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3-02 02:17:27| 人氣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分裂狀態----回應一個朋友的文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到現在仍然不確定我是不是真正抓準了你的想法做回應,或者我只是又一次自問自答……

除了理性分析活動之外,我們做為人類還有許多其他內在世界。受理性分析活動吸引卻又同時注意著自己其他感受的人有點倒楣,因為這樣的人在不論什麼地方都會覺得隱約有些不適。但我一直覺得,如果是在一個哲學系氛圍保護之外的地方,我一定會變得更加狂亂不安。這樣的地方,這樣的訓練,某種角度說來給予我一個有點起碼條理的支點,可以盡情去測試、刺激我的感受性與想像力,又不至於因此滅頂。(所以你或許可以想像,黑桃A今天半開玩笑地說該用迷幻藥製造某種近似於入定的狀態、並從而觀察在那個時候的「純粹自我意識」是怎麼回事,對於這個點子我多麼感興趣。)

或許是我自身就有這種內部拉扯的力量,既對缺乏條理的非理性力量感興趣,又對完全不經過理性思維的狀態感到厭惡;我重視自我體驗,卻又不喜歡一切全部禁止發問、不解釋只感覺的狀況;喜歡觀察自己的感情狀態,再試著將之客觀化----同時心知肚明這種客觀化只能趨近到一定地步。(我對傅科、尼采,死亡、自殺、各種負面情感狀態、甚至心理疾病的興趣,大半也源自於此。只是很可惜,在此地找不到什麼恰當的管道可以讓我好好地研究這些東西。)

看起來似乎又扯遠了,但對我來說這些問題最後會因為我的特殊傾向而糾纏在一起。

我曾經對你稍稍說過我的某種痛苦,來源是:我自覺比起身邊許多人我不管從哪一方面說都是不虞匱乏的,我得到了許多東西。為什麼?我找不到答案,除了幸運。但是這同時也給我帶來許多歉疚甚至罪惡感,因為我還沒能證明我值得得到這許多。因為這種罪惡感,我有意無意地想要把所有「我」的東西轉化成客觀上「有用」、「有意義」的東西。所以我喜歡用文字方式公開發表我認為有點公眾參考價值的看法(當然,這些看法並不侷限於公共議題----個人特殊的感受如果可以增加社會文化多元性,也是值得的,藝術作品的部分意義在此)。某種角度上來說,這是一舉兩得:既滿足我自省的精神需要,又能稍稍安慰自己:這種自我滿足不會一點貢獻意義都沒有。所以,就算是本能地宣洩個人情感,我還在找尋一個辦法試著去「理性分析」我的感受,試著客觀化或者普遍化這種私人事件。

以前我就多多少少在找尋一種方式平衡我本能的各種強烈感受,在讀哲學的過程中,被黑桃A、某些社會事件和其他朋友的刺激影響下,我覺得終於可以找到一種方式平衡我的感性與理性,同時也找到一些事業可以投身,把某些瞄準著自身的注意力轉向世界上的他人。如果繼續做下去,大概那種隱約的自我貶值感可望消弭。但是轉向這種路途的同時,更多的衝突開始往內推擠:越是認真地考慮我可以對這大世界造成什麼影響,我越是覺得處理我的私人世界變成問題。狀況之一:我越來越少打電話回家問候,因為事事上心又不得不想辦法維持一段時間專心讀書。但是同時我越來越苦惱該怎麼告訴我的家人我到底在做什麼、在想什麼----雖然他們一向很少管制我,也已經習慣不知道我確實在做什麼,但是我打算一輩子唸哲學,卻沒辦法告訴家人我唸的東西到底跟這個世界有什麼關係,為什麼唸書會跟社會責任感什麼的連結在一起……而且,他們可不是完全沒辦法講道理的人!到底為什麼我連起碼的試圖解釋都沒做呢?如果我對家人的關心一直沒能找到一個方式表達,我說再多、感觸再多,都「只是說說而已」。

(為什麼呢?對好多人的關心,最後都只能放在我心裡,而沒辦法真正去做什麼……只是因為我行動力不足嗎?我想不到能做什麼,是不是因為我想得不夠認真不夠努力?)

