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3-03 18:15:20| 人氣5,37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周浩正專欄】永遠的戰神/我的足跡/i'Tips10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霍去病

032永遠的戰神

童兆陽VS.周浩正

──對談歷史小說《霍去病》(塚本青史著/李毓昭譯/遠流出版)

【按】:歷史小說作家塚本青史重塑了一代名將霍去病和他活躍的時代。塚本青史詮釋歷史的視角很值得我們參考、學習。小說的故事性濃郁,情節如曲廊轉折,甚是好看。對談的童兆陽先生(1942-2000)出身軍人世家(名將之後),畢業於黃埔。我和他相隔一期,他34期,我33期。在軍中,他官拜中將,擔任過「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校長。曾留學美國,取得博士學位,是位非常年輕有為的將領,有關他的生平事蹟,請參閱《維基百科》「童兆陽」條目,有非常詳盡的介紹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B%A5%E5%85%86%E9%99%BD)。

我和同事黃驗去他家裡作客對談時,只見他家客廳每一面牆都是中、英文書籍,我忍不住問他:

「這麼多書,哪能讀完?」

他笑答道:

「我不敢說每一本都認真看了,不過,只要在書架上的,我全都讀過。」

黃驗因此對軍人的印象增分不少。

那天,三人相談甚歡,有點欲罷不能。可惜受限於兩頁篇幅的設定,只留下這些內容,因時隔太久,已記不清是黃驗還是我整理的,當年為了避免對談和書寫者重覆,有時彼此互借名字使用。此篇為記念童將軍和我的一段友誼,留存於此。

對談隔年,童將軍即因癌症離世,享年59

他的英年早逝,令人想到霍去病。

 

歷史上極難找到第二個時代像漢武帝時那樣巨星雲集,並且鋒芒畢露地同台演出。他們分別是:雄才大略而又窮兵黷武的漢武帝劉徹、主張以儒家學說為唯一統治工具的創始者董仲舒、計畫經濟的大師桑弘羊、白色恐怖的代言人張湯、超級戰神衛青與霍去病、改寫歷史的司馬遷……。這樣的組合夠「炫」、夠迷人,非常值得我們來一窺其奧祕!

小說《霍去病》刻劃了這個超級迷人的時代,透過戰神馳騁沙場的過程,帶我們進行一趟光采奪目的西漢之旅……


尊王攘夷的「劉徹體制」

童兆陽(陸軍中將;前「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以下簡稱「童」)這部小說一方面描寫衛青、霍去病這兩位如煙火般從地平線昇起的戰將所掀起的一場「沙漠風暴」,一方面呈現出他們在短暫的舞台和生命中,牽動起風雲變幻的政壇激盪和大鳴大放的人事佈局,時代的切面貫穿整部小說,衛、霍二人成為這個切面的兩大焦點。

  劉徹即位第一年,丞相衛綰奏道:「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劉徹准奏,這是改革的第一聲,也是他建立「劉徹體制」、終結「文景體制」極重要的一道宣示。

周浩正(資深編輯人,以下簡稱「周」)用「劉徹體制」來界定一個劃時代的劇變,頗有創見。在「劉徹體制」之前是「文景體制」,漢景帝不好儒生,深具影響力的竇太后喜好黃老之術。對內,用的是法家學說;對外,採取的是謙辭交歡的「和親政策」,劉徹掌權後,治國理念丕變,不再蕭規曹隨地尊行黃老,而改採儒家學說,這意謂著一場空前的體制改造要開始了。

童:知名的法學教授薩孟武說:「到了武帝時代,中央政府一方面削弱藩國而完成國家的統一,另一方面壓迫列侯而提高天子的權力。在這時期又想討伐四夷,使國家不受外敵的壓迫,於是遂需要一種學說,來證明新政治之合理,而最合時代之需要者則為儒家的學說……,武帝要完成偉大的事業,就想利用儒家學說。孔子著《春秋》,尊王攘夷;尊王是謀國家的統一,攘夷是謀國家的獨立。」

  簡單地說,「劉徹體制」就是尊王攘夷體制,內則集權,外則擴張,衛青、霍去病便是「劉徹體制」下對外擴張政策的先驅,易言之,是「時勢造英雄」的產物。


戰神,乘著時勢而來

周:「劉徹體制」的形成,也就是一個大政略的形成──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文化綱領;以遠交近攻、打擊匈奴為外交戰略;以計畫經濟、重法抑商為內政方針。政略目標一旦確立,劉徹便著手物色能夠執行此一目標的各種人才,對!就是「時勢造英雄」,戰神,便是乘著這個時勢而來的。

