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09 16:01:09| 人氣1,590|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同性戀族群分析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捌、國內研究現況

國內關於同性戀之碩博士論文研究約起源七十年代後期。根據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檢索系統,以關鍵字「同性戀」進行查詢:自80年起至95年為止,共有90篇論文以同性戀為探討主題。其中32篇為同性戀相關文學作品賞析與評論,7篇以各式同性戀藝術作品為論文主題,33篇以同性戀者之身心適應狀態與社會大眾對同性戀族群之接納程度相關議題為研究主題,6篇論文從論述角度呈現同性戀在社會中的意涵,12篇從社會、政策等鉅觀角度剖析社會對待同性戀族群的不正義。

從84年以後同性戀主題論文數量漸多,應與當時社會風氣漸趨開放,由原先保守、單一思維轉向多元、創新、彈性作風。以文學作品的賞析為揭露同性戀存在是一安全的起點,不致與社會主流價值互相衝撞;自82年始,同性戀族群之身心適應也成為研究主題,內容含括性生活探討、愛滋病等性病感染率、心理、情感方面需求現況調查、以及一般大眾對同性戀族群接納程度之瞭解;從87年起,逐漸加入以鉅觀社會、政策、或是法律層面對同性戀族群之不正義對待分析論文。從論文主題也可表現出社會潮流從隱晦、避談同性戀,到探求同性戀主觀世界,以致訴求更公平合理打造適合同性戀者生活之社會情境。

其中單就探討同性戀者身心適應狀態之論文來看(如下表),我們也能發現同性戀論述的變化。早期研究假設難脫將同性戀與性病、需求不滿相綑綁之病理、虛弱觀點;研究者以外在專家學者角色,帶著原有既定異性戀視框以企圖瞭解同性戀,愈至後期研究,逐漸能以同性戀族群為主體,從其主觀角度來發聲:同性戀是什麼、有什麼、遭逢什麼、需要什麼;而同性戀訴說的題材也不再侷限於其受壓迫之淒苦心境,能從其生活(王家豪,民91)、情慾表現(陳廷宗,民94;楊雅雯,民91)、人際關係(張銘峰,民90)、使用空間(吳昱廷,民88;張銘峰,民90)、法律政策(洪遠亮,民92)社會論述(陳佩甄,民94)等出發,使閱聽大眾能夠更貼近瞭解同性戀之真實世界。

玖、結語

從歷史、社會觀點、實徵研究種種顯示:同性戀者身心適應困難並非來自於其身為同性戀,而是來自於一般社會大眾對該族群的誤解、迷思,甚至引發對該族群種種不正義、不友善之對待;致使許多同性戀者在自我認同與尋求社會接納之間做出痛苦抉擇,無論何種決定,都讓同性戀者在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人際關係、職場、社會適應等方面付出不同程度的代價。

未來,如何傳播同性戀族群正確知識、消除大眾迷思(Avery, Chase, Johansson, Litvak, Montero & Wydra,2007)、為之開創公平、多元之社會氛圍、具體落實法律所賦予每一個人之平等、自由之生存權利、為同性戀族群賦能、強化心理力量,乃為重要課題。

