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7-10 10:44:46| 人氣3,13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位九十一歲高齡痲瘋病老人的告白(金義楨 口述 整理/不詳)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民國四十年元月六日的週末午後,我帶著一紙公文及簡單的行囊,踏進了樂生療養院。原以為只是短期的上山求診,沒想到這一住,卻已整整六十個年頭。



在寒冬的夜裡,孤單面對著灰灰黃黃的牆壁,冷清淒涼的陌生環境,讓我的心更徬徨無助。

在這裏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沒有求生意念,每天不吃藥、不睡覺、不休息,想盡法子消耗體力、精力,希望能求個「早死早解脫」。

後來,樂生院有一些佛教徒的蓮友,會來請我幫忙解說看不懂的經文,起初我只能照本宣科的唸給大家聽;為了不讓求問的人失望,我開始閱讀有關佛法書籍;也因為這個因緣讓我接觸到佛法,進而改變了我的人生觀。

當年,佛教徒與基督教徒的共修,是輪流使用院方所提供的場所。民國四十一年間,基督教率先蓋起了屬於自己的教堂。



曾經,蓮友林積玉、孫金聲兩人遠遠地看著基督教的教堂,感嘆著院中佛教徒這麼多,卻沒有自己的佛堂。就在一位蓮友跑去向宋金緣說:「基督教的『天堂』都已經蓋好了,我們的『極樂世界』在哪裡?」之後,觸動了孫金聲找上吳江才、林子釗,共同商量籌建佛堂事宜。

申建佛堂須向有關單位呈報正式的公文,大家苦於辭不達義,於是委請我代筆。這時,我提出了不要只蓋二十多坪的小型木造佛堂,因為這樣的坪數絕對是不夠的,要蓋就蓋牢固堅實的水泥磚塊,才會長久耐用。

在通過申請之後,粗估所需經費要新台幣三萬元。當年,院友每人每日的菜錢僅有六毛五,大家將平時省吃儉用,一點一滴的累積積蓄,全數捐了出來;拼拼湊湊,也才募集了六千元,與建佛堂所需的預算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眼看經費無著落,於是我建議請一些大德代為對外呼籲;當時共發了五封信函給社會上的一些賢達,懇請代為呼籲籌募建佛堂基金。

四十一年的十一月,收信人之一的李炳南老居士,應邀到迴龍寺說法。他從迴龍寺遠眺山上房舍,得知是樂生療養院,想到了那一封信,於是上山一探究竟。李老居士看了病友的模樣,感嘆地說:「這真是人間的地獄啊!」





當初李老居士接到求援信件,以為痲瘋病人也是趕熱鬧建佛寺,所以沒放心上。直到他親眼看到,才驚覺樂生院太需要建佛堂。他當場將身上的中山裝義賣,所得全數捐出做為建佛堂基金;並在佛教刊物《菩提樹》為蓮友向外求助。

消息批露後,菲律賓華僑張文彬夫婦,在四十二年的三月寄來菲幣三千元(當時幣值折合新台幣二萬四千元);另有孫立人將軍夫人孫張清揚女士將首飾全數捐出,建佛堂的經費終於初步有了著落。



佛堂動土後,在經費有限下,只能聘請一位師傅來做技術指導,除購買必要的建材,其它的一切建築工事,全憑蓮友自己動手。

當年道路沒這麼方便,有些建築材料只能運送到迴龍寺旁,再靠蓮友或用挑;或用搬的;或用人龍接力方式送上山。佛堂地基則是靠著人力到後山撿石頭、挑土填起來的。所有的磚塊土石一擔一擔地挑,手已變形的則兩、三塊磚頭窩在懷裡;每一塊磚頭、石塊,都一一用水洗過才砌上去。







夜裡,擔心堆放在工地的建材會有不肖份子來偷取,每天都會有兩、三個人輪流睡在工地看守,沒有床鋪,排著凳子當床睡;風吹雨淋,也不敢離開崗位。下雨天,為了不讓木材淋溼,還用毯子層層將木料包起來。 

