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28 15:42:37| 人氣2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談《大海航行》的劇場美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縱使算不上是當下最前衛的劇場演出,然而日本Pappa劇團的《大海航行》也足以為我們上一節「當代劇美學入門」。
  首先我們可以談談「意象」的問題,「意象劇場」(Image Theatre)三十年代由亞陶提出,六十年代由美英劇場導演實踐出來,他們提倡一種名為「場面調度」(mise en scene)的劇場語言,用意象式的劇場跟以台詞和情節為主導的西方傳統劇場相抗衡,取而代之的是視覺、聽覺、肢體動作及空間裝置的拼貼。《大海航行》中的舞台意象實在豐富得可以用滿瀉來形容,舞台上的船、兵乓球、從天而降的燈泡等相信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幾段表現社會道德的失序與人際孤泠的群戲,也實在叫人喘不過氣來。一般而言,以「意象」先行的劇場,最終會導至戲劇結構的零碎化的效果,然而,《大》劇因著其骨子裡的歷史感,而使整個演出仍有脈絡可言,並未將戲劇重於敘述的臍帶徹底割斷。
意象與物質性語言
  第二個值得談的是劇中的「物質性語言」。提到「物質性語言」(Physical Language)一般都會讓人想到它的倡導者梅耶荷德和戈登.克雷,他們不但進一步降低文學性語言在劇場中的重要性,更要讓劇場中各種元素如空間、佈景、服裝、燈光、音響、道具及動作等具有等同地位,演出者必須像萬能傀儡一般懂得十八般「舞藝」,從唱、演、跳到雜技、魔術等樣樣皆能。《大》劇中對舞台裝置、佈置、道具、服裝等都十分講究,這些「物質性」的元素,不只有美化之用,還被賦予特定的角色與意義,從出現過兩次的模型船、從柵板拆開變成的排排椅,到透明無圖案的國旗,到由國旗變成的每人一色一樣的外衣,當然還有松島誠手上拿著,象徵小女孩的童衣,以及最後坐在台中的機械人,在在都展示出當代劇場中物質性語言的重要性,雖然沒有木偶的外形,卻有角色附體,甚至比一個個目無表情,動作機械化的演員,更像在扮演角色。
掩蓋不了的歷史反思
  荒誕劇以前的劇場,很多時都喜歡探討存在的本質、人生的意義或彼岸等,比較抽象的題目,然而,當代劇場探討的主題卻是實際的,例如政治、教育、環保、身份認同等。也許是日本劇團的關係,《大海航行》一開場那個荒蕪的、有如戰後廢墟的場面,很快就讓人敏感地勾起很多歷史想像;後來眾人立在船上看著上升的太陽,以及那面半透明的國旗等,都馬上令人走進中日之間的歷史記憶中去;即使場刊上導賞式的簡介,盡量將《大》劇的主題引領到「形而上」的彼岸,劇中的歷史反省意識仍是震耳欲聾的。

台長: chong+neng
人氣(2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