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10-27 20:57:15| 人氣3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模仿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被譽為平成國民作家的宮部美幸,以三年的精力寫成「模仿犯」一書,在二○○二年被日本選為年度國內最佳推理小說等殊榮,不僅是在各大獎項上出頭,也在銷售排行榜上有耀眼的成績。

從去年就聽說了這樣的消息,再加上日本導演森田芳光又將「模仿犯」改編為電影,起用偶像明星中居正廣為主角,種種消息讓我開始覺得,這部小說或許對推理迷來說,確實值得一看。

但是接觸到中文版,首先讓我驚訝的是龐大的內容,字數恐怕將近四十萬字。以前不是沒有看過大部頭的厚重推理小說,不過看到「模仿犯」的份量時我還是覺得驚訝,什麼樣的推理小說可以寫到四十萬字?

實際上看下去之後,我卻不得不說,好樣的,確實有人有辦法將推理小說寫得細膩到必須要有四十萬字的份量,才能描繪出作者心目中的想像,以及整體的劇情。

宮部美幸是個擅長描寫人物的作家,在她筆下出現的角色,全都是活生生的,在細膩又平實的筆觸下展現靈魂。這些人並不是什麼特別人物,只是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平民老百姓,但是宮部卻能將這些人的背景、個性、與周遭環境的互動寫得活靈活現,彷彿親眼見到一般,彷彿這個世界上真有其人。

人物就是「模仿犯」的特色,這也是我看了這部小說覺得最奇異的地方。「模仿犯」的劇情是有關變態連續殺人事件,犯人以年輕女性為對象,以各種方式誘拐,加以監禁、凌虐之後,再將其殺害。最可惡的是,犯人不僅將受害者殘缺不全的屍體丟出,還打電話戲弄受害者家屬、電視台記者等,將媒體與大眾操縱於股掌間。

故事的劇情大約歷時半年之久,情節大多是繞著這方面打轉,因此劇情可以說是一直線的方式呈現,簡單明瞭,這點與一般推理小說一樣。但最不平凡的,是宮部說故事的方式。

嚴格來說「模仿犯」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劇情線,因為串起這個劇情的,是一個又一個的人物。從受害者家屬開始講起,接著是事件周遭的關係人物,警察、記者、屍體發現者、受害者,乃至於兇手。出場人物恐怕多達三、四十人,而每一個人都被賦予清晰的背景資料、個性、職業、行動模式、互動,整部小說就是由發生在這些人身上的情節一一串連起來。

除了可以看到宮部熟練的文字功力之外,也可以察覺到她平時想必是觀察入微,我想她所描寫的人,有許多或許是從周遭人物的對話、感情、個性中擷取靈感,才能讓這些人物如此躍然紙上。由於宮部是東京下町出身,因此她在描述商店街內的情況、店家之間的交流、商人家庭間的互動等,令人覺得格外有信服力。

除了這些人物之外,宮部另一點令我欽佩的是,她在「模仿犯」中傳達了數種不同的觀點。

在寫作時常犯的毛病就是,作家常以一種觀點,或是以自己的觀點來說故事,使得整個故事中即使有眾多人物,但說的話看來卻像是同一個人說的。但宮部卻完全不同,她似乎謹守著「有幾個人就有幾種想法」的規則,故事中有多少人物,就有多少種想法。因此她描述了許許多多的觀點,受害者、兇手、媒體、警察、記者等等,每個人因為立場與個性的不同,而對同樣的事件有不同的觀點,宮部將這些一一說明,有的觀點是完全相反的,也有些是批判的、同情的、譁眾取寵的,感覺上宮部已經設身處地站在每一個角色的立場去想,因此他們所說出來的話,絕對不會一模一樣。

宮部的文字功力是有目共睹的,這也是她能被譽為國民作家的原因,她的小說將人帶入一個充滿現實感的世界,從中窺探人性的各個面向,平實得讓每一個人都能理解。

除了讚嘆作者的寫作技巧之外,我認為在「模仿犯」這個故事中,宮部想問的或許是,現在這個社會,對於犯罪是什麼想法?

在媒體氾濫的時代,犯罪事件似乎成了一種娛樂事業。動輒出動SNG車進行現場轉播,每發生事件就請許多所謂「評論家」上電視講述自己的分析看法,也歡迎觀眾打電話、傳真發表自己的意見。這變成了一種看好戲的心態,也讓大眾為之著迷,因為看著別人的不幸,就能意識到自己並非最不幸的。

「模仿犯」中的兇手就是看清了這種心態,故意打電話進入電視台發言,頓時炒起話題,讓整個社會因此而沸沸洋洋,滿足了兇手的虛榮心。

宮部很犀利地提到這一點現象,也拉出了各種不同的看法。對媒體來說,收視率是他們的指標,只要有人看這種節目,他們就作。對觀眾來說,這是一場戲,令人感覺驚悚,但卻又在心頭想著「幸好不是發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對受害者及家屬來說,這是一種折磨,讓他們再三想起悔恨的記憶,媒體的重複報導也鞭笞著他們永遠揮之不去的惡夢。

誰對誰錯?任何人有資格可以去評判另一個人嗎?宮部沒有給一個答案,我們也找尋不到答案。

但是宮部從多方面的角度探索了這事件的可能影響,及不同人物的反應。而她也提到一點,在許多犯罪事件的報導中,受害者及家屬往往會是被忽略的一方。尤其是像「模仿犯」中暴虐的兇手,對大眾來說他們更想知道的,是兇手為什麼會有這種心裡?為何能作得出這麼殘忍的事情?他們究竟在想什麼?

媒體瞭解這種渴求,也大幅報導。結果到了最後,兇手成了主角,而受害者被遺忘,甚至沒有人給予他們安慰與同情。

這種現象,或許正助長了一些人一「殺」成名的想法。由於恐懼自己會被遺忘,因此而背水一戰。這也是書中兇手的心態,以為自己可以操縱一切,以為自己可以因此留名青史。

然而宮部也提到另一點,受害者家屬是值得同情的,那麼兇手的家屬呢?大家都會說,犯罪者本身的罪行雖不可原諒,但他作了什麼與他的家人沒有任何關係。可是實際上,人們依舊以歧視的眼光看犯罪者家屬,他們有苦難言,無法為自己辯解,因為他們的家人確實就是有錯。

或許,犯罪者家屬就跟受害者家屬一樣,都是被犧牲者。

故事到了盡頭,隨著兇手的被捕,事件也喧鬧地落幕了。然而在時間的洪流中,不管是誰都會被遺忘。

而宮部在結尾中安排,一位從頭到尾都表現十分堅強的受害者家屬,在兇手被捕、開始自白之後,卻喝醉了酒,來到事件最初發生的地點,痛哭失聲。事件走到了尾聲,總有一天會僅僅成為一頁記載、一句話,然而心底的傷痛卻永遠也不會消失。

這或許是宮部對於受害者及其家屬,所給予的最深的同情。


「模仿犯」,宮部美幸著,張秋明譯,一方出版。

台長: 熾無極
人氣(3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