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8-19 11:36:07| 人氣1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譯序】(夏布洛)如何拍電影? Comment faire un film?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桂冠於2004年8月20日正式出書

譯序

克勞德‧夏布洛崛起於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的新浪潮電影,以描寫充滿人性陰暗面的故事著稱,電影風格深受希區考克影響,並曾於1957年和侯麥合寫了一本研究希區考克的專書。向來喜歡探索封閉小鎮的夏布洛,雖然作品多為推理劇,但「緝兇」並非其重點。相反的,他著重於經由謀殺、迷戀、通姦以及人與人之間各種關係--尤其著重於描寫中產階級平靜富裕卻暗潮洶湧的生活之各層面--來做人性各心理層面之分析與探討,故而其電影多觸及到多重性格的角色描寫。

1930年6月24日出生於巴黎中產家庭的夏布洛,從小就對電影與偵探小說就極感興趣。夏布洛於大戰期間在法國中部山區克勒茲曾組織過一個電影俱樂部,然後就回到巴黎繼續其文學及藥學之學業,卻始終是個一天會看上好幾場電影的標準電影迷。

像其他多位法國新浪潮導演一樣,其電影生涯並非始於拍片,而是在人才輩出的法國電影雜誌「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擔任影評人。除了夏布洛之外,楚浮、高達、李維特、侯麥等也都是當時「電影筆記」的健將。他們筆鋒犀利,強烈擁護作者論,認為導演應該表達一種個人的藝術或世界觀,他們也強調寫實精神,反對棚內拍攝,紛紛在巴黎市區尋找實景拍攝,這些夏布洛在本書中也都有提及。

早婚的他,原在二十世紀福斯公司負責對外聯繫的工作。1958年他以前妻所留下的遺產拍了首部作品《俊男賽吉》 (Le Beau Serge, 亦譯為《朱門一芳鄰》)。這部描寫一個苦惱的城市居民回到他的家鄉,看到舊時好友卻成了醉鬼,兩人之間彼此救贖的故事,片中對心理層面深刻的描寫,奠就了夏布洛在影壇大放異彩的先河,本片亦被公認為是開啟法國電影新浪潮的先聲。夏布洛客觀冷酷的風格在其第二部作品《表兄弟》(Les cousins) 更表露無遺。經由兩個截然不同的表兄弟:嚴肅中產階級的查爾和放縱享樂的保羅,而開啟了他早期充滿中產階級道德焦慮、罪惡感與社會心理分析的個人風格,本片亦為他贏得了柏林影展金熊獎。而從此「查爾」和「保羅」也成了他此後許多片中必不可缺的兩個代表性人物。然而,很可惜的是,這些片子並未為他贏得票房上的亮麗成績。

六○年代中期後,迫於商業考量,他雖然拍了多部類似龐德風格、譁眾取寵的影片,但卻大遭撻伐。直到六○年代末期,68年的《不貞的女人》 (La Femme infidèle ),夏布洛才算「回來了」。這部加入了他當時的妻子史蒂芬妮‧奧德蘭(Stéphne Audran)擔綱演出查爾老婆海倫的角色,是部有關一個殺了紅杏出牆老婆情人的男人,可算是他一系列很細膩地探討中產階級富裕卻無趣生活和婚姻之濫觴。從此「查爾-海倫-保羅」也變成了他多部片中的鐵三角組合。從69年故事發生在聖‧特佩(Saint-Tropez)別墅的《女鹿》(Les biches)、學校老師愛上殺人凶手的《屠夫》(Le boucher),以及70年沒人真的在乎男人是否殺死情婦的《入夜之前》 (Juste avant la nuit),還有1973年《紅色的婚禮》(Les noces rouges)等一系列由他的妻子主演的驚悚心理劇讓他的聲名達到巔峰,他也因此而有了法國的希區考克之稱。

七○年代末至八○年代初,夏布洛持續拍攝由偵探小說或真實事件所改編的電影。78年 《維奧萊特.諾齊埃爾》(Violette Nozière) ,這是部由真實故事所改編的影片。片中伊莎貝拉‧雨蓓飾演被指控毒死父親和企圖謀殺母親的十九歲少女。這部電影相當成功,除了為雨蓓帶來第一座金棕梠獎外,她也從此成了夏布洛的繆思;事實上,在本書中夏布洛也對雨蓓的表現讚不絕口。

然而即使有法國演技女神雨蓓的參與,八、九○年代的夏布洛跟其於五、六○年代的表現相比依然有點相形失色。直到91年在法國造成相當轟動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 ,乃至於95年雨蓓與莫利斯‧皮雅拉(Maurice Pialat)的愛將桑德琳‧波奈兒(Sandrine Bonnaire)所合演的復仇驚悚劇《儀式》(La cérémonie),不但更讓雨蓓和波奈兒同登威尼斯影后寶座,也讓夏布洛重新受到影壇重視。

這位法國新浪潮大師於98年堆出了充滿他典型風格的《謊言的顏色》(Au coeur du mensonge ),2000年在《謝謝你的巧克力》(Merci pour le chocolat)中再次深刻描繪出表面和樂融融的家庭,骨子裡卻十分可怕。2002年的《惡之華》(La fleur du mal) 則以描寫罪惡感為主,雖然本片依舊是2003年柏林影展參賽長片,但在影壇上並未引起過多迴響。

據悉夏布洛預定於2004年年底殺青推出的新片《伴娘》(La demoiselle d’honneur),為一描寫有份好工作的男子,愛上神秘熱情女子,卻陷入理智與感情的矛盾中的故事。且讓我們拭目以待看看「廉頗尚能飯否」?