童:劉徹年少氣盛,無法忍受漢高祖、呂后以來對匈奴隱忍、屈辱的外交政策,決定「雪恥」,開始秣馬厲兵,綢繆軍事。即位之初,「飛將軍」李廣兩次對匈奴用兵,但都無功,直到在位第十三年,時機成熟,衛青、李廣等四位將領分兵出擊匈奴,這一戰揭開了「沙漠風暴」的序幕。

  這次軍事行動長達十一年,但若以漢族、匈奴幾百年的長期對抗相較,這十一年非常短暫,卻極其絢爛,許多輝煌的勝利都是衛青、霍去病舅甥二人締創的,衛青凡七擊匈奴,斬首五萬餘,收復河南地;霍去病六擊匈奴,斬首十一餘萬,掃平漠南。有此傲人的戰績,與他們的性格、用兵思想、戰鬥意志息息相關。


攻擊、攻擊、再攻擊

周:霍去病是典型的攻勢主義者,他的作戰要領,就如拿破崙所說的「攻擊、攻擊、再攻擊」,對匈奴咬住不放、追躡到底,絲毫不給喘息的機會,這一套戰術,完全顛覆了匈奴騎兵的作戰經驗。

童:霍去病打的是殲滅戰,其作戰目的旨在徹底摧毀敵人的有生力量。因為是殲滅戰,所以用兵有幾個特色,一是狠,對敵人極狠,直到徹底打垮為止,抓到的俘虜都予以屠殺,以免拖累攻勢;二是行險,出敵不意。所謂「兵貴神速」,霍去病經常追躡戰鬥目標一、二千里,孤軍深入敵人的最後方,兵威所至,匈奴為之崩潰。

周:戰神對部屬也很狠。部下斷糧挨餓,霍去病卻獨享劉徹賞賜的酒肉,因為食用不完而任其腐敗;他為了玩「蹴鞠」(踢球)的遊戲,士兵們在戰地趕工開闢球場,趕到不支倒地。也許是因為如此「冷血」,才能貫徹漢武帝交付給他的「神聖」任務吧。

童:對敵人仁慈,即對自己殘忍。霍去病不體恤部屬,從戰場上看,是一種「必要之惡」,這樣才能堅持到底,把戰力發揮到最大極限,可能因此終結一場戰役、完成一次不可能的任務,使得我方付出的代價降至最低。

  霍去病的「冷血」、「行險」,看似輕易,實則需要「大決斷力」,他必須是「痛」下決策,忍人之所不能忍,以鋼鐵般的意志支撐到底,以非常大的犧牲來逆轉戰果。這種大決斷力,霍去病有,衛青還可以,李廣就不行了。


師夷長技以制夷

周:衛、霍在戰術上的改變(攻勢主義),讓習於以騷擾、打帶跑的匈奴騎兵疲於奔命;其次是兵器的改良,從劉徹以下,都知道匈奴騎兵的優勢,因此特別「師夷長技以制夷」,重視戰馬的馴養、騎射的訓練,在兵器上則是以加大射程的剛弓、強弩來創造優勢,並利用不同兵器的巧妙佈陣,形成密集火網,重挫匈奴;另外是補給上的優勢,小說中寫到:一場仗開打前,霍去病要求一億支箭矢,朝廷便下令趕工完成。這是以量取勝,讓每一個作戰騎兵都擁有比匈奴騎士數倍的箭矢,形成優勢火力。

童:李廣等老將領的專長在於防衛戰(定點作戰),衛青、霍去病則擅長野戰、攻擊戰,並且深諳兵法上「避實擊虛」之道,或作側翼攻擊 ,或以左賢王這種非主力為目標,或顛倒正面,或避開鋒銳、深入敵境,攻至敵人的正後方。相較之下,老將軍李廣缺乏一種大膽挺進的威勢。他帶兵是恩重於威,「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卒共之。」太過體恤部屬,士兵固然樂於效死,但在面對必須被迫犧牲一切代價,去完成艱鉅或不可能的任務時,恐怕不是士兵畏死,而是李廣下不了決斷。李廣隨衛青出擊,數次失職,不是迷路便是沒趕上與主力會師的時間地點,這是執行作戰計畫的能力不夠,加上帶兵威勢不足所造成的。

周:衛、霍二人的風雲際會,固然得力於他們天生就是戰將的優越條件,更重要的是受到劉徹的完全授權和信任。衛青的姊姊衛子夫,是劉徹的寵妃,後來成為衛皇后;另一個姊姊衛少兒,與小官霍仲孺私通,生霍去病。兩位戰將與劉徹的裙帶關係,可謂得天獨厚。

  霍去病賣命式的演出,也是讓劉徹窩心的主因,劉徹曾經想為霍去病興建宅第,霍去病拒絕,說:「匈奴不滅,何以家為?」這種死忠、無私的話,能不教老闆感動?