參考書目
王家豪(民91)娘娘腔男同性戀者的社會處境與其自我認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金梅(民80)從雙鐲的「姊妹夫妻」論有關女同性戀作品的閱讀與書寫。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幸珍(民92)性別教育外一章-三個國中女同性戀學生的故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昱廷(民88)同居伴侶家庭的生活與空間:異性戀..同性戀同居伴侶的比較分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瑞元(2000)中國古代同性情慾歷史的研究回顧與幾個觀點的批評。刊輿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台北:麥田。
林文正(2002)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五南。
林賢修譯(1997)當代同性戀歷史。台北:開心陽光。
陳廷宇(民94)身、性。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佩甄(民94)台灣同志論述的文化翻譯與酷兒生成。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雅琴(民85)女同性戀者性取向認同發展歷程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碩士論文。
洪遠亮(民92)論家庭暴力事件加害人與被害人權益之保護。銘傳管理大學法律研究所。
邱智藻(1998)校園裡的同志之愛:兩性關係輔導手冊。輔英技術學院(未出版)。
許淑婷(民95)高中職教師現代性、傳統性心理特徵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高雄師大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銘峰(民90)彩虹國度之情慾研究-以中年男同志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學善(民85)同性戀個案諮商的倫理課題。輔導季刊, 32(3), p51-58。
郭燕心()何謂「同性戀」?台北市生命縣協會網頁資料。
黃才容(民91)追尋彩虹聲影-台灣同性戀電子媒體工作者經驗之探究。南華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雅雯(民91)跨越:校園生活、情慾流動與進出同/異性戀的女人們。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安真(民89)女同志認同歷程和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安真、程小蘋、劉淑慧(民91)「我是雙性戀,但選擇作女同志!」~兩位非異性戀女性的性認同形成歷程。中華輔導學報, 12, p153-183。
羅秉祥(1992)黑白分明-基督教倫理縱理橫談。香港:宣道。
蕭涵珍(民92)晚明的男色小說:《宜春香質》與《弁而釵》。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宣合(民92)第三帝國男同性戀迫害、原因及影響。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Avery, A., Chase, J., Johansson, L., Litvak, S., Montero, D., Wydra, M.(2007)America’s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 Homosexuality, Civil Unions, and Same-Gender Marriage: 1977-2004。Social Work,v52,(1), p71-79。
Ellis, H. (1933)Psychology of Sex:A Manualfor Students. 潘光旦譯(民91)性心理學。台北:左岸文化。
Moir, A. & Jessel, D.(1999)Brain Sex. 洪蘭譯(民89)腦內乾坤。台北:遠流。
Rienzo, B A., Button, J W., Sheu, J, Li, Y(2006)The Politics of Sexual Orientation Issues in American Schools。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v76(3), p93-97。
Vicars, M(2006)Who are you calling queers?Sticks and stones can break my bones but names will always hurt me。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v32(3), p347-361。

台長: 林達
人氣(1,590)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
此分類下一篇:雍正王朝之雍正
此分類上一篇:同性戀族群分析2

文章前面那張照片裡的人是誰啊

很好奇

是這篇文章的作者嗎?

這是一篇理性的論文

相對於歧視同性戀時代的論述

我覺得進步許多

但是

身為一位同性戀者

在情感上

我對這篇文章 感到非常的不滿足

同性戀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實踐

這樣的族群分析無法帶來我對這個族群的更多了解

也許這本來就不是這一篇文章的目的

那這個族群被這樣分析的意義 又在那裡呢?
2007-07-10 10:26:36
林達
忘了寫
照片中的人是美國的什麼議員
叫塔司德之類的
他是同性戀者
2007-07-10 12:27:23
林達
感謝你的閱讀呢!
這是拙作,將期末報告拿出來充充版面。
二則也是想要平衡報導
就如同你第一個想法,這樣的論點,已經開始有人著墨但是,我想要讓它進展得快一點
用不同途徑,讓各多人以不同觀點來瞭解同性戀族群。
由於是期末報告
所以生冷硬澀是必然的,更別提會有情感的慰藉
不過時下關於瞭解同性戀的感人文章及論文也已經出產不少
要不要我傳一些給你呢?
最好的是,
你可以直接將你的情感傳播出來,如何?
2007-07-10 12:28:08
了解

社會還是很需要這樣的聲音

我很同意

大概是我期待太多了

很感動你願意在自己的期末作業上選擇這個主題

我做得還比你少啊

至於如何將我的同性戀認同這樣的情感傳達出來

會是我一生到老的課題吧

同樣也會是不斷地一種衝擊

認同與實踐

我認為都不是像學者所提出的許多分類時期

那樣的單純
2007-07-10 21:03: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