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8-04 14:38:31| 人氣2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選後台灣左翼的要務:建立工人階級的政治反對派 【第二部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二部分 工運政治化:「階級獨立」還是「階級合作」?

  其實,「政治化」一直是近二十年來台灣的「自主」工運面對的課題【註3】。和各國工運一樣,台灣工運在面對政治化課題時也出現兩種不同的傾向:採取獨立的工人階級政治行動還是與某個(某些)資產階級政黨、政客聯合。前者是「階級獨立」的鬥爭路線,後者則是種「階級合作」的妥協路線。

【勞支會—勞陣路線:支持/改造民進黨】

  眾所週知,台灣工運發展受到黨外運動及民進黨很大的影響,一些工運幹部往往是受到黨外影響而啟蒙的,而國民黨明目張膽的支持資本家鎮壓工運,使得許多工人支持黨外來反國民黨。台灣工運政治化的首個課題就是如何面對與民進黨的關係。

  勞支會—勞陣所代表的就是一種與民進黨聯合、或是進行所謂內部改造的工運路線。作為推動「社運政治化」的新潮流系的外圍組織,勞陣實踐著以反國民黨、支持民進黨為方向的「工運政治化」。它們對民進黨雖有批判【註4】,不時在口頭上宣傳社會主義主張【註5】,更曾在1993年代表大會上通過催生工人階級政黨的決議,但在反國民黨、台獨和認為民進黨較親勞工、「可以內部改造」的前提下,在關鍵時刻總是選擇支持民進黨【註6】。勞陣重要代表人物簡錫堦,更在1995年以「弱勢團體」身分代表新潮流擔任不分區立委,又長期任陳水扁、民進黨輔選要職。勞陣這種路線實踐的結果,其實是不斷替民進黨化妝,鞏固了工人對民進黨的幻想,以為民進黨還可以期待、可以改造成勞工黨,延緩了工運真正走向獨立自主的進程【註7】。

【和資產階級政客共舞的工黨注定失敗】

  非民進黨、反台獨的左翼人士也進行著各自的嘗試。1987年8月,在工運風起雲湧的背景下,高雄市選出的民進黨立委王義雄宣佈退黨並籌組工黨。在統左派的夏潮系知識份子投入下,該年12月6日工黨正式建黨。建黨之初,工黨在工運中有相當影響力,民調也顯示有相當比例的工人群眾願意支持工黨。不過短短半年的時間,工黨卻陷入嚴重內鬥與分裂【註8】,黨內左翼知識份子和部份工會幹部脫黨,其中夏潮系另組勞動黨,工黨從此一蹶不振。

  工黨的分裂與失敗對台灣工運和左翼運動來說是個重大的挫折【註9】,許多人(包括工人和知識份子)由此認為台灣沒有階級運動和階級政黨的空間。早在分裂之初,就有評論指出「建黨時抱著滿懷希望加入的工人黨員在內鬨後,都對政黨運作感到失望,其悲觀地想退回工會運作,僅在廠內搞經濟鬥爭。目前不論是親國民黨還是民進黨的勞工問題『專家』,也都在此時大力提倡『工團主義』,希望勞工全力搞工會和經濟鬥(爭)。然後(拿)會員選票去和他政黨交涉,換取有限的政治力量」。「如果工黨的內鬨導致工人抗爭退化到工團主義的層次,那將是工運的一大倒退。因為工團主義只爭一個工會、一個廠區,至多一個聯合工會內的經濟利益,對於廠區外,非會員的其他廣大勞動階級皆無法顧及,且勞動者的階級意識亦無法形成【註10】。」

  先不論該文所描繪的現象是否適合以「工團主義」來概括,重要的是,後來工運發展的確走上「全力搞工會和經濟鬥爭,然後拿會員選票去和他政黨交涉」的道路。勞陣的路線不脫這個格局(雖然它口口聲聲說要「政治化」,其實還是跟民進黨交換選票與利益),幾個總工會、大型工會玩的也是這個遊戲,流行的口號:工運要與政黨「等比結盟、等距外交」、「有奶便是娘」也是如此【註11】。

【和資產階級政黨合作:工運的終南捷徑?】

  當工運侷限在這種經濟鬥爭與階級妥協的路線時,一些對工運力量不再抱信心的左翼人士也走上類似道路,那就是以「利用」、「壯大實力」等各種理由尋求與資產階級政黨、政客的合作,只不過選擇的對象不是民進黨。其實,工黨的建立就是左翼知識份子和資產階級政客的聯盟,所以這樣建立的工黨本來就只有兩種前途:道不同而分裂,或是左翼被資產階級政客逐步同化。至於新建立的勞動黨,由於工運陷入低潮【註12】、民進黨與台獨運動迅速壯大、該黨又鮮明認同中共式的統一,以致僅能在艱困環境中徐圖發展。

