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3-16 11:32:24| 人氣1,3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聖土法門 第四章 往生西方的條件:「淨土三經」的融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聖土法們    聖嚴法師
第四章 往生西方的條件:「淨土三經」的融攝


淨土三經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雖然大乘經典中有兩百七十多種都提到阿彌陀佛,但是有系統、有層次、有組織地介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還是這三部經典。

中國的淨土宗,從唐朝開始本來很重視《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但是到了明朝,因為《阿彌陀經》直截了當,說念佛就能往生,沒有太多的大道理,所以特別重視《阿彌陀經》,而這種傾向一直延續到近代中國。

原則上有信、有願,再加上行——念佛,即使不知道那麼多大道理,也可以往生。但是這卻造成了一個不好的現象:凡是佛教徒都念佛,但凡念佛的佛教徒都只關心自己能不能一心不亂、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對佛法的正知正見、正修正行,所謂戒定慧三學、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都不是很重視,對人間的苦難、社會的狀況也都漠不關心。所以在明、清兩、三百年的時間裡,佛教徒普遍是消極、逃避現實的,愚癡、沒有學問知識的,因為無知、因為消極,使中國佛教漸漸衰微。當然這只是衰微的原因之一,不能說就是《阿彌陀經》讓佛教衰微,而是運用的人出了問題。

問題是出在解釋《阿彌陀經》時,忽略了「淨土三經」是一體的,不能僅僅講一部經而不管其他兩部經。必須要整合一體來看,才能夠知道淨土法門要怎麼修。如果我們不管《觀無量壽經》和《無量壽經》,只講《阿彌陀經》,雖然可以,但是會有偏差,會讓我們忽略往生淨土之前該有的因行,也就是淨業正因。正因是正確往生淨土的因,如此才能得往生淨土的正果。持名念佛只是正因之一,還需要有其他的助修法門,做為我們的淨土資糧。

一、《阿彌陀經》的往生條件


《阿彌陀經》的往生條件很簡單,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也說到,如果用一天乃至七天的時間持名念佛,而能念到一心不亂即能往生極樂世界。所謂一心不亂實際上就是《無量壽經》所講的「一向專念」。但是《阿彌陀經》只講念佛可往生,並沒有解釋什麼是少善根?什麼是少福德因緣?這一點就必須從《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來補充。

二、《無量壽經》的往生條件


《無量壽經》說往生極樂世界有四個基本條件:第一,發心出家為沙門;第二,發無上菩提心;第三,修一切功德;第四,一向專念念阿彌陀佛。要上輩往生的人必須具足四個條件,中輩往生的人可以不出家,但須具足其他條件。而下輩往生者則至少要有第三和第四個條件,否則生不了西方極樂世界。以下依序說明:

(一)發心出家為沙門


發心出家有兩種,一種是真正的現出家相,另一種雖然不現出家相、沒有受出家戒,但是修出家行、離欲行,就是沒有私人的產業,也沒有牽牽掛掛的感情問題,這樣也可以稱為出家。

(二)發無上菩提心


無上菩提心就是發成佛的願心,但不是嘴上說說就可以了,一定是要從菩薩道做起,當圓滿了菩薩行,就能成佛。行菩薩道要悲智雙運,慈悲是對待人的,智慧則是處理事的。凡遇到金錢、愛情、事業等種種問題時,如果能放下情緒,用智慧來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就不會起煩惱。與人相處時,如果能用慈悲來對待,就不會與人起衝突、磨擦,也不會排斥、嫉妒、怨恨或看不起他人。兼具慈悲和智慧,才能對自己有利,也對他人有益。譬如驕傲的人,不但有稜有角,還帶著一身的毛,每一根毛都像針一般尖銳,別人碰到你的時候,你會痛,你一碰到別人,別人也會受傷,這就是沒有慈悲,也沒有智慧。凡是沒有慈悲心的人一定是愚癡,沒有智慧的人要讓他慈悲也不容易,所以悲智一定要雙運,悲智雙運才能自利利他。而菩薩是以慈悲為第一,如同〈四弘誓願〉的第一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再來才是斷我們自己的煩惱,也就是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能斷煩惱就是智慧。

用佛法來增長慈悲心、智慧心,這就是行菩薩道、修菩薩行,也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內容。但如果僅是嘴上說說,然後就希望立即成佛,坐在蓮花上讓人家禮拜,那是愚癡心、煩惱心,是虛妄的傲慢心,並不是無上的菩提心。

(三)修一切功德


功德分成有漏和無漏。有漏功德是屬於人天善行,就是以希求心、有我的心、有所得心來修功德。譬如點光明燈,一般人希望長壽,生病的人希望健康,有種種障礙的人則希望消災免難,這些都是條件交換的功德。這就像一邊存款、一邊提款;又好像一邊在容器中灌水,另一邊又開一個洞放水。灌水就是做功德,放水就是在享用自己的功德,所以稱為有漏。

台長: deepmind
人氣(1,3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淨土法門 |
此分類下一篇:淨土法門 聖嚴法師
此分類上一篇:淨土法門 聖嚴法師 信 願 行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