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1-10 06:43:08| 人氣3,2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天堂裡的愛情 -- 從塞克、海恩斯、到法斯賓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原刊於〈藝術觀點〉雜誌,請勿轉載,謝謝!



「恐懼,會吞噬我們的心靈」是德國導演雷納‧韋納‧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作品《恐懼吞噬心靈》(Fear Eats the Soul)裡的一句台詞,也是他所崇拜的通俗劇大師──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在五○年代拍攝的一系列通俗劇的共通主題。在票房收益上,塞克的作品因其通俗催淚的本質極易引發觀眾共鳴而聲名遠播;可惜在藝術成就上,評論界嚴重貶視、大加撻伐這類肥皂劇。法斯賓達說過,他原先相信,如果想拍出嚴肅的電影,非摒棄好萊塢類型的說故事方式不可,直到他在塞克的作品裡看到了「光」。他從此深信,這個看似俗濫廉價、毫無機會探測深度的類型──也就是通俗劇,是可行的。作為原型電影,塞克的通俗劇除了在美學及技法上建立了諸多典範,這幾部乍看形似昔日中視劇場花系列、或這幾年廣受歡迎的民視連續劇變奏版的電影,在劇情高潮迭起、導及演極力煽惑觀眾情緒、騙取觀眾眼淚的背後,是否掩藏著溫熱的人性真情?通俗劇是否真如評論界昔日的一口咬定,不過是抽除社經現實情境後的真空廉價戲劇?

塔德‧海恩斯(Todd Haynes)以美麗迷離的三段式短片輯《毒藥》(Poison)起家;第二部作品是當代愛滋寓言的《安然無恙》(Safe);接著,以斑斕炫麗的視界及懷舊的華麗搖滾外加巨星八卦拿下坎城藝術貢獻獎的《絲絨金礦》(Golden Velvet),拜主演男星伊旺‧麥逵格(Ewan BcGregor)的人氣,目前在台灣影音產品市場上還很容易見到。誰也沒想到,海恩斯竟會向塞克取經,以《遠離天堂》(Far from Heaven)帶領觀眾重溫禁忌的1950年代──因為,他從不認為法斯賓達比他更瞭解塞克。

以五○年代仿古字體及縱橫電影配樂界半世紀的老牌配樂家艾默‧柏恩斯坦(Elmer Bernstein)的華麗大編制管弦樂揭開序幕,到老式「The End」的謝幕方式,隱身在《遠離天堂》用心良苦的美術設計及刻意仿古的演出方式裡的,是海恩斯汲取塞克精華後尖銳挑出的兩個紛爭不休的議題──「種族」及「性別」。海恩斯的原創劇本藉由一對人人稱羨的模範夫妻逐漸瓦解的婚姻關係來揭露中產階級白人華麗生活背後的脆弱與空虛,溫厚看待禮教禁忌下波濤洶湧的情慾流動。富家太太凱西愛上園丁的靈感來自塞克1955年的《深鎖春光一院愁》(All that Heaven Allows);嚴肅(或稱「政治正確」)的種族議題及片中由薇奧拉‧戴維絲(Viola Davis)飾演的忠心黑人女僕西碧兒一角,則讓老影迷想起塞克1959年作品──由拉娜‧透娜(Lana Turner)主演的賣座電影《春風秋雨》(Imitation of Life)。

為《遠離天堂》設計一系列懷舊服裝的金獎設計師珊蒂‧鮑威爾(Sandy Powell)與優秀的攝影師愛德華‧拉許曼(Edward Lachman),配合故事背景(新英格蘭區)的季節更迭,以視覺魔法妝點海恩斯故事裡的款款深情。不過高水準的演出才是這部電影成功的關鍵。掙扎在同性異性情慾邊緣的丈夫法蘭克,算是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近年最精采的演出;因本片獲頒威尼斯影后的茱莉安‧摩兒(Julianne Moore),成功放大《時時刻刻》(The Hours)裡揮之不散的空虛與孤寂(記得她在威尼斯影展的記者會上說過,自己的演出是在向拉娜‧透納致敬),以細緻的層次變化詮釋凱西那股強作鎮定的堅強。