另一方面,我希望我唸的東西能夠跟其他方面的關注連結起來。選擇唸哲學開始是因為好奇,這個學術領域裡有太多事物引起我的探究興趣。但是光只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做哲學,總覺得……呃,有愧良心,因為這種思考工作的支撐是靠社會經濟文明的高度發展,成果又不能馬上變成糧食。不負擔點社會工作,總是有點奇怪。但是,負擔社會工作時的關注和哲學研究上的關注可以產生連結嗎?就我來說,在歐陸哲學,這種連結好像是不成問題的----比如說,傅科在他的哲學研究裡得到的研究成果,他馬上可以大膽地運用到他的政治活動裡做為理論支點。這或許是因為歐陸哲學傳統下,他們對問題的切入點和方法都是比較從每個人的第一人稱個人經驗出發,所以即使是從科學史、醫學史的角度出發,也會得到一些倫理學或政治學上有直接意義的結論,學術研究與社會政治活動有了緊密的接合點。分析哲學即使關注的同樣是世界與人,卻傾向於以第三人稱的方式考察人的經驗與世界。領域劃分清楚的狀況下,做法政哲學者固然可以直接試著把理想的理論應用於實際,做其他領域工作的人到底要怎麼把他們的社會關懷跟學術成就掛上鉤呢?

這個問題,如果跟我自己串連起來,就變成:如果我將來想做的是科學哲學或心靈哲學,做得好的話會做出一些對科學界有意義的成果,但是那和我個人對台灣這個地方的關注,好像對不上號。如果可以對得上號,我想我會覺得好過些。如果我對科學哲學、心靈哲學的興趣只是滿足好奇心的部分,而不能負擔關於社會關懷的部分,我會再度遭遇一個問題:「對於研究生活的熱中、並因此保持一定孤寂專注狀態的需要」,與「對社會的關懷與行動」或許會發生互相排擠的效應,而不能雙雙保全。

這種衝突落實到個人生活層面可能變成一個看來瑣碎的問題:就只是一個人怎麼安排有限時間、物資。(黑桃A偶爾的感嘆:時間不夠,忙行政的事結果影響到他自己的研究時間與深度……)如果花時間對於社會事件做反應(上街頭遊行、寫評論罵罵不對勁的事、鼓吹新理念……),另一方面就得想辦法焚膏油以繼晷,死命攢出點時間保持安靜讀書想新東西……結果,似乎就只是這樣:選擇,然後付代價。

也許某些一樣選擇讀哲學、也關心各種社會狀況的人不見得會像我想得這麼慘,甚至因此做了更多事。一切到現在也還未正式開始----目前我只是學徒階段,所以真正的試煉猶未到來。現在想什麼好像都是杞人憂天兼浪費時間,但是這種分裂感又顯得真實,偶爾會出來翻江倒海,讓我苦悶不已。太常對身邊的人傾倒這些千篇一律的垃圾情緒又是一種對他人的虐待,不過在自己的地盤上撒個野……或許還不算太不像話吧。(因為考量這種因素,我漸漸覺得「原則上」打算過獨身生活是不錯的選擇。)

到底,我是在回應你的短短一段文字,還是又一次幫助自己把這些心裡想過一千遍的問題用文字形式再說一次?又模糊了。

(剛剛和G交談了一會。得到一個靈感:其實這一切可能沒這麼複雜,可能我想著這一切只是因為某些自我折磨的傾向……所以非要把某些事情複雜化以自虐?或許這種自虐會讓其他人也有一點模糊的、苦樂參半的趣味性?還是又一次我在「表演」不同的痛苦狀態,自娛娛人?或許已經有人看透並覺得厭煩了……)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