不可諱言的,即使近年來鮮有佳作的夏布洛,以他在法國影壇縱橫50年來說,電影方面的知識與經驗不可能不豐富,其實跟同期的新浪潮夥伴相比,除了早逝的楚浮外,姑不論影片質量如何,其他幾人的產量應該沒他這麼豐富--幾乎年年都有新的作品出現--對電影不瘋狂的人,絕對沒辦法「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也正由於夏布洛之作品繁多,包括藝術指導、編劇、對白撰寫、製片、電視影片以及電影導演,本書附錄中僅付上夏布洛親自執導的電影作品年表供讀者參考。其中作品年代可能由於認知上之差別而稍有出入。

關於譯者對本書在翻譯上的處理,其中書中提及諸多導演、演員、製片等相關人名均儘量採用國內較為熟悉、所謂「約定成俗」之翻譯方式。至於片名部分(包括附錄的夏布洛導演電影作品表),則盡量以國內上映時之片名為主,若查詢不到、或在國內未曾上映者,則多採直譯,其中部分片名參考英文片名,部分影片則通用兩個片名。

由於譯者本身學養有限,同時書中所提及之相關影片及導演資訊甚多,若有錯誤或疏漏,敬請多多指正。

關於譯注方面,則儘量做到巨細靡遺,即使諸多家喻戶曉的人物,亦稍作注釋。這絕不是低估讀者的電影素養,而是希望能顧及所有讀者需要,而做一個較為全面性的交代。

此外由於本書原為訪談之對話形式,同時譯者發現夏布洛雖年逾古稀,但話鋒尖銳、嘲弄、幽默,故而在翻譯此書時亦力求保留原味之平實、雋永、諷刺、幽默、直接。同時譯者信奉夏布洛拍「戲院電影」之哲學:要拍電影,得先要學會把簡單的故事講得有趣生動,因為我們都是簡單的人。故而譯文亦力求簡明易讀。
惟由於有許多可能涉及反諷之處,譯者為顧及讀者閱讀與理解上之方便,有稍作調整。

至於負責訪談的弗杭斯瓦‧傑希弗,兼具法國知名編輯、電影記者、翻譯家的傑希弗,專門研究黑色電影。值得一提的是他本身也是一名出色的黑色小說家和影星傳記作家。其實本書並非是他首次跟夏布洛合作,他們於1999年已經在《正是我的花園》(Un jardin bien à moi,Denoöl) 中以同樣的訪談對話形式合作過。

「拍電影的是瘋子,看電影的是傻子?」在夏布洛這個瘋子怎麼拍電影的世界中,看看你我到底有多傻吧?!


甚麼?散場了?燈熄了。我也該走了‧‧‧我也該走了‧‧‧


2004年3月25日於綿綿春雨中


夏布洛導演電影作品表

La demoiselle d’honneur (2003)《伴娘》
La fleur du mal (2002)《惡之華》
Merci pour le chocolat (2000) 《謝謝妳的巧克力》
Au coeur du mensonge (1998) 《謊言的顏色》
Rien ne va plus (1997) 《起手無回》
La cérémonie (1994) 《儀式》
L’enfer (1994)《美麗的折磨》(《地獄》)
L’oeil de Vichy (1992)《鐵蹄下的巴黎》
Betty (1992)《貝蒂》
Madame Bovary (1991) 《包法利夫人》
Jours tranquilles à Clichy (1990)《在克利奇的寧靜日子》
Dr. M (1990) 《M博士》
Une affaire de femmes (1988) 《女人的故事》
Le cri du hibou (1987) 《條子的尖叫》
Masques (1987)《面具》
Inspecteur Lavardin (1985) 《拉瓦單警探》
Poulet au vinaigre (1984) 《大事不妙》
Le sang des autres (1983)《別人的血》
Les fantôme du chapelier (1982) 《帽商的魅影》
Le cheval d’orgueil (1980)《驕傲的馬》
Violette Nozière(1978) 《維奧萊特‧諾齊埃爾》(《三面夏娃》)
Les liens du sang (1977) 《血的關聯》
Alice ou la dernière fugue (1976) 《愛麗絲或是最後失蹤的》
Folies bourgeoises (1975) 《瘋狂的資產階級婦人》
Les magiciens (1975) 《魔術師》
Les innocents aux mains sales (1974) 《齷齪的無辜者》
Une partie de plaisir (1974) 《歡樂的宴會》
Nada (1974) 《納達》
Les noces rouges (1973) 《紅色的婚禮》
Docteur Popaul (1972) 《波保羅博士》
La décade prodigieuse (1971) 《神奇的十日》
Juste avant la nuit (1971) 《入夜之前》
La rupture (1970) 《破裂》
Le boucher (1969) 《屠夫》
Que la bête meure (1969) 《畜生必死》
Les biches (1969) 《女鹿》
La femme infidèle (1968) 《不貞的女人》
La route de Corinthe (1967) 《苟罕德之路》
Le scandale (1966) 《醜聞》
La ligne de démarcation (1966)《分界線》
Le tigre se parfume à la dynamite (1965) 《老虎發威》
Paris vu par... (1965) 《眼中的巴黎》
Marie-Chantal contre docteur Kha (1964) 《瑪莉-香妲兒對卡博士》
Le tigre aime la chiar fraîche (1964) 《老虎嗜生》
Les plus belles escroqueries du monde (1963) 《最美的騙子》
Landru (1963) 《藍鬍子》
Ophélia (1962)《奧菲力亞》
L’oeil du malin (1961) 《第三個愛人》
Les sept péchés capitaux (1961) 《七大罪》
Les godelureaux (1960)《向婦女猛獻殷勤的年輕人》
Les bonnes femmes (1960) 《善良的女人》
A double tour (1959) 《兩次旅行》
Les cousins (1959) 《表兄弟》
Le beau Serge (1958) 《俊男塞吉》(《朱門一芳鄰》)




台長: miao
人氣(1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