如玉觿、圓玉勒,它的形狀近似獸牙與骨管。其它如玉笄、玉珩、系璧、鳥獸紋珮都是佩玉。翁仲、剛卯也是佩玉,同時它們又是一種壓勝之物,是古代的避邪玉。古人都將數塊玉穿連成串,佩帶腰間,走起路來,使玉與玉相觸有聲,這就是玉藻所說的:「古之君子必佩玉。」的玉珮。此外佩玉兼有實用的,在腰帶上的帶鉤、射器時手指上所戴的玉韘。

鑲嵌玉

  鑲嵌玉是鑲在器物上的玉。例如:玉琫、玉彘、玉珌,是鑲在劍身上或劍鞘上的飾物。其他像鑲在杖上的玉杖首,或嵌在帶上的玉帶板都是經常所見到的。

喪葬器

  喪葬器是一種殉葬的玉。相傳人死之後,把玉放在九竅裡,屍體就不腐朽,所以有用玉殉葬的習俗。放在口中的玉叫唅,放在耳中的玉叫瑱,放在手中的玉叫握。古塚中出土的唅有很多是蟬形的,這是因為蟬的形狀與舌形相似,放在口內較為適合,這一種玉蟬也叫做唅蟬。總之古人認為玉是陪葬之物,也是防腐之寶。這些出土寶物提供了我們研究中國古玉器演進的參考,以及古人對玉石迷信程度,頗有價值。

環狀玉器

    傳統古玉中,環狀玉器很多,最常見的有璧、環、瑗、玦。它們的形制都是圓形板狀體,中間有一個孔。這些環狀玉器在禮器中,像穀璧、蒼璧;符節器中的玦、環;在佩飾器、喪葬器中也都曾出現。其他還有舞樂器,用在歌舞中。古代人遇有可喜的事自然發出狂歡的歌聲,揮舞著使用的兵器或打擊器皿發出音響來配合,這種演變,玉兵如斧戚之類的都變成了舞樂器。另外像文具中的筆架、臂擱、硯池,陳設用的山子、花插、花董;仿製的瓜果、蔬菜、人馬、車船,以及盤盅、酒盃、茶壺等用玉石雕琢的,不勝枚舉。在上述玉器中,佩飾器尤其有極重要的地位。原因是佩飾器形制繁多,從頭到腳,每一個重要部位幾乎都有裝飾物,而且每一個部位又不只一種。

此外,禮器中的玉器雖然也在玉器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因禮器都用在祭祀天地,君臣相見等時候所持用,要求莊重樸實,所以大多很少經過雕琢,以素面為主。而佩飾器原本就是裝飾用的,當然要以雕琢裝飾,紋飾美觀為主,藝術價值也高,這類玉器因此成為古玉投資者和鑑賞者的蒐集目標。

璧,環,瑗,玦

  璧的外形像個大月餅,中間有個圓孔,玉的部分叫肉,中間的圓孔叫好。如果肉的寬度大於好,就叫「璧」。肉的寬度和好的寬度大約相同,就叫「環」。如果肉的寬度小於好,就叫「瑗」。而環有缺口的就叫「玦」。簡單的說,凡是寬邊而孔小的是「璧」;窄邊孔大的是「瑗」;邊與孔相等的是「環」;而小型的璧、環、瑗,直徑不超過五公分的都叫系璧。璧除了用在禮器六瑞中的穀璧、蒲璧,尚有六器中的蒼璧。其實璧最大的用途是做為饋贈的禮物。而環是裝飾器;瑗原來是兵器,後來演變為裝飾器;玦可作為符節器、腰間飾物和耳飾。

琮,玉勒

    琮的形狀是方柱體,當中卻是上下相通的圓筒子。琮的外面有光素的,也有紋飾的,紋飾的結構大都相同。古時候的祭祀玉器是用幾塊玉,用繩子穿聯起來,塊數並不一定。後來有人覺得先把玉雕琢成幾塊,再用繩子穿聯起來,何不雕琢成一塊玉,用紋飾表示出它是由幾塊玉串成的,豈不省事。這種形狀的器物,大的便是「琮」,小的就是「勒」。故宮收藏的琮,數一數看,那是十七塊玉的形象;另一個是六塊玉的形象,還有一個比前面兩個都小,這就是一個「勒」。根據現代人考証,琮是代表女性、陰性,和圭正好相反。琮既然代表女祖,而為人民禮拜的對象,琮的使用就廣了,這也是存世的琮比較多的原因。

