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8-15 11:36:35| 人氣1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佳文共賞(2)----遺書一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首偈頌三十六行,是古代一位罽賓國(今喀什米爾)三藏法師「求那跋摩」在生前預留的遺書。他將此封遺書交給自己的弟子「阿沙羅」,並囑咐說,待他死後可以將此封遺書公布給天竺來的僧侶與中國的人民觀看。於此遺文中有提到,法師為了勸眾莫懈怠,增長諸佛法,所以才寫了這封遺文,於死後公開了自己的果證,並講述了自己的禪修過程與禪修方法、心得,證初果與二果的地點…等等,並略述了自己為何會來到中國的原因。

跋摩法師禪修時,是在曠野中修習不淨觀,先觀察死屍潰爛腫脹、臭穢膿血流,然後再觀察自己的身體有一天也必定如此,繫心於此不淨相,常見此身相現前,繫念不忘。也放棄了以前所聽聞的種種聞慧,日夜專心禪修,正觀常不忘。後來寂一心境,漸漸得定,身心的喜樂現起,又從死屍相自然地轉觀白骨相。文中也提到,剛開始修習不淨觀時,身體日漸消瘦,後來定境現前,喜樂生起,身體自然又恢復正常的過程。於法的領悟方面,則是從不淨觀的禪相,捨離貪欲,轉至慧觀,念念觀照生滅,明見四念處,漸漸自致涅槃,寂滅樂增長。

法師說明了來到中國的原因,實是受盛名所累,因為當法師證二果斯陀含後,當地的人民,漸漸傳說,有一位在曠野中專心禪修的法師,並且對法師生起了恭敬心,群眾齊來供養,法師漸漸有名,受名氣所累,不再像以前那般,可以專心致力於禪修。為了躲避名利之禍,而越走越偏僻,隨緣處世,經海路、陸路而輾轉來到中國(當時的劉宋),並隨機應時佈施佛法。但是很反諷的是,法師原本以為來到中國,人生地不熟的,沒有人會認識他。結果一到中國,當時佛法初興,極需國外的譯經人材,劉宋的君王宋文帝一聽說有外國的僧伽來到建業,就立刻迎請至宮中問法。

文帝當時問說:「弟子常想持齋不殺(應該是過午不食的意思,當時還未有如大乘佛教積極吃素護生的觀念),但是身在皇宮常常身不由己,該當如何是好?法師既然萬里迢迢來到此地,該當何以教我?」跋摩法師答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事在人為!)且帝王與匹夫所修分異(但帝王修行的方式與一般人不同)。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剋己苦躬將何為用。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女咸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無勞力。則使風雨適時寒暖應節。百穀滋繁桑麻鬱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不殺亦眾矣。寧在減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後方為弘濟耶。(大意是說,好好照顧人民,不濫施刑罰傷害人命,不隨便勞役人民,自然風調雨順,百穀萬物生長,如此持守齋戒而不殺生,不浪費人力物力,不隨便傷害人命,積累的功德就大得多了。)

文帝聽了法師的回答,感嘆了一番,並稱讚法師的智慧非凡,敕住祇洹寺供給隆厚,讓法師在祇洹寺譯經,法師平時則定居於定林寺。事實上,跋摩法師從海路經陸路而來到劉宋,一路上大概也看過了不少的民間疾苦與戰亂不安,這次的講法算是為人民請命,應機說法。當然,宋文帝自身能持守過午不食的齋戒,那是最好,不過,宋文帝一開頭就說,他自己常常想做卻做不到。所以,與其勸勉宋文帝積極持守齋戒,還不如開導他好好照顧百姓,才是首要之務。法師的智慧的確不凡。法師後來於祇洹寺奄然而化。

其偈頌如下:

前頂禮三寶,淨戒諸上座,濁世多諂曲,虛偽無誠信。
愚惑不識真。懷嫉輕有德。是以諸賢聖。現世晦其跡。
我求那跋摩。命行盡時至。所獲善功德。今當如實說。
不以諂曲心。希望求名利。為勸眾懈怠。增長諸佛法。
大法力如是。仁者咸諦聽。我昔曠野中。初觀於死屍。
[月*逢]脹蟲爛壞。臭穢膿血流。繫心緣後處。此身性如是。
常見此身相。貪蛾不畏火。如是無量種。修習死屍觀。
放捨餘聞慧。依止林樹間。是夜專精進。正觀常不忘。
境界恒在前。猶如對明鏡。如彼我亦然。由是心寂靖。
轉身極明淨。清涼止是樂。增長大歡喜。則生無著心。
變成骨鎖相。白骨現在前。朽壞支節離。白骨悉磨滅。
無垢智熾然。調伏思法相。我時得如是。身安極柔軟。
如是方便修。勝進轉增長。微塵念念滅。壞色正念住。
是則身究竟。何緣起貪欲。知因諸妄生。如魚貪鉤餌。
彼及無量壞。念念觀磨滅。知彼所依處。從心猿猴起。
業及業報果。依緣念念滅。心所知種種。是不別法相。
是則思慧念。次第滿足修。觀種種法相。其心轉明了。
我於爾炎中。明見四念處。信行從事境。攝心緣中住。
苦如熾然劍。斯由渴愛轉。愛盡如涅槃。普見彼三界。
死炎所熾然。形體極消瘦。喜自樂方便。身還漸充滿。
勝妙眾相生。頂忍亦如是。是於我心起。真實正方便。
漸漸略境界。寂滅樂增長。得世第一法。一念緣真諦。
次第法忍生。是謂無漏道。妄相及諸境。名字悉遠離。
境界真諦義。除惱獲清涼。成就三昧果。離垢清涼緣。
不湧亦不沒。慧淨如明日。湛然正安住。純一寂滅相。
非我所宣說。唯佛能證知。那波阿毘曇。說五因緣果。
實義知修行。名者莫能見。說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
偏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諍。修行眾妙相。今我不宣說。
懼人起妄想。誑惑諸世間。於彼修利相。我已說少分。
若彼善知者。善知此緣起。摩羅婆國界。始得初聖果。
阿蘭若山寺。遁跡修遠離。後於師子國。村名劫波利。
進修得二果。是名斯陀含。從是多留難。障修離欲道。
見我修遠離。知是處空閑。咸生希有心。利養競來臻。
我見如火毒。心生大厭離。避亂浮乎海。闍婆及林邑。
業行風所飄。隨緣之宋境。於是諸國中。隨力興佛法。
無問所應問。諦實真實觀。今此身滅盡。寂若燈火滅。


取自角虎大正藏「歷代三寶紀」卷第十

台長: 希拉
人氣(15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