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0-06 08:40:53| 人氣16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讓愛飛揚」藝術電影欣賞- 擒凶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擒凶記
導演: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ok)
演員: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twart)
   桃樂斯.黛(Doris Day )
講授人:黃英雄


一、 劇情介紹

  美國醫生麥肯納因到巴黎開會,順便帶妻子裘瑟芬及兒子漢克到北非馬拉客什觀光。在巴士上認識了一名英國人路易.伯納德。

  伯納德相當熱心,約夫妻倆晚上一起吃飯,但卻又突然藉故離去。麥肯納只好帶著妻子去品嚐阿拉伯餐,在這兒認識了班雷頓和他的妻子,但席間裘瑟芬卻發現伯納德和一名女子也來餐廳,這使得裘芬從懷疑而緊張起來。

  第二天班雷頓夫妻約麥肯納一家人到市集觀光,正巧遇上兇殺案,死者竟然是化粧成阿拉伯人的伯納德。伯納德斷氣前斷斷續續告訴他「政治家、殺死、倫敦、安伯斯查培……」。麥肯納將這些遺言抄錄在紙上,但也為此而遭受警方約談。班雷頓的妻子先送漢克回飯店 ; 班雷頓也先行回旅館,但當麥肯納回旅館時,卻發現班雷頓夫婦早已離去,而且漢克也被帶走變成人質。麥肯納接到電話恐嚇不得洩露字條秘密否則將對漢克不利。

  麥肯納夫婦決定從倫敦查起,雖然倫敦警長布坎南希望麥肯納能提供資料,但因擔心兒子安危麥肯納並未說出。麥肯納從電話簿中查出安伯斯查培,在造訪中得知那是標本製造工廠,老闆父子否認,雙方一陣爭執,麥肯納落荒而逃。

  裘瑟芬因英國朋友的指正才恍然安伯斯查培是地區教堂的名字,裘瑟芬單獨趕去卻見教堂大門深鎖。只好打電話回去,正好麥肯納回來。麥肯納趕去會合後,兩人進入教堂,果然發現牧師正是班雷頓,他的妻子和另一女子則負責教堂會務。麥肯納要妻子先出去打電話給警長,只可惜警長不在,副手帶警察趕到時,麥肯納早已被打昏並鎖在教堂內。

  裘瑟芬為了到歌劇院找布坎南警長,但卻發現在北非見到的男子也出現,這才確定要暗殺的人是英國首相。此時逃離教堂的麥肯納也趕到歌劇院,在裘瑟芬高喊下兇手射偏了而救了首相一命。在蘇聯大使的晚宴中裘瑟芬獻唱一曲教過漢克的歌,果然引起漢克高聲回應,麥肯納循聲救回了兒子,也結束了這一場驚悚之旅。

二、 劇情分析

  擒兇記是緊張大師希區考克著名的作品之一,曾在一九三四年拍過一次。本片是一九五六年彩色版重新攝製而成,可見這個故事被大師喜愛的程度。

  「擒」劇拍攝的場景時空變化極大,也顯示了故事龐大的格局,尤其在歌劇院的那場音樂會,以現今的拍攝水準亦屬難得的。

  然而細究之下不難發現「擒」劇並未有驚人的爆炸性內幕或者令人迷惑的懸疑。麥肯納夫婦之所以會捲入事端是因為被人誤認為班納頓夫婦。而兒子遂成了歹徒的人質與護身符。但問題是既能殺伯納德,為何又對這對夫妻這麼客氣呢?尤其幹諜報的人員如此婆婆媽媽似乎是有違常理。

  麥肯納夫婦在兒子被綁架後,憑著線索飛到倫敦,說理尚通而且也是在無計可施不得已為之的行為,而麥肯納根據電話簿的人名搜索,卻找到了一家標本製造工廠。這一段雖然是錯誤的追索 ; 也刻意以趣味性來處理,如麥肯納在爭執中手剛好插入老虎標本的口中。但導演依舊不改其「緊張大師」的封號,在進入屋內前也來一段標準的懸疑跟蹤,唬得觀眾一愣一愣的。

