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6-30 18:48:21| 人氣16,63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借問洒家何處「有」 –牧童讀宋文里《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閱兵

戰爭和敵後

消失的人紛紛地走向隧道口陽光

把身影照進黑暗的裡面

 

武器的陳列

地球彷彿又近了些我們一直在

 

昨天

(刺客在悲情城市裡戀戀風塵)

鏡頭未曾遠離繞場

三軍將士們輪番

抵禦著看不見的敵人在

 

昨天不是奧運典禮進場儀式

 

有過戰爭,有過假想,有過亂世情緣

 

一切成為頒發獎狀的紀念日

 

歷史不曾言語戰場上犧牲的人

也未及目睹被扭曲的真相存活

的人靠著筆和口語一步一步地

 

探究自稱是還原我們

沒有戰場的人禁聲

 

(有過戰爭,有過假想,有過亂世情緣)

沒有戰場的人們不再逃難

用窸窣的耳語宣布

 

戰場還在,閱兵還在,

鏡頭還在(刺客)

 

初草於9/2/2015 8:01:10 PM連戰前副總統參加假想敵抗日周年閱兵大典,並說出敵後的工作由共軍負責;提到了侯孝賢導演。二稿於9/5/2015 2:23:56 AM對岸改成「假想敵」;下移第二個「昨天」增加後面,連戰辦公室宣稱閱兵就像奧運;歐亞難民潮。

 

伍佰這首吟遊,

背後有故事在

關於我國的長照體系

個人希望能夠完成一篇與自身相關的小說......

而本文是舊文重發

感謝宋老師

佚凡有一度想完全放棄的時候

〈借問洒家何處「有」

–牧童讀宋文里《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

    乍見宋文里本輯的書名,失業的筆者下意識就會想起了「完『繕』」人世構造中的「野人」: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美麗新世界》。

    赫氏該輯的書名,取自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暴風雨》中的角色「對白」(?);可是,學陋沒有閱讀《暴風雨》的筆者,如何確定這當真是「對白」,­而非自白、獨白?更是否 李敖之在《北京法源寺》序文中假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之論而以為任何小說、戲劇中角色的對話,其實都是幕後作者的「一家之言」?[1]

    誰是誰的?《暴風雨》中的精靈、《北京法源寺》隱晦點出熊十力《新唯識論》、《公羊傳》的康有為:文學、歷史、法學的考察中,被加以「研究」之後,落花水面皆文章,處處都是「繼受」(今世法學術語,卻源自中文學、歷史學科用書《尚書.召誥》的古代考索之文)而來;難道,優入聖域(中研院院士、前中研院歷史語言所所長、現任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先生著作之書名)之外的我們平時言談、文字,一定都要有根屬性(?)(rootedness)、其來有自,被定型被確認被中轂,被指認指責指定指事嗎?

    不同學科相異範疇的術語,可以被養成義務教育「老師」的學者彼此交替濫用:歷史成了繼受?

    (那是「我」嗎?上述是指我國某教育大學的一位師資所發表之札記,而不是指向本書作者宋文里。)

    我在哪裡,或者不負責任的「術語資料庫」人,變成了到處都有「我」?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寫下:自我、本我、超我;感謝大學學歷是「師大教育心理系」、而後執教於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的宋文里老師,在本書中準確地將「本我」翻譯為「它」:不知從何­而來、不知何時會來的「它」。

    我。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存在與時間》中,[2]「畏」的懸欠:

        從現在所知的漢語字典去查的話,「畏」大概就等於懼怕。可是在我們的

      閩南語和客家話中,它殘存著一些古漢語的痕跡,會含有很特別的意思。

      譬如你用閩南語念「畏」,然後想想你對它的了解是什麼?是吃東西吃得

      膩了,感到噁心,那才叫做「畏」。然而在國語、普通話裡並沒有這個意

      思,沒有膩到噁心的。所以「敬畏」之中,一方面含有謙卑的恭敬,但另

      方面卻有覺得厭膩的意思。[3]

    「我」的不再,並非被它者(otherthe other?薩伊德《東方主義》的時空,則是使用後者。)併吞;或者是,它者並非它者,《禮記.中庸》:「譯者,宜也。」。  

    (寫錯了,「義者,宜也。」才是。)不同,並非「我」的權力失卻。

    各個時空,本來就有被各個時空的他人指示的「我」。

    更重要的是,民主台灣常有的政治選舉,被學者以及媒體誇大成「世代的對立」、「族群的割攘」;更甚至是之於研究歷史)而立志寫作的筆者個人,總是被指定╱要求萬事萬物,包括文學,都必須對號入座有模有樣的人們(包括某些只依恃樣板的教育體系出身者),錯誤而嚴厲甚至是殘忍地不是否決而是文字獄地懲處「異類」。

    叛徒、他者。這些霸凌,對我造成很大、難以想像也難以說明的傷害。

    既得權力者,都想將它者(人)物化、標籤化。[4]