大膽地任用人才

童: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戰爭是政治的延伸」,劉徹為了建立統一的大帝國,為了成為政治上的強人,所以需要發動戰爭。戰爭不是孤立的事件,軍事與政治、經濟、心理這四大層面是渾然一體的,軍事行動會牽動其他三個層面的變化。由於劉徹經年累月地巡幸、求仙,加上大規模用兵,財政立即吃緊,經濟問題馬上浮現。小說中有不少情節描寫劉徹對內採取的相關因應對策,如輕商、重法、重稅、抓緊財政、活絡經濟……

周:重法,是「劉徹體制」的一大特色,而這個「法」已經嚴苛到白色恐怖的地步。活躍於整部小說的一個角色:義縱,便是「白色恐怖代言人」張湯的得力部屬。這批有名的酷吏,乃是劉徹對內橫征暴斂、加強控制的工具。張湯誣告大臣用的「腹誹法」(口雖不言,心裡有意見,此即有罪),以及加強鎮壓用的「沉命法」,和榨財用的「告令」,此三大惡法集於一朝,可謂空前絕後。從劉徹的用人看來,有非常的魄力,也有許多的爭議。

童:劉徹是個大開大闔的人。對他來說,天底下沒有不可用的人才,也沒有非用不可的人才,所以最好的人、最有爭議的人都能發光發亮。可以說他有大包容力,所以有稜有角的人紛紛出籠;也可以說他器小量淺,所以常容不下反對意見,濫殺大臣。


宛若彗星,死得其時

周:戰爭是昂貴的,奢靡的。十年的戰爭造成國凋民弊,戰馬都告短缺,無力補充,加上南征兩越、東伐朝鮮,無暇北顧,使得對匈奴用兵告一段落。

童:更大的原因是:霍去病這位熠熠閃爍的戰神,在打完最後一役的翌年,便猝逝了。他華麗的一生,宛如彗星,他這個「大前鋒」背後所代表的「擴張主義」,也受重挫而落幕。

周:霍去病是為戰爭而活,是一部戰爭機器;在打完最後一役,從狼居胥山凱旋後,沒仗可打,他就消沉了、生病了,恍恍惚惚地,悲劇式地結束了英雄的一生。小說描寫彗星墜落的那一幕,十分細膩,是非常電影的手法。

童:霍去病是「死得其時」,在最巔峰狀態收場,最是完美。此時國家財政已經捉襟見肘,不可能毫無節制地支應他,若是再打下去,戰神永遠不敗的英名恐怕就要毀了。

周:小說中對霍去病的身世作了大膽而細膩的舖陳:霍去病是劉徹年少輕狂時,與衛少兒親暱所播下的「龍種」,這一血緣關係巧妙地詮釋了戰神高傲、偏執的性格,更為他的傳奇一生增添了神祕的色彩。

  小說中也創造了不少情節,像東方朔,是個遊戲人間的滑稽人物,小說把他塑造成無孔不入、無所不在的情報人員,替劉徹蒐集大臣和諸侯國的不法勾當。這個角色突顯出劉徹十分重視情報,外面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

  東方朔的祕密情人義姁,是酷吏義縱的姊姊。她是宮廷藥劑師,也是下毒高手,她用「麥角毒」瓦解了一支匈奴部隊,也用同樣的毒麻痺了霍去病。這些臥虎藏龍的人物,在作者寫來,都有其獨特可觀的一面。


漢朝的改造工程

周:讀這部歷史小說,這麼多熱鬧的人物、情節之中,蘊藏著什麼樣的主題供我們省思,也就是我們在閱讀之後,有什麼延伸思考?

童:一個極明顯的主題是「創新」,幾百年來,中國與匈奴的衝突已漸漸流於固定模式;漢朝開國以來對匈奴的和親懷柔政策也一成不變。劉徹完全改變了匈奴政策,易守為攻。戰略的逆轉、戰術的突破和兵器的改良,這一整套的創新,扭轉了對峙、膠著狀態。尤其是藉由霍去病攻下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後,不僅使得匈奴在漠南無法立足,從此更得以開拓西域,打破漢族勢力僅限於中原的小格局。

周:我完全同意。

童:在對內方面,劉徹也進行另一種形式的創新,那就是「企業改造」。新上任的總經理劉徹,怎樣著手改造這家已經成立六十五年的「大漢公司」,重塑企業文化(儒家學說),制定經營願景(統一、集權),強化組織中各部門功能,物色最專業的主管(桑弘羊、董仲舒、張湯……,這是龐大的改造工程,若無高遠的眼光,便不能產生指導全局的大政略;若缺乏大企畫力,就會亂無章法;若無大開大闔的做法,整個組織和人事便很難進行體質調整……,就此而言,「劉徹體制」是極好的企業改造實例,這部小說深刻的涵意便即在此。(整理/黃驗)


台長: Katle and Joe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