  裘瑟芬從英國友人口中知道麥肯納誤會的人名其實是地區教堂,遂單獨趕去,但穿著整齊套裝的女主角倒不像憂心尋子的媽媽,反倒像伸展台上賣弄服裝的模特兒,而不得不打電話回旅館,正巧回來的麥肯納接到,這才急急趕去與太太會合。以上這段情節幾乎是以連續的時間來推展劇情,除了顯示這對夫妻的焦躁之外,對劇情的推衍與節奏反顯露了拖泥帶水。

  麥肯納與妻子進入教堂中,這是第二次與班雷頓夫妻照面,他始終堅持沒有洩露秘密的承諾 ; 大膽直入虎穴當然是因為惦記著兒子的安危,但反而被打昏在地。班雷頓夫婦急急帶著漢克離去,並將麥肯納鎖在教堂內,等外出打電話而召來警察時又不得其門而入。這段情節也有許多說不通之處。班雷頓未殺麥肯納而將他留在教堂內,除非他們即將遠走高飛,否則似乎不像個暗殺首相的策劃主導人物 ; 而裘瑟芬明明是丈夫要她出來打電話,她也只是離開打電話,為何不質疑丈夫是否還在教堂內?

  麥肯納醒來後,終於以教堂的銅鐘繩索逃逸,這是相當高明的情節。但問題是麥肯納如何也跑到歌劇院?也許他是聽到班雷頓夫婦談論才得知,但在劇情中並未顯現,這不免讓人如墜五里霧中。最大的可能是劇情超過二個小時,但VCD的容量不足而被修剪掉,因為我堅信大師級的導演應該不會犯這麼大的錯誤。

  歌劇院中的裘瑟芬依然無用武之地,雖然已經真相大白,也即將目睹一場暗殺悲劇發生,但因顧念著兒子漢克的安危,她也只能躲在一角啜泣,直到丈夫趕到,雖然上樓搜索,但終究還是靠裘瑟芬的驚叫才使得兇手慌亂而射偏子彈。導演以裘瑟芬的歌藝前後舖設了兩場呼應的情節。在北非飯店裘瑟芬與兒子合唱的歌,最終變成在大使館救出漢克的關鍵,就編劇學而言,這樣的手法是相當高明的,這也成了日後劇本舖排分場中很重要的學習指標以及仿效的對象。

  當然裘瑟芬的臨門驚叫而使得暗殺破局,這似乎也是裘瑟芬職業的再利用吧?不管如何,在這方面導演的考量是相當週密而有趣的。

  暗殺的首相雖沒有指名,但很顯然是指邱吉爾 ; 而主謀的大使應是蘇俄駐英國大使。故意忽略不提當然是為了省掉不必要的政治紛爭以及麻煩,但以當時的時空背景而言,觀眾自然會相當清楚的。

  懸疑運鏡是希區考克最大的特質,當攝影機一擺,他很快就能凝聚出令人期待又焦慮的不安。當然這並非是希區考克的專利或手法,但卻只有他能在顯現平實之中兼顧那種懸疑的氛圍。

  事實上希區考克是一八九九年出生於英國倫敦,在一九二六年以真實的兇殺事件改編的「房客」而得到電影界的注目。一九二九年所導的「敲詐」是英國第一部有聲電影,而真正使他得到好萊塢注意的是一九三五年的「國防大機密」以及一九三八年的「貴婦失蹤案」,希區考克也由此而得到國際影壇的認同。

  在一九三九年,希區考克前往美國,而在一九五五年成為美國公民。終其一生拍攝的美國電影中,幾乎均與心理及驚悚題材有關。包括一九四二年的「辣手摧花」、一九五一年的「火車怪客」、一九五四年「後窗」、一九六○年的「驚魂記」、一九五九年的「北西北」、一九六三年的「鳥」、一九七一年的「狂兇記」、一九七六年的「大巧局」。(一九八○年逝世)

  從這些作品年表中可發現擒兇記並非他相當成熟的作品,但在那個年代中「擒」劇確實可列為國際鉅片。以現今角度去批判五○年代的作品,當然是不公平的,但既然我們對電影的藝術表現有著濃厚的興趣,不妨嚐試以各種切入的角度來分析討論,其意不在批判,而是精益求精。何況希區考克已離人世,我們多說幾句也不至於惹他生氣,不是嗎?


本文經黃英雄老師同意刊出
張貼:饒

台長: 大家
人氣(16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