在同性戀議題上,安排法蘭克最後選擇同性伴侶其實是非常現代作風的,可惜因為戲份關係而沒法多作描述,甚至還讓法蘭克在片尾的全盤Come Out透著反派的味道。值得注意的是,在海恩斯的詮釋裡,似乎暗示著跨種族之戀其實比同性之戀更無法被接受。凱西的好友可以安慰凱西樂觀面對丈夫的同性傾向,卻對她承認愛上黑人園丁表示不認同,甚至帶著輕蔑;法蘭克即使為自己的同性情慾所擾,卻在聽到妻子與黑人園丁有染的流言時大發雷霆;就連凱西自己,都覺得丈夫的同性戀是可以「治療」的,而她對黑人園丁逐漸萌發的情愫幼芽卻再也無法縮回土裡……。

海恩斯眼中的「天堂」有著「仿」五○年代的外貌,卻在舊日情懷裡摻入來自他自己的重新詮釋。那是個含蓄的年代,卻也是勇氣十足的年代,《遠離天堂》其實是另一版本的《花樣年華》──在動盪的時代裡,人們往往毫無勇氣地緊閉雙唇(甚至心靈),一切竟是如此欲蓋彌彰,而那個時代,其實早已過去。

塞克的通俗劇何以在今日看來還是歷久彌新?甚至還是會被那驚濤駭浪、苦難波折到匪夷所思的情節感動得無以復加?大概得歸功於優秀通俗劇一方面堆砌戲劇高潮吸引觀眾,一方面精準地提煉出最普世的人性情感來回報觀眾的共鳴吧!就如同電影的本質,不正是一方面帶領觀眾逃避現實,一方面又反應了真實?

如果說海恩斯的版本企圖藉由外在的形似促成創作者與閱聽人兩造對通俗劇內在文本的重新解讀;在我看來,崇拜塞克至極的法斯賓達無疑更為高明。他把心儀的作品再三咀嚼後吐出真意,還勇氣十足地「醫治」了通俗劇向來忘卻政治社會歷史的選擇性失意,把他的版本置放到看似寫實的情境中,以更諷刺、更激烈、更殘酷的方式,來談論法斯賓達自己向來偏好的主題:宰制與被宰制的關係。

1973年的《恐懼吞噬心靈》只花了法斯賓達十五天的功夫,卻幾乎成了他最好也最廣受觀眾歡迎的作品之一。《恐懼吞噬心靈》的靈感來自法斯賓達1970年的作品《美國士兵》(The American Soldier)裡提及的一個小故事,然後結合了他對塞克的《深鎖春光一院愁》的個人解讀,把孤獨的中年寡婦珍‧惠曼(Jane Wyman)與性感園丁洛‧赫遜(Rock Hudson)換成祖母級的德國白人女演員布莉姬塔‧米拉(Brigitte Mira)與摩洛哥黑人薩林(El Hedi ben Salem);薩林的北非回教黑人身份也因此讓本片出現了一點塞克《春風秋雨》的味道。無論是《美國士兵》裡的小故事或後來發展成的劇情長片,法斯賓達所要提問的,是在天堂裡發展愛情的可能性。

從1971年的《四季商人》(Merchant of Four Season)到1976年推出《中國輪盤》(Chinese Roulette)這段期間,法斯賓達定義自己為「為德國觀眾拍片的德國導演」。也就是這段時期,他深受塞克啟發,企圖藉由電影裡的通俗劇文本反射當代德國社會情境。就是這份使命區隔了法斯賓達版本與海恩斯版本的不同。《遠離天堂》在外形上的「刻意」來自導演及演員的懷舊解讀,卻因此讓觀眾抱著遠距離觀賞的疏離劇場態度,而無法衝激出觀影情緒上的全面投入。這跟我們看塞克的作品受到的感動是不同的。看塞克那些灑狗血的老片,我們彷彿親身感受半世紀前保守禮教下的無奈悲嘆;看海恩斯今天的仿古創作,我們因為明晰感受到那份刻意的「重製」意圖,反倒抱著冷酷的第三者角度等待悲劇的降臨。相較之下,《恐懼吞噬心靈》以當代德國為背景,抽除塞克偏好的濃豔特藝彩色(Technicolor),卻多出更寫實的誠然深刻。