    筆者很欣慰地是,書中有這麼一長段的描寫,其曰:

                      臨床心理學在研究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時,最該用的起手式是排組分類法

      sorting),而不是量表(scale)。這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到底怎麼想事情,

      不一定都有個常模在背後,因此普呂瑟在他的著作裡就說,我們不要用制

      式的量表來問問題,這通常都搞不出名堂。可是如果使用分類法,拿一些

      手邊的玩具或任何東西,來測個十題、二十題,就很容易知道你這個人的

      「想法」,試想想:任何東西交到你手上時,你都會想知道它是屬於哪一

      類。先用「三」來開始:這裡有投影機、電腦、一壺水,有三樣東西擺放

      在你面前(筆者案:中略)……請你分類,用這樣來考驗一個人的現實感

      senses of reality)到什麼樣的程度。一定有一種叫「自然分類」的

      方式,但有些人就會作出很出人意料之外的另一種分類法(筆者案:中

      略)……他的想法是不是有違常理?但他的想法,你聽了才會覺得也不是

      沒道理,只是想法跟你不一樣而已。他說投影機有影像投射出來,喝水時

      也有水倒出來,所以投影機跟水是同一類;筆電倒不出東西,也射不出東

      西來。[5]

    「我」的不同,並非「不是」更非「不對」,無須驅之別院;更不用到新疆接受「職業講習訓練」。

    於是,在以「畏」不言而喻海德格未竟全功的《存在與時間》之後,本書敘述的重心傾向了「空間」的存在:論述甲骨文的「啟」、金文的「開」,[6]並因此彷彿開啟了洞天結界領域般,以「慶祝」[7]的古字談論「祖先崇拜」,並因此歸結到殷商完成的母系社會,建立了我們文化、思想的雛形。

    本書〈【第七講】靈語:巫的對談〉引述了後人編纂佛洛伊德與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鴻飛往來,文章的中譯篇名是〈為什麼有戰爭?〉,其英文敘述是「Why War?」。筆者個人則是困惑於「有」在哪裡?會不會是「要」呢?

    或者「是」?

    於是,更感謝宋老師推薦《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邁向心理學的下一頁》。

 

初稿於9/16/2022 9:18 PM日昨返回高雄,宣稱這是一趟滿溢之行;下週與高中國文導師有約,謝謝超過了二十餘年,老師仍在教導與關懷;台北教育大學的學者(?),濫用不同學科範疇之術語,寫成惑亂認知的札記。二稿於9/16/2022 11:35 PM補強「祝」與本書的母系色彩。三稿於9/17/2022 10:10 AM即將動身前往左營;加上了「論述」「可以」典自《史記.封禪書》的部份;將「酒家」易為「洒家」。三稿於9/29/2022 9:36 AM在教師節過後的今天,加上了「而後執教於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媒體(輿論?)(於終結「聯考」、推行義務教育多年的我國現在)錯誤且蓄意帶風向而將新竹縣長候選人高虹安之言置於「『戰』學歷」象限、變相褒美在職專班、評點教育資源不均的偏鄉狀況,在日後媒體工作者周玉蔻因對章孝嚴的不當言論導致輿論(媒體?)檢討「言論『自由』」的現況,再度反省「『中』(音『眾』)國」之謂、各宗教之於「大一統」主張與 余英時先生之於新儒家和「六經皆我註腳」之闡述。



[1] 歷史研究所畢業的筆者總是自問:研究《史記》各篇章、或者研究史遷、或者研究漢代?而大學學歷是中文系的筆者更是懵懂:我國各大專院校歷史系(含史學系),鮮少開設專門研究《史記》的課堂;不過,《史記》卻幾乎是我國各大專院校中文系的必修科目。

[2] 可堪注意者是,筆者向宋老師請益時,宋老師不經意的言談中,是使用「存有」。脫離學院十餘年的筆者,也早就不斷表示沒有外文能力的自己,其實還無法確切畛域出中譯名詞「存有」與「存在」是學科上的典範轉移(糾謬?),或者僅是同一談辯境域(discourse)中更為明白的中譯解讀。

不過,本書提及海德格此書時,的確是使用《存有與時間》。

[3] 宋文里,〈【第四講】宗教中的感知、智性與思維〉《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1.06),頁164

如果以之面對海德格《存在與時間》中的「畏」,我們或許可以理解這部曾被筆者視為聖經等級的鉅作,為何會是斷簡殘篇,甚至海德格的中、晚年都與之轉折,走向不同的been

這才是筆者相當感謝能與宋老師本書相遇的最大原因;同時也感謝宋老師指點閱讀氏作:《文化心理學的尋語路:邁向心理學的下一頁》。這對經過長時「語言治療」已然痊癒,於是以自己生命歷程所得化為文字書寫,得到的不是指教而是尋釁的筆者,更會大有助益,就領取終生殘障手冊的筆者個人而言。

