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21 17:36:31| 人氣10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蘇慶黎的一九七六【郭紀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041021 中國時報 蘇慶黎的一九七六【郭紀舟】

我一直覺得一九七六年是台灣歷史的分水嶺,就像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所描述的情境一樣,一九七六年距離中美斷交、中壢事件的青天霹靂尚未來到;保衛釣魚台與台大哲學系事件剛剛震盪結束,甚至蔣介石去世,蔣經國接班也都塵埃落定,一九七六那一年有點平淡無奇。但是那年蘇慶黎找了陳映真,跟他商量「我們來辦一本社會主義的雜誌?」陳映真在當時白色恐怖餘溫的肅殺氣氛下回應了一句「你是發神經病啊!」然而《夏潮雜誌》在那一年暑假悄悄誕生。

那一年《自由中國》、《大學雜誌》、《台灣政論》都已經結束,《美麗島》、《八十年代》還很後期,文學的《仙人掌》、《台灣文藝》也沒誕生,《讀者文摘》、《漢聲》、《中國論壇》跟台灣好像沒有關係,《夏潮雜誌》填寫了一九七六年知識與文化心靈的空缺,用最純樸的文字表達知識分子與讀者對於土地關愛的渴望,一九七六年的確沒什麼事發生,不過台灣的歷史開始不一樣。

蘇慶黎用歷史、文學與美術交織出《夏潮雜誌》的內容,她透過了李南蘅找到了當時所有研究台灣史的人,林載爵、黃煌雄、黃師樵等,第一本雜誌探討以及整理出台灣的歷史,透過王拓、黃春明、王禎和、陳映真等人開發了鄉土文學的地位,邀請蔣勳闢建了台灣的本土美術造型運動,跟唐文標、林俊義等揭露許多第三世界的經濟社會問題,還跟李雙澤一起到各大校園唱出自己的歌,成了校園民歌的濫觴。蘇慶黎用女性的眼光,編織了對台灣的關懷,現在這個文字似乎有點八股,可是一九七六年「中國」還是台灣的一切,故國神州的憂愁還在,「台灣」這兩個字在政治與知識圈還沒有版圖。

一九七六年鄉土文學論戰讓《夏潮雜誌》以及蘇慶黎第一次站在火線上,如果不要錯讀歷史,那其實不是文筆的戰爭,所有《夏潮雜誌》作者與文章都在戰役當中遭到國民黨有形與無形的鎮壓,那是思想與政治的奪權鬥爭,是一場盤整台灣歷史的鬥爭過程,幸好那場戰爭沒有流血的鎮壓,從此後,「鄉土」、「本土」、「在地」、「台灣」、「認同」等等的名詞,開始不再是禁忌,是挑戰權威的武器。而這是蘇慶黎在一九七六年之後給了台灣最大的貢獻,台灣開始瞭解自己,瞭解問題與未來道路,除了政治以外,文化、藝術、音樂、社會、環境、農村、勞工都是向權威挑戰的利器。

很難想像剛從台大畢業曾是「台大青年」主編的女生,為何在一九七六年意識清醒到要辦一本社會主義的雜誌?那一年她感情挫折才離婚,就辦了雜誌;那一年她還不認識她流亡的父親,在調查局的紀錄裡是台灣共產黨員的蘇新;從小被收養在有錢的姨父家中,卻讓她認識到窮人並非因懶惰而窮,是資本主義的條件產生貧富的分野,自然的教育下,不是血液當中有社會主義成分,而是看到了實際問題,想要親身實踐的普通的台灣女性。就像她的筆名「蘇逸凡」一樣既不超過而且平凡,腳踏實地,即使夢想仍未達成,留下的漣漪,仍然迴盪著。

陡然聽到她逝世的訊息,她曾堅定告訴我的話仍深刻記著,她不想命定接受媚俗的世界:「到現在我都自認為是個社會主義者,還是個列寧式的共產黨員。」其實一九七六年以前她就已經是了,還把台灣帶入另一個時代,直到現在!

(作者為文化工作者)


發言人:YiHo 20041021

台長: 一步一腳印
人氣(10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