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17 22:15:20| 人氣4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展覽評介】邱士博:「不被理解的孤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他們的世界】邱士博:「不被理解的孤獨」

邱士博的攝影展「不被理解的孤獨」在泰順街的咖啡館,簡介中敘述他要使用 iphone 來呈現老照片的臨場感,這是他個人對於影像的反思與質疑。我不能同意更多,的確,器材或是畫質一點也不重要。(除非你有某個非器材與畫質不能傳達的訊息。)
 
但我覺得器材不重要的意思是,並不只是追逐好器材沒有意義,也包括了使用差的器材也沒有意義。更何況 iphone 的照相功能比起很多前輩大師的相機還強。所以如果使用 iphone 是有意義的,那個意義也是一定是一種社會脈絡下的意義。是相對於那些盲目追求器材與畫質的攝影作品出現的。
 
也就是說這種意義的產生無須與畫面相關,只要我們知道這個展覽是使用這樣的器材與紙張,我們就能感受到。如果外圍與本質的區分是有需要的,那我們可以說這個展覽所訴求的東西在他的外圍之中就完全呈現了。
 
我期待圖像本身可以給予我更多的線索,我發現大部份的照片都有一點失焦的感覺、顏色頗近於一般人所謂的底片味,就是有點泛青跟泛黃、主題大多數空闊的天空、無人的窗戶、或是寂蓼的遠景。這些特性並不讓人陌生,同時與那個由媒材形式所帶來的主題一時看不出太多的關聯。
 
即使我們同意這些照片表達了一種老照片的外延,但由於這樣的特徵由於過於寬鬆(所謂的老照片其實是一個很寬鬆的概念,是指使用底片機?還是使用懷舊的色調?或著是有一種拍立得的味道?還是說老不是一種年代,而是一種逝去或衰敗的情緒?)它對於觀者的刺激,並不會比起單純意識到「使用新科技拍攝舊相片」這一概念來的更多。
 
我們當然也可以純粹傳達一種常見的情感,如作者所說一種人人都有的情緒。實際上大部份重要的藝術作品不也就是處理那些—空虛、茫然與寂寞。然而我們期待一些變化與突兀,那讓我們從這些習見的情緒與概念當中掙脫,進而得到新的體會。譬如一群人的畫面仍讓人寂寞,那通常會比無人的庭院更讓人哀傷。因為我們對於寂寞的體會超越的刻板的圖像。(不過這種手法如今也變成老套了)
 
在這個意義上,邱士博的「孤獨」並不是不可理解,而是相反。從「新科技」、「老照片」到「孤獨」,這些概念的意涵並沒有被圖像深化、而是繼續保有他們在概念世界之中完整與通俗的樣子(其實我有點懷疑作者是不是要諷刺網路上氾濫的 iphone 文青風味照。)
 
我仍然覺得詩意的畫面頗為好看,新科技的質疑也發人深省,但是我無法看出那兩者之間有太多的關聯。或許這是因為從一開始這就不是一個計劃,只是展覽的形式(包括 art statement、系統的陳列)讓我們有這樣的期待。


台長: 汪正翔 X 蕭如君
人氣(4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文字 |
此分類下一篇:幸福成拍攝的樣子
此分類上一篇:數位媒體人何去何從:專訪評論人張鐵志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