[4]雖然此乃常態,可是,對歷史研究所畢業的筆者而言,其凝滯不易是否表示了「歷史」的失卻,一切只是樣板。包括前文曾提起的康有為,從維新到保皇;其實,表面上的三世變異並非「進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畫出區分的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亂法者,從未是進步的變遷,而是製造紛亂、一知半解的樣板太平軍,例如退休的老年義務教育國文老師。

本書曾提起的 余英時先生,早在各個書本當中表示:錢賓四以為中國沒有「道統」;退休的義

務教育國文老師,卻生硬樣板旅遊手冊地表示:「這不是中文(中國)」,令人扼腕。

[5]宋文里,〈【第四講】宗教中的感知、智性與思維〉《鬼神.巫覡.信仰:宗教的動力心理學八講》,頁181182

文後繼續談「心理學」之於「思想」與「概念」。其近於短篇小說集《書及妳》中,林泰瑋以心理學家Lev Vygotsky關於「語言」、「概念」以成「思想」的理論體系之序文。還請參考佚凡所作的短篇小說集《書及妳》。

[6] 本書論述(discourse)了更多甲骨文的訊息(message),但在學陋的筆者個人不識甲骨文的窘況下,本文暫以「啟」、「開」為例而已。

[7] 關於「祝」,其實是很奇妙的舉措,本書也花了一些篇幅,談論各種祝禱的現象。而中文「祝」可以追溯到《尚書.金滕》:「史乃冊祝曰」。

這裡的斷句非常奇妙。本書比較可惜的是,沒有詳細地討論「扶鸞」的情形;筆者以前文重心所在的「它」(id,本我)為例,例如「日記」的書寫,後來的自己能否全然知曉以前的自己所寫下的全部?就像是扶鸞的情形一樣,唱生、記錄生及各自的「六才」各司其職,並不是寫字的人解讀自己寫下的字。

也就是上文提及「史乃冊祝曰」,其實也可以斷句成「史乃冊,祝曰」:分別有記事的史官,以及解釋其記錄的祝官。(甚至依中譯海德格的術語,「史」、「祝」其實是同一存在,卻在不同時間點成為不同的「存在者」。本文在 余英時先生於多本書中強調:錢賓四表示「中國沒有哲學」的前提下完成,於是不溺於此談辯境域(discourse),而以註腳之文並括號「論述」之。)(筆者案:此辭典自原意即為定型且經過後人整理之《史記.封禪書》。)

史、祝是否一體?這也關係到確實的歷史,能否由民間的流俗­而得知;劉向主張「王教由內至外」、劉歆主張「禮失求之於野」,對於「歷史」的把捉,兩父子就有不同的以為了。於是,我們可以知道,「『祝』禱」的重要性所在;本書若有把握此處,甚至可以分析天主教與基督新教,這是學陋的筆者個人建議了。

而佚凡所作《書及妳.把妳藏在外面》,除了曾經入圍林語堂故居文學獎,也是以史、祝如何由自己遺留下的字字珠璣,確切地獲知自己以前的完成之散文;遙想那已經是十餘年前的舊文了,也不知道佚凡能否完全解讀之。

它(id)是不是「我」?

 煩請諸公大德

到各縣市圖書館(高雄、桃園藏書最多),以及其在地的分館

評鑑、審閱、領略卓著《書及妳》、《致夏書簡》

再到各網路書店選購,謝謝

若是中、南部的朋友(尤其我鉅高雄市)

還可以相約在咖啡或雪碧的氛圍下,暢談書中所寫

歡迎使用電子郵件聯絡

wrotemyself@gmail.com

謝謝

博客來網路書店.《書及妳》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85

三民網路書局.《致夏書簡》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10650805

三民網路書局.《書及妳》

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8978145

博客來網路書店.《致夏書簡》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1912

秀威書店.《書及妳》

https://store.showwe.tw/books.aspx?b=131278

秀威書店.《致夏書簡》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1912

誠品線上.《書及妳》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310702681996404003

誠品線上.《致夏書簡》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310702682219913005?gclid=CjwKCAjw4ZWkBhA4EiwAVJXwqRX9lrB5ZZwJaR8w4r79RX97m5xAlCDFoeiLIOkrM3VbWk8jtuKYwxoC8GEQAvD_BwE

樂天書局.《書及妳》

https://www.rakuten.com.tw/shop/rbook/product/2018630269221/

金石堂網路書店.《書及妳》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8630269221/?utm_campaign=0606-0917_1200&utm_medium=paid&utm_source=tagtoo&utm_term=1345%253A66%253A28000001200&partner=too

TAAZE讀冊生活.《書及妳》

https://www.taaze.tw/usedList.html?oid=11100933337

台長: 佚凡
人氣(16,631)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小評 |
此分類下一篇:文、學--陳黎、張芬齡翻譯《萬葉集》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