  1993年,新黨從國民黨中分裂出來,打著反台獨、反金權的「小市民階級政黨」旗號,一些政治人物推動所謂「第三勢力整合」,部分統左派也投身其中,甚至傳出新黨、社民黨註【13】、工黨和勞動四黨對等合併的消息,後來當然是無疾而終。宋楚瑜競選總統以至於組建親民黨時,也有一些左翼人士投效,理由是「先卡位好壯大力量」。此次總統大選,也有個別勞動黨人士公開呼籲支持連宋陣營。對許多「左派」來說,耐心推動工人階級的自我組織,透過鬥爭和討論促進工人的階級覺悟,是既在短期見不到成效又難以成功的道路,於是「與虎謀皮」、「認賊作父」反倒成了左翼「壯大」的捷徑。可惜事與願違,資產階級對「階級鬥爭規律」的認識恐怕比許多自封的「左派」還清醒,除非左派自己脫胎換骨、洗心革面,甘心為它們服務,否則哪個黨會讓你好好「利用」或是進來「改造」呢?充其量也只有被改造或是被利用的份吧!

【「自主」工運!何謂「自主」?】

  「自主」,是台灣工運界流行的名詞,許多工會或個人也以此標榜。但究竟什麼是真自主呢,其實沒有幾個人真的談清楚過。工人階級的獨立自主,既是在工廠層次上對雇主的獨立自主,也是對資產階級政黨的獨立自主,更是對資產階級國家(即使多「自由」、多「民主」)的獨立自主。「自主」的內涵則是要在組織上(如建立工人政黨和自主的工會及其他鬥爭組織等)、思想上(如反對資產階級鼓吹的愛國主義、種族偏見、市場至上、勞資合作等等)、與政治上(如積極宣傳工人階級的政綱、拒絕在選舉中支持資產階級政黨,即使是所謂「進步」的流派等)都相對資產階級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只有這樣一條真正自主的道路,才能實現工運的「政治化」,建立工人階級的政治力量。這樣一條道路,可不能期待什麼工會頭人、工運明星來開拓【註14】。二十年的自主工運奮鬥史,證明了期待改造資產階級政黨來為工人服務是個幻想,證明了期待與資產階級政黨(客)合作來壯大自己是個幻想,也證明了期待那些玩弄利益交換遊戲的工運明星、工會領袖是個幻想,不管他一時的言論與行動如何激進!

  問題是,怎樣走這條「階級獨立」的道路呢?大家都清楚,要馬上建立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群眾性工人黨是不現實的,如果某些政治人物和工會頭人現在跳出來組黨,多半也是走上過去錯誤的老路上。但是這不代表我們應該根本放棄建設工人黨的目標,只能埋首於純粹的經濟鬥爭,或是急急忙忙去和資產階級政黨交換利益。所有有志於階級解放的工運朋友,從現在開始都應該在工人幹部中就階級解放及建設工人黨的課題進行深入的宣傳,聚集最有思想的骨幹,為將來的工人黨作準備。而我們認為,這個工作要做得好,首先須要社會主義者聯合起來,建設好一個真正堅持「階級獨立」路線的社會主義小團體,透過思想路線政綱的釐清與宣傳、經濟與政治鬥爭的開展、草根組織的經營,讓這樣的社會主義小團體能夠得到鍛鍊並且茁壯,為未來的工人政黨累積思想的準備,並成為未來建黨的骨幹力量之一。我們希望能夠在這方面略盡棉力。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這樣的準備時期,常常同時出現不止一個這樣的團體。我們誠意同所有同道者交流合作。

  不管在兩岸還是國際,工人鬥爭的復興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事,問題是如果事先沒有一批掌握歷史經驗、能及時提出正確奮鬥方向的骨幹力量,再大的鬥爭浪潮也未必能從中湧現一個真正的工人黨,未必能免除為資產階級政黨政客所用。要實現組織階級政黨這個「千里之行」,還得「始於足下」 ─ 從建設好社會主義小團體做起!

***************************************************************

註3:1984年新潮流系和夏潮系的知識份子成立了「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勞支會),亦即後來台灣勞工陣線(勞陣)的前身。勞支會是白色恐怖後台灣首個公開存在的工運組織,可說是台灣自主工運的濫觴,至今已整整二十年。

註4:如簡錫鳘曾說「民進黨對工運並不重視,尤其是勞工與資方對抗的若干重要抗爭,民進黨從未用其旗幟支持。民進黨是以中小企業利益為主的政黨」,見〈從實踐中追求歷史答案-勞工運動與政治的糾結與解結〉,《自立早報》1993年5月3日。

