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3-01 00:00:00| 人氣1,976|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李子堅:淺說武術,武動乾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小檔案:
    李子堅,新加坡華人,1980--1984年就讀台大中文系1985--1989年就讀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研究所中國哲學碩士課程現任新加坡華文教師國學師承「奉元書院」毓鋆老師,武學師承五祖鶴陽拳許乃敬師傅平生至愛讀書和武術,多有啟發,自得其樂,人入中年,猶抱安天下之怒 

親愛的創作坊大小朋友們

    談到「武術」,大家會有什麽樣的遐想?一個打十個的一代宗師?飛檐走壁的絕世豪俠?還是忠肝義膽的愛國志士?其實「武術」在影視劇集、動漫遊戲的宣傳吹捧下,早已經變成一種「不可能的任務」,完全失去它的本義。

1.   什麽是「武術」?

    《說文解字》用「止戈為武」來解釋「武」字,強調止息干戈這是後來中國儒家思想下的一種詮釋從最初造字的結構來說,止是手指或腳趾,戈是兵器,意思就是手拿兵器,格鬥動武所以「武術」的本義,就是「武打的技術」。

    了解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不能打鬥的任何運動形式,都不能把它歸納在武術範圍中。今日我們在電影、舞台表演、體育競賽中出現的各種武術形式,嚴格來說都不是真正的武術。常見於電影中的超人特技的武術,如佛山無影腳、一個打十個、一個掌風震得天崩地裂等等,都是電影特效制作出來的,目的是以新穎、誇張的電影表現吸引觀眾。

    真實的武術世界裏,不要說一個打十個,一對一的格鬥中,再優秀的武者也不能保證有必勝的結果。即使勝利,往往勝方還是負傷累累,筋疲力盡。

    武打的技術是不能超出人類身心的極限。所以神乎其神的超能力,諸如隔山打牛的氣功、傷人於無形的念力,絕對不是武術作為一位武者根本沒有必要去追究這些超能力的真偽只要紮實地把武術功力練好,掌握武打的技術,就是真正的練武。

    最可笑的是,一些騙子摸透人們對武術的崇拜,便制造出許多似是而非的神化武術,欺騙大眾,從中牟利。曾看過有人教授武俠小說中的絕世武功,如降龍十八掌、淩波微步、六脈神劍,還真的有不少人上當,心甘情願地送上真金白銀去受騙。

    還有一種武術,雖然成為了體育競賽,各國也把武術列為運動比賽的正式項目,但它是遠離了武打技術這一個重要本質,那就是武術國際競賽套路。這些長拳、南拳、太極拳、刀槍劍棍等競賽套路,強調的是動作的優美度、高難度,以及速度,完全忽略了武術的實用性與合理性長期練習這些武術競賽套路,對於身體四肢的勞損影響很大,許多武術運動員出身的武打明星,一過中年,膝蓋、腰背往往出現嚴重疼痛、傷害,致使不能繼續從事武打表演工作。

    對武術有興趣的年輕朋友,務必要知道這些所謂「武術」的歧途。電影、小說中杜撰的神化武功,不是武術武術競賽套路是近乎體操的運動形式,不是一般人能夠學習、掌握的只有在人類身心極限內,合理地進行訓練,以掌握格鬥技術的運動,才能成為「武術」

2.   武術傳說

    再來談一個大家比較感興趣的課題,就是武術的傳說。由於武術的傳授多在民間,以前農業社會,一般老百姓識字不多,在傳授武術時,很少有文字記錄,而口授的傳承內容又充滿神奇色彩如白鶴拳相傳是方七娘看到大白鶴的舞姿,領悟出來的少林棍法又傳說是緊那羅王化身火工頭陀,使出燒火棍打退進犯的山賊演變出來的。

