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2-21 14:01:39| 人氣7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行銷策略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 策略 (二) STP 區隔、目標、定位 (三) 品牌
企業面對目標市場時,應該選擇差異化的良性競爭而非價格戰的惡性競爭。企業可直接挑戰強勢競爭者,因為只要專注,任何強敵都不是無懈可擊,且力克強敵可以使企業走在該產業最前端,但也應預防辛苦打敗狼群後,無力對付來佔空白地盤的老虎(其他產業的強力競爭者)。
(一) 策略
(一) 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PLC) (二) 競爭地位差異策略(一) 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PLC)
原則上,在不同的產品與企業發展階段,公司必須密切注意大環經變化,以便採取適當的策略。而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PLC)即是行銷學上重要的觀察方法。
產品生命週期大致上可描繪成 S 型曲線的四個階段:
(1) 引介期(introduction)、(2)成長期(growth)、(3) 成熟期(maturity)、(4) 衰退期(decline)
(1) 引介期
依據 促銷程度 與 產品售價 的高低不同總共有四種不同策略,企業必須考慮狀況不同而審慎採用適當策略。
(i) 快速掠取策略(促銷程度高、產品售價高):以大量促銷加速市場滲透率,並說服大眾具備高價格水準的產品價值。適用狀況是(1)大部分人並不知道產品存在。(2)知道該產品的消費者願意以高價擁有它。(3)面對潛在產品競爭,企業要建立品牌偏好。
(i) 緩慢掠取策略(促銷程度低、產品售價高):希望在高價下,盡可能獲取高毛利。適用狀況是(1)市場很小。(2)大多數人對此產品已有認知。(3)購買者願意付高價。(4)潛在競爭不激烈。
(i) 快速滲透策略(促銷程度高、產品售價低):此策略可最迅速獲取最大市場佔有率。適用狀況是(1)市場非常大。(2)市場不了解此樣產品。(3)購買者非常重視價格。(4)潛在競爭激烈。
(i) 緩慢滲透策略(促銷程度低、產品售價低):低價可以加速市場接受產品,而節省促銷成本,可以獲取較大淨利。適用狀況是(1)市場很大。(2)市場不了解此產品。(3)購買者注重價格。(4)潛在競爭激烈。(5)製造成本,可依生產規模或經驗累積而遞減。
(2) 成長期
此階段特徵是銷售量顯著增加,競爭者因巨額利潤吸引加入市場,整體市場規模擴大,企業應該試圖增加與填滿配銷通路。
成長期可採取之行銷策略為:
(1)增加產品樣式;(2)進入新的市場區隔;(3)進入新的配銷通路;(4)廣告策略由建立產品認知轉移至說服消費者購買;(5)適時降價以吸引價格敏感者。
(3) 成熟期
行銷經理不應該貿然退出成熟期市場,或以消極方法防衛市場衰退,「攻擊就是最佳的防衛」。
成熟期可採取之行銷策略為:
(一) 市場修正:增加產品使用量(更常使用、每次更多使用量);改變非使用者;進入新市場區隔;奪取競爭者顧客。
(二) 產品改良:品質改良;用途改良;式樣改良。譬如:汽車改款,可爭取忠誠度。
(三) 行銷組合改良:價格(應否降價);通路(應否增加銷售據點);推廣(廣告策略應否改變、增加促銷、提高運送效率、提供顧客更多服務)。
(4) 衰退期
除非存在的理由非常強烈,否則保留衰退期產品,對企業而言付出的成本是非常龐大的。
衰退期採取之策略為:
(一) 企業由各部門組成委員會,確認何種產品為衰退產品。
(二) 可選擇之行銷策略:(1)苦撐,等待其他競爭者退出市場;(2)選定更精 細之利基;(3)執行收割策略,處理公司資產,收回投資成本。
(三) 執行收割策略時,應決定是否將該單位轉售或捨棄?快速或緩慢執行收割策略?應保留多少零件以服務舊顧客?