就像通俗劇裡常見的一樣,孤獨的艾咪與阿里的戀情發展得幾乎不可思議。艾咪枯井逢春霖地迎接摩洛哥工人阿里走進她的生命。他們周遭親朋好友對這段「小鄭與莉莉」似的跨種族老少配的反應,成了法斯賓達赤裸裸的政治觀察。與塞克前輩或後進海恩斯流露出的悲憫不同,法斯賓達狡詐、冷酷地佐以嘲諷的苦味。他殘酷告訴觀眾,這個故事裡沒有所謂的善與惡,每個角色都是對的──至少他們自認為如此。

形式上,法斯賓達仿塞克讓「鏡像」畫面在電影裡無所不在。電視這個在《深鎖春光一院愁》被多層次運用的文明物品,同樣在《恐》片裡被他拿來致敬一番。法斯賓達在電影裡多次利用特寫與遠鏡頭孤立兩位主角與他們想像中的天堂,讓他們與周遭環境顯得極端格格不入。郊區的黑人酒吧在《遠離天堂》裡是凱西與園丁共舞的天堂,在《恐》片裡則成了大都市裡外籍工人的狂歡天堂。從艾咪因為避雨(或潛意識裡被吸引)而進入酒吧,意外與阿里共舞開始,她就再也無法待在自己的世界了。這間酒吧成了她與阿里的雅各天梯,每次的進與出,代表的是她與天堂的距離遠近。

這對老少配因此邁進天堂了嗎?就當他們的空中天堂逐漸傾圮之際,艾咪提出了度假的要求(跟《遠離天堂》的凱西一樣)。度假一回來,鄰居、同事、兒女全因有求於她而向她主動示好,艾咪也機巧地利用這層供需鍊穩固了她的社交地位,恰好為片中的一句台詞「我們永遠沒辦法離群索居」做了最佳註解。只是,艾咪與阿里因為忍受不了同儕的孤立而開始相互隔離,他們的親朋好友卻諷刺地因為需要藉助他們的長處而投機地改變先前的立場。結果,最後孤立他們的,不是社會,不是同儕,而是恐懼。對未知、未親身體驗的事物的恐懼,害怕遭受孤立的那份恐懼……終於吞噬了他們的天堂。

就如同通俗劇總是需要在收場前來個大逆轉一樣,法斯賓達鏡頭下的艾咪比塞克系列電影裡的中年女人更直接、更不扭捏地爭取她天堂裡的愛侶。然而,他們重新踏上天堂之路了嗎?法斯賓達從來不是容易妥協的人,他以苦苦的、莫可奈何的命運來作弄這對愛侶。通俗劇在他眼中算不上希臘悲劇,卻也絕不是甜蜜溫馨的格林童話。那是觀眾在現實苦難生活中,企圖抓住的一絲絲愉悅快感。法斯賓達先繪製了一個「看似」得到救贖的溫暖結局,隨即殘忍地剝奪了觀眾美好想像的樂趣。

也許,法斯賓達總是如此享受著宰制的快感。


後記:
《恐懼吞噬心靈》是法斯賓達(1945-1982)的第十八部電影,那時他甚至還未滿三十歲!法斯賓達從1965年開始拍片,直到三十七歲嗑藥猝死為止,總計完成43部作品。他在本片親自粉墨登場客串艾咪的女婿,而在現實生活中與法斯賓達的愛恨糾葛更精采的德國女星艾瑪‧賀曼(Irm Hermann)演出艾咪的女兒一角。飾演阿里的摩洛哥人薩林是法斯賓達當時銀幕外的戀人,為了法斯賓達拋妻棄子,激情過後卻遭他始亂終棄,終因自暴自棄而犯案坐牢,悲劇性地在獄中上吊結束生命。本片本片女主角布莉姬塔‧米拉在德國電影裡多是演出跑跑龍套的小配角,卻因法斯賓達的慧眼啟用,演出本片及《庫斯特婆婆上天堂》(Mutter Kusters Fahrt zum Himmel)而不朽。



台長: Ryan
人氣(3,28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拼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尋找生命的出口(上)
此分類上一篇:昨日、今日、明日…(修改版)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