    其實,一種武術的發展,需要經過多代人鉆研實踐,慢慢地成形的,絕不可能是某個人或神不經思索就創造出來的。然而這種以訛傳訛的神化解說方式,最能滿足大眾的好奇心,武者也樂得民間的吹捧,提高本派的知名度武術派別也往往充滿傳奇色彩,讓人充滿幻想什麽少林創自達摩祖師,武當創自張三豐可惜峨嵋派絕對不是創自尼師自從金庸在小說中寫了峨嵋派女尼後,大家都深信不疑,導致四川峨嵋武術的傳人還要寫信給金庸,澄清峨嵋武術有許多小門派,而且絕對不是創自尼師。

    最精彩的傳說要算是祖師爺登峰造極的武術造詣。幾乎所有的武術都有如此的傳說:祖師爺如何一招打敗高手,從此以後那一招就成為本門的不傳絕學,但人們在武術演示中,並沒有看到這些不可思議的武功,有的只是大家能夠學習、掌握的武技究竟是失傳了,還是傳人退步了呢?如此一問,恐怕武者們也答不出個所以然。

    說了這麽多關於武術的負面問題,主要是讓大家明白,一般人對武術的認識是充滿誤解和幻想的。真正的武術並非如此不堪,若用一句話來評價武術,那就是「實在」。只要我們還對武術抱有不實際的幻想,就不能夠了解到武術的真正價值想學習武術的人也絕對不能體會到武術的趣味。

3.   武術本質

    打鬥就是武術的本質。人類為了生存,必須要通過格鬥才能獲得食物、擊敗敵人而保全性命,武打的技術可以說是人類的本能之一。即使在人類文明開化以後,戰爭、爭鬥還是沒有停止,武術始終都有著實用價值要在格鬥中求存,武打的技術就必須實在,不能是表演用的花拳繡腿要練出實在的功夫,就要實事求是要發展自己的搏擊能力,同時要洞悉對手的虛實、環境的優劣,才能爭取勝利的機會

所以武術訓練要合理,才能把個人能力發揮極致技法要實用,才能有效地打擊對手,克敵制勝偏離了「實在、實用、實事求是」的原則,學習武術是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的。

    當人們開始學習武,經過幾次練習後,也許會對反覆地練習套路和動作,感到乏味無趣,原來真正的習武和電影上的武功竟然是天淵之別。武術是實在的,就在於它是講究實練、實習,才會生出實效。

    反覆練習是達到成效的必經的過程以我所學的五祖拳來說,入門的二十拳,就是一反覆地打二十個直拳的套路。初學者很容易就學會了,可是要把直拳打好就不是一朝一夕辦得到的師父在不同階段對學者的發力有不同的要求,從腰馬發力,到搖身發勁,雖是同一個套路、動作,練起來卻有種種的發勁技巧,深入其中的練拳者,還是經過多年以後,在旁人的評論中,才了解到在這樣日覆一日的枯燥的練習中,不知不覺發展出紮實的直拳技法所以這套二十拳也叫「日習拳」(閩南語諧音),意思是每天必要練習的套路。

    不追求花俏,而是踏實地把基礎紮下去,需要的是苦功和正確的習武心態,這種事實恐怕讓相信傳授內力的武俠迷們失望了習武沒有捷徑,除了實練,還是實練。這也是現今較少人選擇學習傳統武術的原因吧?要速成,要表現,不願吃苦,不耐寂寞,絕對無法把武術練好所以說武術是實在的不同於電影或競賽套路中,賣弄姿勢優美、動作高難的「舞術」,真正的武術是講求實用的,不實用就不可能成為有效的搏擊技術。

    在實際的搏擊中,不容許有絲毫的空隙、猶豫,因此武打的技術必須要「快、狠、準」,沒有多餘的動作,務必做到直接打中目標。這樣實用、有效的武術動作,通常都很難看,缺乏美感,外行人看起來,就像毫無章法的亂打已經被武打電影洗腦的觀眾,根本看不到一來一往,動作有規律的武打場面。