(二) 競爭地位差異策略
(1) 市場領導者 (2) 挑戰者 (3) 跟隨者 (4)利基者
市場領導者,握有40%最大市場佔有率;市場挑戰者握有30%市場佔有率,並致力於攻擊性策略以擴張市場佔有率;市場跟隨者握有20%市場佔有率,此型企業只想維持現有市場場佔有率;市場利基者握有10%市場,致力於服務被大廠所忽略的市場區隔。
(1) 市場領導者
(i) 拓展整個市場 (i) 保護市場佔有率 (i) 擴張市場佔有率
(i) 拓展整個市場:整個市場擴張時,領導廠商通常獲利最大,領導者應該為他們的產品:(1)尋找新使用者。(2)為產品尋找新用途。(3)刺激更多使用量。
(i) 保護市場佔有率:企業在設法擴展市場時,要小心原來的地盤被攻擊者入侵,而攻擊則是最好的防禦。企業可以採用側翼攻擊、推出形式不同的大小品牌,以便抑制競爭者攻入未被充分滿足之區隔。
(i) 擴張市場佔有率:研究指出,隨著市場佔有率擴大,規模成本下降,獲利率會直線上升。但當市佔率超過50%時,獲利率反而會下降,因為要用更大成本說服原本堅持不買大公司產品的消費者。
(2) 挑戰者
市場攻擊者首先必須確認他的目標(目標原則),堅持每一項軍事行動,必須受明確、果決、可行的目標鎖指引。挑戰者可以挑戰具備下列特質的市場領導者,(1)無法充分滿足消費者。(2)財力不足。
挑戰者可採行的攻擊策略:(1)前線攻擊:直接攻擊對手的優勢而非弱點,勝負的關鍵點在於誰的力量及持久力較強,如果要發動價格戰,要能說服消費者,產品和競爭者同質,但價格更低。(2)側翼攻擊:敵人在其預期被攻擊處步下重兵,則其側翼或後方就疏於防禦,因此可以以策略佯攻其前線,然後攻擊側翼。攻擊包含兩個層面-地理性與區隔性。是最有效與最經濟的攻擊策略。(3)包圍攻擊策略:發動全面攻擊,包括前方側翼及後方,以攻入敵人核心。(4)迂迴攻擊策略:完全避開敵人,選擇鬆弛的市場,以擴展資源基礎。技術革新是最典型的迂迴攻擊,企業發展最新技術,將戰場轉移到對自己有力的區域。(5)游擊戰策略:企業在不同區域製造小型且間歇性攻擊,造成敵人困擾與挫敗敵人銳氣。
(3) 跟隨者
創新性模仿有時比創新更能帶來巨大利潤,因為一項創新產品必須花費龐大資金進行研發與教育消費者,所以不必只想著如何搶走對手的既有顧客,快速跟進與改良對手產品吸引新的顧客,反而更能避開對手直接反擊,獲取更大利潤。
跟隨者可任選以下三種策略,(1)緊密跟隨:緊密跟隨領導者,但不與領導者產生正面衝突。(2)保持距離:跟隨者在主要市場上跟隨領導者的腳步,但與對手保持相當程度差異。這是市場領導者最歡迎的競爭者,不僅對領導者無害,並且可擴大整體市場,使領導者避免托拉斯法的指控。(3)選擇性跟隨:跟隨者有些部分追隨領導者,有些部分則是依自己的方式進行。
(4) 利基者
廠商設法發現一個或多個既安全又有利可圖的利基市場,以避開對其不感興趣領導廠商之炮火。當領導者試圖入侵時,利基廠商可以以該利基所建立起來的商譽加以反擊,或者轉移至其他利基。
(二) STP 區隔、目標、定位
(1) 區隔 (2) 目標 (3) 定位
(1) 區隔
(i) 區隔層級 (i) 利基層級 (i) 市場分子層級 (i) 顧客層級
(i) 區隔層級:任何市場可以不同的方式與以區隔,行銷人員在各個區隔中選擇未被滿足但又有獲利性的市場機會。
(i) 利基層級:利基層級是表示,有一群為數更少的客戶,有更為狹窄的需求,或與眾不同的投資組合。譬如高級車區隔中的保時捷、法拉利之強力跑車利基。將重心放在利基中的顧客有幾個好處,包括競爭者較少、有更大機會了解顧客需求、顧客願意給付更多金錢給專業利基廠商,因此利潤較高。
(i) 市場分子層級:數目更少的顧客,但所具備的共同特質足以提供市場機會。使用資料採礦(data mining)服務,利用高性能分析及統計技術,挖掘出顧客的潛在購買模式。例如IBM公司使用超級電腦標示出5000種市場分子,而非傳統的5個區隔或50個利基,使顧客回應率大幅提高。
(i) 顧客層級: 由於個人化需求的成長,加上電腦與資料庫技術的精進,使得提供客製化產品及與顧客溝通的成本大幅減少,因此客製化行銷(customized marketing)的需求將大幅增加。
(2) 目標
行銷人員可以執行將重心只放在一個區隔的「單一區隔行銷」;或兩個以上的區隔,在每個區隔提供適當且不同產品或服務的「多區隔行銷」。
(3) 定位
(i) 廣義定位 (i) 特定定位
(i) 廣義定位:每一市場都有三種型態的顧客,包括「產品領導者」、「操作優異者」、「為顧客著想者」。「產品領導者」:持續向新科技挑戰、經常導入新產品;「操作優異者」:操作有效率、產品堅固可信賴;「為顧客著想者」:無微不至的服務、符合顧客的期望。
(i) 特定定位:為了更具體表達產品的利益與特點,更多公司採取「單一主要利益定位」,例如最低價、最堅固、最尊貴等。但公司在進行品牌定位時,應避免以下謬誤:定位不足(無法提出有力的中心利益)、過分定位(定位過於狹窄)、混淆定位(宣稱兩個以上之利益相互矛盾)、無關性定位(只有少數顧客關心之利益)、疑惑性定位(顧客懷疑公司所提出之定位)。
(三) 品牌
行銷的藝術大致上也就是建立品牌的藝術,在沒有品牌的情況下,產品僅會被視為商品, 價格即成為消費者唯一的考量點。
成功的品牌具有兩項特質:(1)品牌地位:在目標市場獲得高度尊敬。(2)品牌活力:在消費者心中與其他品牌具有高度差異性。
品牌經理大部分任務在於建立品牌形象,並且管理顧客每次和品牌接觸的經驗都能夠傳達一致訊息,公司每個員工也都能傳遞適當的品牌印象給每個所接觸的

台長: 大和酵素
人氣(7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消費情報(網拍、網購、買賣)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