正常的三餐無法負荷辛苦勞動耗費的體力,細心的宋金緣,組織動員了許多婆婆媽媽,出錢出力的每天煮兩頓點心,為辛苦的蓮友補充體力。

雖然能省的都省了,但隨著佛堂逐漸完工,經費愈發短絀;於是,蓮友有人去幫人洗衣;有人騎腳踏車到樹林批甘蔗、糖果、餅干回來賣;還有人養雞、養兔;甚至到後山的磚窯做小工,以勞力賺取微薄的金錢,大家齊心努力,就是希望佛堂早日完成。

在十方大德的助緣及院友的自助下,四十一年六月規劃;四十二年七月一日正式動土的佛堂,在四十三年五月完工,只花了短短十個月,棲蓮精舍落成啟用了。





在蓮友中,約有百分之五不識字,佛堂落成後就開設了補習班,識字班由宋金緣教導;智識班由我教佛學課;國文則由施人豪教。不僅如此,佛堂建成後,蓮友們自組鼓號樂隊,身上的制服是運用白床單,由裁縫出身的丁炎聯及翁英與多位女蓮友親手縫製完成。



佛堂建立後,來往的賓客眾多,為表達謝意,樂隊還會特別吹奏交響樂、藍色多瑙河、森林交響曲來歡迎大家;中國佛教會在每年的佛誕日都會特別邀請樂隊參與慶祝活動,吹奏最拿手的佛教樂曲。



早期的病人往生後,大都由兩位病友抬著上山火化。感覺一生坎坷,草草了結一生,基於同病相憐的心理,想讓往生者有一點尊嚴,於是樂隊都會為往生者吹吹打打相送,讓他們不再是孤零零的走完最後一程。



近六十年來,曾來過棲蓮精舍弘法的法師有五、六十位。其中,印順導師在四十二年冬,為蓮友們開示「從心苦做到身不苦」;蓮航法師在四十二年六月到八月,講解「阿含經摘要」;律航法師四十三年到四十五年講解了「無量壽經」;懺雲法師則在四十五年至五十一年擔任佛七及教蓮友念佛、拜佛、過堂、持午、持齋。





民國六十七年,證嚴法師初訪樂生,他來到這裡並沒有在佛堂開示,而是直接走進病房區,親切地與蓮友交談,握住蓮友們的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他沒有談佛法,而是問:「我能幫你們做什麼?」



棲蓮精舍不僅是個景觀,也是樂生院歷史文化的代表之一。棲蓮精舍成立以來,不自限於佛教活動,更要帶動蓮友成長與進步,讓社會對痲瘋病人改變觀感。樂生療養院的痲瘋病患,需要的不是外界偶爾去聊聊天,幫他們一些小忙;他們需要的是社會真正接納他們,不要再以錯誤的成見、汙名流傳。

如果沒害這種病,也許,我到現在還顛倒於塵勞俗世而難聞佛法。而由蓮友一手打造的佛堂,幫助了一些絕望的人,度過了五十幾個年頭,讓這些不幸中的人,也可活得安然自在。

樂生院,曾經是個因應時代的收容、隔離機構;因時代的變遷,雖然依舊是痲瘋病患的終老之所,但園區寬敞的自然景觀,也是附近居民休閒的好地方。將來,也必然成為台灣的公衛史蹟。







未來不管樂生院的發展如何,誠心的祈盼院方、捷運局,及社會各界能共同維護、保護、愛護這一塊美好又有歷史意義的自然景點。

讓愛在棲蓮花開時,蔓延在整座樂生院的山林中……

台長: 許老爹

Tellme
這些 都在 大愛劇場 的內容中嗎?
2014-07-10 16:06:41
版主回應
少部份吧
2014-07-10 17:28:4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