    實上,武術的搏擊要求,是打擊對手,使瞬間失去攻擊力,而不是和對手一來一往地互動、套招。所以武諺說「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搏擊重視一招擊中,不作糾纏。經驗老道的老拳師常說,兵器格鬥時,不要格擋對方的兵器,而是要打擊拿著兵器的手手一受傷,兵器脫手,對手便失去了攻擊力瓦解對手的攻擊力,或使對手受傷,失去戰鬥力,才是武術的實用目的。

    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武術的訓練,因為格鬥是兩個人的打擊對抗所有的武術技法都是為了破解對手攻擊而創造出來的。武術技法是不能憑個人的主觀意志,自由發揮,任意地出拳起腿,要掌握武術技法一定要了解對手的意圖與實力,還要懂得善用客觀環境條件,才能做到「快、狠、準」的要求。

    長期習武的人,對人的意志變化、周遍環境的安危,有著一種洞悉明了的本能直覺。有一個真實的經驗:以前習武時,師傅忽然提起好久不見某人,不一會兒,這個人竟然出現在大家的眼前。我們一班師兄在除夕時,喜歡玩尋人遊戲在除夕花市,擁擠的人潮中,憑自己的直覺去尋找某人,最終往往會如願地找到他。其實是習武的一種效果,因為長期專註於了解他人和環境的變化,養成了和他人、環境的互動默契聽起來好像匪夷所思,不過這也是實事求是的真實結果。

4.   武術訓練

    談到武術訓練,大家心中是否想起深厚的內力,以柔克剛的絕技呢?武術的訓練必定要剛柔相濟,不可偏廢如果只偏重剛猛的硬功,年輕時固然可以斷木破石,一旦年老力衰,就不足以應付年輕人的剛猛進攻。剛猛技法是入門初學者必須修習的,一者容易上手,一者實用性強,現學現用,使學者在體質上有所提高,有助於後來高階段技法的學習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武打必須了解對手的實力,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比比皆是,總不能每一次都以硬碰硬所以搏擊技術要有技巧地化解對方攻擊,同時有效地低級對手,這就是所謂的柔法。

    柔法包括了聽勁、懂勁、發勁的特殊技法訓練。不同於剛法,柔法是有技巧的技法,首先通過聽勁,了解對手的力量然後懂得如何去轉移對法的勁力最後能夠發勁打擊對手。太極的推手、詠春的黐手、鶴法的吞吐浮沈,都屬於這一類的柔法訓練。

    為什麽武術不直接學習柔法,還要講求剛柔相濟的訓練呢?因為這些講求細微技巧的訓練,先要具有強健的體質、充沛的力氣作為基礎條件,而這些基礎就要練習剛法才能建立起來。所以剛柔二法,缺一不可,而且要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

    武術練內家拳好呢?還是外家拳好呢?任何一個武術流派,都包含了內練和外練的功夫。較為剛猛的外家拳師由外練至內,而內家拳則是由內練至外,最終還是要做到剛柔並濟、內外兼修。

    要掌握武打的技術,需要意念、呼吸和勁力三者結合意念和呼吸屬於內練範圍勁力屬於外練範圍。一般的武術訓練次第,先由勁力做起,著重於體質與氣力的訓練走馬步、打拳、踢腿,騰挪跳撲等,都屬於勁力訓練接下來就是呼吸訓練,在武術套路動作嫻熟以後,出拳起腿等動作要與呼吸配合若動作與呼吸不協調,會產生岔氣、乏力等現象,嚴重影響勁力的發揮最後是意念的訓練,有了勁力與呼吸的協調,還需要意念的主宰,才能切中目標,達到武技的充分發揮。

    一般而言,意念訓練是根據武技動作和呼吸協調展開的,不需要用很大的力氣,卻要心平氣和地專註於動作與呼吸的運動。簡單地說,勁力是外在的氣力素質,意念是內在的精神素質,聯系兩者的便是呼吸的調節。所以,無論人們練習哪一種武術,都需要進行勁力、呼吸和意念的訓練,三者缺一不可。