  圭是由古時候的石斧演變而來的。斧既然是古人每日不可或缺的器具,使用日久,而產生感情。在器具汰換之後,石斧雖然失去實用價值,但仍懷念曾有的貢獻,於是留作紀念,供奉如神明。而後政府利用人民崇拜石器的心理,將石斧、玉斧用來做為朝廷禮器,於是產生了「圭」的形制。所以圭的形制和斧的形制是同類不同形的兩個器物。它們都是上端前薄,作方頭的形狀。故宮博物院陳列著兩件商圭,很受參觀者的喜愛。其中一件,整個玉器呈赭石色,器身遍布土斑。而故宮所收藏的玉圭,凡是經過清高宗乾隆皇帝鐫刻有御題詩的,都上下顛倒。像展示的兩件商圭,就是以厚而狹的一端作為上端,這是為了遷就文字的排列方便,才這樣擺置的。

  璋的形狀好像是平首圭的頭部,由一端沿四十五度角剪去一半。

  琥是祭祀西方之神的禮器,用白玉來雕琢,尺寸形制沒有圭那麼嚴格的規定,但必須是虎形。該形或立體、或扁狀、或匍狀,應該是完整的「虎」。

  璜的形狀像上弦月,兩頭削平,窄窄的,小半圓形。璜是祭祀北方之神的禮器,用墨玉來雕琢。北方之神為玄武,玄武指龜神,用龜殼的外形,和璜相近,加上龜殼的顏色接近元玄的墨色,所用來祭祀北方。璜在中間靠上端穿一個小洞,有時兩頭各穿一個洞便於穿繩。小型的璜是佩飾之物。

  珽的形狀是呈橫長方形狀,樣子很像橫過來的戒尺。

  瓏就是玉製的龍,主要的作用是用來求雨或欣賞。

剛卯

  一般人認為最避邪的三件寶貝是剛卯、翁仲和司南珮。剛卯形狀小小的,長四方形,玉表上雕有三十二個簡體字,都是避禍避災的詩句。因此剛卯是人人最喜愛佩戴的避邪飾物。

翁仲

  一般佩飾翁仲高不過尺。它的外形是一個老翁,著寬衣博袖,雙手合十。雕琢簡單,俗稱漢八刀,意思是七八刀就雕成了。

司南珮

  司南珮的形狀像兩個對寫的凹字。左頭雕一隻小杓,右頭雕有一隻小盤,中間有個小孔便於穿繩佩掛。司是在外主事的意思,南就是東南西北方向的指導,所以出門佩司南是為吉祥。

韘,班指

  韘是射箭時戴在右手大拇指上,保護手指,減少弓弦磨擦的力量。韘的形狀進一步演變成了班指,是套在大拇指或食指上的一種裝飾品。韘形珮就是把韘伸展開來,變成平面的一種佩飾。韘形珮形狀較大,是佩傭中最華麗而又突出的一種特殊佩飾。

帶鉤

  帶鉤原是胡人的襟扣,後演進運用為腰帶,所以叫帶鉤或帶扣。長的帶鉤是襟扣,短的就是腰帶所用。帶鉤的基本形制是S形,下面有柱。主要用途是鉤掛腰帶上的佩物。

觿

  觿是由獸牙、獸角轉變而來,後來用玉琢獸牙形的佩飾都稱為觿。

  笄的形狀和現代的髮簪很像,是古代的髮飾。

動物紋珮

  古代有很多動物外形的佩飾,像龍紋珮、人紋珮、獸紋珮、鳥紋珮等。其中的昆虫珮以蟬紋珮最多。

劍飾

  劍飾共有四件,分別是首、琫、珌。劍本身握手部分頂端鑲嵌的那件玉叫劍首。劍身與劍柄之的間的那件叫琫;劍鞘中間的玉飾叫;劍鞘最下端的那件叫珌。璲是佩劍附屬品,是一種革帶飾物,可用來繫劍而勒於帶間。

辟邪

  辟邪原名異獸或怪獸。凡短腿、有翼、雙角、束鬚或連鬃的動物玉雕,都稱為辟邪。了解了玉器的形制和種類之後,參觀玉器不再是走馬看花。

 

 

 

台長: 玉封禪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3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寂靜涅槃 |
此分類下一篇:五年千歲
此分類上一篇:暹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