註5:勞陣的刊物《勞動者》不時有宣傳組黨和社會主義的文章,長期擔任勞陣秘書長的簡錫鳘曾說「勞陣的短期目標,是要建立一個福利國家」,「長期的目標,則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見〈1993年的展望〉,《勞動者》59期)。曾任自立工會常務理事、勞陣副主席的現任勞委會官員王幼玲也撰文說過「追求社會主義是工運的理想」(見〈勞工運動首度跨入政治抗爭〉,《勞動者》36期),當然勞陣的社會主義是指溫和漸進的模式。1992年勞支會改名勞陣也被認為是為了進一步的政治化。

註6:94年時工運曾發生一場爭論,當年年中民進黨在審議全民健保法案時放水,通過許多不利勞工之條款。但在年底的省市長大選中,勞陣選擇僅向民進黨提出「勞工說帖」,在該黨候選人表面簽署同意後,宣佈支持民進黨,引發其他工運團體批判。勞陣表示支持民進黨是因「雖然階級立場不同於民進黨的『全民政黨』,但是在國家認同上,與民進黨看法較一致,階段性合作的信任度較高,遊說的效果較好」,「即使未來勞陣促成了階級政黨,也會選擇較有共同性的政黨聯合執政」。

註7:除了勞陣以外,也有其他打著左翼或工運旗號的個人或團體走類似的路線。19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的左翼學運團體「民主學生聯盟」的許多主要幹部也以「讓建國運動左傾化」為由投身民進黨,現在多人已在府院黨任職或準備參選立委。比勞陣更激進的台獨左派「群眾」也曾想成為民進黨內的左翼。自居台灣左翼正統、由民進黨政客和學運份子為主組成的「新世代青年團」也曾投入民進黨,宣稱民進黨並非資產階級政黨,可以改造或爭取其中進步力量,並參加黨內立委初選失利。

註8:工黨內鬨的爭執點包括勞資協調還是勞資衝突、選舉掛帥還是群眾路線等等,當時主席王義雄為求勝選希望引入他黨的地方政客(如),在介入勞資爭議時往往又持協調妥協立場,引發黨內左翼不滿。

註9:對於工黨的經驗教訓,「過早建黨」、「過早分裂」等檢討在私下都有人提出。不過幾乎沒有公開的文字進行反省總結,這就各國工運歷史來看倒是罕見現象,對運動的發展也不是健康的事。

註10:李艾廷〈工黨變質,解嚴質變?-工運將被保守勢力篡奪〉,《前進周刊》第二期,1988年6月9日-16日。

註11:工委會強烈批判勞陣對民進黨的依附,強調工運要走獨立自主的路線,這是正確而進步的,但是它們喊出所謂的「等比結盟、等距外交」、「有奶便是娘」並不是真正和資產階級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保持獨立自主的路線,而是和資產階級政黨保持等距,視各黨開出價碼高低,來決定與誰進行政治交換。它對勞陣的批判不是因為勞陣支持民進黨,而是「只」支持民進黨,使得工運議價能力降低,工委會認為應採「黨外議價、工人自主」的做法。關於工委會的做法,工委會資深幹部吳永毅的〈期待勞陣作伙站出來-有關工運政治出路的一個內部討論〉一文有清楚的說明,見《台灣工運》第九期。 諷刺的是,當工委會在此次總統大選中推動廢票運動時,親民黨立委、全國總工會理事長林惠官發表公開信批判工委會,以「等距外交」為由反對廢票這種與各政黨「等距斷交」的做法,自稱「有的人在與政黨合作之後,仍提倡與政黨等距外交的立場(比方不過一年以前,在去年的秋鬥遊行上,工委會的資深幹部才再次大聲喊過對於政黨『有奶便是娘』的主張)。這樣的說法,和我的主張,基本上是較為符合的;不同的是,我雖然與政黨合作,卻大概不會對政黨喊『娘』」。公開信請參見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70553

註12:1989年5月的遠東化纖罷工失敗,被認為是解嚴台灣自主工運高潮的終點。遠化工會常務理事正是當時的勞動黨主席羅美文,此役被認為是國家機器為了全力打擊新生的勞動黨所誘發的。

註13:朱高正脫離民進黨所籌組的政黨,全名為中華社會民主黨,朱高正於1994年解散該黨加入新黨。

註14:歷經官資長期打壓的曾茂興,大力批判各黨,也曾獨立參選,但是他過去支持宋楚瑜參選總統,現在又成為替民進黨政府進行政令宣導的國策顧問。前勞陣主席、石油工會和全產總理事長黃清賢,在他任勞陣和全產總領導人期間,兩組織都通過了催生階級政黨的決議,但是他可以先出任民進黨不分區國代,後擔任民進黨政府國策顧問。個別明星享盡光環與利祿,但是工運力量仍然衰弱,階級政黨還是遙遙無期!


(本文與《紅鼴鼠》第二期同步刊出/作者:楊偉中(自主工聯執行長及紅鼴鼠執行主編)

發言人:YiHo 20040804

台長: 一步一腳印
人氣(2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