5.   武德與師承

    武術造詣的高低和人的品格沒有必然的關係,然而武術是具有攻擊性的技術,如果心術不正的人學會了,為非作歹,欺壓善良百姓的話,後果就不堪設想。以前武師們傳授功夫,一定考察徒弟的品行,絕不會收性格乖戾、殘暴者作徒弟,以免禍害人間正式學習武術以後,武者也要時刻地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能隨意賣弄武技,或是與他人比武,到處招惹是非。

    作為一個武者,要有面對問題的勇氣和正義感,見義勇為,不能輕易退縮。武者不招惹是非,卻也不畏懼是非,雖然在法治的社會中,不可輕易使用武力,武者還是可以挺身而出,不畏強權,據理力爭如果習武多年,連見義勇為的擔當都沒有,那再好的功夫也只是無用的消遣活動而已。

    習武一定要尊師重道。武術是一種身教,許多的勁力要領、搏擊技巧,還是要由有經驗的師傅親身講述和示範,學者才能領會其奧妙。時下網路上有許多武術視頻,不少年輕朋友就有樣學樣,以為不需要師傅也可以學得好其實,依樣畫葫蘆的學習方式,最多只是貌似神偽外行人看熱鬧,喝彩連連,內行人一看就知紕漏百出。

    武術能夠流傳至今,完全是歷代拳師們一拳一腳地講述和示範來傳承離開了師傅、傳承,就不會有真正的武術。武術不僅僅是一堆拳譜,一組一組的動作,它還包含了師承的心思和努力正如其他的中華傳統文化一樣,我們要繼承與發揚的是它傳承不斷的本質和精神。

    這樣簡單介紹了有關武術的知識,希望年輕朋友對武術有個較正確的認識如同學習其他運動一樣,學習者要付出努力,抱有熱誠,才可以把武術學好。最重要的是,習武和做人是分不開的,通過掌握武技的同時,學習者也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對人生有守護有堅持,才能稱得上是一個武者

台長: 夢天使
人氣(1,976)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給創作坊朋友的信 |
此分類下一篇:鄭雯芳:在每一次停頓裡擁抱自己
此分類上一篇:陳芳:當東方戲曲遇見莎士比亞

創作坊
【文學修身,武動乾坤】
創作坊開課啦!這個月的信淺說武術,很有趣吧?
世界翻覆無常,能文能武,讓我們活得更自在。和創下驚人網路點閱小說《武動乾坤》對照,越覺得學武就是修身,在真實的武術世界裏,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世間的累積沒有偶然。
2018-03-01 08:11:53
秋芳
【壯闊的武俠夢】
李子堅是我大學同學,很巧的是,我們在差不多時間就學「奉元書院」跟著毓老讀四書,也在差不多一起在東京仰望著同樣的天空,只是那時候的我們相互並不知道。
不過,人生走過了,知不知道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現在。他知道自己一生至愛著讀書和武術,自得其樂;我知道他人入中年,猶抱安天下之怒,更是無限感佩。
我從古龍、金庸、東方玉和柳殘陽的武俠世界長大,青春時也寫過武俠連載,竟然還對武術充滿這麼多誤解和幻想。真正的武術若用一句話來評價,就是「實在」,打鬥就是武術的本質,武術訓練要合理,才能把個人能力發揮極致;技法要實用,才能有效地打擊對手,克敵制勝,習武沒有捷徑,除了實練,還是實練,了解對手的意圖與實力,還要懂得善用客觀環境條件,剛柔相濟,結合意念、呼吸和勁力,勁力是外在的氣力素質,意念是內在的精神素質,聯系兩者的便是呼吸的調節。
更重要的是,習武和做人是分不開的,見義勇為,對人生有守護、有堅持,這不就是我們一輩子看武俠小說、追逐武俠電影時,最壯大的夢想嗎?
2018-03-01 08:13: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